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_分节阅读_第111节
小说作者:见月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4-13 16:56:07

  目前宝钞发行多少,全凭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有时候封赏功臣,一次就能撒出去上百万贯。

  如果这一点不改,新钞也维持不了多久。

  但,谁敢把发行宝钞的权力,从皇帝手里要回来啊。

  活腻了吗?

  不对,曾泰忽然想起一件事情。

  金钞局,莫非……



第119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

  金钞局的职能是什么来着?

  管理宝钞的发行和流通,以及了解地方经济情况,确定宝钞发行量。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这样吧?

  那岂不是说,陛下不会再和以前那般,随心意发行宝钞,而是有依据的发行吗?

  如果这个猜测是真的,如果陛下能做到,那……

  越想曾泰就越激动……宝钞真的就全面盘活了。

  可皇帝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呢?

  想到这里,他一咬牙出列,道:“陛下,臣方才想起金钞局的一个职能,确定宝钞发行量。”

  “臣斗胆,敢问陛下此言何意?”

  朱元璋颇有些意外,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留意到这个问题了。

  本来他还想着,曾泰在户部尚书的位置上,坐了也有大半年了,也是时候更换掉了。

  这也是洪武朝的一大特色,六部尚书替换的那叫一个快,大多都是一年半载就换了。

  能做满三年的,凤毛麟角。

  原因自然是不信任,怕这些人在高位上太久结党营私。

  不过这个曾泰的能力确实不错,有忠心还敢于直谏,就再让他多当一些时日吧。

  曾泰还不知道,就因为一个问题,他保住了尚书位置。

  朱元璋这样想着,看曾泰就愈发的顺眼,说道:

  “就是字面意思,以后发行多少宝钞,需要有依据。”

  “而这个依据,就是金钞局给出的数据。”

  顿了一下,他又补充了一句:

  “户部掌管国家钱粮,每年也要提供一次数据,与金钞局做对照。”

  “如此才能计算出更准确的发行量,避免通货膨胀……也就是宝钞太多。”

  见事情果如自己所想,曾泰心下无比激动:

  “陛下圣明。”

  “若依此法,再有宝钞纳税,兑换物资……”

  “建立宝钞信誉,有望矣。”

  其他人也渐渐反应过来,无比的震惊,没想到皇帝竟然自缚手脚?

  还有金钞局,原本大家以为,就是皇帝弄来监视地方的。

  没想到竟然是这个用处。

  群臣对金钞局的观感,顿时就得到了扭转。

  虽然还是有监视地方的功能,可主要职能是估算宝钞发行量。

  比起单纯的特务机构,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有了金钞局的数据,不说让宝钞和铜钱一样流通,至少不会再和之前那样快速贬值。

  说不定,钱荒的问题真就可以在本朝得到解决。

  “陛下圣明。”

  群臣纷纷赞颂。

  同时也为曾泰的胆量感到佩服,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不说,关键是敢追着皇帝问。

  王时看着这个竞争对手,也发自内心的敬佩。

  他知道,自己做不到。

  自己不如他多矣。

  新宝钞,更加合理的制度,彻底说服了群臣。

  纵使还有人不看好,却也不愿意和这么多人唱反调。

  回收旧钞,提振百姓对宝钞的信任,获得了通过。

  金钞局正式被百官接纳,并且地位也直接攀升到了和六部齐平。

  朱元璋又接连下了几道旨意,再次强调,各衙门全力协助金钞局工作。

  新钞会在三个月后正式发行。

  在此期间,各地方衙门必须全力宣传新钞,以及新的宝钞政策。

  务必让更多百姓了解新钞。

  各衙门不得拒收新宝钞,且必须按照面额接收,否则严惩不贷。

  ……

  如此一条条新政策颁布,百官更加确信,皇帝谋划已久。

  而更加合理的政策,也让他们对新钞多了几分认可。

  -----------------

  宝钞新政的消息一出,应天城沸腾了。

  不得不说的是,应天才是民间留存宝钞最多的地方,也是重灾区。

  听说可以从对应的官仓,直接购买物资。

  百姓们一开始还不信,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可当皇榜贴出,确定此事为真之后,百姓们兴奋了。

  纷纷高呼陛下万岁。

  然后开始打听,那能兑换物资的仓库在哪里。

  只是还没等百姓们打听到仓库的地址,发现大街上多了很多摊位:

  原价收购宝钞,有多少要多少。

  百姓们很是不解,为什么要原价收?

  直到有人告诉他们,收购宝钞的都是盐商,他们可以直接用宝钞换盐引。

  百姓这才恍然大悟,然后也不去仓库了,就地将宝钞卖给了盐商。

  方便不说,还不用和官府打交道。

  百姓从来都不愿意和官府打交道的,谁知道官仓给兑换的物资,是不是残次品,会不会缺斤少两。

  还是卖给盐商,换成铜钱更安心。

  但不管怎么说,宝钞的价格一夜之间和面额等齐了。

  但也有一部分人肠子都悔青了,就是之前以高出市价一成的价格,出售宝钞的人。

  里外里赔了好多啊。

  之前囤积宝钞的人,则喜笑颜开。

  赚了,大赚大赚啊。

  只是他们并没有高兴多久,很快就有锦衣卫登门,恶意打压宝钞价格,流放抄家。

  看着街对面被枷锁扣走的富商一家,想着他们家前几日的意气风发,冯氏叹息道:

  “做人不能太贪啊。”

  “呸。”陈远啐了一口,说道:“奸商,活该。”

  “这条街上谁不认识谁啊,邻里乡亲都坑,遭报应了吧。”

  冯氏劝道:“他们已经如此了,嘴上留点德吧。”

  陈远也没有再说什么,而是道:

  “这次你不怪我了吧?要是听你的,把宝钞卖出去,那才是亏大了。”

  冯氏略有些尴尬,医馆每天都有钱财出入,手里握了不少宝钞。

  她就想赶紧卖了,还能小赚一笔。

  万一朝廷反悔了,就亏大了。

  陈远不愿意,还说她虽然当了诰命,见识却丝毫不见长。

  当今朝廷啥时候朝令夕改过,存着。

  为此,冯氏还和他怄了好几天气。

  现在证明自己是对的,陈远那叫一个得意。

  不过都是老夫老妻了,冯氏转眼就将尴尬抛之脑后,喜笑颜开的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38页  当前第11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1/10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