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_分节阅读_第1031节
小说作者:见月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4-13 16:56:07

  朱雄英则给圣贤庙的先贤,又追封了一系列荣誉,以示对先贤的肯定。

  就连朱熹、二程等理学先贤,也同样进行了追封。

  这让一直惶恐的理学派,终于安下心来。

  朝廷此举就是表态,对理学的打压到此为止。

  以后老老实实地做学问,不要搞什么圣人之言不可违,也不要拿什么礼教去荼毒百姓。

  言归正传。

  科举的废除确实为朝廷带来了诸多不便,期间一直有官吏奏请恢复科考,都被压了下来。

  原因很简单,在大同思想没有成熟并传播开,朝廷是不会恢复科举的。

  事实上,陈景恪和朱雄英也一直在探讨这件事情。

  长期罢科举并不是一件好事。

  目前朝廷用察举制,解决了官吏选拔的问题。

  可这套制度的优缺点,汉朝已经给后人示范过了。

  短期内确实非常有效,长期就会被官僚和地方大户把控,形成豪强门阀集团。

  现在先贤后裔的册封被取消,理学也被打压成为普通学派,大同世界也已经传播开来。

  是时候恢复科举了。

  不过陈景恪却并不准备就这么恢复,他要对科举规则进行改良。

  “超过四十岁不得再参加会试。”

  这个年龄可不是陈景恪乱说的,而是翻阅了历代进士资料得出的。

  除了个别天才,可以在十几二十几岁就考中举人进士之外。

  大多数人考中进士的年龄在四十岁左右。

  至于三四十还考不中举人的,比如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这种就属于没有天分的。

  可即便如此,他中举之后立马就成为大家嘴里的‘文曲星’下凡。

  陈景恪不想再让‘范进’的悲剧重演,所以才设定了四十岁中进士的标准。

  之所以设定在四十岁,而不是更加年轻,也是为了照顾底层读书人。

  他们没有良好的师资资源,需要更长时间学习才有机会中举。

  如果设定成三十五岁乃至更加年轻,对他们很不公平。

  如果四十岁还考不上,也没必要再继续死磕科举了,换个行业说不定会更好。

  对于他的这个建议,朱雄英自然是同意的。

  作为年轻的皇帝,他也不希望满朝文武都是白发苍苍的老翁。

  老朱没有任何表示,他已经彻底放弃干涉制度制定了。

  这种事儿你们爱咋咋滴,咱才懒得管,咱现在只对工业化感兴趣。

  朱标则不然,他很清楚这个限制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不过他并不是直接反对,而是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总不能随随便便就设置个年龄限制吧?

  陈景恪说道:“以前人们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只有出仕一条途径。”

  “朝廷也需要用出仕为饵,来拉拢安抚天下贤才,以防止他们将学问用在作恶上。”

  法家称之为‘利出一孔’,说白了就是只给你提供一条上升的途径。

  好处是可以将全国的力量集中在一处。

  秦国的耕战政策,就是这个思想的最好体现。

  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将百分之八十的资源,分给百分之二十的人。

  底层人想要资源是吗?那就从其他底层人手里抢。

  你抢不过别人是你无能,不是我们统治阶级不给你们机会。

  统治阶级就可以通过这种办法,分化底层,让底层没有办法团结起来反抗。

  “但这么做有个缺点,整个社会的人才全都挤在这一条独木桥上。”

  “既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百业的发展。”

  “大明要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百业兴旺的时代。”

  “各行各业想要发展,都需要大量人才为之努力,尤其是工业化更需要海量的人才。”

  “反过来说,百业兴旺也为各种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施展才华的机会。”

  “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就不用再死守科举这一条路了。”

  “法家的‘利出一孔’思想已经不再适用,想要百花齐放,就得做到‘利出百孔’。”

  “限制科举年龄,是最直接有效的引导。”

  “到了年龄还考不中的人,就必须选择别的道路。”

  “这些人都读过书起过智,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能为那个行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朱标陷入沉思,陈景恪说的这些东西,确实是他从未考虑过的。

  关键是,这番话说的非常有道理。

  有才华的人都来挤科举这座独木桥,肯定会导致无数的人才被浪费,也不利于百业的发展。

  引导有才能的人,去从事其他行业,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

  他眉头紧皱,说道:“强行限制年龄必然会遭到朝野的反对。”

  “引导的办法很多,没必要非用这种激烈的手段。”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士农工商,士为第一,这种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并且这种思想也是华夏思想的一部分。”

  “除非我们从根本上对华夏思想做出改变,否则出仕拥有都是第一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很多人唯一的选择。”

  “不要低估那些读书人对出仕的渴望。”

  “他们可以抛家弃业、抛妻弃子,用一生来追求出仕的机会。”

  “这既是对家人的不仁,也不符合先贤思想。”

  “朝廷设置科举年龄,反而是合乎礼仪的表现。”

  陈景恪停顿了一下,等他消化的差不多了才继续说道:

  “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些人空耗大半生,五六十岁才中举。”

  “这些人皓首穷经,多不通俗务,想要理政治民需要数年时间学习。”

  “可他们已经垂垂老矣,哪还有什么时间?”

  “这些人中举,除了挤占一个名额,还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多大的价值?”

  “反过来说,四十岁虽然已经不年轻了,但还有二三十年人生。”

  “在这个时候放弃科举,转去别的行业,尚能有一番作为。”

  “既是对社会的负责,也是对家人和自己的负责。”

  朱标终于被说服,同意了这个改革。

  不过他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此法对那些年龄大的读书人殊为不公。”

  “我们就以洪武十年为界线,在此之前出生的人,无需遵守这个年龄限制。”

  “在此之后出生的人,超过年龄不得参加科举。”

  对此陈景恪自然不会反对,以哪一年为界其实都无所谓。

  只要年龄限制能落实就可以了,不在乎多两年少两年。

  接着他又提出了几条建议,比如将基础算学纳入所有分科的考试。

  这次朱标就没有反对了。

  他很清楚算学在新政里的作用有多大。

  算学知识已经成为对官吏的基本要求。

  这里说的是基础算学,不包括微积分之类的。

  中等、高等数学确实有点太为难他们了,在理科彻底普及之前考这个也不现实。

  科举的章程大体上就这么定了下来。

  朱雄英并未直接对外宣布,他要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而这个机会很快就到来了。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年底,各部门都开始进行汇总。

  锦衣卫也不例外,杜同礼也送回了几大车的卷宗,全都是今年转向行动的成果。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无数人命。

  官吏们看到这些卷宗,犹如看到了眼中钉肉中刺。

  新一轮的弹劾开始了。

  事实上针对杜同礼的弹劾,始终就没有停过。

  弹劾的内容也就那么些,嚣张跋扈、草菅人命、破坏经济、制造冤假错案等等。

  区别是,弹劾的比较轻的时候,朱雄英懒得理会。

  弹劾的比较重,他就会抽那些人一记耳光,让他们消停点。

  像现在这般大规模的弹劾,大半年来还是第一次。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38页  当前第103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031/10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