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唐天将军_分节阅读_第785节
小说作者:落叶凋谢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4-13 16:51:51

  而更平坦的直道,是战时快速调遣的关键因素。

  今后尚书和宰相的升任,多会从政绩出众的行省长官调遣。

  不仅如此,行省还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当前大唐隶属的各部胡人太多,是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行省制度的研究和推出,对李瑄来说是必要的。

  如岭南、黔中等许多遥远的地方,中央永远也看不到,又不了解各族,想插手其中,鞭长莫及,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替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区进行管理,朝廷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大一统的大华夏,将会在这一刻定型。

  但是李岘听到李瑄的话后,面色一惊。

  不是因为行省制度,而是地方“行中书省事”。

  要知道,现在是尚书令当权,让地方行中书省事,那一定会是中书省当权。

  作为权臣,尚书令更符合李瑄把持朝政。

  而中书令,可供皇帝驱使。

  这证明李瑄迟早不会再担任尚书令。

  当然,李岘也不认为李瑄会担任中书令。

  行省制度,一定是为再进一步准备啊!

  即便有这种心理准备,但身为宗室的李岘,心中还是有些惆怅。

  地方行中书省事,但李瑄要增设九部,明显不会削弱尚书省的权力。

  以后在不设尚书令的情况下,哪怕中书令重新变成首席宰相,但只要左右仆射拜相,就能制衡中书令。

  门下省的长吏侍中,也可以牵制两省。

  如果九部之中,再有一个尚书拜相,会制衡左右仆射。

  相权的力量会再次被削弱。

  “此为大变革,下官一时难测,请秦王给下官几日时间捋清行省制度的关健。”

  李岘心中暗叹一口气,他对地区“行中书省事”完全没有概念。

  自实施郡县制已经一千多年,这种崭新的制度,没有借鉴,只能试行。

  而且无法确定将哪些地区,归于行省。

  第一任行省的长吏一定要有杰出的才干,统筹大局。

  “不必着急,短时间内无法实施行省制度,右仆射可在闲暇之余,慢慢解读。”

  “不要害怕失败,我们一起承担责任。”

  李瑄缓缓向李岘说道。

  布局行省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也需要战争结束后进行。

  先让李岘这个宰相心中有底,接下来还会找其他心腹商议,给出意见。

  他总结经验出的行省制度,肯定有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因素。

  “如果策令不成,下官会辞相谢罪!”

  李岘从座位上起身,向李瑄一拜。

  他知道李瑄还有许多策令都没有实施,如令李瑄罢相的“一条鞭法”、“考成法”。

  只是李岘好奇李瑄为何不再提这些策令。

  现在李瑄只是对常平粮仓非常上心。

  李瑄要保证粮食充足,从西域运输而来的粮食没有间断过,防止兵灾延伸的其他灾祸。

  “没有那么严重,我掌握权力,为天下苍生,无愧于心。”

  李瑄示意让李岘重新坐下,向他说道:“现如今朝廷重职,都被我们变革锐取的官吏担任。开元、天宝的老臣多闲赋在家,他们逐渐思念圣人当政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自李隆基住进兴庆宫以来,就再也没有主持过朝会、宴会,哪怕是节日。

  李瑄本人也不怎么搭理老臣,以及曾依附杨国忠的官吏。

  平时里,在中书省进行议事,召集三省百官。

  有人建议李瑄学李林甫、杨国忠一样,在自己府邸处理政务,但被李瑄拒绝。

  他坚持在政事堂处理军政。

  妻子们还未回来,李瑄常常夙兴夜寐,有时候居住在尚书省。

  几乎每一日,李瑄都要听到前线的消息。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他自己不在前线,不做出指示。只是约束灵宝的主力固守。

  让李光弼、郭子仪、王难得自己发挥。

  结果河北大胜,王难得携带李瑄的天策上将令到达南阳后,固守南阳城,稳固局势。

  李瑄在谯郡太守杨万石投靠安禄山后,令张巡为谯郡太守,给予他兵权,让他和雎阳太守许远,组织兵马,率领部将雷万春等,反击河南方面的燕军。

  “老臣们失去权力,抱怨也是必然的。他们没有实权,无法威胁秦王。”

  李岘向李瑄回答道。

  “但我听说圣人一直想见老臣们!”

  李瑄含蓄地向李岘说道。

  实际上是李隆基闷得慌,一直想给老臣们传递消息。

  前不久,李隆基跑到兴庆宫内的勤政务本楼上,那里紧接着街道。

  老臣们得知李隆基在勤政务本楼后,立刻跑到街道上,向楼上的李隆基拜见。

  据廖峥嵘说,李隆基在勤政务本楼上向老臣们招手,像是笼中鸟一样等待求救。

  一众大臣趴在街道上哭泣,连路过的百姓都向勤政务本楼上的李隆基拜见。

  带着李隆基龙首原演武,李隆基只安分一个月,就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

  老皇帝还是太有活力了。

  “圣人年事已高,过于怀旧,人之常情。”

  李岘也不好说什么。

  他相信理智的李瑄,不会急不可耐地做出什么圣人意外死亡的举动。

  即便再进一步,也要等圣人寿终正寝以后。

  “也是!”

  李瑄点了点头。

  现在李瑄给予权力的官职中,只有两点,一是拥护他天策上将、尚书令的职位,二是立誓支持李瑄变革。

  李瑄已经暗中透露要在一年内再拜三位宰相,参知政事。

  大臣们私下的争锋李瑄管不着。

  一个国家的文官,永远也不可能铁板一块。同样的官职,都有自己的意志和理解。

  除非如李瑄这种威望巨大的人拍板决定。

  “秦王,这是剑南的文书,崔圆愿意尊奉秦王。”

  李岘临走之际,又想起关于剑南的事务,赶紧将文书呈上。

  刚才接收的信息太多,让他差点忘了这重大事件。

  剑南是杨国忠的地盘,从军中将领,到诸郡太守,都是杨国忠提拔。

  即便剑南军被抽调一部分前往南阳,李瑄依旧担心杨国忠的死,使剑南割据。

  所以,他最近一直下令安抚剑南的官吏,表明杨国忠已死,他们无罪,依旧会重用。

  先稳住蜀地,等平定安禄山后,再好好治蜀。

  现在剑南节度副大使为崔圆,蜀郡长史也是崔圆。

  在杨国忠遥领剑南节度使的时候,崔圆被授为尚书郎,后出任蜀郡大都督府左司马,代理剑南节度留后。

  毫无疑问是杨国忠的亲信。

  李隆基出奔蜀地前,任命他的儿子为剑南节度使,任命崔圆为蜀郡长史、剑南节度副大使。

  实际上崔圆已经是剑南杨国忠党羽中的头把交椅。

  杨国忠在劝说李隆基跑路之前,崔圆就得到杨国忠的通知,在蜀地整修军备,建造宫舍,储存什具,准备好一切迎驾事宜。

  谁知道迎了个寂寞。

  他再得知消息的时候,李瑄已经完成马嵬驿政变,逮捕杨国忠和杨氏。

  这让崔圆非常惊恐,夜不能寐。

  “封崔圆为蜀郡都督,我会请圣人赐他为蜀郡公,实封二百户。令他整备剑南军,恢复西川守捉、戍堡,准备防备吐蕃。”

  李瑄看完崔圆的文书后,点了点头,给予崔圆任命。

  历史上的崔圆是宰相,但他实际上没有宰相之才。但李瑄不能卸磨杀驴,否则很难处理今后事。

  对于崔圆投诚,李瑄并不意外,他知道崔圆胆小如鼠,怂得很。

  让他“大丈夫举事拼搏”,定然不敢。

  又和李岘聊一些其他事宜后,李岘退下,他今天被李瑄灌输的思想有点多,回去要好好想一想。

  “秦王,郡王已经到咸阳原,明日就能至长安。”

  下午的时候,罗兴向李瑄禀告道。

  他口中的郡王,一定是李适之。

  “明日我亲自到咸阳驿迎接父亲,提前准备好车马!”

  李瑄面露微笑,吩咐一声。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47页  当前第78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85/10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唐天将军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