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北宋穿越指南_分节阅读_第317节
小说作者:王梓钧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58 MB   上传时间:2025-01-16 19:43:28

  举荐吕渭做广西常平使之人,是他的同乡,还带着点亲戚关系。只提醒吕渭来了桂州,要多多看管朱铭,防备此人横生事端,却根本不把事情给讲明白。

  朱铭拿出《道用策》、《大学章句疏义》和《中庸章句疏义》,吕渭倒是知道前两本书,邸报里明明白白给禁了。

  他可以立即奏报朝廷,说朱铭在桂州传播禁书。

  但吕渭却愈发好奇,书里倒是写着什么?

  让随从抱着书离开,吕渭边走边读《大学》。很快他就发现,这本书注解得很好,只个别地方“曲解”经义,怎么也不该被禁啊。

  花费几天时间,略微看完其中两本,《道用策》也读了一些。

  有的内容他虽不赞同,但对朱铭却愈发佩服,同时派人打听朱铭到底干了啥。

  《治安疏》、《正气歌》很快拿到手,吕渭看了沉默不已。

  王黼的劣迹,主要显于京畿和东南,目前还未全国性为恶。甚至对广东、广西来说,王黼还算个好宰相,废除了蔡京的大量恶政。

  那么,朱铭把王黼列为六贼,奏疏里的罪名是否为真?吕渭感到有些迷惑。

  不管怎样,他没有给朝廷写信举报,而且一有空就去听朱铭讲课。

  顺便,弹劾蔡怿、尚用之等人尸位素餐,整日里游山玩水不干正事儿。

  在集体躺平的桂州官场,吕渭很快就被同僚孤立,他反而跟朱铭接触最多。

  春末。

  白胜带着几封家书,自洋州而来。

  朱国祥的信件内容,除了介绍三大基地,还大概讲了洋州、金州的情况。自从方腊起义以来,朝廷在川峡各路加税,洋州、金州的百姓愈发困苦。

  新来的金州知州和通判,虽不像李道冲那样疯狂捞钱,但为了政绩也是大肆征收苛捐杂税,搜刮钱财讨好京西路的各位长官。

  整个汉中地区,地主和农民最倒霉,农业杂税越收越厉害。

  玉米已经正式列为实物税之一,大量玉米、稻米运去东京和洛阳,以此来压低暴涨的两京粮价。

  还有,自从朱铭被编管之后,新来的州县官员,都对朱国祥没那么客气了。

  幸好朱国祥本人还有官身,而且地方威望极高,否则三处村落肯定被方田征税。即便如此,三处村落的税额也提升,每年需要缴纳的钱粮增涨40%。

  张锦屏和郑元仪的信件,则是诉说近况,提醒朱铭注意身体。

  张锦屏怀孕了,是在半路上发现的。蜀道太过崎岖劳累,月事不至也没放在心上,走到利州城突然晕厥,请医生来诊断才发现喜脉。此后,在利州城足足养胎两月身体好转才继续行路,而且大部分时候都改坐滑竿和乘船。

  朱铭逐一回信,还让老爸派人去东京,随时关注朝廷信息。

第313章 不法之徒朱院长

  “春,正月,丁酉朔,日中有眚,旁有青黑气如水波旋转。”

  春天出现的日食,又让群臣逮到机会,对准“六贼”进行疯狂输出。

  蔡京虽然罢相,但没有离开京城,而且其门生故吏太多。他家里的仆人,也有做官的;他家陪嫁的婢女,居然也能封为夫人。

  对于蔡党,王黼惩治一批,又收编一批。

  蔡攸也趁机收编,大量蔡党选择投奔。

  人们发现,即便蔡京走了,朝廷还是那个鬼样子。

  王黼礼贤下士、废除弊政,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甚至官场变得更黑暗,开始毫不掩饰的卖官鬻爵,那些油水丰厚的职务,必须给王黼及其党羽送钱,而且给得太少还不收。

  特别是今年的新科进士,考四甲、五甲之人,不跑关系送礼别想拿到实缺。

  因为裁撤学校,大量进士出身的老师,一股脑儿回到京城谋官。他们饥不择食,再小的实缺也要,跟刚上岸的年轻人正面竞争起来。

  两百多号新科进士,窝在京城不知道该干啥。

  蔡京的头号党羽邓洵武,在日食出现之后病死。史书对他的评价是:“京之败乱天下,祸源自洵武始。”

  但很有意思,邓洵武死前一年,始终在反对伐辽因此被罢免枢密使之职。

  东京。

  宋徽宗这几日被吵得头疼,王黼和童贯正面杠起来了。

  “为何要罢这二军十二州?”宋徽宗单独召见王黼询问。

  王黼说道:“夔峡、广南这二军十二州,皆蔡京好大喜功所设。上费国用,下耗民财,非但不能输纳财税,反而每年要拨发款项。如今国库空虚,臣以为,应当废除此二军十二州。汉民多者改为县,其余皆留作寨堡。”

  宋徽宗问道:“真没钱了?”

  王黼硬着头皮说:“或有短缺。”

  宋徽宗无奈叹息:“罢撤吧,能省则省。”

  王黼低头称是,心里乐开了花。

  这些南方州军,都是蔡京的拓边政绩,全部废了能铲除蔡京的影响力。

  同时,可以减少财政开销,笼络更多中间派大臣。

  屁股决定脑袋,王黼现在是宰相,他对打仗毫无兴趣,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为国为己搞钱。

  宋徽宗又问:“金国使者已经来了两月,联金伐辽之事,你觉得该怎样对待?”

  王黼回答:“但付国书,不复谴使。”

  宋徽宗扫视王黼一眼,对伐辽已经心灰意冷。

  王黼自从做了宰相,就不再撺掇皇帝伐辽,言语之间还经常透出抗拒。

  “但付国书,不复谴使”这八个字,是让宋徽宗尽量拖延时间,同时又与金国保持交好。王黼的想法,是等财政宽裕之后,再履行合力伐辽的约定。

  宋徽宗挥了挥手,王黼躬身退下。

  当日下午,童贯就跑来求见:“官家,金人等待已久,多番催促缔约,请尽早定下伐辽日期。”

  宋徽宗说:“此事朕自有主张。”

  童贯还想再劝,宋徽宗不胜其烦,三言两语便将其打发走。

  宋徽宗知道朝廷是啥情况,日渐窘迫的财政,不可能支撑一场战争。但又有些不甘心,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用王黼的法子,把时间往后拖几年再看看。

  几年时间而已,金国总不能把辽国灭了吧?

  于是,宋徽宗亲自撰写国书。表达自己对金国的善意,又说按照前约,宋金两国肯定要夹攻辽国。

  但具体什么时候发兵,宋徽宗只字不提,也不再往金国派遣使者。

  金国使者大怒,他来东京谈判三个月,等于啥事儿都没谈成。

  金国使节团离开之后,王黼与童贯的矛盾公开化。

  王黼、梁师成二人怂恿宋徽宗恢复花石纲,并把方腊起义甩锅给蔡京的盐茶法。不但让童贯颁布的“圣旨”作废,还暗中阻挠童贯伐辽。

  童贯想要伐辽封王,就得尽量筹措军费,因此反对恢复花石纲,把王黼、梁师成恨得牙痒痒。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

  历史上,宋徽宗已经打算放弃伐辽,正是王黼第一个跳出来撺掇!

  因日食之故,宋徽宗大赦天下。

  朱铭也在赦免行列,从编管改为安置。

  编管是让犯官在某地落户,不得离开户籍所在地,每个月都要去官府报道。

  安置不用改变户籍,如果遇到什么事情,只须向官府申请并获得同意,就能暂时离开安置地点。比如探亲、奔丧之类。

  ……

  洋州。

  新任知州叫曹藻,江西宜春人。

  曹家三兄弟同科登第,他们这一支,后来被称为“三桂堂曹氏”。

  王黼一边卖官鬻爵,一边又提拔贤能,为自己邀买名声。特别是知州、知府这类地方官,他让投靠过来的中间派举荐,这几个月任免了好几十位。

  曹藻就是被举荐的幸运儿。

  “为何洋州人口不增反减?”曹藻质问道。

  户曹参军李延之略显犹豫,终归还是没忍住:“朱国祥霸占土地、隐匿人口,洋州三县百姓,多有举家投奔者。”

  曹藻怒道:“勒令三县县令,好生清查人口土地!”

  李延之说:“县衙官吏,可不敢去清查。朱国祥在民间威望极高,他还私练村勇,说是要防备贼寇。”

  曹藻沉默不语,隔日便去金潭村微服私访。

  金潭村的面积,已较初时翻了两倍有余。

  朱国祥不但往山谷里开荒,还花钱购买谷外土地。官府盘剥愈发严重,选择卖地的小地主也越来越多。一些自耕农,干脆直接投献土地,主动给朱国祥做佃户,目的无非就是为了逃避赋税徭役。

  曹藻泛舟而上,沿河的水田正在插秧。

  大部分农民,穿着更加破旧,脸上皆带着愁苦之色。

  不管收获多少粮食,官府总有法子加税,各种苛捐杂税已不堪重负。地主只能转嫁给佃户,租子是越收越高。小地主和自耕农,每年都有破产者。

  “前面就是金潭村,以前只在谷中,如今谷外之地亦并入村落。”本地向导指着前方说。

  曹藻提前下船登岸,一路观察前行。

  进入金潭村地界,面貌瞬间改变。

  田地还是那些田地,农民还是那些农民,但精神状况完全不一样。

  村里的保甲长,都是朱国祥安排的。

  赋税都是先交到村中,再由保甲长押运到县里。收多少赋税,朱国祥说了算,给官府缴足税额,剩下就是自己的。

  没有违反法律,因为整个村落的土地,名义上皆归朱国祥所有。他不是在收税,而是地主在收租子。

  真正犯法的行为,是朱国祥在隐匿人口土地!

  “这秧苗育得很好想来今年可以丰收。”曹藻站在田埂上对几个正在插秧的农民说。

  没人理他,都在劳作。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54页  当前第31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17/115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北宋穿越指南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