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在人群中的上官仪不敢置信地站了起来,惊呼道:“陛下,此物……竟真的,真的……”
李勣也在人群中,他的表情却无比淡定,只是捋须的手微微颤抖,看似浑浊的老眼里闪过激动的光芒。
武后站在李治身后,看着李钦载手中的果实,她也不自禁地挺直了身子,双手死死地拽住自己的衣角,表情努力维持镇定。
李治此刻已懒得保持什么帝王仪态了,兴奋得说话都结巴了:“这,这这……便是番薯?朕记得开春种下时,才几颗种子而已,如今竟收获了这么多?”
李钦载也不答话,而是俯下身在地里摸索着什么,随即双手伸进泥土深处,使劲一拽,又拽出一大串番薯果实。
人群倒吸一口凉气,随即爆发出尖叫声。
“诸位稍安勿躁,还有,还有……”李钦载是在场的人里面唯一一个不意外的人。
他比谁都清楚番薯的真实产量,这东西在前世可是了不得的高产粮食,高产到什么地步呢?很多农村地方每年必须要种上一两亩,一亩所得基本能保证一个大家族整年不挨饿。
当然,这东西产量再高,它终究是杂粮,不是主粮,不能当饭吃,可一旦遇到灾年,番薯可就是救命的粮食了。
开春时李钦载记得自己种了好几株苗叶下去,刚才不过是拽了两次,地里仍然还有不少。
然而就是这两大串番薯果实,已经让在场的所有人疯狂了。
“陛下,您亲自试试?尝一尝收获的快乐吧。”李钦载朝李治眨眼笑道。
李治激动地深呼吸几次,然后走上前,也不管会不会弄脏黄袍,学着李钦载的样子将双手伸进泥土里,循着地面番薯叶的根茎摸索,然后一挖,一拽,哗啦一声,李治手里也多了一大串果实。
果实大小不一,大的如拳头,小的如桃李,暗红色的外皮上沾满了泥土,透着一股令人欣喜的生气。
这下连李勣都有些不淡定了,下意识地往前走了两步,群臣这时也都顾不得失仪,纷纷上前将李钦载和李治围住,凑近观察二人手中的番薯。
上官仪伸手掂了掂其中一只番薯的重量,激动地道:“这分量压手,亩产怕不是……”
李勣也伸手掂了掂,沉声道:“是个好东西,亩产五千斤怕是往少了说,若照顾得周到,亩产六七千斤也不成问题。”
虽然都是文臣武将,可大唐以农耕为本,上到帝王,下到朝臣,对农事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
仅仅只掂量了一只番薯的分量,二人就将它的亩产猜得八九不离十了。
李治扬了扬手中的那串番薯,表情得意地笑道:“多亏李景初慧眼识珠,发现了这新粮种,此物若普及天下,必将惠泽万民,景初此举万家生佛,善莫大焉。”
李钦载急忙道:“臣不敢居功,是陛下力排众议支持臣,当初从种植到侍弄,皆是陛下高瞻远瞩预先安排,方有今日之喜,臣不过是帮陛下跑跑腿,陛下才是对万民有活命之恩的活菩萨。”
第815章 晋爵之议
君臣二人互相谦虚,李勣站在旁边捋须微笑,别的朝臣羡慕得两眼通红。
亲眼见证了番薯的收成后,他们终于意识到,这将是多么逆天的一桩大功劳。
比别的粮食翻了好几倍的产量,不占良田不惧旱涝,开春播种,几个月就能收获硕硕果实。
将来此物推广天下,若再遇灾年,有了番薯一物,天下不知少饿死多少百姓,说是“万家生佛”真的一点都没夸张。
这已不仅仅是政绩,在民间的口碑中简直能封神立碑著传了。
朝臣们直到这时才终于相信,大唐真的有了一种亩产惊人的新粮食,这种粮食往近了说,它能巩固皇权统治,收天下之心,往远了说,它甚至能决定朝代兴亡,增益国运气数。
如若从此天下再无饿殍,再无饥荒,江山社稷自然固若金汤,无人可撼动。
如此神奇的东西,当初怎么就叫他发现了呢?
群臣又嫉又羡地看着李钦载,四周充斥着酸酸的味道,像谁家的醋烧开了。
番薯全都挖了出来,接下来必须称重。
只有数据才是最真实,最不会骗人的。
几名官员上前将番薯一一称过,记录下来以后再统计总重。
“陛下,番薯所产共计八十一斤。”一名官员禀道。
群臣再次发出惊呼声。
李治兴奋地道:“再算算,亩产大约多少。”
官员好整以暇地道:“若用上等良田种植,粮种充足的话,以目前的播种行距列距来算,一亩地所产,至少有六千斤以上。”
李治和群臣惊呆了,人群一片寂静,半晌没人说话。
李钦载倒是很淡定,这个数字在他的意料之中,若无一定的把握,当初就不会吹下这个牛皮,现在,牛皮实现了。
见众人不说话,李钦载蹲在地上端详新出土的番薯,然后趁人不注意,偷偷摘了一个下来,先用帕巾将泥土擦干净,再掏出匕首削了外皮,外皮下的果实白里透着些许淡黄色。
见李治和群臣仍在发呆,李钦载张嘴咬了一口,喀嚓!
嗯,生番薯入口有点柴,口感算不上太好,但味道稍微有点甜,里面含糖和淀粉一定不少。
嘎嘣嘎嘣嚼了几口,李钦载吃得正欢,李治这时才回过神,见李钦载居然趁他不备自己吃上了,李治不由大惊失色,几步上前拽住他的手腕。
“住手,住嘴!你你……多么金贵的东西,来年要留种的,你竟吃上了!混账!”
李钦载这头才刚吃出点儿味道来,被李治拽住手腕,于是无辜地道:“陛下,收成了八十多斤呢,不差这一个吧?”
“大唐良田何其多,需要的种子何其多,一丝一毫都不能浪费,你怎能……”李治见他吃得嘴冒水光,语气不由一顿:“好吃吗?”
话锋转得太快,李钦载都没反应过来:“啥?”
“朕问你,此物味道如何,好吃吗?”
李钦载立马朝番薯堆里伸手,打算给李治也削一个尝尝,却被李治眼疾手快拦住了。
“不要浪费,朕就吃你手上这个……”李治不由分说抢了过来,随手在衣襟上擦了擦,也不嫌弃被李钦载吃过,张嘴就咬了下去。
一口咬下,李治两眼大亮:“好,好吃!生津回甘,香甜脆口,食之难忘,此物不仅高产,味道也不错,好!”
群臣眼巴巴地看着,不少人暗暗咽了口口水,都想尝尝味道,但见李治将它看得如此金贵,显然死活不会请客的,只好识趣地闭嘴。
李治边吃边赞不绝口,频频点头:“好吃,天上的仙果怕也不过如此了吧,朕吃了几口后,感觉阳寿都增了不少呢……”
李钦载小心地道:“陛下,不至于,不至于,没那么夸张,就是个填饱肚子的东西。”
李治瞪起了眼:“咋不至于,以后它便是我大唐的物产,大唐的物产能与天宫媲美,毫无瑕疵,朕这么说有错吗?”
好了,从今以后,无论民间传说还是正式的史书上,番薯一物的原产地便是大唐了,不服的话,跟朕的百万雄兵去辩。
李钦载觉得无所谓,他是实用主义者,只要东西好用,能吃,管它产自哪里,反正最后都会进肚里。
“陛下,烤着吃更好吃哦,比生吃更甜,更软,更糯……”李钦载悄悄地蛊惑道。
李治眼神闪过一丝意动,随即理智立马战胜了食欲,断然摇头。
“不行,不能再祸害它了,要留种呢。快马送一批番薯种去南方,趁着南方气候尚可,今年试着再种一季,看能否有收获,顺便比对一下南北亩产的差异。”
李治又望向李钦载,叹道:“景初又为朕立此不世之功,说实话,朕都不知如何封赏你才好了……”
李钦载急忙道:“臣只是尽本分而已,此物被发现纯属偶然,种植之后,皆是陛下在安排人手侍弄保护,臣未出半分力气,不敢贪天之功。”
李治笑了笑:“朕若不能做到赏罚分明,焉能堵天下悠悠之口?你以为朕是否封赏是你一个人的事?它还关乎朕的名声……”
说着李治淡淡朝群臣扫视一圈,缓缓道:“刚才有司官员说了,番薯一物,可亩产六千斤,如此高产的新粮食,对大唐的意义何等重大,诸卿不必朕多言吧?”
“此物是李钦载发现的,这桩功劳太大,朕都有些嫉妒了,哈哈……以景初之功,朕觉得,晋爵郡公可矣。”
此话一出,四周一片寂静,群臣无人说话,连表情都失去了。
李勣站在人群里,暗暗皱了皱眉,站出来道:“陛下不可,李钦载轻狂,二十多岁的年纪晋爵郡公,殊为不妥,请陛下三思。”
李钦载也急忙道:“陛下,臣何德何能,怎能贸然晋爵,此议不妥,请陛下三思。”
别人还没说话,跳出来反对的却是这对祖孙俩,李治不由有些意外,不满地皱了皱眉:“朕觉得,晋爵并不为过。”
“陛下,臣实在无法领受,陛下请三思。”
第816章 木秀于林
发现一种新粮食,究竟有没有资格晋爵?
这是个争议性很大的问题,在场的朝臣们大多不吱声儿,其实沉默也算是他们的一种态度了。
倒也不纯粹都是反对,很多人也在震惊之中忘了说话。
要知道李钦载今年才二十多岁,这几年被赐封的爵位像不要钱的大白菜一样蹭蹭的往上冒。
李钦载首次被封为县子是哪一年的事?
龙朔二年。也就是前年。
所以,短短两年间,李钦载从县子就快升到郡公了?
不得不说,有点过分了,在场那么多朝臣为大唐兢兢业业打拼了一辈子,临老了连个县子都没混上,凭啥这乳臭未干的小子两年间就能混上郡公?
这不是立了多大功劳的问题,而是资历问题。
二十多岁的郡公,大唐立国以来闻所未闻,天下人若知道了,往好了说,天子这叫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往坏了说,天子这叫任人唯亲。
后人有首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说的是东汉一位天子一天之内封了五位最亲近的人为侯。
李钦载若在二十多岁晋爵郡公,或许也会被人写进诗里,成为后人辛辣讽刺的对象。
这也是李勣和李钦载主动站出来坚决反对的原因之一。
树大招风,处世一向稳妥的李勣怎会让孙儿出这种风头,无端端给政敌送去把柄,继而连累整个李家的门风。
祖孙俩态度一致,出奇的默契。
“请陛下三思,晋爵之议不可取,老臣一家已足够显赫,空食君禄而不知如何上报国恩,怎可再受天子恩典,累加于身,诚惶诚恐。”
李勣的语气很坚定,这次说啥都不能晋爵,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弊大于利。
李钦载也道:“陛下,臣若欲晋爵,功名只在马上取,若因番薯一物而晋爵,不仅天下人耻笑臣这爵位来得佞幸,臣也觉得无地自容,受此爵位却无法昂首挺胸。”
李治叹了口气,道:“你们祖孙俩真是……白送到你们面前的爵位咋就不要呢?番薯一物多么重要,在场的人都清楚,未来千秋百世的天下人都会因此受益,朕赏罚分明,因此事而晋爵,谁敢不服?”
说完李治淡淡朝在场的群臣一瞥,群臣似乎感受到李治压迫的目光,纷纷垂头不语。
李勣捋须缓缓道:“陛下,钦载对大唐社稷固有微末之功,然君赐之爵,必德行相配,功高德沛者方许之,德不配位,必受其咎。钦载年岁尚浅,修德不够,贸居高位,恐于不利。”
李钦载闻言有点不高兴了。
意思呢,当然听懂了,不但要有功,也要有德,李勣这意思就是自己缺德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