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调教大宋_分节阅读_第21节
小说作者:苍山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35 MB   上传时间:2025-05-22 11:42:50

  刚到大宋的时候,唐奕曾经琢磨过,“难道?老天也觉得大宋太窝囊,衰落得太可惜,派我来开挂拯救华夏文明?要不,怎么偏偏让他这个学化学的穿越了呢?”

  但是,只过了半个月,唐奕就知道自己想多了。单一学科的突进是不足以改变文明大趋势的。

  原因很简单,以大宋现有的科技水平,根本支撑不了化学这门学科的建立。

  说白了,唐奕可以说物质是由原子构成分子,不同分子之间在特定的条件下,亦可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唐奕要怎么证明原子、分子的存在呢?

  电子显微镜可以直接看到分子结构,可是,唐奕造不出来呀,那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别说电子显微镜,就是最基本的光学显微镜,他也整不出来。

  那人家西方人不也是在没有显微镜的条件下,建立了化学这门学科吗?

  话虽不假,但却完全不是那么简单。

  现代文明,是基础科学累积到了一定数量达到的质变,是多门学科相互支撑下,产生的文明大爆炸。

  我们都知道,化学实验离不开各种器械,而这些化学仪器又是通过物理学、数学、几何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制造的。

  比如说,唐奕想做个化学实验,那他得先把玻璃造出来,才能有烧杯、试管供他使用;唐奕想电解水,好吧,那您得先发明电,然后再把密封材料搞出来。

  唐奕也许可以通过前世所学为大宋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但那种改变也是级为有限的,根本不足以改变文明的进程,顶多是炼个猪油之类的。

  或许有人会说,唐奕什么都不用干,只要把炸药弄出来就行了,把辽、金、蒙古都炸上天。

  呵呵……

  后世时常泡在军事论坛里的唐奕很清楚,在自动步枪问世之前,热兵器对骑兵的威胁是极其有限的。

  单兵热武器燧发枪在十六世纪中叶就已经问世了,火炮的时间更早。但是,直到二十世纪初的一战,因为步枪的问世,大骑兵冲锋的时代才被钢铁洪流取代。

  唐奕能造出步枪吗?显然不能啊!

  那可不是光有火药就行的,那是材料科技、机械工程学到了一定的水平才能见人的东西。

  就算唐奕能用甘油合成炸药,依大宋的水平,顶多也就做几个土雷、炸药包扔着玩玩,依然改变不了大宋军弱的事实。

  宋弱的根本不在装备,而是体制上的不足,外加地理条件上的弱势造成的。

  也许……

  唐奕可以提出一个枪械的概念,再伙同一大批匠人,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鼓捣出最原始的燧发枪,但那也是不足以对抗骑兵的。

  而且,您别忘了,枪这东西要是落到骑兵手里,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万一要是让蒙古鞑子把手里的片刀、弓弩换成火枪,那成吉思汗就不是横扫欧亚了,这货能统一地球。

  在想明白这一切之后,唐奕干脆放弃了化学兴宋的美梦,安心做个大宋小民,过上了小富即安的生活。

  但是,这些天来,范仲淹、尹洙,包括范纯仁,都对唐奕的触动很大。作为一个中华儿女,家国天下的民族意识是深植骨髓的。

  以前,唐奕还能用“不管金、蒙如何折腾,千年之后,华夏还是华夏,亡不了”来安慰自己。可自从遇见这个老人,又萌生出把老人拉出历史漩涡念头的唐奕,就知道自己错了。

  华夏文明几千年的根在大宋,汉家天下的巅峰也在大宋,唐奕虽然不能改变历史,但他也可以为这个时代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

  《基础化学》,这是唐奕最擅长的东西。也许,现在没人看得懂,也用不上。但十年后、百年后呢?文明会不断向前推进,当累积到一定的高度,自然而然的就会改变这个世界。

  到了那个时候,也一定有人会看懂《基础化学》中的意义,少走一点弯路。

  不光华夏文明,也许世界的文明进程也会因此而改变。

  ……

  《基础化学》

  第一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唐奕按照后世中学课本的顺序,把这门千年之后的学科落笔在了大宋朝的纸上。

  虽然唐奕的毛笔字极烂,简直不堪入目。但他依然写得十分认真,眼神之中精光闪烁。

  因为他意识到,现在他写下的每一笔、每一个元素符号、每一条化学公式,都有可能改变人类的文明进程。

  甚至他会很恶趣味地幻想,千年之后,当一个中国人摇晃着这本《基础化学》对世界说,看到了吧?化学,早在一千年前,我们就已经有了!

  ……

第26章 问名(一)

  初十日,马大伟与张四娘成问名之礼。

  ……

  邓州入夏以来雨水颇多,但好在天公作美,近几日多是晴天。

  初十当天,又是一个晴朗好天。

  六婶又换上一套新做的缎面儿衣袍,还挽了个新髻,弄了只茯苓花簪插在头上,甚是精神。走路更是昂首挺胸、步步生风,手上的绢帕都摇出花儿来了,和上一次去张家提请之时的毫无底气完全是两个极端。

  能不精神吗?上次去可是完全没抱说成的希望,自然硬气不起来。

  可谁能想到,这看上去天上地下的两家人竟然成了。虽是唐大郎亲自出马才说成的亲事,但这两家过礼走动可都是他六婶子的活计,将来传出去,他六婶也是风光。

  今天到张家去问名,六婶自然要好好打扮一番,也好不坠了马家的威风。

  ……

  嫁娶六礼,可和唐奕拜师求学的六礼不同,并非六样儿有着象征意义的礼品,而是实实在在的六道礼仪程序。

  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就是之前六婶提雁上门的那个过程。意在男方提请女方家长的意见,看看有没有合亲之意。

  若女方家里不反对这门亲事,则男方会另择吉日让媒人再次登门,把女方的年龄、姓名,生辰八字写在庚贴之上请回来,是为“问名”。

  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要在祖宗灵位前进行占卜。卜得吉兆,再把庚贴在祖宗面前供奉几日,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祥之事发生。若一切顺利,则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此为“纳吉”。

  下一步就是“纳征”,男方命人带上聘礼到女方家中正式求婚,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下聘、下定或者定婚。

  只有过了纳征之礼,两家亲事才算真正定下来,不但受到百姓的认可,而且已经具有法律约束,任何人不得擅自毁约,不然是要吃官司的。

  之后,再经过“请期”,也就是双方协定婚期。

  “亲迎”则是男方把女方迎娶过门,到了这一步,才算是把媳妇娶回家了。

  此六礼,也体现了古礼之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重要性。

  从头到尾,就没有新郎新娘什么事儿,都是长辈和媒婆主导一切。

  更有甚者,新婚男女在洞房之前都没见过面儿,娶回来的是美娇娘,还是无盐妇,只有到掀开盖头的那一刻才能知晓,跟压大小没啥分别。

  哪像后世,自由恋爱不说,婚前还得“验个货”,觉得合适才做结婚的打算。婚事也只是两家人见个面,吃个饭,就把什么都定下来了。

  更有的年轻青人一言不合就偷户口本,强行把证领了。这事即使放到非常开明的唐宋,也得打死你个不孝子孙。

  ……

  六婶一早就到了唐记,唐奕和马老三照例好酒好食的伺候。六婶用过了早餐,唐奕又调了一碗豆蔻香茶让六婶消食。

  喝完了茶,六婶这才一摇绢帕出了唐记。唐记外面等着买生煎的众邻里见六婶打扮得花枝招展从店里出来,不由打趣道:

  “呦,六姑婆这又是曾着吃食了,不知道这回又是盯上了哪家小娘啊?”

  唐记要为马大伟娶亲之事街坊们都是知道的,而且上次六婶去张家提亲被拒也传得是满城皆知。

  倒不是他们刻意宣扬,而是城南那个爱嚼舌头的徐婆子为钱二公子提请,正好与六婶遇上,这婆子回去之后大肆讹传,说什么马大伟猪油蒙了心,自不量力,还要娶张四娘子。

  大伙儿虽不认为马大伟是卑贱之身,但也觉得有些痴人说梦,好高骛远了。

  六婶似笑非笑地撇了众人一眼,骂道:“一群门缝里看人的腌臜闲汉!怎地?老身就是去做媒的,而且亲事已定,这就去问名,拿庚贴。”

  大伙儿一愣,一人随即笑骂,“这老婆子嘴上真是不修德,马老三瞎了眼,怎么请了你这婆子,再好的姑娘也被你吓跑喽!”

  另有人则道:“六婶子说话真不中听,不过,大伟的亲事这是有着落了?不知是哪家的小娘?”

  六婶白了那人一眼,恨声道:“就不告诉你,迎娶之时,馋死你这闲汉!”

  说完,一甩绢帕,一步三摇的扬头穿人而过。

  众人一阵哄笑,全没把六婶的话当回事儿。

  马大伟再怎么说也是佣户,无房无产,就算娶,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人家的小娘。

  ……

  六婶还没行出几步,就见唐大郎追出店来,朝着六婶叫道:“婶子,给张伯带个话儿,明日一早不用起火,来我这儿一同用过早饭就出城。”

  众人一怔,听唐大郎的意思,六婶这是去张家……

  哪个张家?

  不会是……

  张四娘家吧?

  ……

  唐奕无意的一语,反倒勾起了大伙的兴趣,连忙追问守着大灶的马老三,到底是哪家小娘。马老三却也卖起了关子,轻笑不语。

  他其实心里也憋着火气,谁不想让人高看一眼?谁也不想被人看轻!

  你们都说我家大伟娶不上张四娘,那老汉就偏不告诉你们,到时亮瞎你们的狗眼。

  全城最好的小娘还就落户我们马家了,怎地?不服?不服你也娶一个去啊!

  ……

  六婶招摇过市,一路走到城东张宅,在张家外面不想碰上了她想碰,又不想碰到的人——

  徐婆子!

  这贼婆子嘴贱心黑,六婶看她就恶心。自然不想碰到她。

  但是,偏偏此时碰到,让六婶心里说不出的通透。而且,只要搭眼一瞧,就知道这位是来干嘛的,更让六婶心里暗爽。

  徐婆子不是一个人,而是带着一班仆从,抬着小包、大箱,各色礼品着实不少。

  见远处行来的六婶,徐婆子不禁眉头一紧,“这穷妇怎么又来?”

  不等徐婆子先开腔,六婶远远的就怪叫一声:

  “呦!这不是徐牙婆嘛?怎地?这是去下聘?不知是成了哪家的好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63页  当前第2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1/106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调教大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