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调教大宋_分节阅读_第151节
小说作者:苍山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35 MB   上传时间:2025-05-22 11:42:50

  “自强!”

  ……

  “大宋!!”

  “大宋!!”

  ……

  也不知道是谁起的头儿,台下的百姓、富商,从跟着唐奕高喊‘汉儿自强’,到开始山呼“大宋”二字,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最后,宣德守兵也不管什么军仪不军仪了,高举手中兵刃,跟着百姓一起高喊“大宋”!

  整个宣德门前,一片沸腾!

  赵祯在宣德楼上,看得眼圈泛红,心中呐喊:有民如此,何愁不兴?

  文彦博也忘了自己是宰相,站在台上高举拳头,和百姓一起山呼‘大宋’,喊得那叫一个过瘾!

  此时,曹佾、潘丰、张晋文,甚至是董惜琴、董靖瑶,则都用一种近乎崇拜的眼神看着唐奕。

  董靖瑶那恬燥丫头,此时出奇的安静,呆呆地看着台上。

  直到现在,她才发现,

  原来,人……

  真的可以发光,

  而且是光芒万丈!!

  ……

  至于台下的商贾富户们,刚刚还有点不情不愿,以为让文彦博坑了,现在却跟打了鸡血一样,面色潮红,跟着声浪高呼“大宋”!

  他们从来没有如今天一般清晰地觉得,自己是“汉儿”;从来没有如今天一般,因为是“汉儿”而无比澎湃!

  其中一个嗓子都喊哑了的,猛然高叫:

  “老子不过了!!我捐一万贯!”

  ……

  “我也捐一万!”

  “我捐两万!!”

  有人带了头儿,后面喊捐的声音立马连成了一片。

  唐奕暗暗松了一口气,还从来没发现,原来自己有干传销的潜质啊!

  拿着喇叭悄悄下了台,到来后台,唐奕一把抓住张晋文的胳膊,“水……快给我水!”

  张晋文苦笑着把水壶递上。

  猛灌了几口,唐奕才算缓了过来。

  把水壶推到张晋文怀里,反着膝盖直喘粗气,那下面可是几万人啊,远外还有更多,只不过听不见说话。这也没个电音喇叭,全靠一副嗓子,差点没喊背气了。

  曹佾等人都围了过来。到现在,外面都开了锅了,他们也没想明白,唐子浩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文彦博都没让百姓这么疯狂,怎么他一上去,几句话就把血性都煽起来了?

  就连董靖瑶也好奇地靠过来,想看看发光的人是什么样儿。

  不想,唐奕下面的一句话,直接放倒一片!

  ……

  “带头喊口号的那几个,一人多加两百文的赏钱!”

  他妈的,原来是他花钱雇的!!!

  这也太贱了……

  ……

  唐奕这么一通扇风点火,比文彦博那篇长文可是有用无数倍!

  但是,文相公一点都不嫉妒唐奕,甚至想把唐奕圈养起来,每次缺钱的时候,就拉他出来鼓噪几句。因为实在是太给力了!!!

  只一天时间,文相公一共收了民间捐资两百四十一万贯!

  没错,不算唐奕那一百万的‘饵’,就收了两百多万贯!

  仅仅开封洒行的七十二家正店,就捐了五十万!

  富商豪绅、皇族贵胄捐了一百四十万!

  剩下的五十多万,竟然是开封百姓你一贯,我百文,这么一点点凑出来的!

  就连青楼艳姐、欢场粉头,在董惜琴的带领下,也不落人后,纷纷捐出胭脂钱……

  文彦博甚至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幼童拿着两文钱,跑到募款箱前扔进去,说是省下药糖钱给灾区的孩童。

  除了银钱,这次还募到了一万四千多套旧衣旧袍、六千多床旧棉被……

  最可笑的是,辽使怕让愤怒的百性给‘淹’了,也自掏腰包,捐了几百贯,帮助‘友邦’渡过难关。

  ……

  算上唐奕拿出的一百万,这次义捐,一共募得善款三百四十余万,着实解了文彦博的燃眉之急。

  不过,你要是以为文相公这就满足了,那你就太天真了。

  文彦博从唐奕那学来了这招刮地皮的招式,怎么能这么简单就完了?

  第二天一下早朝,赵祯走了,文相公却没走,而且把各班朝臣也都留下了。

  文彦博倒也光棍,把昨日捐款的账册往大伙面前一推。

  “官家用度减半,又捐了四十万,连开封百姓都勒紧腰带,募集了数百万,你们这些吃官粮的,自己看着办吧……”

  宋庠真想一脚踹死这厮,奶奶的,把主意打到同寮身上来了。

  但是,没办法,文宽夫把皇帝和百姓一起都搬出来了,你想不放血,怎么可能啊?

  于是,朝中从刀笔小吏到宰执内相,又让文彦博刮了两个月的俸禄。凑了凑,整好四百万贯。

  之后,文相公没着急花钱,而是跑到了回山。他到现在还是想不明白,为啥老子说了一刻钟屁用没有,唐子浩上去只吼了几嗓子,底下的人就都失去理智了?

  对此,唐奕这个师叔,也只能教育教育师侄了。

  “道理很简单,你就算把文章念出花来,孔圣人都从坟里爬出来,给你击节叫好也没用!还不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来的实际”!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百性水平不够,听不懂;二是,思想境界不同,没有共鸣。”

  文彦博就纳闷了,就算你说的是大伙都说得懂的,那也不至于有这么大的反应吧?

  文彦博是宰相,他想的可不只是一次募捐。他想的是,为什么唐奕说大家是“一家人”,底下的百姓就真把灾区当成自己家了,近乎倾其所有的捐资捐物?

  好吧,

  唐奕在想,是不是有必要和师侄聊一聊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了……

第195章 效果极好

  毛爷爷曾说: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的智慧是无尽的,尊重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当家作……

  好吧,后半句放到大宋是作死。

  反正唐奕只不过是‘卑鄙’地利用了一下民族情绪,‘下流’地偷换了汉儿‘家天下’的概念。

  不过,虽然动机不太纯洁,但是结果却是好的。不但募捐了大笔善款,也给大宋的士大夫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

  民心、民意到底蕴含了多大的力量?除了‘忠君不乱’,是不是还有别的用途?

  这种异地之间的互动在以前是很少见的,现在,开封百姓心系家国,很好地为国家分忧出力,如果再在灾区宣传得当,灾区饥民也会感念皇帝和各地汉人的一腔热血,无形中就增强了大宋的凝聚力。

  对此,唐奕说太多也没用,只能靠文相公自己去悟了。

  ……

  四月中,辽使归国。

  按说,辽人来大宋,不住上两三个月都不好意思回去,这次来了几天就走,实在是赵祯的提议太重要,辽使急着回去和耶律宗真汇报。

  而宋帝提出两国常期驻使、互通政令的建议,简直就是正中辽帝下怀。

  他这么处心积虑地一年跑好几趟,不就是怕边境局势紧张,耽误了他易储的大事吗?

  于是,五月末,耶律宗真就任命原南院宣徽使萧英为辽宋通政官,耶律旗为国仪点检使,一同入宋驻使。

  使团六月末到达开封,赵祯不但把原来的辽国驿馆改为大辽使馆,而且还很高兴地给萧英和耶律旗封了宋官。也就是说,这两位不但拿着大辽的俸禄,在开封吃香的,喝辣的,同时还拿着大宋的俸禄。

  赵祯也听从了富弼的建议,任命范镇为宋辽通政官,王德用之子王咸熙为驻辽武官。

  两国自此正式开始了常驻使节、互通政令的时代。

  宋辽一下成了一家子,可把西夏吓坏了。

  特么你们两家玩到一块儿去了,那我还混个屁啊?

  其实,从李元昊到他儿子李谅祚,这爷俩也是挺累的,充分演义了什么叫‘朝秦暮楚’。

  西夏和宋、辽都有仇,都打过仗,而且互有胜负。

  基本上就是,打得过就抢,打不过就求和。反正不管大宋,还是大辽,都是安逸惯了的老妇人,根本不愿意和西夏扯皮,能不打仗,就不打仗。

  于是,西夏本着光脚不怕穿鞋的,今天先到大辽去刮层皮,明天再到大宋割块肉。

  李元昊也不傻,充分利用了宋、辽相互掣肘的态势,打大辽就和大宋求和,打大宋就和大辽一个鼻孔出气。反正绝对不同时得罪这两个巨头,要不然,分分钟被轰成渣渣。

  现在,辽朝和大宋穿一条裤子了,那还有西夏的好吗?

  果不其然!

  耶律宗真去了大宋这块心病,不但易储之事有了着落,对西夏用兵也再无顾忌。

  只两个月,就把夏军击溃,要不是忌惮‘皇太弟’耶律重元因此军权在握,耶律宗真都想举兵兴州,直接把西夏灭了!

  ……

  八月,辽军在内云州辽夏边境全线告捷,大破夏军主力,毙大将野利溪真,俘敌三千众,牛羊无计。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63页  当前第15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51/106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调教大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