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61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大顺军从此元气大伤,只剩几支余部盘踞两湖一带,从此不再扮演逐鹿中原的主角,再次沦为流贼。

  忠于大明的官绅,亦震惊不已,偏安江左的美梦,被无情击碎,而对于北虏的最高统治多尔衮来说,胜利却来得太过容易,太过简单。

  在得知杭州潞藩也投降清庭后,多尔衮以为清庭的两大敌手,大顺、南明都已经被彻底打垮,剩下的事不过是接管地方,享受征服带来的利益。

  乙酉年八月,几乎就在王彦拥护唐王于温州监国之时,多尔衮亦传谕兵部道:“江南地方,南直隶、赣北、湖北、浙北已经归顺,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尚未报到,应速遣官员招抚,凡有意效中者,可于兵部报名,朝廷赐给路费、马匹前去。事俊,有功重赏。”

  一些无耻之徒,听闻此讯,纷纷向清庭自荐,不久多尔滚正式加恭顺侯吴惟华太保衔招抚广东,加孙之獬兵部尚书衔招抚江西,加黄熙胤兵部右侍郎衔招抚福建,加江禹绪兵部右侍郎衔招抚湖广,加丁之龙兵部右侍郎衔招抚云贵地方,加谢宏仪都察院副都御史衔招抚广西。

  由此可见,多尔衮心中以生骄狂,完全没有将残存的大明势力,放在眼中,认为只凭北虏兵威,便可不战而胜。

  北虏进入北地之初,一再压制其心中的恶念,以伪善面目,迷惑百姓,迷惑绅士,因而未得激励之抵抗。

  如今多尔衮错误估计了形势,骄狂的以为天下以定,以为汉人轻易就能被征服,其胡夷的本性,其凶残的面貌顿时暴露无遗,开始推行一系列的压迫和歧视政策,而大江南北的汉民,则被彻底激怒,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抗清浪潮。

  (书友shyion的龙套,衡东谢道武,作者用小本记着,不过要到主角收忠贞营,发动荆州之役时才会登场,最后谢谢大家支持!)

第118章剃发令,江南鼎沸

  乙酉年八月二十五日,郑芝龙迎唐王一行,浩浩荡荡进入福州,次日便拥唐王即皇帝位,纪元从本年九月初一起,改称隆武元年,以福州为行在,改府名为天兴府,以原福建布政使司作为行宫,成立隆武政权。

  朱聿键以疏藩即位皇帝,其血统比之桂藩,甚至鲁王都疏远太多,使其于名分上,稍显不足,加之他一年前还困于凤阳狱中,身边缺乏心腹班底,即便有王彦等人相助,实力还是显得不足,所以不得不依赖迎他入闽登基的郑氏。

  朱聿键即位后,为了收揽人心,随以拥戴之功,加封郑芝龙为平虏侯进三公,加太师衔,王彦进三公,加太保衔,郑之豹封澄济伯,郑彩封永胜伯,而左懋第、黄道周、黄鸣俊、陈子壮苏观生等文臣,皆拜为大学士,入阁人数之多,国朝历代罕有。

  这日王彦参加完大典,便往城外军民驻地而去,将行至营外时,却路遇两人,俱是衣衫褴褛,一副乞丐模样。

  两人身形消瘦,显然多日未曾饱食,披头散发的看不出本来模样,杵着木棍往军营而行,王彦视之,不禁称奇,而又觉得其中一身影,十分眼熟,因而勒住缰绳,使坐下战马急停下来。

  那两名形似乞丐之人,也注意到王彦,却不似一般之人见官退让,反而疾步迎了上来,披散的头发遮掩下,脸上满是欣喜。

  王彦的护卫见此,已经持刀上前,准备阻难,但这时却忽然见王彦翻身下马,几个健步越过护卫,疾步向那两名乞丐迎了上去,口中惊喜的呼道:“刘顺,云鹏,汝二人怎会在此?”

  这两名乞丐,正是南京城内护王彦逃脱的刘顺和锦衣卫百户王之龙。

  当日吴邦辅发动锦衣卫,于南京城内四处攻打府衙,纵火焚烧官府,引起城内混乱,使得原本以为必死的二人侥幸得脱,但此后图赖于城内四处抓捕锦衣卫残余人员,使得二人只得扮作乞丐,隐藏起来。

  不久后,二人逃出南京,却又打听不到王彦的踪迹,刘顺便提议王之龙同他一起南下,追赶扬州军民,再行商议对策。

  时清军密探遍布江南,二人不敢声张,随徒步千里,一路靠着乞讨,勉强走到浙南,而后听闻王彦拥唐王于温州监国,后又携军民进入福建,二人便匆匆追来。

  “公子!”刘顺闻王彦之声,顿时涕而拜道:“顺以为再无与公子相见之日矣!”

  “侯爷!”王之龙则作揖而拜。

  王彦疾步上前,连忙将刘顺扶起,观他这抚摸样,心头不禁一酸,不知他一路受了多少苦头,才走到福建来。

  “吾在南京时,曾托人打探你二人消息,却不曾得知,还以为你二人已经因吾而亡,心中痛惜,不想今日还能相见,实乃上天庇护,不使吾失你二人也!”王彦动情道。

  甲申年,王彦起于山东,当年的旧人在经历诸多变故之后多以不存,特别是扬州之战,以及李泰祯会同五千子弟战死吴淞口后,最初自青州便跟随王彦的老弟兄,已经所剩无几,而刘顺在这些人中的分量尤为重要,甚至比王威在王彦心中的分量,还要重上许多。

  这时王彦连忙让人带着二人,先去洗漱休息,待吃过饭食后,才于营帐内招二人相见。

  王彦随询问二人南下时的情况,却惊闻清庭再次颁布剃发令,并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野蛮手段强迫汉族百姓改变数千年之传统。

  王之龙为锦衣卫百户,南下时,虽一路逃难,躲避清军追捕,但还是能通过一些渠道,获得许多消息。

  山海关之役后,北虏入关,多尔衮曾下令沿途州县剃头留辫,但进入北京后,遭到汉族官民的激烈反对,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北直隶百姓也似有揭竿而起之势,多尔衮才被迫收回成命,并颁布谕旨:“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意,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滋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今大顺与弘光朝廷相继被清庭摧毁,多尔衮认为天下大定,随再次悍然下令,天下男子一律剃发,改北虏衣冠,北虏之信义可谓全无,做出的保证,全然如同放屁一般。

  中华上下数千年,我华夏何时强迫其他民族改变其风俗习惯,北虏之祖辈在反叛以前,世世代代为大明之臣属,接受大明之封号,官职,我汉族天子强迫女真族蓄发网巾,遵从汉制了吗?

  北虏入关以来,打出满汉一家,以中华正统自居,然蛮夷就是蛮夷,其之举措,分明是其骨子里的自卑,害怕如昔日之辽、金为我汉族同化,而观其剃发改制之暴行,哪里有丝毫融入中华之意?

  “衣冠发服,吾民族之信仰,北虏如此行事,是欲亡我华夏!”王彦听了王之龙带来的消息,脸色不禁阴沉到极点,“吾心头之恨,非亲提大军荡平北虏全族,不能消也!”

  “下官南下时,从锦衣卫旧部处得知消息,江阴有士人聚于孔庙之前,声言,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也。”王之龙亦沉着脸道:“嘉兴士绅似乎已经打起抗清义旗,昆山,吴淞一带也有不稳之势,太湖之上,陈大人同吴大人也聚兵数千,欲攻打清军盘踞的州府。”

  “如此说来,朵儿滚推行剃发令,确是失算了!”王彦闻言,眉头微皱,心中一阵思索,“若因剃发令,使清庭所占之地动荡,我大明乘机起兵,同义兵汇合,光复南京亦有可能也!”

  “若朝廷真起兵,趁机光复江南,下官也觉得可行!”王子龙说道:“下官还得到消息,浙东原本已经被清庭招抚的诸府,也因为剃发令而反叛归正,绍兴、宁波之地,清庭所派官员,皆被士绅所杀,方国安等人似乎有拥立逃到台州的鲁王殿下抗清之意。”

  王彦听完王之龙之言,神情不禁大变,猛然起身谓二人道:“刘顺,云鹏,你二人速随吾进城,拜见陛下,言明方才之事!”

  (感谢丹水游侠,不过是个蛋,shyion的打赏,另,游侠兄的龙套吴毅山,作者先记下了。)

第119章举义兵,唐鲁并立

  乙酉年八月,潞王降清后,浙江省会杭州被北虏占领,不少州县都上表降了清庭。

  多尔衮满以为大局已定,随让阿济格带北虏之兵北反避暑,只让贝勒博洛同洪承畴南下,接管江南。

  清庭错误估计了形势,以为江南大势已定,一面派员招抚未下各地,一面强制推行剃头改制,却不想使得大江南北瞬间沸腾。

  江南之民,对于弘光朝廷多有失望,因而清兵南侵之初,抵抗并不激烈,但剃发令一出,却点燃了士民的熊熊怒火,亡国之痛被彻底激发出来。

  时江阴以降清庭,大明知县林之骥解印去职,清庭委派的知县方亨上任后,遵照清庭法令,张贴布告,令全城百姓剃发。

  乙丑年八月十六日,生员许用等人在孔庙明伦堂集会,一致决定:“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也。”

  这时常州府又再次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语,清知县方亨叫书吏把文书写成布告张贴,书吏写到这句话时,不禁义愤填膺,投笔于地,怒曰:“就死也罢!”

  百姓得知消息,全城立马鼎沸起来,清知县方亨见士民不从,局势将要失控,随连忙秘密上告常州府,请府城派兵前来镇压,但方亨所写之密信却被义民搜获,百姓义愤填膺之下,将其锁拿,公推典史陈明遇、阎应元,以中兴大明为旗号,全城抗清。

  江阴抗清之时,嘉定县民也因清庭强迫剃发,而大起义师,复大明旗号,反清复明。

  时嘉定落入清庭之手以有数十日,清庭委任的知县张维熙上任后,于乙酉年八月十七日颁布剃发令,嘉定百姓愤愤不平,拒不从命。

  百姓群龙无首,随征询弘光朝时,曾任通政司左通政使的乡绅候峒曾之意。公毅然回曰:“闻徐史汧护法自裁,何不奋义?即不可为,乃与城存亡,未晚也。”

  当日,候峒曾便带着二子,侯玄演、侯玄洁,会同进士黄淳耀及其弟黄渊耀入城抗清。

  苏州府昆山县,弘光朝覆亡后,士民商议拒守,然后潞王与清议和,方才作罢。时县丞阎茂才已遣使投降,被清庭用为知县,于城中多有作恶。乙酉年八月,剃发令至,士民起义兵斩茂才,推狼山总兵王佐才为兵主,迎旧令杨永言入城拒守。

  原勋阳抚院王永祚,守备吴毅山引义兵千人进城助战,翰林院修编朱天麟,爱国志士顾炎武、归庄都前往参与义举。

  大湖之上,陈子龙同吴易援救杭州失败后,引百八残兵退居太湖,不久原金山卫千户于世忠,引三百精兵前往投效,使太湖之兵曾至千人。

  乙酉年八月二十日,陈子龙与吴易以于世忠为先锋,攻入吴江县,杀清庭知县朱廷佐,南直隶大为振动。

  浙东,剃发令使原本已经投降的诸府大为振动,就在王彦于丽水护唐王南下之时,一大批有志之士,激愤于剃头改制,纷纷揭竿而起,不顾杀身之祸,大起义兵抗清。

  “天下事尚有可为,我欲举义旅,何如?”绍兴府诸生郑遵谦慷慨声言,随与旧友郡将树立大旗,招兵誓师,有众数千人,斩降清官员张愫,彭万里,自称义兴元帅,起兵抗清。

  此后,原大明九江道佥事孙嘉绩,杀清庭知县王玄如,起兵于余姚。鄞县生员董志宁,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鼎,毛聚奎,拥原刑部员外郎钱肃乐起兵于宁波。

  浙东之地顿时烽火连连,但浙东抗清,于王彦拥护唐王却有些不同,隆武政权乃是王彦等一批不愿投清的大臣所立,手中有兵有钱,但浙东之地,却是在一部分高官如王彦一般南下,一部分投降清庭后,由一批朝廷生员和中下级官员领导的抗清活动。

  江南之地因为剃发令,义师拥起,几成燎原之势,但各支义军之间却互不统属,有志之士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急需要推举一人,以为抗清盟主。

  时浙东诸人并不知唐王已经就任监国,原尚书张国维和在籍官员陈函辉、宋之普等人商议,认为当务之急,在于迎一宗藩出任监国,以抗清兵,而当时浙东诸王,只有逃到台州的鲁王没有投清,随成为浙江复明势力拥立的唯一人选。

  王彦于温州拥立唐王监国后不久,张国维等人迎鲁王朱以海入绍兴,随于乙丑年八月二十三日就任监国。

  鲁王既立,浙东诸路义军似有打破各自为战之局面,石浦参将张名振,慈溪县沈宸荃,冯元骝,足海知县朱懋华,奉化知县顾之俊等纷纷拥护,或召集义兵,或提供粮草,使得鲁王政权逐渐稳固。

  时方国安部在潞藩降清后,自杭州退至钱塘江岸之东,手下还有精兵万余,亦投效鲁王,成为鲁王麾下两大主力之一。

  另一大主力乃浙江防倭总兵王之仁,其在阿济格陷杭州后,已经降清,但剃发令使江南沸腾,宁波府反清后,清庭官员派使者入王之仁军中,让其出兵镇压,宁波复明势力钱肃乐,则派生员倪懋喜为使者策反王之仁。

  两位负有完全相反使命的使者,几乎同时到达王之仁军中,倪懋喜抵达后,听说头天有位姓陈的秀才上书王之仁,怒斥其降清,被王所杀,但任毅然入见。

  一见面,王之仁曰:“君此来,有大胆!”

  倪懋喜曰:“大将军世受国恩,贤兄常侍(崇祯朝太监王之心)攀髯死国,天下所具瞻,志士皆知其养晦而动也。方今人心思汉,东海锁钥在大将军,次之则滃洲黄将军,石浦张将军,左提右挈,须有盟主,大将军之任也。”

  王之仁连忙制止他说下去,叮嘱道:“好为之,且勿洩。”随让其子带倪懋喜下去歇息,然后接见清史,给其一封回信,“但曰以二十一日至鄞,共议之。”

  清使以为达成使命,随回鄞县。

  王之仁,待清使走后,对倪懋喜说:“语钱公,当具犒师之礼。”

  二十一日王之仁果然至鄞县,清使以为得计,不料被王之仁喝令士卒拿下,令其输万金以充饷,乃释之。

  此后不久,王之仁拥护鲁王,封武宁侯,其麾下两万余精锐,同方国安之兵,成为鲁王政权的抗清主力,浙东鲁王势力随与隆武政权并立。

  (本章大量资料来自顾诚先生的南明史,感谢shyion,丹水游侠的打赏,谢谢大家都支持,希望书友们多多评论,如果不出意外,五月份作者还每天多更。)

第120章欲北伐,郑氏相阻

  福京海边,郑氏水寨,郑芝龙带着郑森立于岸边,身后卫士相护,旌旗招展。

  海面上,百艘海船穿梭,郑之龙以千里镜观之,片刻后才放下来,谓郑森道:“大木,我郑氏立足******,全靠有数千条大船纵横四海,才得以有现在的一番基业。今王士衡手中亦有四百多条大船,若其归广东,粤海之上,我郑氏之利,必受影响啊!”

  郑芝龙所观海船,正是当初镇江一战,大明长江水师的残存战船,后王彦南下,左懋第同陈子龙便将船只交与王彦,用作运兵运粮之用。

  郑森闻言,眉头不禁一皱,“父亲,我郑氏扶保陛下,忠勇侯亦是一心为国,四海乃国朝所有,您与忠勇侯都是朝廷重臣,理应同心协力,可不能相互猜忌啊!”

  郑芝龙闻言,不禁回头看了郑森一眼,而后却微微摇头道:“大木,为父今天要好好考考你。你可知,我郑氏为何要迎立隆武帝呼?”

  郑森闻言一愣,沉思道:“自然是为了光复河山,做大明的中兴之臣,名垂青史!”

  “哈哈~”郑芝龙闻言不禁轻声发笑,“弘光朝有长江天堑之隔,四镇雄兵,且不能拒虏,今偏安一隅,何谈光复?为父迎隆武帝,不为北伐能否实现,若成则我郑氏乘机掌控东南,若不成,我郑氏亦可借皇帝之威名,号令诸侯,巩固当下之利益,还可借机伸手粤、赣。如此无论时局如何变换,我郑氏皆立于不败之地也!”

  “父亲深受国恩,岂可如此?”郑森闻言,脸色一变。

  郑芝龙看郑森的神情,不禁有些责备道:“大木啊!你还真是块木头!为父所做一切,还不是为了你,为了我们郑氏。看来当初送你入南京国子监,却是错了,你的恩师钱谦益都已经降清,你还相信忠君为国那一套,真是愚不可及也!”

  闻郑芝龙之语,郑森不精一阵愕然:“父亲,儿一心只想抗清复明,精忠报国,不想~~”

  “好了,你的话为父不想听了!”郑芝龙挥手打断郑森之言,“大木啊!为父老了,你只需知道,为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为了我的后辈子孙能够建功立业,希望你能明白!”

  郑森闻言,心头顿时蒙上一层阴霾。

  正当郑芝龙父子于海岸边相谈之时,却忽有内侍来到,言皇帝相招,郑氏父子随返回城中,入行宫拜见。

  行宫里,隆武端坐于大宝之上,王彦会同几位臣工,立于一旁,口中时有议论,或兴奋或痛心疾首,显然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6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1/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