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604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陕北一地,千沟万壑,几千人往沟里一藏,找都找不到,明军进入陕北后,补给全靠运输,如果不能降服陕北的地头蛇,很难在陕北立足。

  从吴堡渡河的明军,由大将李来亨为主帅,王光泰为副将,山西总督李建泰总理后勤运输。

  两名将领都是顺系出生,李来亨自己就是陕西米脂人,老家就在绥德州附近,对于陕北的情况比较熟悉。

  他们都是五军都督府制定了五路攻金的计划后,抽调到山西,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

  明军渡过黄河,这意味着金军整个防御体系,出现了一个缺口,而王永强和高友才两个地头蛇的投降,又让明军迅速站稳了脚跟。

  共治八年十月初,王永强、高友才忽然叛金归明,给了还在为关中事务焦头烂额的金国又一记重锤,金国面临的时局,立时雪上加霜。

  王永强和高友才是陕北的土皇帝,他们一叛,绥德州和榆林府,数县之地,几乎同时投降。

  金国安插在王永强身边的密谍,立刻向延安发出了警报。

  金国境内军头不少,他们掌握军队和地方的财政,金国朝廷对他们不太放心,所以除了送子来长安武学,本质上作为人质之外,还派了不少细作,监视他们的行动。

  明军从吴堡渡河,王永强、高友才投降之后,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南面的延安府。

  延安是长安北面的门户,属于金国朝廷直辖的一座重镇,由绥延巡抚董宗圣和绥延提督赵良栋镇守此地,有一万二千直属于金国的精锐士卒。

  金国国内的格局,很像是一种分封制度,金国朝廷坐拥富饶的关中平原和要害之地,像吴三桂、唐通、王永强这样的军阀,则在外围像诸侯一样拱卫中央。

  不过这些军阀与诸侯还是有些区别,金国对他们的控制力,还算比较强力。

  如果明军打到延安,那就说明,金国的外围防线被突破,明军直接威胁到了金国的中央。

  关中发生混乱之后,延安也受到了影响,不过因为金国的玉米、番薯最先在延安种植,所以种棉对于延安的影响并不大,相反这次延安还向长安运去了不少粮食。

  这日巡抚董宗圣本来在外面巡视,让延安各县严密监视粮食买卖,百姓只能定量购买,一旦发现大宗买卖,立刻锁拿下狱,粮食近期只能由官府和有买卖资格的粮行购买,防止他人囤聚居奇。

  他巡查才走到一半,便听到了明军从吴堡渡河的消息,让他大吃一惊,急急忙忙的返回延安城。

  延安城,绥延巡抚衙门,董宗圣忧心忡忡地站在地图前,为明军渡过黄河、王永强和高友才反叛而深感担忧。

  金军主力正在潼关、蒲津一线与明军对持,那里有金国花费重金营造的防御工事,明军很难突破,但明军从陕北杀过来,金军就没什么准备了。

  这时,有亲兵在门口禀报,“启禀抚台,赵军门来了。”

  董宗圣点点头,“请他进来吧!”

  赵良栋也得到了消息,疾步走进董宗圣的书房,急声问道:“绥德出事,抚台上报朝廷了么?”

  “这么大的事情,本抚已经派快马上报长安,这点军门不需要担心。”

  赵良栋听了,放心了一些,也走到地图前,“如此就好,只希望朝廷的反应能快一些。”

  董宗圣却摇了摇头,“关中现在一团乱麻,虞相的救市改革刚刚开始实行,明军又兵压潼关一线,朝廷恐怕一时间无法支援。”

  赵良栋闻语心里一惊,有些慌道:“这可怎么办?如果不快速将明军赶回西岸,一旦明军站稳脚跟,或者渡河的人马太多,那关中的防御体系就完蛋了。”

  董宗圣皱了下眉头,“明国的财力和兵力远胜我朝,我朝能与之相抗,是靠着黄河天险和雄关大山才将明军挡在关中之外,对于地利有很大的倚仗。现在明军从吴堡渡河,如果任由他们不断的将人马送到绥德,然后南下攻击关中,朝廷将很难阻挡。”

  说着董宗圣扭头看向赵良栋,“这样等下去不行,我们多等一天,过河的明军就多一些。这样下去,陕北的局势就会逆转,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吴堡,阻止明军继续渡河。”

  如果不尽快夺回吴堡,任由明军继续渡河,任由明军不停的将军粮运到西岸,那进入陕北的明军就会越来越强,最终在陕北彻底站稳脚跟,到金军无法将他们赶回河东的地步。

  所以必须要尽快夺回吴堡,趁着进入陕北的明军还不多,切断他们与河东的联系,将他们消灭在绥德。

  赵良栋也是这个想法,也明白董宗圣的意思,他负手在地图前走了几步,忽然停下,一咬牙道:“既然我是绥延提督,那么夺回吴堡,阻止明军继续渡河的任务,就非我莫属!”

  “好,城中一万二千人马,你带走一万,留二千给我即可。”董宗圣当即说道,“等朝廷援兵一到,我会立刻带兵前来接应。”

  赵良栋点点头,但随即却道:“王永强那厮背叛大金,我如去攻吴堡,那厮极有可能南攻延安,抚台两千人马能守住延安么?”

  董圣学摆摆手,“相比之下,我还是比较担心你。明军这次行动显然蓄谋已久,从关中危机,到策反王永强,可以说一环接着一环,他们既然已经过河,肯定有所准备,甚至设下埋伏。你能进则进,不能进,就等朝廷援兵过来,切不可大意轻敌。至于延安你不用担心,我会立刻召集屯军守城。”

  延安府有屯户过万,屯兵打野战不行,守城应该勉强顶用。

  “既然如此,那我立刻调兵出发!”赵良栋听了,随即抱拳,“抚台放心,我会小心谨慎。”

  (求月票,求订阅,求推荐,求支持正版。)

  感谢名字长才能找到女朋友的1000打赏。

第1335章渡口大战上

  延安的金军反应非常迅速,在得到明军过河,王永强反叛的消息之后,就一面快马派往长安报信,一面立场出兵去堵吴堡这个缺口。

  此时明朝一统天下的大势,就像是汹涌滔天的海潮,而金国为了阻挡明朝,则在明金边境上构筑了一条万里长堤,来阻挡海潮冲入关中。

  明军在吴堡渡河,就等于长提打开了一个小口子,潮水破堤而出。

  金军如果不将这个口子堵住,那整个长堤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滚滚大势便将冲入关中。

  绥延巡抚和提督的决定,可以说十分明智,赵良栋离开了巡抚衙门,立刻快马前往军营,仅仅一个时辰后,前锋两千人便出了延安城,先一步前往靠近绥德州的延川县而去。

  赵良栋率领八千士卒,每人背着一卷毛毯,二十斤的粮食和一些肉干、咸菜,便紧紧随前锋之后,杀往吴堡县。

  他们只带了不到二十天的口粮,二十天后金军主力应该就会赶到五堡,如果没有,那他就只能退回延安就食了。

  在赵良栋走了之后,董宗圣立刻下令屯军入城防守,然后又给在河套屯田的金将孙思克写信,希望他南下攻击榆林,与赵良栋南北夹击明军。

  从吴堡渡河的明军有一万人,不过因为水流湍急,渡口窄小,所以运送的很慢,每天大概只有两千人被渡到吴堡,五天时间才被渡完。

  此时按理来说,明军因该趁着金国尚未反应过来,迅速南下拿下重镇延安,不过因为渡口运送物资缓慢,粮草和后勤根不上,明军便不可能离开吴堡这个据点太远作战,否则连饭都吃不上。

  李来亨这一万人的主要目标,还是在陕北站稳脚跟,急需物资,为后续部队过河打好基础。

  董宗圣正是基于对渡口的一个大致了解,知道现在渡河的明军有限,他才敢让延安的金军前来争夺吴堡。

  如果渡口几天能渡过几万明军和军队所需要的物资过河,明军也不用和金军在潼关对持,直接把主力拉到吴堡来,金军也就不用北上,在延安等着挨打就行了。

  吴堡县衙,李来亨把节堂设在大堂内,正召集众将商议,王永强、高有才也前来听命。

  大堂内,十多名将领齐聚一堂,李来亨铺开一张地图,那木杆指着吴堡道:“现在大军虽然已经渡河,但是军粮和物资运过来还要一段时间,咱们目前只能窝在吴堡,但是本帅估计,金军知道我们过河,必然前来反扑,所以今日召集大家来商议,我们该怎么应对。”

  从山西将军队和物资运到吴堡,首先要翻越吕梁山脉,然后再渡过黄河,其中困难重重,可以说严重束缚了明军的手脚。

  王续笑着道:“大帅的预料没错,据我得道的消息,金国的绥延提督赵良栋已经率领万余人马到了延川县,杀到五堡也就两三日的时间!此外,河套和宁夏的金军,都有可能向绥德杀来。”

  “这么快!”李来亨心里一惊,他是米脂人,对陕北的地理十分清楚,延川距离绥德和吴堡县,已经很近了。河套和宁夏距离绥德较远,但是半个月的时间,也足以杀到绥德。

  这等于是三面受敌,而明军又不能打运动战,必须要守住吴堡这个据点,否则吴堡一丢,明军和王永强的人马用不了多久就会粮尽。

  李来亨皱眉看了一会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有各种注解,金军的人数,驻防地点,训练程度和武器装备,粮草物资都有详细的记录。

  一旁的王永强和高友才看见这副地图,地形、军队什么都有,比他们知道的还详细,就知道明军能算计他们,绝非是运气,而是下了真功夫的,两人瞬间服气,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信心。

  李来亨看了一会儿地图后,终于直起身子开口道:“这么看来,金军可能三面来攻,不过好在河套和宁夏的金军距离咱们远,一时半会儿还威胁不到我们。咱们现在主要还是对付赵良栋的一万金军。”

  王光泰看着地图,开口道:“赵良栋的一万人马,是金国的新军,战力不弱,而且情报上说,赵良栋为人谨慎,如果打成焦灼,其它两路金军又杀到绥德,那情况怕是不妙啊!”

  李来亨摸了摸额下的胡须,沉默一会儿后,看向高友才道:“高将军你的三千人,就留在榆林,不用南下,准备防备河套南下的金军就行。”

  “是,末将遵命!”高友才条件反应的急忙行礼,不过领命之后却又问道:“大帅,河套的金军屯户并不少,还有蒙古人,卑职就三千人,不知道是否有援军。另外卑职的粮草?”

  李来亨挥挥手,打断了他的话语,“粮草你放心,李总督会从府谷和剋狐寨两个渡口运过去,同时大同的姜总兵,也会派兵从这两个渡口过河支援你!”

  高友才听了当即抱拳,“卑职明白了!”

  李来亨点了点头,“今天,你就回去准备吧!”

  说完李来亨把目光投向延安,“地图上标注延安守军只有一万二千人,赵良栋带着了一万,那延安就只有两千人,咱们能不能一面在吴堡拖住赵良栋,一面趁着宁夏的金军未到,派一支大军进攻延安。如果能攻破自然是好事,如是攻不破,逼迫赵良栋回援,本帅在从后掩杀,打他个落花流水,你们觉得可行么?”

  李来亨抬起头来,扫视了一眼众人,王永强提醒道:“大帅,绥延巡抚董宗圣,经营延安四年,有军屯过万户,如果他招这些屯户守城,怕一时半会儿打不下延安。卑职想,他可能正是倚仗这一点,才敢让赵良栋带走万人,自己只留两千人守延安。”

  李来亨微微皱了下眉头,将木杆丢在地图上,豪气道,“那王将军就留一千人在绥德,把剩下的人马都拉过来,随本帅会一会这个赵良栋。”

  从延川向北的道路上,一支万余人的军队正列队急速行军,他们军旗招展,盔甲鲜明,步履矫健,看得出来是一支精锐步军,为首将领正是金将赵良栋。

  金军要反攻绥德和榆林,必然要先拿下黄河沿岸的渡口,斩断渡河的明军和山西的联系,否则打其它地方都没有用,明军还可以接着运兵,最后只会越打越多,所以赵良栋没玩什么把戏,一路拿下营田堡、惠家园,便分一千兵马向绥德进发,而他则率领九千人离开官道沿着黄河向吴堡挺进。

  金军进入绥德州后,距离吴堡已经只有二天的路程,赵良栋知道迟一天到,渡河的明军和明军的物资就会多一些,所以他十分心急,不过他却并没强行军,始终让士卒保持着足够的体力。

  吴堡和绥德两城互为犄角,他相信叛军和明军都收到了他北上的消息,而他只派了一千人前往绥德监视,他很担心绥德的叛军会包抄他的侧翼,所以即便心急,依然让士卒保持体力,预防被突然袭击。

  这时他骑马在队伍中间前行,一队骑兵却忽然向他奔来,翻身下马禀报道:“启禀军门,绥德的叛军击败了赵千户,往延安而去了!”

  赵良栋闻语一愣,心道,“还真被董抚台说中,叛军果然趁着延安空虚,想要偷袭延安。”

  他冷笑一声,随即挥手道:“好,你让赵廷伍撤向吴堡,向本镇靠拢,不用理会南去的叛军。”

  骑兵行礼之后,翻身上马,疾驰而去。

  赵良栋则一挥马鞭,大声吼道:“传令,加快速度,向吴堡进军。”

  道路上的金军顿时跑了起来,数千人衣甲哗哗作响,人头随着步伐起伏。

  (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1336章渡口大战中

  在绥德的方面的威胁解除之后,赵良栋没了顾虑,开始让金军加快行军,不过他还是派出了数十支斥候队伍,散布开了进行侦查,防止被明军伏击。

  数十支斥候队伍,被他分成两组,第一组人数较少,对方圆十里的范围,进行一个大概的搜索,另一组在五里范围内,进行仔细的搜查,以确保不会进入明军的伏击圈,而对范围之外的敌军,则不必太过担心,一旦被斥候发现,他有足够的时间来集结迎战。

  敌人如果不强,那他就击破敌人,冲开阻拦继续向吴堡进军,敌人如果太多,那他就选一合适的地形自守,等延安方面派兵支援。

  不得不说,在金国的大批军费的投入下,金军士卒的训练和装备,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九千金军穿着黑色棉甲,带着铁盔,手持自生火铳、长矛、按着腰刀,背后一卷毛毯、粮袋、有的还有一口大锅,都是整整齐齐,插着背旗的军官站在路边不停的挥拳,给士卒们打起,催促大军快行。

  道路上只听见,大军的脚步声和军队的大呼声,金军士卒全都跟着营旗后面,默默的奔跑赶路。

  就在这时,前面的天空中忽然“咻”的一声,一枚哨箭划破天空,留下一道青烟,然后猛然炸响。

  这意味着斥候发现了敌情,赵良栋顿时一勒马缰,举手喝令道:“停止前行!”

  就在这时,一队斥候,从前面奔驰而来,上面的骑士马为停稳,便跳下来,单膝跪地,一手指着前方,急声说道:“军门,前面十里,明军列阵挡住了我军去路!”

  赵良栋手抓紧马缰,“明军列阵迎我?”他微微迟疑,“有多少人马,周围有埋伏没?”

  “有四千多人,周围并未发现伏兵!”斥候抱拳说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60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04/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