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578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孙可望见此不禁皱了下眉头,问旁边一名商人道:“这时怎么回事?”

  那人显然不是布商,估计是看热劳的心态,他看了孙可望一眼,见他气质不凡,于是解释道:“关中的布匹被明国高价收去,瓜州的供货自然减少,就这一个多月来,是一天一个价,下等布从一两多银子,涨到三两五钱,中等的涨到了十两一匹,上等苏松货已经断货了。这次他们坐商可是发财了。”

  孙可望有些不明白,“明国为什么要高价到大金来收布,苏松的布匹可比大金的好太多啊!”

  “听说是打通了什么商路,从莫卧儿。”那人看了孙可望一眼,卖弄道:“这个莫卧儿你不知道吧,就是天竺啊。明国从那儿接了一笔一百万匹的单子,苏松那边赶不过来,交货的期限又快到了,各商号的布匹都被调到织造局,准备用海船运往莫卧儿,明国那边布匹紧张,所以才从咱们金国收购布匹。”

  孙可望沉思者,那人说的兴起,却接着道,“据明朝那边的商人说,这一百万匹,还只是第一批订单,稍后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过来。”

  “一百万匹,还会再有订单,莫卧儿能吃下这么多货?”孙可望见那商人满脸的羡慕之色,觉得事情有些不太正常。

  莫卧儿孙可望是知道的,金国的商人已经到达了莫卧儿的北部山区,确实给金国带来许多财富,但是他还是有些怀疑。

  那人闻语,却更加兴起道:“我就知道,你会有这样的疑惑,我听到的时候,也惊调了嘴巴,但是你知道这个莫卧儿有多大么,快赶上明国了,而且人口有八九千万,比大金和明朝加起来还多,并且明朝不只与莫卧儿贸易,还有他旁边的萨珊,据说人口也有一千多万。这么多人,多少都吃得下,总之这次布商是发财了,不像我们茶商···”

  萨珊和莫卧儿金国的商人都接触过,但是因为商品的竞争力不行,没有海上运来的货物便宜、精美,所以金国的商人只是盲人摸象,刚摸到一支腿,并没有深入莫卧儿,即便偶有人形容过莫卧儿的巨大,孙可望也没有引起注意。

  不过商人的话,孙可望也没有全信,他准备回西域之后,派人探查,去验证话语的真实性。

  说着那人叹了口气,这时却听那布庄的掌柜出来拱手道:“诸位,大家都是老朋友了,我孙某人不会坑害大家,真是关中的布价涨了,我也没有办法。现在庄内只有一千匹下等棉布,一百匹中等棉布,下等三两六钱,中等十两,诸位谁要,卖完这批货,孙某就关门去关中了。”

  就这说话的功夫,又涨了一钱银子,那群行商骂的虽凶,但还是掏钱将布匹抢购一空。

  虽说布匹的价格涨了,但是孙可望知道,这个价格运到玉兹,还是有得赚的。

  很快,布庄的伙计,就将一块“售空”的木牌挂出来,然后将木板上起来,关门歇业。周围的人,便随即散去,那商人与孙可望告别之后,也转身离开。

  孙可望又在市场转了一圈,西市的几家布庄,同样挂起售空的牌子,很多瓜州和西域来的客商急得团团转,围在各处互相转着各自的小道消息,询问哪里还有布匹买。

  西域的布商围着一名关中商人,打探消息,只说关中的作坊接了许多订单,正给明国的商号生产中等成色的棉布,目前没有人手生产下等的布匹,不过各作坊都在招人,扩建工坊,估计还要等一段时间,才会有大批布匹运过来。

  孙可望虽然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儿,但是他也说不上来,怎么回事,回到驿馆歇息一晚之后,还是离开了瓜州,向关中而去。

  等他过了秦州之后,他开始发现,渭河平原上开始出现有麦田种上了棉花,他下马一问,说是棉花从五两银百斤,涨到了八两百斤,家主让将麦田改种棉田。

  金国境内官绅大多占有大片的田地,棉花价格上涨,有利可图,有些士绅自然要种棉花了。

  金国并不是一个产粮大国,粮食只能自足,孙可望这些年虽然推行商业,但是他的出身却是个出生贫苦的陕西农民,他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件事可能会给金国带来危害。

  他从秦州沿着渭河到长安,边走边看,发现这种改种棉花的现象,并不只是一家或者某些个大族,许多自耕农,也种起了棉花。

  五月初六,孙可望进入了长安城,没有歇息,马不停蹄的便去找到他的老伙伴虞胤。

  虞胤因为在河西的政绩,被调入长安做了户部尚书,孙可望与他守过瓜州,交情不错,所以迫不及待的找他反应一下情况。

  虞胤听说孙可望过来,有些吃惊,埋怨他不因该先来见他,但是孙可望却没管那么多,进了虞胤的书房后,抄起茶杯将茶水一饮而尽后,便急忙说道:“虞部堂,你可知渭河两岸,许多麦田都种上棉花呢?”

  虞胤却很淡定的示意他坐下,叹了口气道:“我知道到王爷担心什么,但这件事情,朝廷是知道的······”

  感谢名字长才能找到的2000打赏,感谢巴比,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订阅。

第1288章饮鸩止渴

  孙可望听了虞胤的话,不禁一愣,心中郁闷,虞胤是户部尚书,既然知道了这个情况,为什么不进行控制,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事会给金国带来的影响。

  虞胤似乎是明白他的疑惑,于看着他解释道:“王爷经营西域,对于中原之事,或许还不够清楚。王爷还不知道,今岁年初,明国提出了扩军二十万的议案吧。”

  “扩军二十万?”孙可望闻语一惊,随即又沉默下来,脸色比较难看。

  明军数目起初在五十万左右,北伐之后收编姜襄和一些义军,人数增加到六十万,再扩军二十万,那就有八十万,将对金国形成碾压之态。

  虞胤看了他一眼,接着又道:“内阁已经决定再扩军五万,朝廷需要银钱,王爷懂了吧!”

  孙可望沉默半响,慢慢点了点头。

  “我大金朝,自有国情在此呀!”虞胤叹了口气。

  孙可望在心中慢慢将这事理顺,明朝扩军二十万,光扩军的数目,就已经与金国的正兵一样多了。

  明朝的总兵力,怕是会接近八十万,而金国要与明朝相抗,则至少需要有明朝三成以上的兵力。

  明朝扩军,金国朝廷就不得不跟着扩军,但是金国的财政,却又比不上明朝,只有明朝的五分之一左右。

  金国要扩军五万,朝廷没有钱,所以纵容民间改麦种棉。

  孙可望想通之后,却不禁皱起眉头,“虞部堂,扩军我不反对,但就没有别的办法吗?这样有了银子,缺了粮食,不是饮鸩止渴吗?况且到时候粮价一涨,朝廷又怎么办?”

  这些问题,金国朝廷其实早就想过来,所以孙可望一连三问,虞胤脸上依然没有波动。

  “实话告诉王爷,这件事,内阁商议了很久。确实没有别的办法,而且这件事也没有像王爷想的那么严重。”虞胤道:“这事一两句话说不清楚,我看王爷一路奔波,也没吃东西,正好午时了,我让人备点酒菜,我们边吃边说。”

  “不吃,虞部堂还是给我先说一说,让我心里有个底。”孙可望哪里有心情,金国的成败,也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他怎么可能不担心。

  虞胤摇了摇头,不过还是让人备了几样小菜,备上一壶吴酒,送到书房里来。

  等下人备好,虞胤让孙可望入座,为他满上一杯,“朝廷禁止民间酿酒,这壶是我的珍藏,是韩相公从吴地带托人弄来,送我了几坛,我一直没机会喝,今日与王爷同饮。”

  孙可望在金国的文官中,并没有多少朋友,他能与虞胤相处好,主要是因为虞胤与他共事之后,发现孙可望的能力和为人并不坏,并不在乎他流寇出身,而孙可望也对虞胤十分尊敬,不因为自己是王爵而摆什么架子,所以两人才成为了朋友。

  孙可望无奈,只得上桌,虞胤给他满了一杯后,坐下来,看他的样子,便开口说道:“总之不管怎么说,明国扩军,我们大金也必须要扩。这扩军就需要银钱,本来内阁是想像王彦主持明国政务时一样,向国内士绅和商人借贷一笔银子,用来扩充新军······”

  孙可望见此,不禁问道:“那为何不借呢?”

  虞胤苦笑一声,“借是借了,不过却没有借到多少。”

  “这是为何?他们不肯吗?”孙可望脸色一寒,他本想说不肯,就想办法治他们,但是这话要是传出去,他以后怕是回不了长安了。

  “常言道,有借需有还。”虞胤摇了摇头,“不是他们不借,是不敢借。王彦当初能借到钱,原因是明国在战场上连连大胜,开海政策,又令明国赋税每年都在增长,他有偿还的能力。而我朝失去了清国的市场,最近与玉兹的贸易也受到了影响,收入没有明显的增长,再加上与明国的战争,少有胜仗,所以豪绅和商人不看好我朝赋税的增长。”

  虞胤拿起酒杯,小抿一口,“简单来说,如果朝廷今岁借款之后,明年赋税的增长,不够偿还债务,而第二年还须要借贷,那么就始终没有还清的可能,所以借不到什么银钱。”

  孙可望明白了,就是民间其实并不看好金国了。

  想到这里,他不禁将桌上酒杯,端起猛然一饮而尽。他有的是办法治这些人,但是被官绅把持的金国朝廷不会让他那么去做。

  孙可望仰头饮完一杯,将酒杯重重放在桌上,也不吃菜,而是开口问道,“所以朝廷就纵容民间将麦田改种棉花,希望通过布匹贸易,来获得扩军的银子?可是这样粮食怎么办?”

  这几年关中地区恢复的不错,基本告别了粮荒,所以他们还不觉得粮食的紧张,但孙可望在西域,便觉得粮食尤为可贵,他的五十万屯户,至今都要靠关中接济一部分粮食。

  虞胤给他倒满,然后说道:“粮食的事情王爷不用太担心,我事先就说过了。虽说有许多人改种了棉花,但是朝廷也正在想法推广苞谷、番薯、土豆等物,这些东西可以在旱地种植,而且亩产比麦子还高,粮食的问题,会得到缓解,所以王爷不用太过担心。”

  “苞谷、番薯、土豆?那是什么?”孙可望不禁疑惑了,“旱地可以种,产量还高过麦子?”

  他去西域不久,回来尽听怪事,先是听说什么莫卧儿人口九千多万,比大金和明国加起还多,现在又听什么苞谷、番薯、土豆能旱地种植,产量还能超过麦子。他脸上满脸都是疑惑。

  虞胤笑了笑,“这是我朝从明国弄来的新作物,那番薯和土豆的产量,才刚得到,还不确定产量,但是苞谷已经在延安等地种植了,地方官员反应涨势很好,产量因该不错。有这些东西,麦子减少的产量,因该能补回一些,所以粮价不会涨的太厉害。”

  孙可望见虞胤说话不像是作假,而起虞胤也没有必要骗他,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内阁允许民间改种棉花,也就可以接受了。

  虞胤见孙可望端起酒杯,有些失神的把玩着,便端起来与他碰了一下杯,然后说道:“士绅百姓逐利,种棉有利可图,皇上想禁也禁不住。其中有不少田产,都是永平王,还有韩相等人的,禁止种棉不可能在内阁通过。眼下朝廷只能适当的控制,然后一面大力推广新作物,一面收取棉布贸易的赋税,解决扩军的银钱。”

  虽然说眼下的方法,确实能为金国带来一笔财富,不过孙可望听了之后,还是有些失落。

  虞胤见他失神,不禁开口问道:“王爷再想什么?”

  孙可望叹了口气,算是接受了虞胤之前的说法,他将杯中之酒再次饮尽,然后开口道:“我再想明国扩军二十万,我大金就如此被动,被明朝牵着鼻子走,要是他再扩个十万人,或者恢复明初时的百万大军,我朝该怎么办?还能跟着他们的步子,也继续扩充大军么?”

  孙可望这话可是说在点子上了,虞胤叹了口气,“怕是再扩下去,大金自己就垮了。”

  两人一阵沉默,面对现在的明朝,他们实在很难有翻盘的机会。其实金国内不少,都不太看好金国未来的前景,包括虞胤在内,他是户部上书,最知道金国与明朝在实力上的差距。

  孙可望这次自己拿起酒壶,给虞胤和自己倒满,然后抿下一口酒后,两人都是干喝,也不吃菜,“眼下的时局,这样被动的跟随明国的脚步,实在不是上策,朝廷迟早会被明朝拖垮,内阁和皇上可曾想过什么破局之策?”

  孙可望毕竟是亡过两次国的人,他看问题还是很尖锐的。眼下的局势是明朝越来越来强,金就算发展慢一点,都算是不断地被拉开差距。

  这样下去,金国肯定守不住关中,必然会走向败亡。金国想要生存,必须要破局,有杀出一条血路的办法,否则就会被慢慢耗死。

  当年张献忠在四川也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北上抗清,寻找破局之策,后来孙可望从云南北上,夺取川南,也是想要破局。

  虽然他两次都失败了,但这并不是说他破局的想法有问题,他当初要是窝在云南,最多苟延残喘几年,现在估计也已经被明朝灭掉了。

  虞胤又叹了口气,“怎么没想,朝廷已经与东吁联合,但是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好办法。东面是明军,朝廷根本不敢有所动作,北面是漠北蒙古,朝廷也不敢动,怕一旦对漠北蒙古动手,明朝便会同我们开战。”

  金国的东面和南面是明朝这个强敌,堵住了金国的发展之路,北面的漠北蒙古可以成为金国的一个兼并对象,但是明朝不可能允许金国兼并漠北蒙古,所以三个方向都走不通。

  说着,虞胤看着孙可望,想起一事,不禁忽然问道:“王爷这次回长安,不知是为了何事?”

  感谢神马赛克的200,悦冻窝芯,雪爰亮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1289章罗刹东征

  虞胤问起这事,孙可望反应过来,想起这次来的正事,他将酒杯放下,“我这次回长安,是希望朝廷能拨我三五万人马,去支援玉兹汗国和僧格,将罗刹人赶回伏尔加河的西岸,保证我大金两条丝路的安全。”

  虞胤听了一惊,“怎么罗刹人已经逼近西域,还要影响通往撒马尔罕的商路吗?”

  孙可望点了点头,“年初时已经到咸海,北路与玉兹和蒙古人的贸易,基本快断了。如果我们不帮忙,玉兹被灭是迟早的事情。”

  说着孙可望叹了口气,“本想从关中调兵,但是王彦扩军二十万,怕关中的士卒,是调不动了。”

  孙可望没想到,明朝那边居然一下扩军二十万,这使得金军在东线的压力,大大增加,并且迫于压力咬牙扩军五万,估计是不太有可能调兵去西域。

  虞胤沉思一下,却忽然摇头道:“不,我看这个兵,必须得调。”

  孙可望闻语,不禁向他看来,虞胤沉声道:“王爷方才说的有道理,我大金朝必须要有破局之策。现在东面这样耗着,如果西面的丝路再被罗刹人断了,那大金亡国之期,也就近了。现在东南北三个方向都不通,一举一动明国马上就会探知,只有在西面动作,明国才不会注意。”

  虞胤看着他,郑重道:“我支持王爷,如果能帮玉兹和僧格击退罗刹人,我大金不紧能保住丝路的安全和贸易的通畅,还能同玉兹汗国和僧格结下一份善缘,他日我大金有难,也能请他们支援。”

  虞胤显然是意识到,金国如果不主动破局,坐困关中,大金迟早要完,而既然明朝打不过,他便将破局的希望寄托到了西面。

  孙可望微微颔首,“部堂真是国之干臣,不过那罗刹人不可小窥,二十多万蒙古人,说败就败了,所以要对付他们,必须抽调精兵才行,朝中七位相国,还有皇上未必会有这样的魄力,再者如果抽调精兵,明军得到消息,极有可能提起进攻。”

  虞胤摇摇头,“眼下的情况,皇上和几位相国未必看不懂,出兵也可以想隐秘的办法瞒过明国的细作。”说道这儿,虞胤顿了下,将声音压低了些,“王爷,我说句不当说的话,西面破局,弄好了,对我大金有大利,这也是一条退路啊!”

  一般的金国人或者官员,是没有胆子说出这样的话,但是虞胤却说了,他已经再想失败后的事情了。

  眼下金国与明朝之间,近期必然会有一战,这是统一大势所驱使的,不可避免。金国想要扭转这种局面,那就只能让明朝短期内无法攻入关中,形成持久战,并造成一种明朝灭不了金国,金国也打不垮明朝的局面。

  这种局面之下,谁也奈何不了谁,明朝见恢复关中无望,而江南日子又好过,长久之后,百姓厌倦战争,那才会使得明朝接受金国割据关中的现实,最后谁也别倔强,就这么地吧。

  想要造成这种局面,西面的丝路,必不可少,否则金国根本消耗不起,拖不到明朝接受现实,而即便丝路通畅,虞胤心里其实也不乐观,所以他才会说出,也是一条退路的话语。

  孙可望严肃起来,他是陕西人,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经过虞胤一说,他脸色渐渐变了,这个问题他是该想一想了。

  孙可望沉声道,“部堂说的有理,我这次一定说服朝廷出兵。”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57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78/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