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558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刚到沈阳时,城内被朝鲜军破坏,尸体都未清理干净,张家玉心头还是非常失落,但经营一段时间之后,成绩慢慢出来,他才慢慢摆脱政治斗争失败的阴影。

  这时他正在几名属下的陪同下,了解行情,不能让商户胡乱开价,损害辽民的利益,只有辽民能在关外生存的好,才能吸引关内之人移民,充实关外的人口。

  他们沿街查看,至正午时分,一名年轻的军官,却忽然纵马过来,看见他后当即下马禀报道:“抚台大人,侯爷请您回衙,蒙古人杀过来了。”

第1253章兵临沈阳

  沈阳城被朝鲜军抢城了一片白地,城中的宫殿和所有的建筑,几乎都被烧毁。

  现在城中可以算是百废待兴,一切从零开始。王某人名落孙山,张家玉却高中进士,他还是很有些能力的。

  他到了沈阳之后,先不急修府衙,而是在一片白地中建起了集市,然后派人从江南找来商号,运来大米、盐铁、茶、棉布,让他们换取辽民手中的豆子、山参和毛皮,另沈阳城恢复了生机。

  不过集市建好了,衙门和其他的建筑,就简陋许多,城中的明军至今还住在帐篷里。

  巡抚衙门坐落在满清的皇宫遗址上,就挂了一块匾额,其实还比不上一个县衙,就是个土房子而已。

  张家玉领着几人匆匆回来,便见衙门前不停的有人进出,他走到门口,小吏当即迎接上来,急道,“抚台,高苑候在院内等候。”

  张家玉随即挥了挥手,直接走进大院,便正好看见谢迁坐在一个石凳上,与几明将官说话,他看见张家玉进院,连忙起身,拱手急道:“张抚台,您可算来了。蒙古人顺着辽河南下,三司的官员赶快避一避吧!”

  “蒙古人还敢进犯我大明?”张家玉有些意外,“来了多少人,现在到哪儿呢?”

  “我也没想到他们这么大的胆子,我朝大军未去扫灭他们,他们居然来进攻我们了,真是胆大包天。”谢迁道。

  他顿了下,接着说道,“不过军情不会有假,北面监视科尔沁的庆云堡、正西堡已经被蒙古人攻下,并且洗劫一空,他们现在正朝沈阳而来,大概有四万多人。”

  四万大军,这让张佳玉有些心惊,身边的不少官员,纷纷有些惊慌起来。

  谢迁当初在朝鲜损失了大半兵力,因为他是鲁王派系,所以人马一直没有补充,只有不到万人。

  虽说明朝光复北方之后,准备重新招募北兵训练,补充他的军队,但是时间尚短,还没有实行。

  眼下他一万人,沈阳只有四千人,其他以局为单位,分布在北线、辽西走廊、还有朝鲜边境。

  他虽然不怕蒙古人,但万一守不住,他容易突围,可是有群文官在,他顾忌就多了,所以他希望张家玉等人趁着蒙古人未至,先撤回关内。

  谢迁接着道,“从距离来看,蒙古人顺着结冰的辽河而下,从十方寺改道直扑沈阳,最早三天后就能兵临城下。张抚台,三司官员先撤吧!”

  张家玉却摇了摇头,“本抚不走。朝廷既然派本官前来,本官就有责任守护一方,况且辽宁刚有起色,这里有本官的心血,我不会走!”

  说着他看了谢迁一眼,忽然道:“本抚劝说高苑候也不要轻易放弃沈阳,以免耽搁朝廷迁民填辽的计划,受到朝廷责备。”

  前不久,明朝将原来大宁都司和辽东都司的区域合并为辽宁省,这两个地方人口以空,户口不及江南一县,但是王彦坚持设行省,是因为明朝之后的填辽政策,至少要迁民二百万,巩固边疆,所以先将架子搭起来。

  谢迁听了张家玉的话,微微一愣,没想他居然看穿了他的心思。

  谢迁是武将,考虑的并不是很多,他原本想守不住,便放弃沈阳也没什么关系,来年夺回来就可以了,但是经张家玉提醒,他才反应过来,明朝迁徒的河南百姓,已经在关内做好了准备,只等冰雪消融便要迁到辽宁安置,如果他丢了沈阳,那无疑就影响朝廷的国策了。

  到时候监国肯定不快,就算不会责怪,也会怀疑他的能力,影响他的升迁。

  一时间,谢迁不禁注视了张家玉片刻,然后点了点头,“既然抚台已经打定主意,那本将就与抚台一起守城,让蒙古人撞个头破血流。”

  张家玉随即拱手,“那好,高苑候布置城防,本抚这就迁民入城!”

  明朝在消灭满清之后,对于蒙古部落,并没立刻出兵打击,而且在北方的防守也并不是特别完善,没想到却给了蒙古可乘之机。

  明军刚光复北方,还没来得及重建北方边军,再加上明军北兵少,南军不适应北方的天气大量南调,造成北方兵力相对空虚,便使得明朝出现了这次失误。

  不过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还是王彦本人和南京朝廷轻敌骄傲了。

  在与满清的战斗中,明军消灭了大量的蒙古兵,这让王彦觉得蒙古人,已经不成气候,对大明不构成威胁,但是蒙古只要有男丁就有军队,凑个四五万人还是没问题的。

  况且从宣大逃走的蒙古人就有两万多人,北京也有大几千蒙古人逃回草原,蒙古其实还有些实力。

  这时蒙古人扑来,张家玉便连忙下令,让城外的青壮进城躲避,老弱妇孺则往锦州方向撤退,那里还有谢迁部的一两千人接应,蒙古暂时应该不会攻向锦州方向。

  官府命令虽然下达了,但是进城躲避和逃向锦州的人却并不多。

  因为天气实在太冷,大多村落都没有通知到,而通知到的人,许多也不准备逃离,他们在满清手下都能活,蒙古人来了也一样,总得有人种地。

  几十年的奴役,要么不堪忍受,起来反抗,要么就渐渐习惯,甚至觉得自然,安心做奴才了。

  城外的情况,明军已经管不了那么多,城中开始紧张的布防起来。

  虽然沈阳城中明军事先并未准备,但是谢迁已经向坐镇北京的高一功请援,沈阳能从北直、山东、朝鲜三个方向,获得支援。

  真下定决心手,谢迁还是很有信心,快则一个月,慢则两个月,大明的雷霆之怒,必然降下来。

  很快三日过去,谢迁从附近几个哨所又收回了三百人,城中的兵力达到四千三百人,另外青壮也有近万,谢迁的底气便足了起来。

  第三日上午开始,沈阳开始紧闭诸门,次日下午时分,城上的士卒和青壮正往城墙上泼水,白茫茫的原野上却忽然传来一阵低沉的号角,蒙古大军终于杀来了。

  张家玉与谢迁等人,就在城头指挥布防,听见动静,忙裹着披风冒着风雪,站在城头观看。

  蒙古人的速度,比预料之中的慢了一天,这是因为他原先走冰冻的河面,比较好走,等改道之后,踩着厚雪而行,所以慢了一些。

  在十里外的旷野上,一大片骑兵出现,他们骑在马上缓慢行进,战马呼出的白气,让他们仿佛置身云雾中一般。

  这些战马腹部都裹着毛毯,马蹄抱着棉布,所以不畏严寒。

  此时,前面的蒙古骑兵拿出号角,仰头吹响,凄厉的号声在原野上回荡,杀气腾腾的骑兵无边无际簇拥着大汗仪仗前行。

  吴克善这此亲领大军出征,科尔沁出动两万勇士,另外其他各部蒙古凑了两万五千人,向沈阳进军。

  漠南各部有没有孤注一掷他不好说,但科尔沁的所有勇士,却都压在这一战上了。这可以说是东蒙古最后的大军,这一战他们必须取胜。

  这时他已经看到了眼前的沈阳城,努尔哈赤起家夺沈阳时,可能还没他这么多军队。

  他已经打听清楚,明朝在关外的驻军只有一万,而沈阳最多五千人,他的人马将近明军的九倍,他有信心取得胜利。

  看着远处的城池,这时吴克善忽然将马鞭指向城池,对身后的儿子们下令道:“你们谁给本汗绕城骑射,先挫明军的士气!”

  沈阳城中没有什么火炮,吴克善决定先给明军一个下马威,向明军展示一下蒙古勇士骑射的本事,震慑守军。

  “父汗,我去!”吴克善的第四子,当即一拔马缰,领着三千骑兵,向沈阳冲去。

  关外天气寒冷,护城河早已冻住,明军也没时间布置拒马,骑兵可以直接冲到城下。

  蒙古骑兵戴着毡帽,身穿臃肿的棉衣,手持弓箭,猛夹马腹,三千骑兵声势浩大,如滚滚洪流向城下冲去,以期望给明军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

  城上的谢迁见此一声冷笑,蒙古人打算用骑兵攻城么?他当即挥手道:“将自生铳队调上来!”

  三千骑兵距离城墙越来越近,凶神恶煞的蒙古骑兵,眼看城接近百步,纷纷将弓箭搭在弦上,准备抛射一波箭雨上城,射死上面的明军,但就在这时,意外陡然发生,奔在最前面的数匹战马忽然一声悲嘶,轰然向前摔倒,将上面的骑士甩飞。

  城墙上,明军铳手连续击发,骑兵还没有进入骑弓的射程,就接连被火铳放倒。

  本来是想给明军一个下马威,未想到被明军当头打了一棒,不过这也不能怪吴克善,他这些年都在科尔沁享福,并没有南下和明军交手,思维还停留在十多年前,不知道明军火器射程和射速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一时间,冲在前面的骑兵连续落马,尸体被后来的大群战马践踏得血肉模糊,惨叫声一片,后面的骑兵见损失大,吓得纷纷调转马头,不敢再继续向城池方向奔驰。

第1254章一触即发

  蒙古人以前攻城拔寨,往往都是用庞大的骑兵,冲过去骑射一波,以铺天盖地的箭雨来杀伤敌人,震慑敌军,但这一次却撞在铁板上了。

  其实随着火器的发展,火铳的射程和射速提高,骑射袭扰的战术,必然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火枪射两百步,骑弓的有效射程,普遍在七十步以内,火枪比骑弓的射程远太多,而排成三列的火枪手,形成的连续火力也比弓箭猛烈的多。

  这样射程不如人,连续性和威力不如人,骑兵绕着骑射,不是死催的给火枪手当靶子么?

  这时的骑兵除了直接突袭,尽快接近搏杀,包抄炮阵,以密集的阵型撞击敌军之外,骑射的威力可以说已经大大缩水了。

  城下骑兵连连栽倒,冲到一半的骑兵,仓皇的拔马撤回。

  吴克善看见突如其来的变故,大吃一惊,众人面面相觑,一脸懵逼。

  中原一战,长年为大清作战的蒙古八旗,大多覆灭在了孟津渡口。

  明军还没打到北京,北方剩下的蒙古兵便先逃回了草原。

  这也就是说,现在草原上的蒙古人,并没有多少人熟悉明军的战法,也不了解现在明军的兵器变化。

  同吴克善一样,他带来的大多数蒙古王公们,都是在草原享福的主,并不知道时代已然进步了。

  这也是游牧的悲哀,大约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曾经让东西方世界,感到颤抖的游牧民族,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内走向没落。

  这是时代和历史的滚滚向前,火器的兴起,注定游牧将要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父汗,一定是自生火铳!”吴克善的第三子弼尔塔哈尔忽然开口道。

  他奉命出使金国,在长安见识过着种火器。

  大清灭亡之后,一部分原来为清国效力的官员和细作,害怕明朝的亲算,逃入了金国,为金国带去了不少东西。

  清军占据北方,为满清效力的汉人不在少数,他们不可能出关去投寄人篱下的顺治,只能改投金国,躲避明朝的清算。

  比如自生火铳的图纸,就是傅上瑞之子傅有春带入金国,他甚至还说服了十多名工匠一前前往长安。

  傅有春为沾杆处做事,北京被明军攻占后,明军抄出了大量密探的资料,不过因为当时明朝内部政治动荡,所以抓捕不及时,让许多清廷细作逃入了金国。

  傅有春不仅逃去,年在南京活动的傅有年也丢了发展不错的商号,卷款逃入了金国。

  这些人的加入,实际上使得金国继承了部分清国的遗产。

  豪格能豪气的赠科尔沁五千杆鸟铳,也是因为金国的兵器,取得了突破,正逐步淘汰鸟铳。

  弼尔塔哈尔曾经在金国的兵器工坊内,看见了这种射速快,射程远的火铳,当时他便非常震惊,想要购买这种火器来装备科尔沁,但是金国也才刚生产不久,自己都没有装备,自然不会给科尔沁,不过豪格先赠送五千杆鸟铳,表示等以后多了,可以卖给他们一些。

  吴克善并不知道什么是自生火铳,不过骑射绕城的计划失败却是事实,现在骑兵绕城等于送死,他只能寒着脸,挥手道:“大军先扎营寨,打造器械,准备攻城!”

  他身后的弼尔塔哈尔闻令,忙挥手道:“退后下营!”

  当下四万五千蒙古大军,便开始在原野上扎营,无数白色的蒙古包开始出现在沈阳城外。

  蒙古人远来,并没有什么攻城器械,也没有攻城的火炮,不过蒙古人很快就砍伐树木,制造了许多登城梯、攻城锤和几十架投石机出来。

  出战不利,让吴克善谨慎起来,他对此战十分重视,目的是为了带着蒙古诸部在沈阳抢一波,让蒙古诸部对他有信心,今后能过好日子。

  他这次的主要目的是抢,然后掠夺人口。

  当然能占据辽河平原,自然是好事,如果占不住,明军起兵来夺,那他就退回草原,等来年大雪来领,明军不便行动时,他再来一波,值到明军不看袭扰,退出辽河平原。

  蒙古人的目的主要是掠夺,加上人口少。所以不能死太多人,因而吴克善尽量做到准备完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55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58/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