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538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在清军发现明军的同时,秦尚行也发现了清军,他顿时大怒,因为明军稍微晚了一点,清军正疾驰从他们眼前通过,但是明军骑兵怎么会放过他们?

  “追!”秦尚行举枪怒吼,身旁的骑兵从腰间取下号角,尖锐而嘹亮的号角声在平原上回荡。

  明军骑兵听见追击的号角声,纷纷猛夹马腹,兵器拍击马臀,呼啸着冲向清军。

  清军根本不敢停留,岳乐一声急吼,六千多骑兵簇拥着一辆六驾马车和宫中车架,疾速往北奔逃。

  驾车的侍卫奋力抽打马匹,车架猛然加速,猝不及防的福临,身子倒在马车里,满族的皇冠都掉了下来。

  清军急速奔逃,快速从明军眼前穿过,明军没能拦腰撞入清军,他们上了官道,立刻转向北面,咬住清军的尾巴急追。

  后面的明军里,一个营的三千多骑,在奔驰中忽然将辅马拉着与战马平行,便见这支骑兵,直接在疾驰中,跳上另一匹战马,然后骑乘着奋力急追。

  这一手,前面奔逃的清军,大多都完成不了,而这支明军之所能够完成,因为他们大多都是归顺过来的蒙古人和满人,由满将谭泰统领。

  很快,三千骑兵就同主力拉开了距离,同时也逐渐接近了前面奔逃的清军。

  谭泰扪心自问,虽然多尔衮杀了他的家眷,但是他也并非与大清有仇,只是他想要在大明立身,就得比汉人还要用命一些,必须用爱新觉罗一族的血,来成就他在明朝功业。

  他身后的骑兵,想法就单纯一些,只是想将眼前的敌人斩杀,好多换一些功业田,心中却没有那么多民族的概念。

  谭泰目光阴鸷,看着远处的逃跑的福临车架,心中冷笑。

  三千明军骑兵,陡然加速,拉近了与清军的距离,眼看就要追上,护卫在车架旁的常阿岱和岳乐,心中便急了上来。

  明军骑兵有一万三千多骑,是他们的两倍,而且谁也不知道,后面是否还有明军追上来。更兼中原一战,清军胆气以丧,明军却打出了天下无敌的气势。

  这样的局面要是停下来决战,多半十死无生。

  危机时刻,岳乐与常阿岱对视一眼,后者即明其意,微微颔首回应。

  尼堪留在了城中,岳乐也做出了他的选择,他忽然一声大吼,“两蓝旗迎敌!”

  近三千多名骑兵纷纷勒住战马,转过身来,马头对准了明军骑兵,岳乐心中悲愤的发出一声怒吼,“杀!”

  三千多清军,明知道比不上明军,依然怀着悲壮之情,十五六岁的清军骑兵,脸色泛白的开始催动战马,发动决死冲锋。

  福临听见动静,将头伸出车架外,见此不禁悲从心来。

  谭泰见逃敌分成两股,半数人马转身阻击,不觉双腿夹紧马腹,挥鞭提速,直接迎了上去。

  岳乐领着三千骑兵调转马头,列成矢阵,纵马疾奔,这种阵型,能将清军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恰似一枚锋利的箭头,将追兵冲散,保证福临安全逃离。

  谭泰立时明白,这伙清军是想用他们的性命,来为福临的脱逃争取时间。

  作为满人的降将,他看见这一幕,心中还是有些感触的,不过他并没有同情他们,反而在想起自己的叛国行径后,顿时觉得羞愤难当。

  一时间,他恼羞成怒,又唯恐走了福临,当即急吼道:“快,两翼铺开!”

  明军得令,立时铺开阵型,却是二十多骑为一排,每排的骑兵紧贴在一起,排与排之间留有一马之距。

  每一排骑兵,都像一个月牙,这一看就又是中间随时可以向两翼散开的阵型,并非对冲阵型。

  双方的骑兵,速度飞快,转瞬之间,便已贴近到两百步。

  这时两军已经接近,清军皆持弓疾行,明军骑兵也抬起了三眼铳。只待进入射程,便要射杀敌人。

  月乐一马当先,冲在清军的最前面,似清军这等阵型,但凡担任“箭头”者,往往悍勇无敌,为军中的万人敌。

  一般情况下,岳乐不会冒着个险,但现在已经是存亡之际,他抱了必死之心,便也就无所畏惧了。

  “放!”在两军仅隔七十步之时,岳乐率先一声大喝,松开了弓弦,射出一箭。

  一场箭雨,嗖嗖作响,只听明军之中响起一阵哀嚎,一时之间,人仰马翻,战马栽倒的便有百人之多。

  清军的箭矢射在明军胸甲上,直接折断,只有射中战马,才使得明军栽倒。

  这时双方的间距,已不足以进行第二轮射击,月乐弃弓拔刀,咬牙怒吼,直向明军冲去,后面的清军亦持枪疾冲。

  然而就在此时,明军却打出了三眼铳,硝烟弥漫,铳丸如雨,直接迎面泼向清军。

  岳乐忙压低了身子,伏在马背上,避开铳丸。一枚铳丸从他头顶飞过,刮起一阵劲风,打在他身旁骑士身上,使他从马背飞出,砸在地上,翻滚一丈多远。

  一瞬间,人嚎马嘶,奔驰在前的清军骑兵,马失前蹄,坠落而亡者,多达两百多骑。

  对射之后,就是刀枪到肉的对冲,岳乐抬起头来,正准备挥刀砍杀,撞上来的明军,岂料明军却忽然拔动缰绳,高举三眼铳,朝两面散去。

  岳乐心中一凛,不禁愕然,骑兵已经从裂开的明军中间穿过,而正在这时,后面的一万明军骑兵已经追上来,直接与他们撞在一起。

  秦尚行早盯上了岳乐,只见他头戴凤翅盔,身穿玄甲,手持一杆铁枪向岳乐刺来。

  那一杆铁枪极为锋利,但有所及之人,纷纷滚落下马。

  岳乐方一刀将一名百户砍落下马,未及反应过来,便见秦尚行纵马疾驰而来,他大喝一声,“建奴受死!”便将手中的长枪用力刺出,岳乐刀短,猝不及防,忽觉喉咙处一阵冰凉,以被长枪贯喉,挑落下马。

  众军只见,秦尚行用长枪捅入岳乐颈部,直接将尸体挑起,高高举过头顶,鲜血顺着枪杆流下,顿时挥舞兵器发出一声怒吼。

  鲜血流下,淋在秦尚行身上,他顿时吼道:“杀!”

  这时谭泰却没有去看后面的交战,三千骑兵在清军从他们中间穿过之后,又汇集在一起,没做任何停留,便继续向福临车驾追去。

  谭泰回头看了一眼,便再次催马急追,冷笑道:“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他却不予理会后面的交战,只领着人马向北追赶。

  常阿岱见此,心中叫苦,只能急催车驾速行,马车颠簸,抖得福临身子连连撞向车壁。

  一路奔驰,又追出了十余里,两军的距离再次拉近,终于到了燕山山脉的脚下。

  再走就进入山地,明军无法向刚才一样两侧裂开。刚进入山道,常阿岱看战马已是口泛白沫,筋疲力竭了。

  他一边控马,一边满脸焦灼的回头探望了一眼,见后面马蹄滚滚,明军已经追上来,他转过头便一咬牙,大吼道,“皇上速走!”

  常阿岱当机立断,拉住马缰,暴喝道:“正黄旗迎敌。”

  近两千多骑兵纷纷勒住马缰,转过身来,堵在了山道路口!

  远去的车架上,车帘被挑起,福临面如死灰的,在千名清军的护卫下,消失在北去的山道上。

第1217章围定北京

  在福临出逃后不久,姜有光的步军首先赶到北京城下,李定国、姜襄于次日赶到,王彦领的主力则到了通州,于六月十五日移驻北京东郊,完成了对北京的包围。

  王彦到了北京之后,得知福临已经逃出北京,随召集追击的秦尚行、谭泰到大帐相见。

  两人来到大帐給王彦行礼,然后各自呈上一个木盒子,里面一个放着常阿岱的人头,一个放着岳乐的首级。

  这是两人追击的成果,一人一枚郡王首级,虽然不怎么值钱,但也算功勋一件,怎么说也是阵斩了个王爷。

  “殿下,卑职无能,终是晚了一步,没能截下福临!”秦尚行行礼说道。

  一旁的谭泰也行礼道,“卑职杀了常阿岱,追出古北口,深入草原一百余里,因为遇见蒙古人,所以才退了回来。”

  王彦点了点头,让两人起身,然后问道,“这么说福临小儿是去投靠蒙古人呢?”

  “回禀殿下,看路线,应该是去投靠科尔沁了!”谭泰抱拳回复,他是满人对关外蒙古部落的分布,比较了解。

  王彦见两人神情都有些郁闷,为没抓住福临而有些懊恼,他随即摆了摆手,“跑了就跑了,不打紧!”说着他语气一变,“科尔沁若是敢收留福临,孤会让他们好看!”

  福临跑了,虽然有些可惜,但并不算什么要紧的事,等打下北京,稍微安定之后,王彦肯定要征伐蒙古,消除明朝北疆的隐患,到时候迟早将他抓回北京。

  当下王彦夸奖了两人几句,特别是谭泰,便让两人退去。

  此时,天下人都能看出来,北京已经是明军的囊中之物,看不出的只是明军将以何种方式拿下北京。

  王彦才将北京围定,南边就有大臣上书过来,请楚王与众将士卒,务必保证北京不被毁坏。

  这是给王彦出难题,不过就算大臣不说,王彦也会尽力保护北京,就像当初攻打南京时一样。

  如果是个纯粹的武将,或许没这个觉悟,但王彦文人出身,知道北京城的建筑都是瑰宝,宫廷内收藏的器物、书籍、字画,更是历代收集而来的国宝。

  要灭亡一个民族,就必须摧毁他的文化,中国经历多少更替,之所以还是中国,就是因为文化还在。

  文化怎么传承,就是靠书籍传递精神,靠书画、器物、建筑来传递审美,落实在一个个事物上,王彦知道这些东西的重要性。

  这时,北边明军将北京围定,南边的大臣们眼看着就要光复神京,一部分人便开始琢磨着,是不是该筹备还都呢?

  南京虽好,但是终究北京才是大明的首都,而且还都北京,也代表着明朝洗雪了十多年的耻辱,宣告天下,大明又站起来了,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

  这部分朝臣的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大学士堵胤锡的支持。

  他认为明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南京作为都城,实在是远了一些,指挥不便,还是要早些还都北京。

  这是堵胤锡支持还都的重要理由,除此之外,北方刚刚光复,权力出现真空,楚王的势力主要集中于南方,还都北京能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楚王,也能让被打压到边缘的帝党,能够获取一定的空间。

  还都之事,有人支持,自然也有人反对,而且反对的人还不少,确切的说是占了朝中的绝大多数。

  就地理位置和明朝的版图而言,北京的位置实在太接近边疆,明朝国力强盛时,作为都城尚可,但是一旦国力衰弱,就显得太过被动,就像敞开胸口,摆在敌人面前一样,太过被动。

  这就像下象棋一样,大帅要躲在后头,而北京的位置使得明朝老是被人将军,兵临城下就有好几次,伤士气不说,还影响其他战场的布局。

  就如当年辽镇,局势其实还不错,满人攻击基本碰钉子,但皇太极却绕开辽镇,攻击北直威胁北京。

  如果明朝京师不在北直,皇太极也不敢绕过辽镇,他要是绕过来打北直,那辽镇就敢直捣沈阳,可就因为京师在北直,辽镇不得不先救京师,这就是被人捏住了七寸。

  反对还都的人,除了从军事上说事之外,主要还是因为建都北京,可北方却养不起北京,每年都要从江南调运物资,多半都消耗在路上,不划算。

  总之从地里上讲,北京不适合做明朝首都,从军事上讲,也有很大的弊端,从经济和文化上讲,也没有优势。

  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够就近指挥,使得朝廷能重视北部边境,而这一点也就是南京的缺点,无法顾及北疆的安全。

  这部分人反对还都,除了正当理由之外,也有私心,除了不愿意给北方输血之外,也因为南京朝廷的官僚主要是南方人,他们自然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大本营,而且首都在南京,南方话语权更重,朝廷的政策也就更加倾向于南方,对于官僚士绅都有利。

  现在北京还未打下来,南面的朝堂和民间就已经沸腾起来,据说国子监还进行了一场是否还都的大辩论。

  除了还都之事,南京城内还刮起了几股其它的邪风,不少人已经计划怎么迎接楚王殿下德胜还朝了。

  南京的文官集团,在这种情况和气氛下,私下里频繁的聚会,分析商议站队的问题,重新审视他们的利益。

  王彦对于南京方面的消息,对于是否还都,他也尚在考虑,不过这些事情,没有必要现在就弄清楚,等拿下北京之后,再想也不迟,所以他并不着急。

  此时,雄伟壮阔的北京城,被四面包围,城上的清军往城外张望,但凡目力所及之处,全是军营,真是围得如同铁捅一般,连只苍蝇也别想飞出去。

  在王彦移驻东郊之后,二十余万明军,将北京围定,只等他一声命令,士气高昂的明军,就算硬吃,也能一口吞下北京城。

  中原大战结束了两个多月,明军胜利的喜悦还没有消散,各部将士却修养的差不多,将领都信心十足,摩拳擦掌的准备大干一场,但是王彦却始终未下攻城的命令。

  北京肯定能拿下,但是城中的百姓毕竟是大明的,城中的宫殿也是明朝的,打起来难免有所损伤,再者,清军已经穷途末路,没了退路,能劝降还是劝降,免得玉石俱焚,不划算。

  将领们急着拿下北京,好论功行赏,王彦只能安抚他们,“北京一座孤城,就算尼堪兵精粮足,又能抗到几时?关外我们占了,关内就剩下这么一座孤城,困也困死他。尼堪要是识时务,愿意投降最好,他要是非要一条道走到黑,那孤便成全他,让你们甩开膀子攻打,也不迟!”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53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38/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