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498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大人,现在不是责怪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快些,其他人都不要管了!”陈向升担心有人看见耿燉出城,向姜襄禀报,那他们就全完了,所以必须要敢在姜襄没有反应过来之前,赶紧出去。

  “现在去南城,还安全吗?”听了陈向升的催促,宁完我心中却越发的不安,他的意思是他们也不等别的人,立刻离开。

  南门开第一次,守门的士卒或许有些懵,反应不过来,但是开第二次,恐怕不少人都会察觉到异样,会阻止开门。

  陈向升现在也没法子,“抚台,只能赌一把了,不走的话,就是个死,走的话,或许还有机会!”

  宁完我听了这话,脸比猪肝还难看,本抚的命比金还贵,怎么能拿来赌呢?你这话也太不负责了!

  这时院内的人,都已经爬出来,宁完我一阵皱眉,忽然盯上了三名牛录,那三人被他一盯,心里便不禁发虚起来,不知道宁完我又在打什么生儿子没**的主意。

  “吴二牛,你翻回去,等我们走后,如果南门有喊杀声,你立刻带着三百旗丁,把行辕烧了,然后往南门突去。”宁完我忽然说道。

  那吴老二听了宁完我的话,脸刷的一下就白了,脑子里瞬间一片空白。

  “周铁斌,你潜回军营,带着营里的旗兵,也往南门冲,明白吗!”宁完我接连吩咐,他们到南门也就一刻钟,能出就出了,不能出就利用旗兵制造混乱,掩护他出城。

  巡抚行辕和军营外都有大量的士卒巡逻、监视,他们一动,姜襄的人马就会发现。

  现在的旗丁可不是以前的正红旗,老旗丁早随着阿济格一起在新野覆灭,他们都是这几年补充的新旗丁,水平还不及姜襄的家丁,留下肯定都是个死。

  被点名的两名牛录,面如死灰,心里问候宁完我祖宗十八代,没被点中的那名,虽一脸沉重,心里却乐开了花儿,如释重负。

  宁完我说完,见两人没有回话,脸不禁阴沉下来,“你们没听到本抚的话吗?”

  两人心中一百个不愿意,用死了老娘一样的表情抱拳领命,“是,卑职遵命!”

  宁完我见这两人觉悟有点低,为了鼓励两人,不禁拍了下两人的肩膀,然后拍这良心道:“你们放心,你等妻女,吾养之,勿虑也!”

  说完他便于陈向升等人快步离去,片刻就消失在黑暗的街道上,留下满脸死灰的吴二牛和周铁斌,后者叹了口气,也匆匆离开,吴二牛则愣了半响,才又跃上院墙,他骑在墙上坐了一会儿,脸上一阵扭曲,狰狞着脸忽然又跳了出来。

  永泰门上,杨振威按刀踱步,忽然远处一阵蹄声传来,黑暗中似乎来了一波人马,他立时一喜,驻足向下眺望,只见街道上果然来了一大队人马,当先一人骑在马上,手持一杆马槊,在城墙附近的火炬照耀下,逐渐漏出了本来的面貌。

  “姜襄!”借着火光,杨振威看清来人,情不自禁的嘣出两个字来。

  姜襄得到报急,说是耿燉从南门出城,心头一惊,瞬间就知道了扬振威背叛了他,宁完我已经知道他的计划,于是一面亲领护卫赶来南门,一面让人调兵攻击巡抚行辕。

  城上城下的士卒,见姜襄忽然过来,他身后近百骑兵,也慢慢从漏出了身形。

  “扬振威,本镇待你不薄,你因何叛我!”姜襄马槊一指,在马上大声呵斥道。

  守门的士卒听了纷纷一愣,机灵些的已经反映过来,自觉的与扬振威的人拉开了距离,扬振威听了姜襄的喝问,额头冒汗,他没有回答,忽然转身便往瓮城上走,可正在这时,那被他属下控制的百户,却忽然拔刀向他砍来。

  扬振威的心腹见此,又忙拔刀砍向那百户,但是城上姜襄的家丁却都反应过来,纷纷拔刀砍杀扬振威的心腹。

  姜襄见此目光阴鸷,忽然将马槊一举,大声喝道:“满人无道,横征暴敛,窃我神器,本镇今奉大明为正朔,遵楚王摄政之令,起兵抗清,众位与本镇同心杀贼,共扶汉室!”

  在他说话之间,身后骑兵已经冲上,将城门前的几名士卒刺死,城墙上的扬振威欲逃,可是很快就被士卒长枪刺中,一下扑倒,家丁们一拥而上,瞬间就将发出声声惨叫的扬振威给绑了。

  城门处这么大的动静,宁完我等人自然发现,而有姜襄在南门,他们肯定出不去,陈向升当即建议道:“抚台退回去与旗丁汇合,从别门杀出吧!”

  黑暗中,一行人快速在小巷内穿行,而这时整个大同城却已经活了过来,在行辕方向,一阵喊杀声传来,可不一会儿却又安静下来。

  军营方向,周铁斌领着旗丁方出营寨,迎面便是三排铳连续打来。

  一队绿营打扮的家丁,单膝跪地射出一排铳,火花伴随着硝烟弥漫,出营的旗兵立刻又被打了回来。

第1144章复衣冠

  大同城内的混乱持续了整整一夜,耿燉提前出城让城中局势骤变,原本准备等姜有光带兵进城之后,在发动反清事变的姜襄,不得已提前发动。

  幸而姜襄对城中进行了严密的监视,加上大同是姜襄的老巢,虽有些匆忙,但也没有出现什么纰漏,当他撕掉伪装,开始实行全面戒严,城中的旗丁和清官很快就被抓捕歼灭。

  在巡抚行辕,红甲汉旗牛录吴二牛,向监视的大同士卒主动投诚,并劝说行辕内的旗丁投降,因为有他的投诚,军营方面的大同士卒也有了准备,将五百旗丁堵在营内,打死两百多人,牛录周铁斌也被乱铳打成了筛子,剩下的全都成了俘虏。

  此时天以渐亮,可是大街上却空空荡荡的,城中百姓还在恐惧之中,所以人都躲在了家中,不敢出来,只剩下一队队巡逻、搜捕的士卒,在街上奔跑,整个大同透露出一股紧张的气氛。

  现在城门全部关闭,所有人都不得出城,城里的满清官员,都被要求到总兵府大堂来,有的则被士卒从宅子里揪出来。

  在总兵府的大堂内,官员们人心惶惶,傻子都猜出来要变天了。

  那些昨晚得到通知,知道姜襄要兵变,却没有出城的人,更是两股战战,神情惨白。

  两名清廷官员,悄悄靠近在一起,朔州知州王家珍对兵备道宋子玉道:“昨晚我得了撤退的通知,本来已经出了驿馆,上了马车,不料城中忽然乱起,姜襄带兵堵了南门,结果走不成,刚回驿馆就被士卒带到了这里。唉!功亏一篑,差一点就走脱了。”

  “我也是!”宋子玉苦笑道:“我都到南门附近的街道了,结果姜襄带骑兵杀到,我就只能先回去,估计是有人告密了!”

  宁完我到了大同之后,为了指示大同府加征钱粮,所以将各县各州的官员都叫到大同来,正好被姜襄一锅端,算是帮了姜襄一个大忙。

  “该死的告密贼!”王家珍咬牙切齿道。

  这时,一旁的通判扬逵听到两人的话,没好气的说道:“要是有内贼告密也就算了,关键根本没人告密,是耿燉那厮先跑,引起了守城百户的疑虑,告诉了姜襄,我们才都被堵在了城中!”

  “什么?”两人听后,一脸妈卖批的表情,没想到是被自己人给坑了。怎么遇上这么个坑货,他们也太冤枉了。

  “哎!其实姜襄掌握大同军权,又与朝廷不和,迟早会发生兵变,只是宁巡抚糊涂,太过自信,没有提防他,反而送上门来,还逼着姜襄出兵,把我们都害了!要是宁巡抚谨慎一点,我们岂会落在姜襄这厮手里!”扬逵懊悔道。

  宋子玉慌道:“说话小心点,当心脑袋!”

  “能不能活过今天还是问题,现在还有什么不能说的?”扬逵是扬振威的表兄,他已经破罐子破摔了。

  众人正惶惶议论着,一队甲士忽然进入大堂,将他们逼退到两侧看好,众官都低着头,不敢有丝毫的违抗。

  这时一身铠甲的姜襄从后堂走到正堂,他将头盔取下放在案上,不多时,几名将领便鱼贯入堂。

  “大帅,旗兵除了投降和被俘虏的之外,余众尽皆授首!”高鼎铠甲上血迹斑斑,抢入大堂大声禀报,话刚说完,身后一名旗丁牛录也进入大堂,站在后面。

  “禀报大帅,八百旗丁,三百人投降,被杀二百,另有三百余人被我军俘虏,城中清兵已经全部肃清,城中官员也大都在此!”牛光天禀报道。

  他说完,那吴二牛忙上前拜倒:“小人拜见大帅,如今战毕,小人特来拜见,愿为大帅效犬马之劳,为大军前驱!”

  姜襄看了他一眼,问道:“你就是昨晚带着行辕旗丁投降的那个牛录?”

  “正是小人!”吴二牛忙磕头道。

  城中的八百旗丁本来是个麻烦,不过这吴二牛投诚,让行辕内的三百人不战而降,又让军营外巡视的大同官兵有了准备,歼灭了营中的五百旗丁,给姜襄省了不少麻烦。

  “你做很好!就跟着本帅干,这次功过相抵,从前不管你做过什么,就此了结,以后多立功劳,本帅少不了封赏!”姜襄摆手说道。

  吴二牛谢过,这才起身,一旁的胡为宗等姜襄说完,赶紧问道:“宁完我何在?”

  高鼎、牛光天等人都答不上来,最后还是吴二牛禀报道:“禀报大帅,宁完我那个畜生,让我留下掩护他出城,他便与粘杆处的密探头子陈向升一起往南城而去了。”

  “还有粘杆处的探子头目?”胡为宗听了眉头一挑。

  这时姜襄道:“总舵主可以放心,南门只开过一次,就只有耿燉那厮逃了出去,宁完我还有那个叫陈向升的都还在城中,本帅已经让人四处捉拿,除非他们插上了翅膀,否则绝对逃不出城去!”

  正说着,堂外忽然一片喧哗,姜襄抬头望去,便见一群士卒押着几人,拳打脚踹的踢进堂来。

  其中一人,被士卒五花大绑,打得鼻青脸肿,光秃秃的头皮上,后脑勺鲜血淋淋,那本该有条鼠尾小辫的地方,皮肉都少了一块,不知道是谁将他的辫子直接拔掉了。

  这不是宁完我么?两侧的官员,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纷纷扭过头去,不敢看这一幕。

  姜襄虽然是军阀,可是为了能在大同站稳脚跟,他对大同府的百姓还是比较维护,姜家也是将大同一地当做老巢来经营。

  这厮一来大同,就让清廷官员强征粮草,早就惹怒了众怒,因而大同的士卒下手极狠,宁完我几乎是被踹进内堂。

  为满人效力三十多年,平时都是作威作福,几时受过这种待遇,宁完我被一顿打骂,内心早就受不了这种折磨,想要得到解脱。

  这时他往上一看,正好看到了姜襄,立时就挣扎着向前,双膝跪倒,喘着粗气,急促的哀求道:“姜军门,罪人愿降,罪人愿降!姜军门放罪人一条生路,罪人愿意为军门招抚山西,助军门一臂之力!”

  两侧站着的清官见此不禁面面相赫,他们想来,宁完我乃山西巡抚,摄政王信任之人,怎么也得为大清尽忠吧!就算不求死,也该闭目不言,摆出不合作的态度,可不想这厮一见姜襄,腿就软了,居然直接乞命投降。

  一些人立时后悔起来,暗道宁完我能做到巡抚,还是有些道行的,他们纷纷后悔方才姜襄出来时,没有像宁完我一样果决,立刻跪地乞命。

  姜襄看着宁完我,心中快意,他受了清廷十年的鸟气,现在终于可以肆无忌惮的发泄出来,一时间,他不禁哈哈大笑,“宁抚台这么想助本帅一臂之力,那本帅就借你人头一用,以示本帅反清救民之决心,如何?”

  宁完我听了脸色顿时一阵煞白。

  姜襄早有打下太原的计策,让宁完我去招降,反而会让太原提起警惕,对他来说,死的宁完我,比活的更有用。

  说完,他又扫视堂内两侧,“这里有一个算一个,明日全部拉到城外祭旗,以振军心!”

  两侧的清廷官员,没想姜襄居然这么狠,要把他们全部杀掉,身子顿时抖的跟筛糠一样。

  明共治四年九月初,清顺治十年,就在明朝内部,楚王彦与鲁王以海、国姓成功于宁波海外商谈之际,清大同总兵官姜襄于大同镇割辫反清。

  是日,近万大同士卒,列阵于城南,姜襄筑高台,寸碟清巡抚宁完我,杀大同官员十余人,八旗俘虏二百余众,誓师反清。

  行刑之时,有多达万余军民围观,无不拍手称快,大同全城割辫,复汉家衣冠。

第1145章轻取太原

  姜襄想将大同的满清官员一锅端掉,可最终还是走了耿燉,根据探子从乡野打探的消息,那厮已经往东面的宣府逃去。

  为了防止大同起事的消息扩散开来,让他的反清起事失去突然性,姜襄只是在大同城杀掉宁完我等人,举行了简单的祭旗誓师的仪式,便留兄姜琳镇守大同,开仓放粮,招募义军,又让弟将有光,集合镇虏卫、阳和卫之兵,向东攻击宣化,而他则率领大同、朔州两地的兵马,迅速南下,抢在消息传到太原之前,诈取太原城,然后在向天下宣布反正的消息。

  九月十日,姜襄领两万人马从嗍州,逆着灰河,出阳方至宁武关。

  姜襄让吴二牛领三百旗丁为前驱,两万人马随后,诈称姜襄奉宁巡抚之命,调两万人马南下河南,支援清军在南阳作战。

  宁武关是大同与太原之间,十分重要的一道关隘,清廷为了防备姜襄,在此驻兵五千,不过姜襄杀了宁完我,得了他的印信,过关手续齐全,守将不疑有它,直接开关,被姜襄兵不刃血拿下了宁武关。

  此后,姜襄为了加快速度,过城不入,两万人马一路上绕过原平、忻县、阳曲,直到太原城下,最多是拿着伪造的巡抚公文,让沿途的州县提供伙食,而沿途州县都以为是大同官兵,奉命南下,没有一点怀疑。

  太原城已有千余年的建城史,有“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之称,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

  山西省的北面是长城,西面是黄河和吕梁山,东面是太行山脉,南面是中条山和黄河,只要占据晋中太原城,山西之地唾手可得。

  九月天,山西迎来了一场秋雨,细细密密的雨水带着一丝寒意,将官道两旁的山林和村庄都笼罩在一层冷雾中,远远看去朦朦胧胧的一片,就像披了一层纱帐一样,很有冷秋的感觉。

  这时在阳曲通往太原的官道上,一支两万余人的大军,在略微有点泥泞的道路上列队而行,每个士卒都带着斗笠,披着蓑衣,他们不顾脚上的草鞋粘满了黄色的稀泥,不顾带着寒意的秋雨,在军官的催促下,正向太原城的方向疾进。

  姜襄穿着蓑衣,骑在战马上,同众将立在道路一旁,目视着士卒绵绵不绝的从官道上走过,他不时出声,鼓励士卒冒雨而行。

  多尔衮这次为了捅南明一刀,清军主力进攻南阳,山西的人马也被抽调了一些,剩下的人马又要负责运送粮草,导致了山西兵力十分空虚,各府的兵力都只剩下千余人,太原虽然多一些,可是也只有四千人左右。

  这次起事,对于姜襄而言可以说是天赐良机,直到现在,他都没有遇上一点困难,可以说一路顺风顺水。

  当然这主要是他抓了宁完我,拿到了巡抚印信的关系。

  经过数天的急行军,姜襄一路畅行无阻,终于到了太原城北二十余里,今日傍晚就能进抵太原城。

  山西的地形比较封闭,有点像蜀地,受到外界的影响相对较小,他只要拿下太原城,在派兵把守太行八径等险要之地,就能迫使整个山西跟着他起兵抗清。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49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98/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