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492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只是此时他占了绝对的优势,要治唐王,今后有大把的机会,没必要急于一时,也没必要吃向太难看,坏了自己的名声。

  在南京王彦只是短暂的停留,稳定了下人心,并让浙系的大学士张肯堂,领着一万多人去招抚浙江,他则赶往镇江去解决鲁王。

  镇江之西,浙军步军被横冲马军击败,鲁王已经绝了退回浙江的打算。

  他没脸面回浙江,是其一,有骑兵追杀,他很难回到杭州是其二,步军损失惨重,他已经守不住浙江是其三,听到浙兵战败的消息,浙江官场必然反复是其四,有这四点,使得他已经认清了失败的现实。

  他现在能走的路,或许真的只有出海为寇一条路,但是现在明朝各方面都不错,他的支持者,包括水军将领,都有产业在大明,他是没有出路,所以要出海,他手下的人却未必愿意,放弃财富和地位,去与他到海外飘荡。

  再者,中国人有天下的观念,出了海,就是远离了中原,等于是放弃了对于正统的争夺,这会使得大部分忠于帝室的人,离开鲁王,寻找别的力量来对抗王彦。

  此时无论是台岛、还是吕宋,都无法与大明朝相比,就算是在那里做王,做皇帝,生活质量也未必赶得上大明一个富家翁的水平,更不要说手下将领,他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愿意随他到海外开荒,做海寇。

  王彦在南京过了八月十五之后,于八月二十日,到达镇江。

  他先见了横冲马军诸将,然后又见了李元胤、阎可义等将,允诺论功升赏,但同时也告诉李元胤等武卫军的将领,武卫军的番号朝廷会保留编制重建,但是诸将要交出兵权,一部分人掉入其它部队担任军官,留在武卫军的今后也只负责士卒的训练,不得插手兵饷和地方事务,战时由朝廷委派大将统兵。

  事到如今,众人自然不敢有什么意见。

  为了照顾武卫军的情绪,王彦私下安抚李元胤,许落只要他今后立功,便将原本留给金声桓的位子,让给他,许落给他个后军左都督官衔。

  王彦能够算计唐王,特别是知道金声桓在安庆设伏,多多少少得了他的通报,所以要多做些安抚。

  王彦回到南京,又到了镇江,江南的百姓也是欢喜不已,纷纷庆幸战事将要结束。

  唐鲁两王的叛乱,虽然只持续一个多月,可对于江南的破坏却不可估量,南直隶的稻米至少减产一半,桑田和棉田也可以用损失惨重来形容。

  王彦主政这些年来,许多事情做得也不是尽善尽美,之前民间对于王彦和朝廷,多有抱怨,甚至爆发了反对朝廷的起义,可是等真打起来,众人才念起楚王的好来。

  别的不说,王彦主政的这几年间,至少让江南太平几年,而太平,对于江南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江南这个地方不比北方,经济发达,只要是太平,人总能找到一个活下去的办法,就算是在朝廷的改革中失了地,但是总归是能找个活计生活,可是一旦乱起来,那人就不是人了。

  王彦执掌朝政,楚亲王的威望,还是很能够威慑天下的,他一回到江南,各地叛乱基本可以传檄而定。

  可以预见,平定了唐鲁叛乱之后,民间的保守势力,将会陷入一个低潮,万彦的改革就算令人不满,短时间内也不会有人跳出来反对,明朝的革新将会进入一个快车道。

  王彦对于一些墙头草,暂时也没有时间理会,准备等解决完鲁王之后,便将这群人慢慢的踢出朝廷。

  王彦到了镇江之后,浙军已经不报任何希望。

  王彦一到镇江就让人给城中送去信件,让鲁王赶紧投降。

  这个时候鲁王除了两万水师和数千残兵之外,已经没有什么筹码,甚至水师也随时可能被王彦招抚,他已经没有什么资格谈条件,但是他还是提封藩台岛,不追究手下人等,保证他资产的条件。

  王彦只想一棍子将鲁王闷死,至少也要将他像唐王一样软禁,哪里会让他跑到海外去,给自己留个隐患。

  他既然得罪了朱家人,那就要做的绝一些,不能给老朱家翻身的机会。

  八月下旬,王彦想让鲁王无条件投降,鲁王自是不答应,王彦一面让人讨价还价,一面派人联络浙江水师的将领,许爵花钱,重金收买,一面催促张肯堂招抚浙江,命从湖广调来的三万步军,加快速度,进占浙江,他只等各方面准备就绪,就硬吃了鲁王。

  王彦一边挖墙角,一边让人传令满大壮,让东海水师堵住长江口,别让鲁王跑了,又让高一功调来红衣大炮准备攻城。

  他只等浙江水师的将官给他个答复,便准备强攻镇江,务必办了鲁王,可是这边答复还没给,他却等来了一场祸事。

第1132章棋子姜襄

  镇江城外,官军大营,王彦令王士琇、刘体纯、刘体仁、李元胤等人来见。

  这些战将接到命令以后,以为是要开始进攻镇江,先后来到中军帅帐。

  王彦坐在帅案前,上面展开着一份军报,几位将领到了坐于帐下,相互看了看,并没有交谈。

  半响后,王彦目光从军报上移开,抬头环视帐中两侧,见将领们都来了,于是直接开口说道:“孔有德、尚可喜这两个奸贼,号称五十万,已经围了南阳!”

  帐中众将听了之后,也不太惊讶,对于满清会插手,他们早有心理准备,王彦也做过交代。

  “五十万?”大老粗刘体纯冷笑道:“我看孔、尚二贼,真是麻雀下鹅蛋,说话也不怕闪了舌头!五十万大军,真能吹!我看顶多十来万,满清还有多少家底,当我们不知道么?”

  明军早就没了对清军的恐惧,众人对清军南下,并不太以为意。

  前几年的大战,清军元气大伤,哪里那么容易恢复过来,要不是朝廷缺少马军,早他娘的将这群畜生赶到关外了。

  听到清军号称五十万南下,众人非但没有紧张之色,反而都露出了嘲笑的表情,纷纷附和刘体纯的话语,只有王士琇几人一脸沉思,考虑王彦召集他们过来的用意。

  同下面骄兵悍将们满不在乎不同,王彦面无表情,又道:“孤王早料到清军会南下,所以交代湖广方面,坚持三个月的时间,让孤王有足够的时间来平息唐鲁叛乱。”

  王彦的话语,将众人的目光吸引过来,听他的语气,帐中的众人,不禁都安静下来,听他继续说道:“孤王本来以为,湖广方面经营多年,拖上三个月,没有问题。这样孤王就能先平定闽浙赣三地,然后回头对付满清,可是不想南阳方面送来军报,或许孤王低估了清军的实力!”

  这两年来,明军在更新装备,大练新军,磨刀霍霍,满清自然不可能坐着等明军来宰,他们也做出了改变,也在增强军力,可是明朝这边的一些将领,还是在用老目光来看待满清,所以对于王彦的话有些意外。

  “殿下,是南阳方面出了什么问题吗?”王士琇忽然开口问道。

  帐中人一片沉默,刘体纯等人还没从转变中回过神来,湖广明军经营多年,虽然这次为了平叛,抽走了六万人马,可是作为最大的战区,朝廷资源一直重点倾斜,坚守三个月应该很容易,怎么听楚王的口气,似乎出了大问题呢?

  这个时候,众人听了王士琇的话,一个个都闪出了同样的一个念头,难道南阳丢呢?

  如果这样,那就是袁宗第战死合州之后,明军又一次惨重的失败了。

  “殿下,莫不是清军攻入湖广呢?”刘体纯惊讶道。

  不料,王彦却摇了摇头,“是南阳的刘芳亮发来急信,清军百门重炮轰城,五倍兵力强攻南阳,他让孤王早作准备!”

  听说南阳还在手中,众人松了口气,可是刘芳亮让王彦早作准备,那就是委婉的告诉王彦,他可能无法完成坚守三个月的任务,委婉的向王彦要援兵。

  “郝摇旗,要防备汉中的吴三桂,马光辉兵压淮河,江北也抽不出人马,贺珍率领的三万楚兵,刚过秣陵准备前往收取浙江,这个关键时刻,若是调回湖广,那殿下迅速平定鲁王的计划,恐怕会受到影响!”

  “两广的两个镇,才开进福建,说不定正同郑兵激战,也没机会北上湖广!”

  ······

  下面的将领,这时才有些急起来,同时也有些郁闷,没想到清军能够动摇湖广。

  其实满清虽然连续失败,但是毕竟控制了北方的广大区域,加上又兼并了漠西蒙古,而明军在南阳一线只摆了三万人,对方十多万人南下,要是不能撼动明军的防线,那清军离滚出中原就不远了。

  王彦听着众人的话语,眉头紧锁,现在是结束唐鲁叛乱的关键时刻,就差临门一脚,可是湖广方面,他又不能不管,万一让清军破了南阳,杀入湖广,以现在楚地空虚的状态,明朝这条一字排开的大龙,还真有可能被拦腰斩断。

  “殿下,一旦南阳被破,金国如果再插一手,甚至只要兵压上庸,那襄樊、武昌都有危险!要是让清军占据湖北,我们便又被动了!”王士琇开口道:“殿下,卑职以为还是立刻抽调人马支援,不能心存侥幸啊!”

  可以看出来,相比于内部倾轧,王士琇还是更担心,湖广的情况。

  明朝因为内部斗争,而让满清得利已经不是一两次了,王士琇也算是弃文从武之人,懂得从以前的事情中获取教训。

  清军这个时候插手,无疑是帮了鲁王一把,刘体纯等人抢先开骂,说满清真是好生可恶,我军没去收拾他们,他们倒窜起来搞事了!

  王彦现在有点进退两难,他要是不理湖广,继续先平了鲁王和郑成功,湖广毕竟只剩六万多人,万一要是被清军趁虚而入,那明朝的损失就大了。

  可要是他调兵回湖广,又必然影响平叛,鲁王不说,还有个郑成功这个大麻烦,最后若是虎头蛇尾,又撕破了脸皮,明朝的海外贸易恐怕不用做了。

  王彦一阵沉吟,半响后,开口说道:“孤王马上就能平定叛乱,这个时候,孤不打算放弃。这样吧!马军调赵慎宽、秦尚行领两万人,先去援湖广,孤领剩下的人马,仍旧围困镇江,尽快抓捕鲁王!你们以为如何?”

  马军留在城下作用不大,一万骑兵,足以傲视所有的叛军,王彦还是想办了鲁王,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殿下,两万马军返回湖广,卑职看来用处不大。以清军的马军数目,两万马军就算回到湖广,也不可能与清军野战,自然解不了南阳之围,只能当做步卒用来守城,南阳方向还是很危险!”王士琇抱拳说道。

  在他看来,楚王没必要将鲁王赶尽杀绝,将鲁王放到台岛就藩,以台岛的荒凉,鲁王也难成气候,威胁不到楚王,可是楚王现在身居高位,却越发的刚愎自用。

  王彦皱了下眉头,有些不太高兴,他自己也没察觉到,随着唐鲁失败,他大局在握,少了两王的牵制之后,他越发独断,有点放飞自我起来。

  “两万骑兵,只要能牵制一下清军,让清军不敢肆意进攻南阳,拖延一些时间就行!”王彦冷着脸,忽然说道:“多尔衮这厮从背后捅孤王的刀子,孤王也不会让他好过!你们放心,孤王忽然心生一策,或许能退满清之军!”

  说着,他不待众人询问何策,他便看向锦衣卫的余太初道:“晋北的姜襄,几次表露要迎接孤王北上,孤都让胡为宗压了下来。孤原本是想等孤率兵北伐时,让他作为内应,可是多尔衮居然在这个时候捅孤刀子,那孤也要给他个惊喜。锦衣卫立刻联系胡为宗,让姜襄尽快起事,孤看清军还怎么南下!”

  胡为宗在姜襄身边待了快四年时间,这期间,多尔衮数次想动姜襄,姜襄也几次想起事,但都被王彦按住,因为他觉得这颗棋子用的好,他北伐成功的可能至少有八成,所以一直让他们沉住气,等候时机。

  王彦一心想着削藩,将权力集中到中央,多尔衮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晋北的姜襄就是他眼中的一枚肉刺,姜襄自然也知道,所以在去岁明军攻打徐州时,就传来消息,表示愿意响应。

  现在多尔衮吞了漠西,八旗的力量大增,他之前不敢对这些汉族军阀动手,现在清廷势力增强,恐怕又要动姜襄。

  王彦原本不想让姜襄这么早起事,可是清军动摇南阳,这让他感到一丝危险,如果在不动姜襄这颗子,他怕多尔衮会将姜襄拿掉,所以提前让姜襄发动。

  除此之外,王彦还有个很阴暗的想法,姜襄实力不俗,他有意让姜襄与满清先斗一阵,既让他有时间整顿内部,也可消耗姜襄和满清的实力,免得今后又面对一个有功的军阀。

  王彦说出晋北的姜襄,让王士琇等人没了异议,要是这个时候满清内部发生叛乱,特别是晋北离北京不过数百里,多尔衮平叛还来不及,明朝在湖广和江北的危机会立时解除。

  说完王彦看了众人一眼,见没人提出反对的意见,随即吩咐余太初道:“就按孤说的去办!速度要快!”

  “卑职领命!”余太初当即起身抱拳。

  这时,陆士逵却忽然挑帐进来,没有理会帐中诸人,疾步到王彦耳边说道:“殿下,郑国姓的水师到崇明了!鲁王似乎得到了消息,江浙水师中有人传来情报,说鲁王已经上船,怕是鲁王见谈判不成,准备出海!”

  王彦闻语脸色一变,比看见刘芳亮求救还要惊讶一些,他好不容易安排好北面的事情,准备专心收拾鲁王,鲁王这时却上了水师战船,而且郑成功居然到了崇明,那他还怎么收拾呢?

第1133章态度转变

  郑成功与王彦的私交不错,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利益的纷争,两人逐渐走到了对立面。

  王彦对于郑成功还是很欣赏的,不过他背后的广东海商湖广士绅,在很大程度上,抢了郑家的饭碗,而王彦又不可能打压广东海商,给郑家让出什么利益,所以王彦和郑成功不能走到一起。

  以前有抗清这个更大的东西在,双方还能联盟,成为伙伴,可是等清的威胁解除,那双方的利益冲突就出来了。

  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这或许人的天性。

  原本在东海和南洋上只有一个霸主,那就是福建郑家,可是因为郑芝龙走错了路,使得郑家实力大损,而王彦和广东海商乘势而起,瓜分了郑家在南洋的利益。

  市场就那么大,南洋的贸易被广东的商人做了,福建郑家的收益与郑芝龙时代控制闽粤相比,自然差了太多,这就有矛盾存在。

  今岁郑家花费大力气,占了被广东海商盯上的吕宋,广东海商对此不满,便游说楚派官员,建议朝廷收取吕宋,设总督直辖,便成了矛盾的爆发点。

  除此之外,再加上,王彦想要削藩,将郑家的水师收归中央,而郑家作为一个以海盗起家,亦商亦盗的海贸利益集团怎么可能放弃水师,那可是郑家两代人积累而来的家业。

  人的欲望是逐渐膨胀的,作为一方势力,他也有他的特点,肯定具有夸张性,特别是有商业利益的集团,扩张的欲望就更加明显,郑家的贸易想要做大,郑成功想更进一步,想进入中央,掌控大权,那他就不能窝在福建。

  王彦占了中央的位子,自然不会自己下来,楚党还有一群大佬在排队,郑成功想要进一步,就只有支持唐王,搬倒楚派。

  不说王彦阻止了他封王,就因为利益的纷争,以及他的政治野望,郑家也会选择站到了唐王一边,以求取代王家,成为大明的掌权者之一。

  这次郑成功率领三万水师,从厦门出发,来助唐王夺权,只是没想到,事情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

  海上消息断绝,郑成功到了崇明,才知道他在海上漂泊的日子里,天下已经大变。

  唐王被朝廷软禁,金声桓自刎而死,而他则被定为叛乱,鲁王一方也一样彻底失败。

  在王彦的是立场,自然可以定郑成功叛乱,可是郑成功也可说王彦是权奸,高宗皇帝本来就要将帝位传给唐王,是王彦弄出个小皇帝出来,他帮唐王夺位,是名正言顺,是忠义之举。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49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92/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