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41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有扬州抵抗北虏南下,许嫣嫣应该能像往年江南的女子一样,穿新衣,拜双星,准备过乞巧佳节了。

  王彦闭上双眼,在脑海中想象着许嫣嫣的样子,想象着她正在做的事,直到微风忽起,桡乱他脑中幻想,他才收回思绪,失落的发出一声长叹:“云渺渺,水茫茫,相聚时短别时长。”

  这时他抬头仰望星空,见繁星已被乌云遮蔽,才内心失落的转身下了城楼,悻悻的往府衙而去。

  一夜无话,唯有蛙声私语。

  清晨天方亮,王彦便早早起来,于院中演练一套胡为宗授予他的刀法。

  长刀被王彦舞得虎虎生威,刀风呼啸,昨夜的柔情才子,已经不见踪影,取而待之是雄健有力的杀场大将。

  一年前,王彦还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但经历战场的磨炼后,他如今却成了一名杀人如麻的沙场宿将。

  一套刀法舞完,王彦已是挥汗如雨,他用冷水冲去身上的汗水,而后再亲卫的帮助下穿上铠甲,便准备去城上巡视。

  昨日他投书羞辱清军,以多铎的性情,必然不会忍受,今日定少不得一场攻打,所以王彦还需早些吩咐诸将,以免出现纰漏。

  王彦领着十名护卫,一路出了居住的院落,往府衙大门走去,却忽然见何刚急匆匆的向里走来。

  王彦见此正欲询问,何刚看见他后,却突然行礼说道:“将军!北虏似乎要从扬州撤围北归了!”

  “什么?”王彦闻言,顿时惊呼道:“北虏撤围,汝可看清楚了!”

  “下官还未确定,但北虏确实在收拾营寨。”何刚连忙说道:“清晨有兵卒禀报,言北虏各营俱有动向,下官连忙上城查看,见其营中粮草装车,营帐放倒,便急忙来向将军禀报。”

  听何刚之言,清军确实在收拾物资,王彦随连忙挥手道:“走!随本将上城一观,便知北虏意欲何为。”

  当下王彦等人,便一路疾行,片刻后就来到城墙之上,而一众扬州官员早已在此等候。

  王彦取来千里镜,眺望城下清兵大营,果然见大批清军于营中奔走,收拾粮草辎重,心里不禁有些疑惑:“莫不是多铎误以为扬州城中物资充沛,无法攻下,心灰意冷的要领兵北返。”

  以王彦对多铎的了解,此獠绝不会放弃攻扬,不过若清军真的北返,那不仅扬州得保,朝廷也能有时间重整旗鼓,巩固江南,王彦脸上顿时露出欣喜之色。

  “将军!”一旁观察清营的曲从直忽然指着南方道:“北虏大兵似在登船。”

  闻言王彦不由得一惊,连忙用千里镜远望江边,果然见一队队清兵,往兵船云集之处而去。

  江面上,一部分清军战船已然升帆,乘着江风,往南岸而去,王彦见此顿时失声道:“北虏欲舍扬州,而直奔南京矣!”

  一众扬州文武,听王彦之言,脸色不禁一变。这时众人再观清军营寨,营中清兵收拾完物资,并不北行,而是向南岸或是东面大运河集结。

  “将军!不如趁北虏拔营之时,冲杀出去,杀他个措手不及!”诸生王士绣谏言道。

  闻言王彦心里一动,连忙观察城外清兵,却发现多铎并非将所有清兵都从扬州撤走,他还留下了大批人马监视扬州。

  果然在王彦的仔细观看下,便发下清军拔营看似混乱,却早有防备,在众多于营中奔走的清兵中,总有几队人马聚集未动。

  这些人马藏于众军之中,不易察觉,他们看似在收敛物资,其实却是要等待扬州守军贸然出城,而后突然围而歼之。

  “北虏以有戒备,出城恐不能建功,反而陷于城外!”王彦只得摇头道。

  不多时,拔营的清军已经离营南去,而剩下的清军见扬州守军并不上当,便也不在隐藏,纷纷列阵于城门之外,防备王彦突然袭击。

  众人见此,暗道多铎狡猾,他撤围奔南京是真,引诱扬州兵马出城亦是真,诸人心中不由得庆幸,未中多铎之计。

  昨夜多铎得了多尔衮训斥,知阿济格已经逼降困于安庆的左梦庚所部,得十五万人马,大军正欲击破池州芜湖一线的黄得功,而后克取南京,定鼎天下。

  阿济格以有破李自成之功,而他却困顿于扬州城下,若阿济格再比他先克南京,那多铎将脸面无存。

  多铎虽同阿济格是同胞兄弟,这功劳他却不能不争,但扬州却又久攻不下,顿使他心中烦躁。

  多尔衮下旨训斥多铎,让他这一路的诸将脸上都不好看。

  这时李率泰便谏言多铎,扬州不易攻破,而南明的江防水师已被击败,大军过江易如反掌,何不留偏师围扬,而主力则渡江直扑南京呢?

  多铎被下诏训斥,心中深感耻辱,且他短时间内的确无法破扬,随听从李率泰之言,留固山额真准塔,梅勒额真李率泰,提督李本深,总兵柏永馥等八万人马继续围扬,而多铎则带大兵渡江,攻取南京。

  城楼上,王彦等人观清军战船带着大兵往南而去,江面上炮声隆隆,硝烟漫天,心中顿时一阵伤感,更有士人以于城头放声大哭,泪沾衣裳:“北虏此去,吾父老尽陷虏手矣!”

第71章战长江,鸿逵自刎

  三日前的一战,援扬水师大败,大船俱焚,精锐损失一多半,已然没有阻挡清军的能力。

  事实上,镇江附近的几十万明军早已士气尽泄,毫无战力可言。

  这些兵马中,大部分是为了朝廷许诺的官位而来,他们见近四十万人马集结于镇江,认为明军非常强大,而盲目自信,结果在水师失败后,又盲目自卑,不敢再同清兵一战。

  清军二十多万人马渡江,失去水师精锐的阮大铖不敢令船队出战,随令人马死守水寨,想保住两千多条小船,但事与愿违,协助守寨的陆师战力不佳,片刻就被清军击败。

  阮大铖将能战之兵,都充做水师,剩下的都是那些贪图朝廷官位的士绅,招来充数的老弱,加之他们本就没有什么士气,哪里是清兵的对手。

  守寨的陆师溃败,使得水寨中的大明水师,顿时便成了瓮中捉鳖。

  明军近两千条小船,被清军困在狭窄的水寨之内,失去了灵活机动的优势,顿时便被清军大船所屠戮。

  看着一艘艘战船被击沉,听着水师官兵于水中呼喊求救之声,镇海将军郑鸿逵不禁仰天长叹,他带领兵船屡次冲突,想要杀出水寨,但都被清军战船挡回。

  不多久,郑鸿逵的座船也被清军大船撞翻,士卒们把他捞起,郑鸿逵随换船再战,但毕竟水师之前损失惨重,已经没有和清兵抗衡的本钱。

  这时随着一部分清军开始登岸,明军陆师开始大规模的溃败,郑鸿逵顿感事不可为,明军已经回天乏力。

  镇江一失,清兵便可直驱南京,再无阻碍!大明朝两百七十多年基业,将毁于一旦。

  一时间郑鸿逵心中满是悲愤,但却又无可奈何,他知困于水寨必死,于是再次领着兵船向外冲去,但清军大船却纹丝不动。

  “轰隆”一声响,天不助大明,一枚清军火炮,正中郑鸿逵的座船。

  炮弹在郑鸿逵身边炸开,他的亲卫将他扑倒。

  “轰隆!”“轰隆!”

  又是几枚炮弹砸中战船,郑鸿逵使劲推开压在他身上的亲兵,想要站起来,却发现浑身一阵疼痛。

  这时郑鸿逵身上浑身是血,不知道有多少伤口,而他身上的铠甲也已经被炸成稀烂,他咬着牙,一番挣扎后才用配剑支撑着身体勉强站立起来。

  郑鸿逵茫然四顾,只见亲兵俱死,刚换乘的坐船也已经进水,开始慢慢倾覆,他顿时悲从心来,一股无力和绝望,瞬间充肃他的心头,使他仰天长叹:“陛下!臣无能,错失江防,未能阻挡虏骑南下!”

  此战一败,清军二十万大军渡过长江,而江南已经无兵可用,南京已无希望,郑鸿逵泪流满面,在长叹声中,拔剑自刎。(历史上郑鸿逵后追随郑成功抗清,病死于金门。)

  王威同左懋第、陈子龙的残兵合兵一处,正拼力死战之间,忽然有士卒禀报,言镇海将军郑鸿逵已经自身殉国,众人顿时大惊失色。

  左懋第闻此,知困于水寨的水师已经失去指挥,随令座船挂旗,已兵部侍郎之职,指挥残存的水师作战。

  岸上,集结在镇江附近的几十万明军,随着清兵登岸,而加速溃败,阮大铖连杀数人,依然无法制住溃败。

  镇江城四面,满山遍野,都是大明的败兵,他们自江南各府来援,如今又败奔各府。

  池州总兵方国安所部并未船,而是在镇江城内驻扎,战事发生后,他带兵欲支援水寨,却在出城后,被败兵冲乱阵型,大军顿时混乱。

  方国安以为水寨已失,恐自身陷于清兵重围,随领着一万兵马,同溃兵一起向南奔逃。

  兵部尚书阮大铖见此,知大势已去,随领着数百人,匆匆往南京而去。

  水寨内,虽有左懋第接过指挥,但明军水师的情况却并未好转,随着陆师溃败,他们唯有冲出水寨,才能求得一线生机。

  明军船小,清军船大,他们以大船将水寨出口堵住,明军打又打不过,撞又撞不赢,只能看着局势一步步恶化。

  危机之刻,陈子龙突然点燃自己的座船,而后猛然像清军大船撞去。

  陈子龙的座船是一艘中型海沧船,火焰升腾,犹如一座移动的火山,清军见此顿时恐惧,大船纷纷避让,使得原本严密的阵型出现一丝慌乱。

  这时明军水师已经被逼入绝境,众军满是悲愤,不少战船为陈子龙的决然所感,随纷纷点燃座船,以同归于尽之态向清军兵船撞去。

  陆师一战即败,水师却久战不溃,这不仅仅是因为阮大铖将精锐全部充入水师,而是因为水师比陆师,有更多爱国的士人。

  如陈子龙,王毓蓍等,多是自散家财,招募青壮来援救扬州,他们是真心为国,所以意志坚定,虽处劣势,却依然有决死的勇气。

  在这些士人的指挥下,水师虽败,却不溃,更不降,一时间,明军战船点火****者,竟有百艘之多。

  扬州城上,众人见江面上火光一片,又见清军不断登舟,使往南岸,便知江防已经溃败,清军已经成功上岸。

  三日前众人曾于此见明军水师失败,而今日再次南观水战,却又要再见一番当日场景,在体验一番失败的滋味,众人心中何其黯淡。

  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

  王彦自山东起,便一直为大明而战,希望能为朝廷重整河山而争取一些时间。

  青州时,他等不来王师南来。

  睢州时,朝廷又措施收复河南、山东的大好时机。

  如今的扬州,王彦本欲为朝廷争取整顿江防的时间,可还是随着水师战败,而他的努力再次化作江水东流。

  王彦一直冀盼大明朝能东山再起,可最终还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他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王彦立于城头,心中无限伤怀!

第72章听谗言,弘光出逃

  数百艘明军战船,点火****,而后向挡住水寨出口的清军大船撞去,终于使得清军对水寨的包围松动。

  清军战船怕被火船撞上,纷纷向两边退去,为水闸内的明军战船让开了一条生路。

  王威见此,连忙摔领战船紧随火船之后,升帆冲出水寨,左懋第亦是挂起令旗,让所有战船,乘机突围。

  明军大小战船,拥出水寨,清军大船在避开火船后,再次转向追杀过来。

  这时左懋第还能指挥的战船,已经不足六百艘,根本不是清军水师的对手,为了保住这最后一批战船,他随挂旗,令船队顺流东逃,直奔长江口而去。

  明军船队东逃,清军战船自然扬帆追击,但明军船小而快,很快就同清兵拉开了距离,只是原本冲在最前的火船,这时却慢了下来。

  火船上的明军,一部分跳水被救起,另一部分则被追赶而至的清军射杀,或是俘获。

  左懋第领着残存的明军水师,顺流狂奔,直到吴淞口,才甩掉清军水师。

  这时天已经将黑,左懋第怕清军连夜杀至,不敢让船队进入吴淞江,而是夜泊于崇明岛,随时准备再次奔逃。

  十万水师,三千多条大小战船,在经历两场失败后,左懋第身边已经不足一万人,战船也只剩区区五百艘,是真正的十不存一。

  半晚时分,追杀明军的清兵战船返回镇江,将俘虏了明军压下战船,等候多铎发落。

  这些被俘获的明军多是火船沉没后,被清军从江水中抓获之人,其中不乏军官和士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4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1/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