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394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何腾蛟是王彦的老丈人,楚党做大,也是因为王何联姻,要是何腾蛟支持,那这事还真有可能,毕竟王彦在中央也不好否定,他老丈人兼楚党二号人物的提议。

  孙可望对异族不异族的到不怎么在乎,他原本是想与豪格搞好关系,一起对抗明朝,现在张先轸却给了一条新路,就是让他依附明朝,对付豪格,并送上川南、川西为礼。

  同豪格联合,还只是孙可望的想法,豪格什么态度,能给他什么好处,他一概不知,可是川南、川西却已经送到他们面前,他虽然明知有毒,却忍不住想吃。

  “如果此事有何督师参与,我到是愿意相信。”孙可望沉吟一阵,“这样吧!张同知先回去,取一份何督师的手书过来,我也再考虑几日,如何?”

  何腾蛟对此事并未表态,张先轸没想到孙可望这么难缠,但他既然这么说了,张先轸也不好拒绝,以免被他看出虚实,所以抱拳同意。

第913章西军退兵

  孙可望实力终究弱了些,也就是在这样特殊的时期,他才可以兴风作浪。

  两条粗腿,他要么贴上去抱金国,要么抱明朝。

  占据川南、川西豪格必定不容他,但是接着打贵州,一是能否打下的问题,二是就算打下了,也要被明朝胖揍。

  两边都是沙包大的拳头,现在明朝虽在西南不利,但从长远看,明朝的拳头显然还是要厉害一些。

  要是其他人,面对这样的情况,便窝在云南不出来,老老实实的事大,以求能多活几年,但是孙可望野心极大,就算要挨揍,他也要出来,乘机谋取利益。

  这就向当初王彦将汉中让给张献忠,张献忠必定接受一样,不接受,便是座困蜀中,接受了才有机会进取关中。

  这其中有风险,也有机遇。

  张先轸走后,何腾蛟的书信未到,在贵州东部的土司援兵,却陆陆续续到了两千多人。

  明朝在贵州东部联合商号,开发了不少矿产,到路修通后,日渐有了收益,当地土司也占了股,获取利益,他们对于明朝在贵州的统治,还是比较支持,所以孙可望进犯贵州,这些土司得到何腾蛟的命令,便赶来支援安南卫。

  这一下,孙可望立时就为难起来。

  进攻贵州的西军只有五万人,其中精锐也就一万多,实力与贵州三万镇军相当,其实只要何腾蛟不援川,孙可望就没有机会窥视贵州。

  张先轸离开西军大营后,火速返回安南卫,然后快马赶到贵阳,再次求见何腾蛟。

  张先轸和其兄张先壁,原来都是何腾蛟的部将,后来张先壁因为听了傅上瑞的话,没有及时迎驾,最后出逃贵州。

  他们在铜仁一带盘踞近一年多,王彦入川时,两兄弟在黔东被东路军高一功击败,张先壁因为是迎驾之事被杀,张先轸有立功表现,后来被编入五忠军。

  因之前曾是何腾蛟的属下,所以何腾蛟对张先轸还是比较看重。

  王彦现在正直青壮,已经有了两儿一女,今后所生的儿子肯定不少,何腾蛟作为楚王妃的父亲,自然为楚王世子考虑,所以拉帮结派,必然少不了。

  张先轸虽然只是个同知,但他才三十来岁,十几年后,至少是一镇副将,所以他十分看重张先轸。

  何腾蛟本来不愿意与孙可望打交道,毕竟这件事朝廷并没有授意,他要是做了决定,今后就得承担责任,但是经过张先轸的劝说,何腾蛟却同意下来。

  一是因为樊一蘅、李定国已经准备撤离,孙可望胆子够大,那让他占了川西、川南,总比让豪格拿去要好的多。

  二是袁宗第被困,他不救得话,实在不好向王彦交代。

  人说汉朝精神雄健浑厚,崇武尚武,言必称大汉,整个民族有激昂奋进之气,这种精神如何形成,其实与统治阶层的决策有一定关系。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前汉兴隆,后汉倾颓,这是东汉人自己如此认为,可即便是东汉人自己都觉得倾颓的东汉,却也发生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壮举。

  当年西域都护戊校尉耿恭和己校尉关宠分别被匈奴围在天山南北两麓。

  汉朝得到消息后,对于是否救援,便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反对求援的人认为,西域离中原太远,通信不便,朝廷接到消息时,他们已经被围多时,况且也就几百人,等援兵到时,估计骨头都找不到了,所以没必要救援。

  支持救援司徒鲍昱则竭力请求派出援兵,他面对皇帝和文武百官,说出了在历史上有名的一段话,至今读起来,仍荡气回肠:“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意思就是,做人要厚道,当初安排将士到西域戍边,现在出了问题,就不管他们,这对外是纵容蛮夷的残暴,对内则寒了将士的心。今天要是不救他们,今后匈奴卷土重来,还有谁为大汉效命?皇帝用什么驱使将领用命?

  汉章帝虽然刚登基,但仍有着满满的血性,于是下令救援,将被困西域的耿恭救了出来。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汉朝的精神,以及为什么汉朝尚武。

  现在袁宗第两万多人被围,明军可以放弃川南和川西,但却绝不能放弃川东,不管救不救得出来,态度必须要在。

  之前从战略上考虑,何腾蛟担心孙可望攻下贵阳,断了四川明军的退路,所以不敢轻易出兵援川,但现在有机会摆脱孙可望的威胁,让贵州可以腾出手来,支援四川,何腾蛟不做的话,恐怕王彦会和他翻脸。

  至于与孙可望联合一事,他写一封手令,也没有关系。

  他不像王彦,如今代表大明朝廷,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影响和后果,不能满嘴放炮,但他不一样,他只是地方督抚,说的话并不能代表朝廷。

  如果王彦不愿意接受,可以办他个办事不利,稍微处罚就行,再者何某人本来也不是一言九鼎之辈。

  张先轸得了何腾蛟的手令,便火速赶回安南卫,这时从黔东赶来的土司人马已经有四千人。

  如果就只有这些人,孙可望发狠或许能够击破安南卫,但是贵阳还有两万人,他却没有把握,况且就算打下来,他五万人估计也死伤惨重,无法承受明朝接下来的反扑。

  看到何腾蛟的手令后,孙可望已经决定撤出贵州,但倒底要不要去占川南、川西,却在西军中引发了热议。

  白文选等人以为他们在四川没有民意基础,士绅对西军十分反感,去了很难立足,况且得罪豪格,也得不偿失,不建议去四川。

  孙可望野心作祟,却不愿意就此返回云南,这次金军与明军交锋,对于西军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以后恐怕都不会遇到这样的机遇,他必须珍惜。

  云南人口太少,他不抓住机会,迟早被灭,同与明朝为敌相比,其实同金国为敌,西军还轻松一些。

  明朝实力强于金国,明朝要是想灭他,是有可能的,但金国要灭他,却不太现实。

  此时,金军主力还在川东围攻合州,在佛图关阻击王得仁,没有那么多精力顾忌川南和川西。

  他一旦从贵州退走,贵州明军必然进入川东,豪格就算赢了,也不会轻松,川南、川西虽有毒,但只要明军与豪格在川东斗上一段时间,他便有机会吃下两地,迅速壮大实力。

第914章阶层对立

  孙可望的大西与明朝和金国,在政权结构上有很大不同。

  明朝和金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士绅和贵族掌握的政权,而大西则是一群泥腿子。

  孙可望在云南的改革,严重打击了士绅,使他通过掠夺士绅财富自肥之际,也获得了底层民众的支持,实力迅速壮大。

  在孙可望看来,他实力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人口。

  张献忠在四川杀了不少读书人,也灭了不少豪族,所以西军并不受四川人士绅的欢迎,白文选等人担心的并没有错。

  不过孙可望现在依靠的并不是士绅,士绅只是少数人,他要发动是底层民众,大西在本质上还是一个农民政权。

  历史上孙可望依靠云贵两个穷省能养二十万兵,主要也是因为他打压地主士绅,调动了底层民众的积极性。

  只不过历史上,因为他有永历在手,扯着明朝的大旗,所以虽然打压了士绅,还是有不少读书人为了光复汉室的理想而投靠他,使他有足够的人才来推行他的政策,来按他的政策治理地方。

  现在情况则不一样,孙可望没有名分,加上他打击士绅,所以使得读书人大量逃入明朝统治区域,造成了大西急缺人才。

  对此孙可望很清楚,但他并不打算讨好士绅,况且即便讨好也不会有效果,他目前的根基还是底层民众,还不到可以封建化的时候。

  只有实力达到一定程度,有潜力割据一方,甚至争天下之后,才会有士绅愿意投靠,那时候才是封建化,由维护农民权益,转而维护士绅利益的最佳时机。

  对于急缺人才,孙可望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便是在云南开科取士,凡事考中者,立刻便发白银三百两,他将考试难度大大降低,到是也吸引了一些以前屡次落榜的人为他效命。

  这些人虽然参差不齐,但目前也勉强维持着大西的运转。

  他短短两三年间能有这样的成就,应该足以让人感叹,但他并不满足。

  一个小国,在两强之间,最好的生存之道,就是两面讨好,都不得罪,但孙可望不信命,不甘只做附庸,他有他的野心。

  明军援军三个月之内,必入贵州,孙可望在贵州已经无利可图,川南川西虽是毒药,但是巨大的人口,却让他垂涎欲滴。

  不敢赌的人,永远都不会赢。

  在得到何腾蛟的书信后,孙可望便下令退兵,转道去占川南、川西,以图尽快镇压两地士绅,发动贫苦百姓,稳固他的根基。

  他这么做,除了垂涎四川的富足和巨大的人口,有何腾蛟两方联合的保证外,最关键一点,还是张先轸一开始的威胁,明朝有灭他的实力,他恐惧明朝的报复。

  明朝的广西、贵州与云南太过相似,正是因为相似,再加上明朝强大的国力,真的碾压过来,他将无法抵挡,甚至联合金国,也无法抵挡,反之金国控制的地区与云南,不仅是有南北差异,还有地形差异,而他敢虎口夺食,很大程度上,则是金国没有灭他的实力。

  十一月下旬,孙可望带兵离开了安南卫,不过虽有何腾蛟的保证,他还是放下一万人,再从云南又调一万人到云贵边境,让白文选领着两万人防备贵州明军,他则领四万人向川南进军。

  西军出现在川南时,振武营早已撤向川东,川南、川西已经是无政府的状态。

  李定国和樊一蘅撤军之前,自然与两地士绅通了气,一部分士绅便跟着明军东撤,可还是有很大一部人舍不得家业,选择留下。

  留下的士绅豪族,对于西军全无好感,孙可望在云南的改革,就是割士绅身上的肉,如果谁要灭孙可望,这些士绅会举双手赞成,甚至会出钱出粮来支持。

  这种现象不只是在四川,靠近云南的两广,甚至是湖广的士绅,对于孙可望都比较恐惧,两广不少豪族和商号,便已经开始游说朝堂上的官员,让官府加强两广的防御,让朝廷早日灭了孙可望。

  这种对于孙可望以及大西军的厌恶,是来自阶层的差异,是种在骨子里的。

  川南和川西选择留下的士绅豪族,对待孙可望的态度,几乎是一致的,他们一部分结寨自保,不与孙可望合作,另一部分甚至直接找到了金国,给金军引路,让他们赶快占据川西和川南。

  这一部分士绅为什么选择金国,则是因为金国汉化之后,本质上也成了一个维护汉族士绅利益的政权,与满清屠杀劫掠,维护八旗利益不同,金国内部汉族势力强大,行汉法,穿汉服,用汉字,一些士绅出于自身利益,宁愿金军占据川南、川西,也不愿意看到孙可望来统治他们。

  只是他们虽然想为金军引路,可金军现在却精力不足。

  此时,金军主力都在川东,虽有士绅引路,也没有太多兵力去占川南、川西,况且也不是所有士绅都愿意投靠金国,不少士绅结寨自保,还是心向大明,金军偏师只是进占了城都平原附近一些地区。

  贵州方面,在探知孙可望确实转进川南之后,何腾蛟终于放下心来,依然命陈友龙镇守贵州,他则带领两万精兵,从贵阳出发支援川东。

  豪格在川东突袭明军的战役,起初可以说非常顺利,金军将袁宗第引诱到合州,吴三桂出奇兵翻过大山突袭万县,然后包抄了袁宗第的后路,并击败了赶来支援的明朝四川总督王应熊,迫使其战败自杀。

  战争打这时,对于豪格来说,基本已经是大势以定,只需要围死袁宗第,全川唾手可得,但是他却想不到,王得仁居然赶到了重庆。

  王彦在察觉到金国有可能毁约时,便急调王得仁部入川,增强明军在四川的防御,这支人马的到来,便给已经稳胜的豪格,带来了一丝变化。

  原本金军只需围住合州,等城中粮尽,就算消灭了明军在四川的主力,可王得仁的三万人,却给袁宗第提供了脱困的可能。

  一时间,豪格只能改变原来围困的计划,一面命士卒日夜猛攻合州,歼灭袁宗第,一面让吴三桂守住佛图关,阻止明军解围。

  (感谢紫陌伤别,华莱士,云起时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订阅。昨天刚到家,结果发现回去几天忘拔电源,电脑可能被雷打坏了不能开机,最近都是手机码,比较慢,等笔记本到了,再加更吧。)

第915章援军云集

  大金国带甲二十万,这次突袭川东,动员兵力共计十万人。

  其中有六万人在合州围住袁宗第猛攻,有两万人散布在成都平原上稳定地方,威胁川南、川西,有五千人被派往万县,最后一万五千人则在佛图关一线阻击明军。

  金军十月间突袭四川,战争爆发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月。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39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94/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