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377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陈邦彦点点头,挥手让张煌言先退下,然后对刘顺说道:“刘国公,说说你的看法?”

  刘顺在扬州大半年,虽说他资质不是特别好,但是他大半年来与部署商议破杨之策,心中自然有些所得。

  “张监军,殿下能守扬州三月,江阴比扬州还小,陈、阎二公也能靠乡民,抵抗二十多万清军,围攻八十余日,其中关键是民心在我们一边,就像阎公所作绝命诗“八十日带发效忠”“十万人同生义死”,军民一心,所以才能挫败满清。多铎原本是想撤离扬州的,他还没动,消息就传到了本将军中,可见多铎并没有什么民心可言。”

  王彦一直吩咐让军中将领多读书,其实在科举之前,中国一直是文武不分家的,和西方的贵族差不多,日本的武士阶层也是能文能武,唐朝大部分大臣都是文武双全,宋代还有辛弃疾这样的人,军队近代化,必然也是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军官,进入军队之中。

  纯文人,指挥军队肯定不行,纯武人,又不知道道义,唐末的教训,应该深入人心。

  武人们居然喊出了“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当然要当皇帝,自然要有兵马,但有兵马不一定能定天下。这句话背后代表着什么,代表的是无休止的叛乱,你兵强马壮做了天子,那我有兵有马,是不是也要当当皇帝,他所传递的思想是很恐怖的,天下要怎么安宁?

  文武像是两极,物极必反,重武,容易出现叛乱,重文,军队战力必然下降。

  王彦吩咐将领多读书,刘顺这次显然是听了进去,并且还看了不少。

  张煌言听了,刘顺的话,点了点,但还是提醒道:“刘国公说的有理,但是杨州毕竟是坚城,强攻的话,还是要多做准备,况且那护城河怎么办?要是填河,恐怕伤亡众大,也需要大量时间!” 陈邦彦点点头,插了一句,“攻城无非,强攻、智取,居然城中有心向大明之人,我们就当联络,看能否从内突破扬州。不过强攻的准备,也不能不做,刘国公早就探明了清军沉船将运河堵塞,可想过什么对付护城河的办法没有?”

  刘顺抱了抱拳,“有,但并不是填河,而是挖条水渠,连通护城河,然后向打泉州一样,战船冲入,直接登城。”

  他顿了顿,接着解释道:“填河要面对城上箭矢、火炮,伤亡巨大,如此不如挖渠,也浪费不了多长时间。”

  “挖完需要多久?”已经九月,陈邦彦必须考虑时间。

  刘顺道:“距离并不长,只要十多里,一个半月应该能够挖玩。”

  一个半月,陈邦彦皱了下眉头,“一个月挖完,本阁便同意此法。” “那就得让朝廷征调民夫了。”

第872章佣兵自重

  攻打扬州,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明军筹划攻取西城外的小山,并开挖水渠,使得战船能直接冲入护城河中,以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城中出现变故,从而夺取扬州城。

  多铎深知扬州最大的威胁,并不是扬州城外的明军,而是江南一战后,南明朝廷已经从苟延残喘,重回争天下的舞台,这种变化,这种政治影响,给满清统治下的汉族士绅,以及汉人组成的绿营兵,带来了剧烈的震荡。

  为了防止城中生变,并不擅长守城的多铎,充分吸收明军将领,特别是王彦和江阴陈、阎两人守城的经验。

  多铎在城上划垛防守,四城都用上满将来镇守,他亲自镇守西城,镶黄旗梅勒额真喀喀木镇守南城,江防水师统领巴山镇守东城,梅勒额真葛褚哈镇守北城,西城外的高山则交给爱新觉罗家的女婿辉塞,而满将阿思哈则负责巡视城内,严防明军细作,百姓随意外出者,要立时斩杀。

  城中像管效忠、梁化凤、佟养量等汉八旗都只能沦为附属,其他绿营将领,便更加不会重用,反而受到监视。

  这样的举动虽然让绿营将领不满,但确实也防御了城中生变的一部分可能。

  明军要攻山,要挖渠,城上清军一目了然,多铎自然不能让明军轻松完成,扬州城中的清军骑兵不时冲出城外,进行干扰,双方在城外进行了漫长的拉锯。

  孤城不能久守,所以清军在江北除了经营扬州,还有合肥一座重城。

  合肥与扬州互为犄角,扬州威胁南京,威胁长江下游,而合肥则威胁明军的腰肋,威胁安庆、芜湖斩断湖广与江南的联系。

  镇守合肥的是江北提督马光辉,他原来是北直提督,但围剿谢迁不利,被一撸到底。

  清廷改让多铎亲自领兵围剿,结果多铎对于流寇作战的手法也没有应对之策,清廷不得不重新启用马光辉帮助多铎围剿。

  在围剿期间,马光辉收编流寇,逐渐做大,南京之战后,清廷发现他已经有五万人,便将他调到了合肥。

  李过穿插到合肥与扬州之间时,马光辉便知道明军要对扬州动手了,这让他心中也十分担心,一旦扬州有失,那合肥也就危险了。

  “军门,豫王爷求援的使者已经到了三日,镇国公席裤特催了两次,让军门尽快发兵援救扬州。”

  说话的是马光辉手下部将宜永贵,他口中的镇国公席裤特,是努尔哈赤第三子阿拜的长子,爱新觉罗·席裤特。

  现在清廷对于汉将的控制力,已经大不如前,多尔衮为了控制汉军,不仅让汉将送子入京为质,还派遣大批皇族,进入绿营中承担监军的角色。

  马光辉站在合肥城楼上,沉默了一阵,他也为这件事犹豫了很久。

  “先生怎么看?”他转过头来,看向他身后一名文士,“先生觉得我们应该救援扬州么?”

  马光辉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他已经得知李过三万人,截断了合肥与扬州之间的联系,而他只有五万人,还要留下兵马守城,分兵去救,打不打得过李过另说,万一让接手安庆防务的金声桓偷了合肥,那怎么办?

  文士是马光辉的幕僚李犹龙,充当军师的角色,在之前围剿流寇的战事中,建议马光辉大肆收编流寇,使得马光辉手下人马,从两万人暴涨至五万多人,马光辉从此也就坐稳了江北提督的位子。

  李犹龙上前一步,躬身作揖,“军门是大清的江北提督,既然豫王求救,自然要发兵救援,不过卑职要提醒军门,当初军门在山东极力围剿谢迁,但却被朝廷贬为千总,如今要怎么救援,还请军门慎重啊!”

  说完,李犹龙便后退一步,站到了马光辉身后。

  当初围剿流寇,伏击丁维昌时,李犹龙就劝说马光辉佣自重,现在听了他语重心长的话语,马光辉自然明白李犹龙的意思。

  十四万明军发动江北战役,要是以前,马光辉到也不怵,可现在先是南京战败,接着又阿济格战死,大清连折两王,确实已经杀得清军有些胆寒,他觉得自己救不救,扬州迟早都是明朝的一盘菜,除非北面多尔衮再派兵支援,否则靠合肥基本没有解围的可能。

  马光辉想了想,还是要把人马握住手中,万一损失太大,就算赢了,清朝这边也会限制他,逐步剥夺他的兵权,他想了想,转过身来,“先生说的对,豫王既然求救,本督必须要救,但也要考虑合肥的情况,防止明军声东击西,突袭合肥,所以合肥必须要留足人马,防御金声桓。”

  说着,他停了下,目光看向宜永贵,“就由宜总兵挑大梁,率领五千人马,救援扬州吧!”

  “军门!”马光辉看向宜永贵,他便觉得情况不对,听了他的话语,他立时一声惊呼,声音都有些变了,脸上跟吃一口屎一样。

  马光辉知道他要说什么,五千人马去救扬州,那不是找死吗?他挥手制止宜永贵后面的话语,“你又不是霸王,没让你突到扬州城下,能牵制李过就行,具体怎么做,你自己视情况而定。”

  宜永贵会意,惨白的脸恢复过来,明白了马光辉的意思,忙笑着道:“末将,知道了。”

  马光辉吩咐完,还是有些不放心,又对李犹龙道:“镇国公那边要是查怎么办?”

  “军门送几个美貌的女子,再让人多备些酒菜,每日送去,让他没时间查,不就行了么?”李犹龙微微一笑,“这些皇族,现在可不能与先辈们比了。”

  马光辉会意,挥手让人去办。

  多铎一共派出了两路使者,其实在泗州被占之后,便以派出一波通知多尔衮,只不过当时只是通报了下军情,说明撤不了,并没有求援。

  北京多尔衮与代善商议之后,最终决定放弃扬州,将多铎撤到淮北,但没想到最后还是没有实现。

  当第一道揍报传到北京之后,多尔衮便意识到明朝蓄谋已久,扬州恐怕要完,他立刻集结人马准备南下支援,但人马还没调齐,朝鲜的一支明军就杀人辽东,进行了一场骚扰,此后北直、山东等地也陆续有急报传来,小股倭寇劫掠沿海,破坏稻田,却又不与清军交战。

  (感谢神蘑菇的200,书友42834的打赏,感谢大家订阅,月票,推荐)

第873章连横合纵

  山东北直上报的倭寇,多尔衮用脚趾也可以想到,肯定是明军假扮。

  在书房内,代善沉着脸,多尔衮脸上带着愤怒,将一份青州府的奏报,摔在桌子上,“府库中没有多少存粮,朝廷上下眼巴巴的望着秋收,王彦这个混蛋居然给本王来这么一手,真是气煞我也!”

  代善叹了口气,“朝鲜叛乱,王彦送三万人马进入朝鲜,这件事就已经能够预料,老十四现在生气也没有用处。”

  多尔衮一屁股,重重的坐在凳子上,手拍着桌子,咬牙切齿,“王彦要用朝鲜对付我们,这本王早就知道,只是本王没想到他那么无耻,居然扮作倭寇,他要不要脸,还他娘的读书人!”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粮食就是人心,明军去烧粮抢粮,这就是断了百姓生路,必然遭受百姓怨恨。

  当年楚汉争鼎,刘邦这个老流氓,就让彭越假扮楚军烧杀抢掠,搞得楚军十分被动。

  这次王彦特意吩咐,让朝鲜的军队和郑成功的水师,扮成倭寇,甩锅日本。

  “王彦这是开窍了,今后恐怕更难对付。”代善沉声说道:“本王看了下奏报,这次沿海袭击的明军,都是小股为单位,也不深入内陆,上了岸就四处放火烧田,遇见我大清兵便立时撤回船上,然后另寻一地,再次上岸,扰得地方上的驻军疲惫不堪。” 多尔衮脸色也沉了下来,“看来这次进入朝鲜的明军,主力应该是朱以海的人,或者是由朱以海的部将在指挥。这种作战手法,是海寇常用的手段,之前在江南,他们就用过,十分难缠。”

  “那怎么办?”代善焦虑道:“若是秋粮歉收,今年冬天必然又要缺粮,土谢图部传来消息,准格尔正准备寻我们报一箭之仇,恐怕不是那么好抢了。除了粮食之外,老十五催促发兵救援的折子,也已经送来,老十四你准备怎么办?”

  多尔衮有些焦头烂额,他很想修养生息,重新将大清的威望竖立起来,整肃日渐不听号令的汉将,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可现在王彦明显不想让他喘息,要将清朝一步步逼向崩溃。

  “粮食的事情,必须解决,否则今岁要是王彦得手,那明年再种,又会是一样的局面,我始终会处于无粮,或是粮食紧缺的尴尬境地,持早会被拖垮。”多尔衮沉默一会儿,然后看着代善,沉声说道,“我准备将聚集在京师附近的蒙古旗兵,土谢图的藩兵,派往山东和北直沿海,务必要阻止明军继续破坏稻田。”

  代善听了,感到惊讶,“这不是准备救援扬州的人马吗?那老十五怎么办?”

  他没想到,多尔衮会选择先保粮食,而不是将多铎捞出来。要知道,阿济格死后,多尔衮能够依仗的也就只剩下多铎了。

  “老十五有五万人,又有扬州坚城,合肥还有马光辉的五万大军,应该能坚持一段时间。”多尔衮也很无奈,他沉声说道:“我不需要他坚持多久,现在马上就要开始秋收,等保护了秋收,大军立刻便南下支援。”

  代善点了点头,这对大清而言,是个快死,还是慢死的问题,如果不顾秋收,那大清明年必然还是一样被动的局面,迟早要完蛋,可要是,先顾秋收,扬州又有危险,万一失守,大清也会元气大伤。

  如果是由他来做决定,代善估计也会和多尔衮一样,做同样的选择,毕竟已经到了九月,秋收马上开始,马上就要完成,江北十万清军,不可能连这点时间都坚持不了。

  代善叹了口气,“老十四的选择,本王赞成,只是还有没有其它应对之策,我们不能老是这么被动啊!”

  从江南之战后,大清行事就十分被动,现在更有被南朝牵着鼻子走的嫌疑,让代善有些丧气。

  要说清廷现在统治的地方足够大,地盘不比南朝小,为何会这么被动呢?

  主要还是因为满清是外族入主中原,这种政权的根基极为不稳,完全是武力建立起来,没有向心力,一旦引以为傲的武力遭受挫败,政局就立时不稳起来。

  历史上前秦肥水一败,立时土崩瓦解,金国再遭受挫败之后,也马上改变策略与南宋议和,都是如此。

  满清还能撑起现在的局面,其实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多尔衮听了代善的话,身子靠近代善一些,眯着眼睛,说道:“二哥,以为本王会一直让南朝这么牵着鼻子走么?”

  代善听了这话,在脑子里一转,眼睛一亮,“豪格答应共同对付南朝了么?”

  多尔滚有些意外,他点点头,“范文程传回消息,他通过济尔哈朗已经与豪格见了面,豪格并没有一口回绝。现在南朝气势鼎盛,已经成为西安的威胁,豪格也西征大胜,野心膨胀,极有可能夺取全川。”

  眼下局势,三国鼎立,一国锋锐太盛,是其他两国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老十四啊!”代善很满意,“你能放下与豪格的矛盾,以大清江山为重,本王十分欣慰。” 代善的赞赏,多尔衮心里并不太高兴,他不喜欢与人分享权力,但现在的局势下,他又必须将代善供起来。

  豪格称帝,对于多尔衮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可是现在大清难以面对南明咄咄逼人的压力,他必须交好豪格,来共同对付南明。

  这也是他化被动为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大清朝不能被南明按在地上一直爆锤,得让豪格分担些压力,让他有机会喘口气,喝口水,然后再战。

  “二哥言重了,本王这也是为了大清。”多尔衮负手又站了起来,“本王会去信,催促范文程尽快促使豪格攻取全川,将明朝的注意拉回西南,如此我们便能有喘息的时间。”

  当初老奴死后,代善作为老二便有机会继承汗位,但却让给了皇太极,等皇太极死后,他继位的呼声也很高,但他却再一次主动退出,他心中的权势欲望并不太强,他所希望的是满清内部能够团结,保护满人的江山,所以一直充当调解矛盾的角色。

  只是这个角色做的好,那叫化解冲突的和事老,要是做的不好,那就是和稀泥的搅屎棍。

  经历上次的事变,豪格和多尔衮都不喜欢他,而他虽然知道豪格称帝之后,两方已经没有重归一家的可能,但是他却依然期望看到多尔衮与豪格联合。

  “如果豪格能攻川,确实能为我们分担至少三成的压力。”代善有些兴奋,显然对此事很上心,他高兴了一下,忽然脸上又一沉,提醒道:“不过据本王所知,豪格与南朝有一份停战和议,且西安汉臣势力庞大,豪格想要毁约,恐怕也不容易吧!”

  多尔滚冷冷一笑,“本王会给他一个毁约的借口。”

第874章长安局势

  关中原来沃野千里,秦汉因之已成霸业,可滋养了秦汉,以及大唐之后,关中早已是千沟万壑,同沃野沾不上边,反而成为了需要其他省份输血帮扶之地。

  崇祯年间,流寇霍乱陕西,整个关中地方,生产和经济几乎完全破败,幸而这两年来,豪格没有参与到明清争霸中来,他属下又有大批汉族士绅支持,所以很快稳定了三秦大地,恢复了三秦的一丝元气。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37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77/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