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370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当然王彦可以杀,但他进行的改革,却要保留下来,就和秦惠文王杀“商鞅”一样,平复旧贵族的情绪,可对国家有利的改革措施,却要保留。

  唐王的算盘打得叮当响,可却坑苦了秦王朱存枢,他本就与王彦走的比较近,现在宗室都怀疑他投靠王彦,出卖宗室利益,整个人在宗室中已经成了过街老鼠,方才进门前,还被年长些的辽王朱术桂揪住衣襟质问。

  朱存枢苦大仇深,他看端座的唐王不说话,只能自己辩解道,“诸位,现在谁拧得过楚王和朝廷?我不是没有说宗室的难处,但楚王也不听我的啊!诸位若是责怪我,那这个左宗正,你们可以另选人上。”

  益藩朱由榛一阵语塞,但襄王朱常澄却出来道:“你是左宗正,你不接令行不行?现在朝廷的命令都下到宗人府了,你还说你没投靠王彦?”

  堂内的宗室立时吵了起来,但再怎么吵,一样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唐王见这样下去,就没完没了,终于站起来,和起稀泥。

  “大家安静下来!”唐王挥了挥手,让众人安静,秦王也是为他顶雷,因而他开口为他说了一句,“户部的官员将政令送来后就走,并未争取宗人府的意见,这点孤可以给秦王作证。”

  众人听了,静下来片刻,但立刻就有人对他说道:“唐王是宗人令,又是理政王,要给我们宗室做主啊!朱家的人,不能让王彦一个外人欺负啊!”

  堂内立时又吵闹起来,唐王只得又挥挥手,等众人逐渐安静下来,他才缓缓说道:“朝廷只給半月之期,大伙儿还在争论,怪这怪那,这样下去时间就全浪费了。现在关键是想想办法,怎么解决问题。今日大伙儿都有些激愤,孤看这样吧,今天就到这儿,大家都回去冷静冷静,想想办法,我们改天再议。”

  唐王说完,便站起身来,转身离开正堂,进入内间。

  豫王见此,立时便紧跟着入内,留着众人面面相觑。

  众人把他当做主心骨,正等着他做主,说对策了,没想到他就说了这么两句,便直接离开。

  襄王朱常澄见此,一拂衣袖,冷哼而去,众人在堂内站了半响,也都纷纷出了大堂。

  内间里,唐王方座下,担起一盏茶,豫王就跟了进来。

  “王兄,楚党改革太急,惹的宗室众怒,这正是王兄的机会,王兄就算明面上不站出来,暗中也该给楚党设置障碍啊!”

  唐王闻声,到了嘴边的茶杯,又被他放回桌上,严肃道:“你不要忘了上次的教训,这件事你不要插手,以免再被王彦抓住把柄。”

  豫王想起上次的事情,便感到一阵羞辱。

  唐王看他脸色,缓和一下语气道:“这次迁藩入台,王彦不会允许别人捣乱,现在皇帝不能理事,宗室不可能是王彦的对手,硬抗只会自找苦吃。况且宗室确实需要改革,而这种事情,孤与鲁王都不方便做,不如索性将恶名丢给王彦。”

  豫王从宗人府出来,到了府外,发现众人并没有散去。

  益王见他出来,立时迎上几步,没办法,谁让唐藩地位远高众藩,“豫王,我等宗室难得有一聚的机会,不如去聚贤楼喝一杯,顺便商议一下,如何?”

  豫王脸上犹豫了一下,看向旁边一个人站着的秦王,“秦王一同前去么?”

  朱存枢脸上漏出尴尬之色,勉强笑道:“改天吧!我今天还有些事。”

  说完,朱存枢拱了拱手,告辞离开。

  一旁的襄王,走过来,吐了口唾沫,骂了一声“叛贼”,然后对豫王拱手道:“那厮铁定是投了王彦,他不去更好,省得给王彦通风报信,”

第858章暗示

  豫王见秦王背影走远,心中叹了口气,益王见他的神情,也看着秦王背影,嘴里却很不屑的说道:“豫王不用在意此人,他被孙守法拥立为秦王,但身上却没有宗室的玉牒,秦王府被李贼攻破后,秦王府的老人早没了踪迹,谁也不知他真假,所以朝廷一直没给他继爵,后来是王彦发话,才将他的爵位定下来,对此,我心中是一直存有疑虑的。”

  明朝将宗室圈养,各藩之间不得往来,许多藩王出生之后,便没离开过封地,辨别身份全凭朝廷所发的玉牒,但偏偏战乱,使得不少宗室丢了玉牒,这种情况十分普遍。

  他们一伙人,本来就是再等豫王,襄王不愿意再浪费时间,白了益王一眼,“你还说那厮作甚?”然后对豫王说道:“唐王、鲁王似乎不愿意明面上与王彦翻脸,那我们也不强求,但豫王可不能再推辞啊!”

  这群宗室也道不傻,知道光凭他们肯定拧不过王彦的粗腿,所以一定要拉上豫王。

  朱聿锷想着方才唐王的交代,沉吟一阵,最终还是决定,去一趟也无妨,或许能为他捞不少政治资本。

  他拉了一下衣襟,正色道:“这个时候,我怎么能逃避,大家一起去吧。”

  众人见他这么有担当,脸上都是一喜,襄王立时就让人叫来马车,待着二十多个藩王离开,宗人府外聚集的中下层宗室,没有得道藩王们的吩咐,便继续留在宗人府外。

  在离开宗人府不远处,太平桥附近,有一座占地约五亩的大酒楼,叫聚贤楼,刚开业不到两个月,原来是南京一个侯爵的产业,因为参与到炒粮风波中,被消爵流放琼州,江浙士绅实力大损,被两广、湖广、江西的士绅乘虚而入,购买了大批原本属于江浙士绅的资产。

  这聚贤楼原来落到了广东一家商号手中,但因为商号一批海船遭了风暴,商号赔得极惨,便将这座楼拿出来换银周转,被江西豪族花重金购得,现在是城中数一数二的大酒楼,开业至今每日爆满,生意极为兴隆。

  因为这家楼背后是江西豪族,这里便逐渐成了拥唐派大臣的聚会之地,对他们而言,相对其他酒楼,要安全一些,谈话的内容不容易被泄露。

  宗室选择此处,便是看重这一点,当然也有一丝想将唐王拉下水的意思。

  这些宗藩中,他们大多跟随着隆武朝廷一路南逃,同鲁王交情不深,而且鲁王为了自身利益,不会为他们出头,他们也明白自身不是楚党的对手,所以便想方设法拉唐藩给他们做主。

  唐王已经交代了豫王,让他不要参与宗室们的行动,但豫王年轻气盛,对王彦又有怨气,特别是王彦控制朝局,而他唐藩一脉却要靠边站,让他极为不满。

  出了门,豫王见宗藩相请,便答应下来,他可以不参与,但暗示几句,让宗室找找王彦的麻烦,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也不会被抓住什么把柄。

  一行人到了聚贤楼,酒楼掌柜忙出来迎接,为他们在顶楼腾出了大包间。

  南京权贵极多,哪边都不能得罪,所以酒楼平时都会预留几个上等包间,专门预防这些权贵突然过来。

  二十多个亲王、郡王来到顶层包间,却一点儿也不挤,反而十分空旷,益王随手掏出一张五千两的五德票,交给送他们上楼的掌柜,酒楼是拥唐派的产业,他不能吃霸王餐。

  众人在包间按着权势,辈分坐好,小厮上了茶点、水果退出去后,益王身在向豫王方向倾了倾,然后低声问道:“豫王,唐王对于迁藩入台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宗室能在朝廷说的上话的就只有唐王、鲁王,若是他们不管,那我们朱家人,真是被王彦欺负死了。”

  包间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向豫王看来,宗室们早就没了权利,他们能一直好吃好喝,全是因为有皇权的保障,历代皇帝不愿意触这个众怒,现在他们本身并没多少力量,只能期望还握有权利的唐王。

  几年前唐藩只是大明普通的藩王,因为世系离神宗一脉太远,在宗室中基本也没什么话语权,豫王很享受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

  “王兄也有他的苦衷,迁藩入台,不仅是楚党的意思,整个文官集团意见都几乎一致,包扩了浙党,还有王兄手下的大臣,大都也是赞成此策,加上鲁王因为江北的事情,不愿意发声,所以迁藩入台的议案被内阁和议事堂通过。”豫王皱着眉头,故作为难道:“按着朝廷的规矩,内阁和议事堂都通过后,王兄虽是理政王,但也不能再有异议,所以王兄不能发声,诸位宗亲也要谅解。”

  听了这话,众人脸色立时难看起来,包间内一阵沉默,有些胆小的宗室,小声说道:“既然唐王、鲁王都不敢发声,要不我们就接受迁台吧。”

  说话的是一个从北面逃过来的藩王,迁台从长远看损害了他的利益,但从近期看却也不是不能接受,至少他不用在寄人篱下,他见没有腿粗的领头,因而有些退缩之意。

  襄王听了,面漏狰狞,立时一派桌案,“这个时候,谁敢接受迁台,就是朱家的罪人,本藩绝对绕不了他。”

  北方逃过来的宗室,多是靠南方宗室接济,说话的人立时把头低了下去。

  “不错,我们都是上好的田地,王府几代的积累,凭什么换到台湾,凭什么收宗室的赋税,这天下不是朱家的吗?”益王恨声说道。

  包房内的气氛有些躁动起来,辽王朱术桂担心道:“现在毕竟是楚王掌权,朝廷只给半月之期,再拖延下去,要是朝廷真将我们的地契作废,那怎么办?”

  “他们敢,逼急了我,我杀···”襄王瞪着眼睛,话说一半,后面却不敢说了。

  他脾气虽然暴躁,但是却也不傻,王彦那厮特别怕死,走到哪里亲卫都不离身,况且王彦锦衣卫中安排了大量天地会的人,这聚贤楼虽说有唐王的背景,但是保不起他说的话,一样能传入王彦耳中。

  想想之前江浙士绅,被王彦设套子,多少人被坑得破产,谢三宾死得多惨,包间内的众多藩王就后背一寒。

  王彦是摄政亲王,又不是小喽喽,就算要刺杀,也是要经过周密策划,培养可靠的杀手,像这种临时起意,恐怕计划还没完善,就先将自己搭进去了。

  眼前就坐着一个反面例子,襄王意识到说错了话,脸涨的通红,屋内落针可闻,被他的话惊的立时安静下来。

  豫王见此,却微微咳嗽一声,打破沉默,“襄王一时失态,大家不要在意。”

  众人尴尬的笑了下,豫王扫视他们一眼,然后低头把玩着腰间一块玉佩,装作不经意的说道:“其实,大家不要这么担心楚王,楚王这个人做事是有原则的,只要宗室不犯法,楚王也不会将宗室怎么样,毕竟这天下还是叫大明,皇帝还是姓朱。这件事情,现在王兄做不了主,但或许有人能为宗室说话,宗室表达不满的权利,还是有的吧。”

  听了这话,益王却忽然眼前一亮,动了下屁股,将身子倾向豫王的方向,似乎这样能够听的更加清楚一些。

  “豫王的意思是?”

  “孤什么也没说!”朱律锷微微一笑,站起身来,“方才想起王兄交代了一些事情,孤便先告辞了!”

  语毕,朱律锷便直接走出包间,里面的宗藩则全部占了起来,有些不明情况的将他送出。

  众人一阵私语,襄王有些摸不到头脑,“豫王什么意思?”

  益王眼神一眯,似乎领略到精髓,得了真传,“唐王、鲁王的田也没到户部换契吧?”

  “好像没有,我派人在户部门口盯着了,只要是宗室,都直接挡了回去。”

第859章宫门集会

  上午王彦视察了军器监,下午又到紫金山视察忠烈词,以及武院的建设。

  随着明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移,加上楚党把持中央,控制南直,江南以及经成为湖广之后,楚党重点经营和渗透的又一个重心。

  在广东的军械作坊和军器监都要调拨一批人到南京,将南京的军械制造恢复起来,以便北伐,免得每次都要从广东调拨。

  洪承畴在南京给王彦留了一个好底子,在南京城中有块占地近八百亩的军械制造之地,还有些工匠,甚至有荷兰人派来的铸炮匠师,王彦只需稍加整改,等广东那边宋应星过来,就可以恢复生产,明军的军械制造,又会再上一个台阶。

  忠烈词和武院,这是每个省都要建的,南京做为国都,自然不能少,而王彦将两者建在一起,也是有深意的,等建好后,他还要将国子监也迁过去,让文武慢慢磨合。

  等看完两处,王彦便直接回了王府,他才进门,就有下人禀报,秦王在客厅已经等了一个下午。

  王彦微微一愣,估计是宗室那边肯定又出了什么问题,不过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有些事从理智层面来说,应该是很好作出正确的决断,但是现实总是十分荒诞,若是什么事都能说通,那中国也不会有那么多改朝换代。

  客厅里,秦王端坐着,旁边的茶杯和糕点,一点儿也没动,整个人有些失神,似乎是在想事儿。

  这时王彦走进客厅,从他面前走过,他才反应过来,连忙给王彦行礼。

  王彦走到中堂座下,挥挥手让他不要多礼,然后喝了侍卫递上来的一杯水,片刻后才说道:“宗室那边情绪很激动么?”

  秦王愣了一下,“殿下明察,下官在宗人府宣读朝廷政令后,宗室对下官多有攻击,对朝廷的政令也很不满。”

  朱存枢看得比较明白,唐王摆明着不想参与,那宗室们就没有胜算,折腾下去绝对是自找苦吃,他已经为宗室说过话,但没人理解,所以他来找王彦,免得以后遭受波及。

  说完,他看了王彦一眼,但目光交汇,又当即避开。

  王彦明白他的意思,“这次迁台成功后,朝廷会记你一功。”

  秦王听了心中有点高兴,同时也有些迷茫,他微微定了下神,然后说道:“殿下,宗室们离开宗人府后,并未散去,而是相约去了聚贤楼,下官担心他们可能做出什么过激的行为,所以过来告知殿下一声,让朝廷早做准备。”

  王彦听了,随即对侍卫一挥手,“去,让余太初来见孤!”

  侍卫领命告退,不多时,余太初跟着侍卫,急步走进客厅,给王彦行礼。

  “秦王说宗室在聚贤楼聚会,你那边可收到了什么消息!”王彦开口问道。

  余太初拱了拱手,“正要告知殿下,锦衣卫刚得到消息!”说完,他便取出一张纸条呈给王彦。

  侍卫接过,递给王彦,他展开一看,立时怒道:“这个豫王,真是唯恐天下不乱。”

  秦王见此却有些心惊,他并没有提豫王,现在锦衣卫却探查到,听王彦的话语,显然是他们说了什么,锦衣卫都知道,这让他后背生出一股寒意,更加确定宗室硬扛,肯定是要吃亏。

  就在这时,外面隐隐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员将领急匆匆的来到厅外。

  来人是忠贞镇虎翼营的指挥杨彦昌,农民军出身,是高一功的部将,而顺系霍乱北方,李自成逼死崇祯,将皇族和士绅都得罪,很难被唐、鲁或是其他势力拉拢,所以王彦留下忠贞戍卫南京。

  杨彦昌兼着五城兵马司的职衔,王彦见是他,让侍卫放他进来,沉着脸说道:“是宗室向皇宫聚集了么?”

  杨彦昌进了厅堂,正要禀报,听了王彦的话,却立时一愣,惊讶的行了一礼,“回禀殿下,确实如此。襄王、益王、辽王等一众宗室,足有几千人在街道上游行,正往皇宫方向而去。”

  秦王听了有些吃惊,没想到那些宗室胆子这么大,居然敢明目张胆的对抗朝廷。

  王彦脸色沉了下来,“你的人,有没有同宗室发生冲突?”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37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70/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