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363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第841章震慑藩篱

  明朝共治元年(公元一六五零年),四月中旬,刚光复南京不到一年的明政权,为了震慑藩篱,宣誓复兴,在紫金山,玄武湖等处,同时校阅。

  步军、马军、水师,接近八万人马,参与校阅。

  一时间,紫金山脚,玄武湖畔,从各地赶来的明军,组成一个个军阵,旌旗蔓延,飘扬数十里,放眼望去,赤红一片,蔚为壮观。

  在校阅场地之外,则是人山人海的人群,成群结队的将场地围得水泄不通。

  有些骚气的士人,凭着身份,早让家人站了一块地,如今备上酒菜纸墨,呼朋唤友而来,少不了要作几首不入流的小诗,来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概。

  朝廷一边,工部的画师也在山上搭好桌子,提笔将眼前宏大的景象描绘下来,制作《三王大阅图》。

  校阅台在紫金山上,以便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各国使团,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按着亲疏,站在王彦两边。

  这一下,冯铨发现就有些尴尬了,满清和东吁,作为明朝目前最不待见的两方,正好放在一左一右两个边上,根本没机会搭上话。

  他正觉得可惜,只能再寻找时机时,旁边的吕状元却一脸惊愕,用胳膊肘戳了冯铨一下,急声道:“冯部堂,你快看,那是不是朝鲜使者!”

  冯铨听了心头一惊,忙顺着吕状元望去的方向看去,果然见明朝三王身边,站了五名衣冠与明朝极为接近的使者,他们虽受中华影响,但官服上还是有些差别,冯铨仔细分辨,流球、安南三藩、剩下一人,不是朝鲜是谁?

  冯铨脸上顿时一沉,这个二五仔,什么时候跑到南明来的,而且还站在唐王身边,流球都站在他下手,俨然以明朝第一藩自居,一仆二主,简直不知廉耻。

  清朝藩属也不少,主要是蒙古诸多部落,但让这些蒙古部落臣服,他们只是大汗,让号称小中华的朝鲜,向清朝臣服,他们才能有那么一点资格叫板明朝,自称中国。

  中国自古对周边民族就比较蔑视,东夷南蛮西戎北胡,基本没个好的称呼,更有叫戎还不算,还要叫人家“犬戎”的。

  虽说如此,但中国也有入夏则夏之说,而到了明代,最起码朝鲜、琉球、安南基本已经不以夷狄相称,而是中国的一部分了。

  正式因为如此,满清便特别需要朝鲜的臣服,朝鲜虽穷,没什么战力,但是他却关系大清的脸面,大清绝对不能容忍朝鲜从新倒向南明。

  这种心态就像是家奴赶走了主人,得让主人的儿子喊他声爹,他才觉得自己是家里的主人一般,十分变态。

  “冯部堂!这事必须要告诉朝廷啊!”吕状元痛心疾首。

  此时冯铨想的却多一些,他现在担心的是明朝既然让朝鲜观礼,为何还要请他们,王彦不可能那么蠢吧,他一时想不透,脸上更加阴沉,但就在这时,紫荆山顶一声炮响,大阅正式开始了。

  明朝为了震慑藩篱,怕他们看不清楚,想的十分周道,礼部的小官立时端上一个托盘,上面放着千里镜,让诸多使者取来观看。

  冯铨等人只得将千里镜拿起来,便听中间的王彦一手指着远处的玄武湖道:“诸位,看湖中,那是我大明朝的水师。今后不只是在江水湖泊之中,整个南洋甚至西洋,都会再次看见他们的身影,以及战船上的日月明旗。”

  众人听了,纷纷拿起千里镜,向湖面观看,近百艘战船在湖中操练,场面十分壮观。

  水师是满清的弱项,吕状元与冯铨都先将朝鲜的事情放在一边,拿起千里镜观看,他们都不通水战,但光看船只大小,也能看出差距来。

  湖中百艘船中,三艘巨舰尤为惹眼,冯铨去岁在广州就见过这种船,因而并不是特别惊讶,但南洋真腊、阿育他亚、东吁看了,却不禁脸色一变,东吁的使者,放下千里镜,用肉眼看了一眼,然后又将千里镜拿起眯眼观看,仿佛不敢相信一般。

  吕状元见此,小声说道:“这船很厉害么?”

  这种船他在广州见过,只是举得有些大,当时还说是奇技淫巧。

  冯铨也只是在以前的奏本中看见福建、广东的大臣提起过,他本人并没有亲眼见过这种战船作战的场面,所以也不知道根底,但戚继光说过,水战无非是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看这三艘船的身板,反正大清是拍马难追。

  这时似乎是为了满足众人的好奇心,湖面上一艘千料左右的大福船,杨帆脱离了船队,不多时慢慢在湖心停了下来,上面的水手,立时乘着小船离开。

  台上顿时安静下来,不仅如此,湖边围观的百姓似乎都明白这是要干什么,不禁都屏住了呼吸。

  三艘郑氏大舰,在水手的操纵下,侧舷对准了把船,但大舰并没停下来,在运动中击沉把船,无疑会让人更加震撼。

  “嘭嘭嘭···”三艘大船,侧舷火炮依次开火,炮口喷出一团白烟,整个船身,随着炮身后退,微微震动,声音轰鸣,十里可闻。

  众人定睛一看,目瞪口呆,三艘大舰正从腾起的团团白烟中驶出来,而把船已经变成了一快快浮木,飘散在湖面。

  冯铨与吕状元不禁面面相觑,一轮炮击,一艘相当于清军主力战船的福船就被打成了稀烂,那清军水师还有什么卵用。

  湖边围观的明众反应过来,漫天的呼喊声开始蔓延。

  不打仗,什么手段最能振奋人心,威慑内外,无疑就是大阅诸军了。

  看着被打成稀烂的把船,人们感叹巨舰威力的同时,不觉之间,东吁小国带来的影响,慢慢消散,而这还只是今天的开胃菜。

  王彦轻蔑一笑,特意挑选了一艘大福船,这一轮下去,花费五六百两,还镇不住你们么?

  “诸位,再看步军、马军进行操演!”

  八万多马步人马,换了崭新的衣甲,握住刚发的新铳,豪情万丈,激情飞扬,步军列成方正,骑兵来回奔驰,步卒挺拔如松,马军飞驰如龙。

  不说别的,光是山脚下,密密麻麻攒动的碟盔,就足以将一些小邦唬住。

  这只是明朝在一个月内调集的军队,估计就抵的上他们全国的成年男子,国力根本没有可比性。

  琉球使者便不禁发出感叹,“天朝就是天朝啊!”

  明军首先展示阵型变化,展示骑兵包抄,步军突袭,步骑合击等等战术。

  这些能唬住南洋小邦,但想震慑满清和东吁却不容易,毕竟一个有的是骑兵,一个还有战象,都是硬茬子。

  在整个步阵演练结束后,已经从都标变成楚王亲军的克胜营,便上前演练火铳齐射,先是一千多杆自身火铳,然后是六百杆掣电铳。

  不用点火的自身火铳,就使得列国使者俱惊,而掣电铳就只能让人目瞪口呆了,有了这玩意,恐怕骑兵都要没了用武之地。

  其实这里王彦玩了个心机,他十分看中掣电铳这款射速超快的火铳,但之前军器监制造了三百杆,就因为气密性不行,没有装备明军,这次生产的三百杆,还是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使得这款火铳,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王彦已经下令,暂时封存这款火铳,等军器监技术更为娴熟后,能解决问题了,再从新生产。

  今日,他只是废物利用,用掣电铳的射速,来唬唬人,而众人果然也统统被这种配备五个子铳,在极短时间连发五铳的火器,惊得目瞪口呆。

  还快明军的佛郞机快炮,一窝蜂,百虎齐奔箭等等利器,一一展示,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冯铨与吕状元,还有另一边的东吁使者,全都脸色惨白。

  “孤王为摄政,执掌军国大事,今第一要务,就是惊醒黄魂,复兴中国,凡我军民,凡我藩属,当一体同心,振兴中国,恢复华夏。”王彦瞧准时机,振臂而呼。

  “一体同心,复兴华夏!”朝鲜使者反应最快,领头拜下。

  (感谢王大拿,一往情深,奈何缘浅的打赏,感谢大家的订阅,月票,推荐)

第842章南海风起

  南京城,紫荆山脚下,山呼海啸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让王彦仿佛回到了祭祀忠烈,兴师攻打泉、漳的那一天。

  东吁是南洋小霸,但在明朝面前还是差距甚远,他们也是看了明朝丢了半壁江山,以为明朝大不如前,才敢同明朝叫板,可观看明军操演之后,东吁使者的胆气立时一泄。

  之前东吁曾于万历年间于明朝大大出手,但两次进犯,都以失败告终,然而他们并不死心,一面表面臣服,一面乘着明朝内忧外患,又蚕食了不少明朝领土。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东吁便有些做贼心虚,心中一直有些惶恐,怕明朝找他算账。

  近几年来,明朝奉行开拓南洋之策,还灭了占城,便让东吁有些不安。

  东吁想要保证现有利益,就得对抗明朝,但如今来看,明朝虽然衰落,但也不是东吁能够羞辱的。

  明军展示的火器,让他们感到胆寒,觉得明军比当初东吁与明朝一战时,更加强悍。

  明朝年年打仗,自然不是东吁可比,朝鲜使臣一跪,旁边琉球等国使者自然一一跪下,心中还暗恨,居然让朝鲜人抢了先,不禁大为惋惜。

  台上便只剩下满清使者和东吁使者,满清肯定不可能跪,东吁心中未必服气,但他也明白,明朝搞着么大的动静,主要就是要吓他,而他也确实被吓到了。

  如果明朝摆出这么大的阵仗,他还不给面子,那就是不识抬举,让大哥下不来台,逼着大哥发火了。

  东吁使者,看着远处玄武湖上的大舰,看着下面的数万精锐大军,心中一叹,东吁现在还没有力量与大明叫板,那么只得像上次战败后一样,该服软就得服软,东吁使者在冯铨和吕状元惋惜的目光中,冷着脸,屈膝拜下。

  “一体同心,重整华夏!”

  东吁使者,屈膝跪地的瞬间,四周护卫的士卒,立时举起兵器高呼,声浪一浪浪的从山上传到山下,如同水面砸下一枚巨石,震起一圈圈波浪。

  山下,士卒和围观的百姓似乎明白过来,立时跟着呼喊,不少感性之人,立时泪奔。

  次日,多留了一个多月的使者,依依离开南京,这次明朝对于藩属赏赐十分特别,以往常不同,只有三样东西。

  一是一面旗帜,右边写着“大明国属”四个大字,旁边是一片空白,是让他们自己绘制图案,但图案要先给大明确认,才能印上旗帜。

  二是一方金印,同样刻着“大明国属”四个大字,像阮氏所得金印就是“大明国属广南国王印”。

  三是一封诏书,是册封的旨意,并要求藩属今后用大明皇帝年号和用黄帝历法来纪年记事。

  有这三件东西,便是大明藩屏,若是遭受外邦攻击,或是本国内乱,大明朝廷和其他藩属,都会出手相救,群起而攻,若是藩属间出现矛盾,大明朝廷也会出面调解,可要是没有这三样东西,便不是大明藩屏,那大明便没有保护他的义务。

  现在明朝为了开拓南洋,便要将宗主国的责任担起来。

  对于众多小国而言,他们也没什么争霸天下的意愿,只要能保持王位和国祚,那就行了。

  现在有大明保护他们,似乎也不是一件坏事,这个大哥认的不亏。

  几家欢喜,几家愁,琉球、朝鲜等国拿着金印、诏书、旗帜,兴高采烈的回去,东吁使者则什么都没拿到,便被请出了南京。

  虽然东吁使者最后屈服,但是东吁今后必然是明朝在南洋的劲敌,这次大阅已经凝聚了诸多藩属,展现了实力,对抗必然会形成,明朝没必要好面子给东吁册封,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明朝要开阔南洋,今后与南洋势力的摩擦,只会更多,现在若是太软弱,那今后问题也只会更多,所以明朝要改变以前的策略,对内推行圣王之道,对外则行王霸之道,朝廷的态度必须强硬。

  满清是明朝现在的敌人,东吁是明朝潜在的敌人,明朝自然不会给机会,让这两方势力,勾搭在一起,冯铨想要联络东吁,为满清找一个帮手,但他还未与东吁使者,说上一句话,东吁使者就被明朝请出了南京。

  汉朝张骞凿空西域,为汉朝经营西域对抗匈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吕状元刚想做大清的张骞,梦还没开始,就破碎了。

  此时,南京城内,就只剩下清使一家,明朝对清使的看管便又松了一些。

  房间内,冯铨对吕状元道:“你确定三万明军已经开赴朝鲜?”

  “还有什么好确定的,校阅一完,人家便直接上船,朝鲜使者随行,还能有假?”

  冯铨沉吟一阵,站起来说道:“此事必须立刻报告朝廷,连这次南明校阅出现的新铳,还有各种火器,一并上报,我这就去写折子。”

  “南明会让我们把消息送回去么?”吕状元看了看外面监视的人,皱眉道。

  “我来想办法!”

  其实不用冯铨禀报朝鲜之时,多尔衮也能知道朝鲜的事情。

  林庆业出使明朝,得到王彦的许诺之后,留副使在南京,他则先一部反回朝鲜,同朝鲜王以及亲明派大臣秘密商议,很快就达成了反正归明的决议。

  随着明军校阅结束,明朝以高苑候谢迁为督朝鲜军务大臣,阮美为副将,周鹤芝为监军,乘着浙江调集的船只,开赴朝鲜。

  第一批一万人在汉城以西上岸,朝鲜王立时抓捕亲近满清的大臣,斩杀满清派到朝鲜的密探,但朝鲜毕竟做了清朝十多年的藩属,这样的变动,清廷不可能不知道。

  冯铨的消息还没到北京,朝鲜投靠明朝的消息,就已经传了过来,这也是王彦让朝鲜使臣参与大阅的原因,因为更本瞒不住。

  多尔衮得到消息,愤怒异常,但代善正在西征蒙古,战事已到关键时刻,他实在抽不手来收拾朝鲜。

  没过几日,冯铨的折子到了北京,多尔衮观看之后,心中十分惊恐,议和之心更甚。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36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63/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