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330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城中士绅百姓不明内情,只听得杀声震天,雄浑的声浪,一浪一浪的在天空中回响,都欢喜不已!好了!好了!看这动静,是王师进城了,该把藏着的衣冠拿出来,该把丑陋的鼠尾小辫剪了!

  西城一失,整个南京城的防守,便彻底崩溃,清兵败军开始往满城退却,南城外的金声桓紧随着入城。

  攻打东城各门的郑成功察觉到变化,也由佯攻变为进攻,很快便突破东城各门。

  明军各部开始追杀清兵,清兵纷纷逃入城墙下的街巷中,躲避追杀,大股清兵被打散后,成为了城中乱兵。

  秦淮河,从南京城内穿过,将南城切割开来,但有上淳桥、下淳桥、武定桥等近十座桥梁横跨河岸。

  刘体纯领五千人马,乘着筏子进入水门后,便按军令,迅速沿着水道穿插,将沿途桥梁纷纷占据,阻挡清军败军离开南城。

  上淳桥,五个百户队的明军,抢先穿插到这里。

  各百户的铳手、弓手,便迅速躲在巷道街道的房屋间和屋顶上,严阵以待,刀盾兵和长枪手,则在街上列阵成墙。

  明军刚刚准备就绪,一阵杂乱的脚步声便传了过来,紧接着无数慌乱的红顶斗笠,便出现在上淳桥对面。

  这些清兵仓皇奔跑,红顶斗笠起伏一片,几名跑的快的清兵刚一过桥,房顶上顿时铳响一片,箭矢也迎面射来。

  前面的清兵顿时被射翻,后面的清兵见此,急忙又退了回去。

  “不好!明军守住了桥头。”

  清兵惊呼连连,可都不敢冲击,几名八旗想要驱赶绿营兵过桥,为他们开路,但这个时候,哪个绿营兵还理你是不是八旗。

  大家伙都逃命,你腿粗,你自己上啊!

  直到南城来的清兵越聚越多,比绿营团结的八旗兵,逐渐汇集了上百人,一员牛录才领着八旗试探着过桥,但没有绿营配合,很快丢下几具尸体又退了回来。

  城池一破,无论绿营八旗,都已经丧胆,士气一泄千里,只想保命,已经没有继续作战的勇气。

  这时溃兵后面又一阵骚乱,却是攻打南城的明军掩杀而至,清军便纷纷往桥头拥挤。

  “走去下淳桥!”

  前有阻击,后有追兵,不知谁一声大喊,拥堵的清兵顿时往下游奔逃。

  南城的清兵,想要撤往满城,但很快发现桥梁大多被明军占据。

  此时,进入城中的明军越来越多,忠武镇进三万人,蜂拥而入,披着素衣的队列沿着宽阔的三山街冲入南京。

  大部分明军,奉命奔往上淳桥、下淳桥等处,与金声桓部合围南城清军,少部分以百户为单位,扫荡各街市中的清兵溃兵。

  南京对于明朝,不仅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恢复江南的经济,也拥有重大的意义。

  清军溃散下城后,无数散兵,纷纷躲入路旁的巷道,明军沿着街道扫荡,没个坊间门口,或是街道交叉处,都放一个小旗的兵力把守,严防清兵祸害百姓,并压缩清兵活动范围,控制街区。

  胡恒元领这一个千户的人马,入城后负责沿着评事街扫荡,攻占藩库和知府衙门。

  他大声招呼着属下迅速奔跑,几方人马虽然都是姓汉,但有些关键之处,还是要掌握在五忠军手中。

  大队的士卒沿街奔跑,密集的脚步声和铁甲甲片的叮当声响成一片。

  他们接近知府衙门,城中其它街市、房间铳声连续不断,白色的硝烟在空中飘散,想必是其他明军同清兵正进行激烈的巷战。

  胡恒元正要提醒属下注意,前方忽然几声铳响,呼痛声传来,前排几名明军被猝不及防间,被几名藏在街边的清兵放翻。

  不用胡恒元下令,一队火铳手,立刻上前,单膝跪地,抬枪击发,顿时硝烟弥漫。

  铳声刚停,一个使近战兵器的战锋小队,乘着烟雾为散,极速冲到几名清军铳手面前,片刻间便尽数砍杀。

  队伍一路推行,来到知府衙门,在这里又遇见一小队八旗,他们靠着衙门,躲着石狮子后,用弓箭、火铳射击明军。

  明军躲在街道两侧还击,但不敢硬冲,都到了这个时候,便没必要蛮打,丢了性命。

  胡恒元当即命一名百户,领着人马从纵横交错的巷子间,绕到八旗兵背后。

  百户领命,忙领着十多号人,冲入巷子,转了个弯,然后几人配合,一个个的翻入院墙,可一落地,便见院子里,横七竖八的躺着几具尸体,有老有少,有男有女。

  而正在这时,院子正堂忽然急匆匆的走出几人,他们身上衣物都十分散乱,有的还不合身,每个人都背了个包袱,手里的刀还在滴血。

  这群人只有五人,显然是清军乱兵,他们趁乱杀人抢劫,完事还想换上百姓衣服,蒙混过关。

  清兵看见忽然出现在院子里的一堆明军,顿时呆住了,双方都没有反应过来,一起对望着愣神片刻,明军百户首先缓过神,顿时大骂一声,“直娘贼!”手中战刀直接投出,将一名清兵腹部射穿。

  “杀!”数十名明军反应过来,一拥而上,剩下四名清兵瞬间就被砍杀。

  等结果了院子里的清兵,百户吐了口唾沫,对着尸体骂了几句,然后一招手,“走,不要逗留,包抄清狗要紧!”

  明军辰时三刻开始攻城,巳时二刻,公破水门,三刻打开三山门,迎接主力入城。

  此后城中陷入激烈的巷战,城中四处铳声不绝,硝烟在城池上空弥漫,直到未时三刻,南京城内逐渐安静下来,已经只剩下零星的铳炮声响,入城的明军,基本控制住了城池,只剩满城未下。

  入城的刘顺、高一功等人,遂即安排人手,稍作清扫,以迎王彦入城。

  城外,王彦正听取各部人马传回来的战报,金声桓、刘体纯都没追上洪承畴,这厮终究在刘体纯赶到武定桥前,先一步过了桥,遁入了满城之中,不过清军主力确系被困在了南城,光俘虏就抓了两万多人。

  王彦听完回禀,城中便有将领出来,满面喜色向王彦报道:“启禀殿下!我军已经控制南京,请殿下入城安民!”

  王彦听了摇摇头,挥手说道:“你去通知唐王,本藩稍后来请大行皇帝灵柩,大行皇帝,理当率先入城!”

  (今天六千字,争取最近都六千,感谢豪的999,爱上猫的狼的500,每天都是最后一天,gdrthg,103515的打赏,感谢大家的订阅,月票,推荐,收藏!)

第769章抬棺入城

  年号始于汉武,此后历代帝皇将这一传统保留下来,但凡遇到什么“天降祥瑞“或是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

  早前帝王所用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十四个,但到了明朝,皇帝便大多只剩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

  年号多少代表了皇帝对于整个天下的期许,也代表了一丝帝王的志向,大行皇帝定年号为隆武,便是希望大明能武运昌盛,击败东虏,收复河山。

  隆武一生蹉跎,历经坎坷,早年忧愤国事,起兵勤王,却因为宗室的身份,被下狱软禁。

  国朝倾颓,山河沦丧,南京安宗皇帝,杭州潞王监国,先后为清军俘获,国家危如累卵,民族将沦为奴隶之际,隆武挺身而出,一肩扛起了复兴中国的大任,励志恢复祖宗基业。

  “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见也。”以殉国的大学士黄道周如是说。

  “今上简朴,为天子之尊只着土布黄袍,宫中不许金银玉器,只用瓷、瓦,寻常布帛,无异于小农之家。”

  “从龙祗有五车书。”

  “上勤于政事,立志复兴,有中兴之祖,锐意恢复之气概。”

  ······

  相比与明朝诸多皇帝,隆武无疑比他们更像皇帝,他孤身一人,力图恢复已经崩塌的大明江山,想着能够光复南京,实行中兴之志,然而却崩于攻伐南京之役,带着无尽的遗憾,中道崩殂。

  满清铁蹄践踏中原,血淹没人间,安得太平美满···天下未定,江山未复,隆武有多少不甘。

  大明隆武四年八月七日皇帝崩殂,大明朝衡阳郡王、大将军彦,以为皇帝复仇雪耻,遵循皇帝只葬南京的遗诏,起雄兵十万,会两路强藩,合围南京城,即为汉家雪耻,为汉人荣耀而战,也为了大行皇帝而战。

  隆武四年八月二十二日,明军诸部突入南京,只可惜这一刻,大行皇帝已经永远无法看到。

  南京城南,紫金山脚下,孝陵卫,王彦内穿甲胄,外罩一件白色素衣,腰间一条白绸腰带,六神盔上也系着白丝,唐王、金声桓等众多大臣都是如此。

  数千甲兵俱缟素,白幡林立。

  “殿下,郑国姓到了,仪式可以开始了!”礼部尚书顾元镜走上前来,克制了一下自己的情绪,低声说道。

  除了攻城的将士,皇帝必须第一个进城,王彦这是再给唐藩一脉竖立法统。

  将大明法统从成祖一脉,转移到唐藩手中。

  自此之后,从崇祯殉国以来,南方明朝诸多小朝廷,诸多藩王争立的局面,将自此结束。

  隆武虽没有向王彦托孤,但他却要以托孤大臣的身份,强势回归中央,只有这个中央合法,被天下认同,他重掌朝政,才有意义。

  而他有力挽狂澜,光复南京的功绩,声望如日中天,金声桓、郑成功都得靠边站。

  这时王彦分开身边众人,走回灵堂,帐中诸人都默默地站立着。

  他走的很慢,脚步显得的有些踉跄,立于两侧的大臣和唐王,见此心中也有些异样。

  终于,王彦走到了灵柩面前,一腿单膝跪下,哆嗦着手扶在棺木上,忽然发出了一声撕心裂肺的痛呼,“陛下,南京,臣替陛下打下来了···”

  皇帝崩殂已有十多日,虽然做了防腐,但天气炎热,尸体都开始腐烂,而大臣们该哭的已经哭过了,此时心中大多已经平复过来,更多的是打下南京的喜悦。

  他们见王彦忽然涕泪横流,扶棺痛哭,不少人都呆了,傻了,因为即便是皇帝崩殂之时,衡阳王也没这么伤心,怎么打下南京后,现在反而哭的这么伤痛欲绝呢?

  “陛下与臣相扶至今,如今北虏尚据半壁,陛下中道而别,臣心甚悲。”王彦趴伏在棺木边,扶着棺木,失声痛哭道,“陛下,陛下,臣知陛下尚有不甘,未亲眼见证两京光复,然南京以在五指之间,陛下可以稍安,臣定不负陛下之托,完成陛下复兴大志,势灭东虏,以告慰陛下在天之灵!”

  帐内的大臣见王彦如此,感性的文官们,不少也用衣袖擦起泪来。

  唐王却看出一些门道,心道不好,王彦这是自诩为隆武遗志的继承者,要把他的活给干了。

  这老人死了,哭的最凶,最狠的,自然是最亲近之人。

  王彦哭的狠,一半是因为他心中确实感慨,另一半则是趁着人都在,哭给他们看,潜台词就是,他与皇帝亲着了,你们都没我伤心,所以皇帝的遗志,该由我来完成,为他掌控中央,先打好基础。

  唐王被王彦抢了先,心中郁闷,这个王士衡已经不是以前的王士衡了,他是越发不要脸起来。

  “殿下,节哀吧!”不知什么时候,陈邦彦站在王彦身边,扶起他道:“时辰快过了。”

  南京城,通济门已经被明军打开,太平街两侧的街道,已经被身披缟素的明军士卒戒严。

  城门处,一名老臣,胡须花白,眼泪婆娑的厮声喊道:“恭请大行皇帝入城!”

  这声音,不断的在街道两侧的明军中传开,很快就从通济门,沿着太平街,传遍了全城。

  不多是,数千打着白幡的甲士,在前开路,打起仪仗,一具金色棺木慢慢地向城门方向走来。

  明军将士们惊讶地发现,在前面抬着棺木的,是衡阳王,另外三人则是唐王、高一功、郑成功、后面四人则是王士琇、刘顺、万元吉、王得仁。

  他们走得很慢很慢,步伐很轻很轻。

  “南京,四年了,陛下进京了。”

  大臣们哭成一片,这也他们四年后,再次踏入南京,一雪了压着他们四年的耻辱。

  此时街道两旁逐渐汇集了不少南京城的百姓,他们对这位皇帝并不熟悉,但情感依然浓烈。

  亡国之人,身陷夷狄治下,但他们心中依然存有一份希望,就是因为他们知道,汉人的天子在更南的地方登基了,汉人的天子在,汉人就还有一份寄托。

  故国有明,天子在,他们就能希望,有朝一日,王师还有机会打回来。

  现在,王师真的回来了,天子也来了,他们自然要拜见这位不弃遗民,矢志恢复的帝王。

  随着棺木入城,哭嚎声,从通济门向太平街两侧蔓延。

  士子大夫哭君父,普通人哭皇帝的同时,更多的是哭,四载间自身的悲惨生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33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30/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