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284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明代大同修的十分高大,是难得的坚城,主要是为了防备蒙古,建夷虽然征服了东蒙古,但西蒙古诸部却没有降服,大同此时依然还担任着防御蒙古的责任。

  整个大同镇,管辖区域十分广泛,防守的长城东起镇口台,西至鸦角山,全长三百三十五公里,全盛时期兵额多达十三万五千七百七十八名,战马五万匹,乃九边重镇之首,为京师的北大门。

  不过后来随着明朝战略重心从蒙古转变为建夷,大同镇难免没落,但此时全镇依然有三万兵。

  此时几名士卒正站在城门处,百姓排成长队进进出出,忽然城外的官道上一阵骚动,一支数百人的骑兵队从东方飞驰而来,马蹄踏过泥潭,溅起大片的污水,几民百姓躲避不及,身上脸上都溅满了污泥,但是百姓却不敢谩骂,不敢出声,不敢冒犯这队骑兵。

  城门处的士卒听了动静,忙提起警惕,官道上的百姓连连避让,回头观看,只见这些骑兵白盔白甲,战马膘肥,骑士精壮,为首一将乘白马,披白甲,不可一世。

  骑兵急速冲来,没有停歇,城门处一员把总忽然挺身出来,伸手做出禁止的姿势,大声喝道:“城门重地,不得善闯!”

  大同是军事重镇,自然有一套规则,再加上无论是明朝还是大顺,或是建夷统治,大同都由姜瓖镇守,建夷八旗并没有进入大同,所以大同镇的许多士卒,并没有感觉到被人压了一头。

  战马一声嘶鸣,前蹄悬空,然后猛然在把总面前急停下来,战马上的白甲将,顿时大怒,手中马鞭抽出,立刻在把总脸上留下一条狰狞的伤口。

  “狗奴才,瞎了你的狗眼,敢挡本王的路!”

  把总被抽了一鞭,听对方居然是个王爷,哪里还敢坚持,忙捂着脸退到一边,白甲将冷哼一声,一夹马腹,领着骑兵冲入城中,街道上顿时一阵鸡飞狗跳。

  士卒见了,看着骑兵进城,不禁小声问道:“这谁啊?来咱们大同做什么?”

  把总眼里露出怨恨之色,“说是个王爷,来了肯定没有好事,说不定又要征发咱们去南面打仗。”

  大同城内总兵府邸,临近年底,城中家家户户都在置办过年的事宜,总兵府邸也不例外,府内的下人们忙着张贴对联,清扫庭院,忽然一人急急忙忙的从大门闯进来,府内的下人见了忙行个礼道:“四爷!”

  来人并没有理会,疾步走过前院,穿过穿堂,来到后院,见一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坐在石凳上,正抱着两三岁的小童逗乐,连忙疾步走来,“三哥,大事不好了。”

  中年男子正是大同总兵姜瓖,他听到声音,见其弟姜有光一脸急色的走来,眉头一皱,起身将腿上小童递给旁边的妇人,又逗乐两下,才回身说道:“你慌什么,跟我来。”

  语毕,姜瓖便往屋里走,姜有光连忙跟上,最后来到姜瓖的书房,等坐定之后,姜瓖才开口问道:“什么事情,把你急成这样?说吧!”

  姜有光早就忍不住了,闻语立刻急道:“三哥,尼堪来大同了,已经进了宣大总督衙门,小弟托人打听,据说是朝廷想调三哥去山东剿匪。这不会是朝廷听到了什么风声,想借机对咱们姜家动手吧?”

  (求qq阅读支持正版,求订阅) ?????????

第672章花园谈话

  冬日暖阳高照,广京城行在内,朱聿键在庞天寿的陪同下,两人顺着花草间的甬道,朱聿键在前庞天寿在后,在御花园中闲庭信步。

  “陛下这几日心情真是极好,内臣看了心里也是为陛下高兴。”广南花开四季,庞天寿跟在后面笑着说道。

  朱聿键这几日心情确实是极好的,他听了脸上难得流露笑容,“哦,有这么明显么?”

  “内臣岂敢胡说,陛下这心情一好,龙体也精神了哩。”庞天寿太监用特有的声音说道。

  朱聿键最近心情确实不错,从北面传来消息建夷内部生出了裂痕,豪格据有川陕已经与多尔衮决裂,一直压在大明身上的亡国之危,算是除去了大半。

  因为这件事,也使得他对多尔衮求和之意又多信了一分,毕竟建夷分裂,多尔衮自顾不暇,此时与大明求和,也算是明智之举。

  朱聿键原本以为他有生之年,能够光复南都,祭拜孝陵就已经到了极限,没想到马上就能拿回南京和淮南。

  此时他真想还能在帝位上多干个二十年,如果能多给他一点时间,他有信心至少为朱家续上国祚百年,而在他身后,以他夺回祖宗基业的功绩,就算不能向成祖一样得个“祖”号,谥号也该是“文、武、明、康”了。

  朱聿键苍老的脸上,微微一笑,继续向前走着,忽然他似随口问道:“衡阳藩的折子,你看了吗?”

  庞天寿闻言,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回禀陛下,折子内臣看过了。”

  朱聿键停下脚步,在御花园内的石墩上坐下,“衡阳藩这次请辞兵部尚书之职,欲往湖广督师,并举荐堵爱卿接替他进入内阁,你怎么看?”

  最近一段时间,广京朝堂上确实出现了大变化,庞天寿作为司礼监大太监,所有的折子都要经过司礼监,他心中自然一清二楚。

  这王衡阳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大批楚党官员被他调出朝廷下放到地方,似乎有将势力收回西南之意,或是他见朝廷局势大好,知道皇帝看他不顺眼,提前谋划割据自保。

  朝中诸多势力,影响他插手朝局的还是楚党,这些人仗着有五忠军支持,飞扬跋扈,不把他放在眼里。庞天寿不管王彦为了什么,在他看来,楚党退出朝堂,对他而言绝对是一次绝佳的机会。

  朝中少了楚党,对付那些文官,他还不是手到擒来。

  “怎么不回话?”朱聿键等了一阵没听到回应,不禁抬头看着庞天寿道。

  庞天寿反应过来,惊觉自己失态,忙行礼说道:“陛下,臣方才是在想衡阳藩为何要这么做。”

  朱聿键眉头皱了下,“那可想出些什么?”

  庞天寿方才主要想着怎么利用这次契机,发展他在朝中的势力,到是没有深想王彦的意图,此时皇帝问起,他答不出来便是欺君,不过作为皇帝身边的亲近内臣,他并不缺乏临场机变的能力。

  庞天寿弯腰行礼,“陛下,内臣以为衡阳藩大概是想割据西南,建藩自保。”

  朱聿键听了,微微沉默,他与王彦弄成现在这样,他自己其实也知道原因,太祖皇帝为了朱家江山,七十多岁的李善长都被污蔑为造反,徐达也被逼死,开国元勋被屠戮大半。

  这些人都是追随太祖多年的人物,都是大明的石柱,徐达若在或许可以破蒙古于漠北,胡惟庸、李善长或许能在制度上摒除元朝糟粕,他们留下或许对天下有益,但却是朱家的威胁,所以太祖绝不留情。

  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这就是帝王之家。没有什么君臣之义,要想保持江山稳固,朱聿键不能有妇人之仁,他年事已高,而皇子还小,他没有时间像太祖那样等天下平定之后,再去一步步清理对皇家的威胁,这就注定了他与王彦的冲突提前。

  “建藩自保?”朱聿键沉吟一声,如果准了王彦的折子,将堵胤锡调入朝廷,那西南几省岂不全部落入王彦手中,这样一个大藩,对于朝廷的威胁实在太大了。

  庞天寿善于察言观色,整天就琢磨皇帝的各种言行举止,他见皇帝脸上的神色,似乎不想同意王彦的折子,心中却是一急。

  这王彦不离开朝廷中枢,他司礼监怎么能够重整雄风,庞天寿当即又躬身说道:“陛下,恕内臣直言,衡阳藩远离朝堂,对于陛下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

  朱聿键听了,看向他问道:“哦?怎么说?”

  “陛下,如今两广在衡阳藩手中,湖广在何腾蛟手里,堵抚台掌握的只是湖南的民政权和抚标万人,衡阳藩势力以经很大,眼下马上就要与北面敲定和议,一旦达成,朝廷就多了江南,淮南之地,若是衡阳藩在朝,必然插手江南、淮南,势力会更加旁大难制。臣以为不如应下衡阳藩之请,如此陛下虽失去湖南民政之权,却能在朝中做到乾坤独断,利用江南、淮南,迅速壮大朝廷势力,再反过头来削藩。”

  朱聿键却不能这么轻易的做出决定,“衡阳藩总督五省,又有桂藩在手,若让他掌握五省,恐怕今后削藩不易啊!”

  明朝皇帝为了与文臣抗衡,十分注意培养身边的太监,对于皇帝而言,太监内官,这些家奴才是自己人,所以专门派人教授太监识文断字。

  朱聿键一开始是很讨厌宦官的,这也是明朝继承人培养制度的问题,他算是天纵英才,自己摸索出了制衡之到,发现以明朝的制度而言,他只能依靠宦官,才能实现制衡。

  庞天寿是一定要将王彦赶出朝堂的,否则以王彦对阉党的态度,他就没有出头的机会。

  “天下膏腴之地在东不在西,在南不在北,陛下控制了江南、淮南,又有江西、福建之助,削藩不难。衡阳藩号称五省,但除了广东、湖广还算富庶,广西、贵州都是贫瘠之地,且要面对云南的叛贼,川东川南也都是大山,且要面对虏首豪格,这些地方都要倒贴银钱,衡阳藩到手的其实只是湖南的民政权,而他却要因此为朝廷承担云南和川陕两个方向的压力,而陛下则可专心经营江南,内臣认为这是好事。”

  朱聿键眉头紧锁,他与王彦一路走来,知道王彦的能力,他实在不敢让他控制西南。

  庞天寿见皇帝还在犹豫,心里急得上火,便再次说道:“陛下,自宋以来,中华制度日益健全,陛下可见过外臣谋逆成功之例,南宋吴家,功劳何其之大,不到两月就被平定,就说当年魏党的势力,也不比衡阳藩小,但毅宗皇帝一纸诏书,还不是立刻烟消云散。”

  理学盛行数百年,正统思想深入人心,皇帝授命于天,权利天授,代天行事,而官员的权利来自皇帝,是自上而下的关系,所以魏党面对皇权,几乎没有什么还手之力,而王彦想要打造的是自下而上的关系,他的权利来自与支持他的士绅地主,情况便不一样了。

  不过皇帝与庞天寿都不明白这一点,朱聿键想了一阵,他现在并没有压制王彦的能力,与其这样在朝堂上,斗得人心动荡,便宜了清廷,或许先准了王彦的折子,两边便能暂时缓和下来,先各自经营。

  只是如此一来,恐怕打完了满清,今后内部怕也要打上一场才行,但如果不准,恐怕满清还没打完,内部便先行火拼。

  朱聿键犹豫许久,最终点了点头,“折子你等会儿送来,朕批复之后,便让内阁执行。”

  (希望书友们能qq阅读支持正版)

第673章大国之怒

  在两淮山东风起云涌时,南面的明廷内派系斗争也初步显现出来,可即将发展的愈发激烈之时,却忽然来了一个大转弯。

  整个朝廷因为王彦辞去中枢的职务,自请到地方督师,而安静下来,之所以如此,或许也是众人拿不准此事的影响,不明白王彦的意图,所以不敢贸然出手,想要先静观其变。

  王彦最近很少上朝,大多数时间都在王府里与幕僚进行规划,如何以幕府来取代朝廷的制度。

  王彦更加倾向于宋制,但却被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反对,宋制确实解决了中国历代的诸多问题,但是毕竟年代久远,而且任何一个制度的关键不是制度本身,而是在人,再好的制度,人不会玩,也是枉然。

  明制推行以久,上下官僚都十分熟悉,而且明朝皇帝通常不勤政,常常不理政务,整个朝廷依然可以保持正常运转,就说明明制可以脱离皇权,可以在上面进行改变。

  此时天下未定,大变的时机尚不成熟,王夫之等人建议王彦不要做太多改变,也不要太过放权。

  经过商议,今后幕府的制度在明制上做出改变,但王彦决定先恢复六科给事中封还执奏之权,以表明自身的政治理念。

  此时王彦的奏章被批准下来,他的政策便开始全面转向经营西南,先把自己的根基打结实,下一布就是请加大将军之衔,此衔自徐达之后便被废除,现在皇帝肯定不准,但他今后必须要把这个职衔拿过来。

  时间转眼到了十二月底,他想从朝廷抽身,并不是那么简单,想要控制西南也并不容易,大明是个二百七十多年的老帝国,而他进入官场才四年多时间,军中还好,但文官系统中他却只能暂时掌握一些要害,地方上还有大批朝廷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人才,并非他王家之人。

  这也是王夫之、顾炎武说他摊子够大,却没有根基的原因。

  衡阳王府,王彦与一众幕僚正连日商议,陈邦彦问道:“殿下,陛下的折子批下来,幕府之事宜尽早定下,不知道殿下准备何时前往武昌?”

  个人精力毕竟有限,王彦最近有点晕头转向之感,见陈邦彦问起,他想了想却反问道:“诸位觉得孤何时离开行在比较合适?”

  顾炎武起身一礼,“殿下,在下以为当乘着朝廷和议之前,先回武昌。如此殿下才能以备战之名将西南大权握于手中。”

  陈邦彦点点头,然后约带不满的叹了口气,“建夷和议,明显只是想借此打通漕运,拖延时间,陛下怎会如此轻易相信呢?”

  顾炎武摇摇头,“朝中大臣自然未必全信,但对于陛下与阉党而言,此事哪怕只有一成机会,都可以一试。若是成了,那便是天大的功绩,若是不成,对于阉党而言,也没有什么损失,他们只为一姓私利。如今朝廷亡国之危渐消,对他们而言,就算中计,不过是征战的将士多死些人,我等多费些功夫而已。这便是家天下与公天下之分,也是我等追随殿下的原因。”

  陈邦彦等人听后,微微沉思,王彦则开口说道:“既然如此,孤会在近日启程,诸位也要准备同行。”

  诸多幕僚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此时堂外忽然来了一个王府侍卫,“殿下,司礼监来人求见。”

  “必是为了和议之事。”王彦冷笑一声,然后对侍卫道:“带进来吧!”

  侍卫得令,行礼退下,不多时便带着一个小太监进来。

  王彦威名在外,阉党在朝势力并不强大,太监们自然也跋扈不起来,小太监十分恭敬的行礼道:“小宦,参见殿下!”

  “小公公,所来何事?”王彦抬手说道。

  小太监便赶紧说道:“内相让小宦请殿下去礼部商议议和之事。”

  冯銓开出极好的条件,却紧咬着明军水师必须先行撤出长江不松口,而王彦也一直不与配合,弄的主持和议的庞天寿极为恼火,但又没有办法,只能不停的请王彦。

  王彦觉得庞天寿已经被冯銓开出的条件,弄得鬼迷心窍,不过这冯銓与满清也实在无耻。

  这和议之事,中国历史上也不少见,但从未这么不择手段来骗人的,一旦达成,想要毁约,对于整个国家的形象都是巨大的损失,所以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才行,不然整个国家就没了诚信,无法取信于周边。

  不过满清显然并不在乎,也亏得此时东方就明清两强,他不讲便不讲了,但这种基因种下,也是另段历史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诱因之一。

  王彦听了太监的话,便挥手道:“孤今日还有大事要与部署商议,公公且转告庞内相,让礼部先行商议,孤改日再过去。”

  小太监听了心里大急,还商议什么,全都妥当了,就您这儿过不去啊。

  王彦不去,小太监自然不敢生拉硬拽,但这么回去,老祖宗那儿却不好交代,于是他急道:“殿下不去礼部,可否告知水师何时撤兵?”

  王彦听了,不禁眼神一眯,小太监立刻心中一凛,知道他的身份,并没有资格来问衡阳王,顿时就把头低了下去。

  就在他低头之时,余太初却匆匆来到堂外,然后急步进来,走道王彦耳边一阵耳语,王彦脸色便慢慢沉了下来。

  余太初说完,就站到一旁,王彦沉默一阵,脸上可见阵阵怒意,半响后对那小太监道:“你且先退下,待孤与幕属商议后,近期会给庞内相一个答复。”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28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84/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