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銓确实被广州的繁华所震惊,整个城内的活力,并非是政治高压下的清廷城镇可比,城内居民生活及其丰富,比满清要更有魅力,但他却并非沉迷其中,他也有他的目的。
一方面,他确实了解南朝的民情,另一方面,他并不急着谈判,他来的目的就是用谈判来拖延南朝反攻江南的时间,让清廷有时间备战,所以这谈判越迟,谈的越久,便越是合他心意。
此时中原大国,还是比较讲信义的,基本上不可能做出这边谈判,那便开打的行为,冯銓了解汉人的习性,也准备利用这一点,来完成拖延的目标。
南朝这边迟迟不见,吕宫也是百无聊赖,总不能每日窝在房间里研究茴香豆的九十九种写法。
这日上午,冯銓正准备外出,见吕宫正在院中,便随口又邀了一句,没想到吕宫居然答应下来。
冯銓微微一楞,便让人取来衣服,但这厮却不愿换,愁得冯銓恨不得给自己一个大嘴巴子,一阵好说歹说,两人才乔装一番出门。
这出门逛了一圈,冯銓将他这几日间光顾过的酒楼、货栈、戏楼、商铺、票号,当然还有青楼统统带着吕宫走了一遭。
“世风日下,商贾之辈,优伶之人,大行其道,士农工商本末倒置,南朝这是走上南宋的老路,不吸取宋亡的教训,我朝合该定鼎天下。”旁晚回到驿馆,吕宫对于这次出行,还是非常满意。
这时他与冯銓,刚走进驿馆大门,大明的官员便到了驿馆,说是召他们前去礼部初步商谈。
“不准备宴请么?”吕宫看天色,正好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不禁皱眉问道。
宴会上行酒令,作诗,写词,是文人间切磋,一较高下的好时机,吕宫一直充满期待。
官员是主客司的正六品主事,甚为年青,听了这话,不禁斜眼看了吕宫一眼,意思很明显,明清打成这样,他娘的,还想吃宴席,不请你吃刀子就不错了。
冯銓见此忙带着吕宫进入驿馆,这是正是会面,得穿好大清的官服。
两人准备妥当,冯銓不忘叮嘱了吕宫几句,才登上主客司的马车,往礼部而去。
如今六部已经从原来的总督衙门迁了出来,不再挤在一块儿,马车在街道上走了一刻多钟,便在位于城北的礼部衙门前停下。
广京城发展迅速,但城南靠近码头,所以发展更为繁华,地价、屋宅的价钱攀升迅速,朝廷的诸多衙门便迁到了地价相对便宜的城北,占据了一整条街道,两侧都是中枢的各个衙门。
冯銓与吕宫下车,见衙门前蹲着两个大石狮子,兽头大门,甚有威严。
正门上有一匾额,上面大书“礼部”两个大字,旁边一副对联,门前站着几人,依然是钱秉镫和夏完淳,吕宫见此眉头一挑,眼中不禁冒出丝丝火花。
夏完淳见吕宫看着他,眼神一眯,轻蔑的对视一眼,空气中立刻火药味弥漫。
这时钱秉镫一个侧身,笑着请两人入内,冯銓先整了衣冠,扶正碗帽,进了大门,才知道这内部与外部截然不同。
他们被引着走过一段甬道,穿过一个东西穿堂向南的大厅后,便到了内院,上面一间正堂,两边几间厢房,中间一条长廊直接穿过池塘、假山连到大堂。
这也是朝廷经费紧张,虽然衙门外修的颇具威严,但里面还是原来主人家的模样。
南朝这边根本没有宴请的意思,这让吕宫十失望,挑事需要一个由头,不能没个由头上来就咬,毕竟他也是个有身份的人文明人。
这一进内院,吕宫正好看见池塘里有几只小鹅戏水,顿时灵机一动,站着不走,忽然指着小鹅说道:“白鹅黄尚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
他这是故意找茬,不过也不算唐突,必究有个由头。
他这行为,钱秉镫心里门清,明清两方的较劲,是各个方面同时进行,不过他并不担心,这比文斗,大明是满清的祖宗。
夏完淳何等聪明,知道这厮早想找他麻烦,见他年轻便有意相欺,他打眼一看,正好一只乌龟趴在石头上伸头,嘴角不禁一笑,脱口而出道:“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此言一出,顿时一阵哄笑,冯铨难免脸上无光。
吕宫出师不利,脸上一红,他见那池塘,马上又出一联,“点水难掀千层浪。”
他这是说,夏完淳年纪小,能有多少本事,掀得起什么风浪,也是暗讽明朝丢了大半江山,现在这点地已经不能有什么作为。
吕宫出完这一联,颇为自得,谁知夏完淳马上对道:“一火能烧万重山。”
钱秉镫见夏完淳从容应对,大长明朝威风,不禁哈哈大笑,招呼众人进入大堂。
众人在堂内坐定,冯銓便与钱秉镫交谈起来,大意便是希望能与高级别的大明官员交谈。
满清的目的是用谈判来拖延明朝,许下极好的条件,来分化明朝,但这得有人和他谈,他才能做到,现在仅是两个小官,明朝根本不重视,那显然无法达到他的目的。
他最想见的自然是王彦,不过王彦现在地位很高,最近又封了郡王,不可能一开始就与他交谈,可王彦见不到,明朝至少也该派个尚书、大学士之类,能做主的来谈。
冯铨这边商议,吕宫却一言不发,堂堂大清状元,居然败在一个小儿的手里,他算把大清的脸丢完了。
吕宫急于挽回面子,恰巧这时天渐渐黑了下来,小吏进堂点了蜡烛,又罩上灯罩,他趁众人停下交谈,立刻抓住机会,见缝插针,立马又道:“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这表示他很不高兴,夏完淳见这厮没完没了,眼珠一转,便骂道:“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你~”吕宫拍案而且,怒气冲冲道:“少小欺大乃谓尖。”
夏完淳立即回敬道:“愚犬称王即是狂。”
这下大清状元险些被气得吐血,一旁的冯铨便有些忍不住了,说好的为大清长脸呢?
你这说好了出去打人,结果每次都打你,不太合适啊。
“消消气,消消气,今天就到这里了~”冯铨好心劝慰一句,趁输得不是太难看,收手吧,不然大清的脸都要丢完了。
吕宫两眼通红,却根本听不了劝,他刚得大清状元不到一年,今后风光无限好,要是载在这里,名声全毁了,今后还怎么混。
夏完淳也微微一笑,“对子只是消遣切磋,长音兄不用在意,我们还是要以谈判为重。”
切磋消遣?老子名声全毁在你小子手里了,吕宫强忍着火气,沙哑着声音道:“我在出一对,稻粱菽麦黍稷,许多杂种,哪个是先生?”
这幅上联乃是他这几日在驿馆苦思所得,自己都没想出下联,料定小儿对不出来,“你对吧!”
夏完淳出生于书香门第,三岁识文,六岁能诗,师从文坛泰斗陈子龙,十多岁就号称江左少年,才华不仅横,而且溢。
不过这对子,确实复杂,稻、粱、菽、麦、黍稷,要找对应,确实不容易。
吕宫见他皱眉,心头一喜,“怎么?对不上来吧。”
他话音未落,便听夏完淳笑道:“诗书易礼春秋,许多经传,何必问老子!”
吕宫顿时一口鲜血喷出。
一旁负责记录会议的书吏,立刻提笔,在宗卷上记上,顺带着准备回家后再写个揭贴~
第654章红夷使清
大清状元被气得吐血的消息,因为一封揭贴,被整个广京的军民知晓,大涨军民士气。
广京文化鼎盛,不多久夏完淳的事迹就被文人改变成戏剧,评书流传出去,吕宫因此一病不起,暂且不提。
却说冯銓为了吸引明朝的注意,可谓煞费苦心,他在向钱秉镫提出大清愿与明朝“划江而治”之后,消息层层传达,终于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震动。
虽然一部分大臣,认为建夷不可信任,但面对不战而得江南,这样的诱惑,还是使得不少人动心。
冯銓嘴炮一放,成功搅动了大明朝廷,负责谈判的人,也从正五品的主客司郎中钱秉镫,变成了大学士礼部尚书何吾驺,规格一下提高几级。
一时间,冯銓便繁忙起来,而大清状元吕宫,却一病不起,整个人消瘦大半,脸颊凹进去了,眼窝也陷了下去,就像是被人蹂躏过一样,一下苍老,完全没有当初的意气风发。
在广京谈判时,江宁城也来了一波特殊的使者。
随着时间流逝,已经到了顺治四年底,再过一个多月便要过年。
对于清廷江南总督洪承畴而言,顺治四年是极其不顺的一年。
路上失败,江上失败,最近海上也失败了。
浙江水师偷袭舟山,正遇郑氏战船北上,结果偷袭失败,反被爆锤。
这么一来,他从侧面打破长江封锁的计划便落空了,如今江面上的明军战船依然还在,而且随着闽地的郑氏战船加入,明军对与长江的封锁也变成了一个长期的战略,三家水师轮班,每家封锁一月,然后休整两月,牢牢卡主了清军的命脉。
这让洪承畴只得冒险从别处悄悄运送物资过江,长江千里,明军战船也只能控制几个关键点,他这个策略确实奏效,连续几次将米粮运到江北,又将江北的盐铁运到江南。
虽说因为不能走大运河,物品要走一大段陆路,提高了运输的成本,但只要能运,便已经是好事了。
只是可惜,这种背地里的运输,在十月间清廷内部六王内讧后,满清人心开始动荡,运输也变的不再安全,洪承畴最近两次偷运,都被明军水师半路抢劫。
洪承畴坐镇江南,此时已经感觉表面上平静的局势下,暗流不断涌动,他感觉到了一阵风雨飘摇。
卯时一刻,东方天空泛起鱼白,天色麻麻亮,洪承畴早已起身来到书房。
如果是往常,他要先在书房待上一个时辰,用过早饭后,再前往衙门办公,可今日却出现了意外,他刚坐下不久,便有书吏前来禀报,“启禀总督,方才守卫太平门的千总派人前来,说是来了一伙红夷,手持浙江巡抚衙门的路引批文,还有引荐信想要拜见总督,不知总督见是不见?”
“红毛夷?”洪承畴闻语眉头一挑,“信带来了吗?”
书吏双手呈上,洪承畴拿过来,展开信纸观看,他才看了几行,便吩咐道:“让他们进城!”
太平门是江宁城东的一座城门,早上城头响起悠扬的钟声,“咚咚咚”的提示着城外等候的小贩,马上就要开城。
江宁是大城,城中人口众多,每日消耗甚多,全靠城外供应,百余名菜农挑着菜担,赶着驴车,争先恐后的在城门口排起了长队。
与往常不一样,在队伍一边,却有一群奇装异服的红毛夷,一个个长得跟魔鬼一样,身上还有股子骚味,正是纵横与海洋上的荷兰人。
此时的荷兰人刚刚与英国一起击败了西班牙,获取了海洋的霸权,但无论他在西方世界多厉害,在东方他都没有话语权。
南面大明在南海上凭借大国的人力物力,快速崛起,使得荷兰人在南海上的利益,丧失大半,而明朝方面流露出来收复台湾,将他们赶出东海和南海的意图,便使得荷兰人大感不安。
远交近攻,这个策略即便是西夷,也能无师自通,眼看这明朝在海上崛起,挑战荷兰人海上的权益,荷兰人理所当然的将目标投向了北面的鞑靼朝廷。
由于得不到中国的货物,荷兰在大员,在巴达维亚的利益爆减,荷兰台湾第九任总督欧沃德以及巴达维亚总督约翰·马绥掘通过书信商议,便决定派遣了一个使团出使鞑靼朝廷,意图两方合作,一是贸易做生意,二是对付明朝。
荷兰这个使团的首领,是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小头目名唤揆一,使团对于此次出使怀有了很高的期望,可惜结果却不尽人意。
起初满清对于荷兰使团,还是十分感兴趣,而且非常欢迎,毕竟如今天下两国并立,能有使团来京,有利于满清争取法统地位。
揆一起初还十分欣喜,但很快就发现,基本是对牛弹琴,大清国根本不知道荷兰在哪里,大清完全是以“萬邦之主”的口吻表示對“远人”的怀柔,将荷兰视为“藩服”属国。
至于贸易,大清什么都有,并不需要贸易。
联合对付明朝,你谁啊?插的上手吗?
结果荷兰人的两个目标都没有实现,临走清廷道是大方的赏赐了一些东西,但也告诉荷兰人,你可别每年都来,最好八年来一次,每次不得超过百人,毕竟大清也不富裕。
本来这一次出使,也就这么完了,荷兰人正准备原路返回大员,但是在经过浙江外海时,遇上了风暴,荷兰人只能靠岸躲避。
浙江的清兵以为是明朝的大船,派兵将靠岸的荷兰人围了起来,此事很快便惊动了浙江高官。
正好满清浙江巡抚偷袭舟山失败,损失了不少兵船,他见红夷船大,便有心占为己有,结果发现是使节的坐船,才打消了心思。
不过毕竟是汉员,思想上不像京师的满洲贵族那么无知自大,他与揆一聊了几句,便决定把这群荷兰人引荐给洪承畴,便指使揆一往南京碰碰运气。
此时城门准时吱吱嘎嘎的开启,商贩、菜农们一个个的进城,只有揆一行没有动静,之前他们已经将浙江巡抚引荐的书信送上,可这半天了还没动静,他们便急了起来。
第655章洪承畴试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