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一出口,堂上鸦雀无声,重官刷的一下齐齐把目光投来,姜曰广离的近,一把拿过战报,但拿过之后,犹豫了一下,却没打开来看,反而又递给了万元吉。
待万元吉定了定心神,看了看,脸上渐渐漏出大喜之色,姜曰广见此急问道:“如何?”
万元吉激动得站起身来,连腔调都变了:“大捷!大军以破满达海!”
这话传入众人耳中,一众官员纷纷大石落地,缓缓落坐,而姜曰广连忙又把军报要过来,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果然是大胜。”姜曰广一边看,一边把情况说了出来,“我大军按计划,先于信江之西,伏击清军先锋,杀敌将甲喇章京刘之源,次日武卫右军会同武卫中军,在追杀途中,同清军主力相遇,激战一个时辰,未时一刻,张参政领四万义师先赶至战场,未时二刻,金督镇领三万武卫左军赶至,我十余万人马与清军激战于豫章平原,杀敌将卜从善、张文博、阿嗯敏,重创满达海,终击溃敌军。现大军正向东追杀残敌,光复饶州,直指安庆。”
“彩!”堂内众多官员,发自内心的一声赞叹,激动得难以自持,众人传阅军报,有人才接到手中,两行热泪便流了出来。
自古文人墨客都有多愁善感的秉性,与士卒的欢呼不同,文官幕僚们,纷纷热泪盈眶,酸劲儿一上来,少不得又要做诗,做歌。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金督镇破虏歌,闻官军大破北虏,各种诗词,把金声桓、万元吉、姜曰广等江西官员的声望推到了新的高度。
民间各种画本、小说、唱词,也围绕着此战,创作出了许多作品,当然这都是后话。
“好,太好了,这一战击溃入赣清兵,一扫东线颓势,大快人心呐。”巡按御史吴尊周,大声赞叹。
黄克渊就等着江西明军胜利,他比谁人都要激动,但没忘了堵胤锡交代的使命,当即出列作揖道:“万督师,姜阁部,今赣地无忧,金督镇若再占安庆,扼住长江,大兵当立刻西进以解武昌之围,歼清军中路军于湖北之地,则天下之势立刻倒转也。”
激动过后,堂上众官听了言语,慢慢安静下来,右参政黄人龙听了黄克渊的话,却立刻站起来,大笑道:“解什么武昌?现在当长驱直下,直扑金陵啊!”
黄人龙显然十分振奋,他向堂上众官扫视一眼,行一礼,信心爆棚的说道:“督师,阁部,诸位同僚!清军大败,主力皆在湖北,我等携大胜之势,长驱而下,金陵在望,光复南都之功,唾手可得也。”
这江西如果能打下金陵,那功劳简直就通天了,立刻就有官员附和道:“黄参政所言甚是,当乘破竹之势,夺复明第一功!若金陵在手,我等请圣驾,告祭孝陵,传檄天下,中原必闻风而起,大河南北,西及山、陕,东及齐鲁,还有谁会为清廷效命?”
黄克渊听了,却觉的不妙,这太过急功近利,湖北威胁不除,怎么就敢东下江南呢?不怕被抄了后路吗?
“诸位。”黄克渊见堂中众人,大多都有东下之意,忙说道:“上游不定?何敢东下?”
姜曰广这时说道:“西解武昌,连衡郧襄,与湖广何氏鼎足相投,最为稳妥。”
(感谢幸福啄木鸟的五百书币,感谢悦冻窝芯的打赏,感谢挽兔的月票。)
第580章金声桓进逼安庆
进占安庆,南都在望,这确实一个巨大的诱惑,但也伴随着风险。
堂内官员因为这场大胜,信心大涨,都认为应该携大胜之势,再接再厉,继续用兵。
这点没人反对,已经达成共识,但出兵的方向,却出现了分歧。
以右参政黄人龙为首的一些人,心大胆大,建议顺江东下,光复金陵,而黄克渊则意图说服江西明军西进,先解武昌之围。
万元吉听了一阵,见姜曰广认为先解武昌更为稳妥,他当即静下心来,从情报中看,江南洪贼至少还握有五万人马,用来防备鲁王,大军真去打金陵,第一不知道能不能打下,第二放着湖北不管,肯定不行。
万元吉正想着,黄人龙确说道:“姜阁部,克渊所忧心者,乃武昌之围,我大军东下,多铎岂有不撤围之理。”他像万元吉拱手道:“督师,大军东下,不仅可以夺金陵,武昌之围亦立解也。”
他这话说出来,引得众人一阵点头,连万元吉也有些心动,可黄克渊却道:“黄参政错了,大军东下,武昌之围,未必会解。若多铎见武昌城破在即,不撤围,反加紧猛攻,万一武昌一破,襄阳亦危。此时多铎再分兵,一路入江西,一路援金陵,而我军又攻不下金陵,局势岂不全毁?再者就算多铎撤围,其有十万人马,只需留三万扼守一地断后,率七万大军回师东下,我大军岂不被金陵清军与多铎两面夹击。”
黄人龙听了一愣,他其实并不知兵事,半响后,不服道:“楚地雄兵十余万,实力远超江西,你怎知何督师守不住武昌?你又怎知我们不能在多铎回师之前打下金陵?”
这话就有些不讲道理了,堂上大多是文臣,长于政事,但成功者,未虑胜先虑败还是清楚的。
两人这么一辩,众人因为一场大胜而蓬勃生长的野心,也就冷却下来。
黄克渊听了质疑,也不生气,反而耐心道:“黄参政,进兵金陵,虽可能建立奇功,但洪贼并非无能之辈,一旦失败,则前功尽弃,西解武昌之围,则不然,赣地大军与武昌守军夹击之下,至少有七成把握击败多铎。一旦我们能将多铎手中人马消耗大半,清廷兵马损失惨重,短时间无法恢复,我们再取江南,又有何难?”
万元吉听到这里,心里已经有数,但黄克渊毕竟是外人,他多少要顾及黄人龙,于是笑着站起来说道:“诸位,这用兵的事,我等议来议去,却没有问问统兵大将的意见,我看不如暂时搁置,等问了金督镇的意思,再来商谈,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心中都清楚万元吉的用意,遂即纷纷入座。
这时姜曰广说道:“此战以胜,我们赣地暂时没有威胁,现在是否立刻组织撤离的百姓归乡,抓紧时间抢种禾苗,恢复生产。”
万元吉点点头,深感赞同,“姜阁部所言不错,既然战事结束,赣地的人心便可以安定了。三司的官员,也不必跟随在本督身边,大伙各司其职,安排百姓抢种。此外,抚州矿山、景德镇的磁窑,都要尽快恢复,这是我们江西赋税的大头,诸位不能怠慢。”
“下官遵命!”一众官员齐齐起身,作揖一礼。
当即万元吉留下姜曰广主持政务,便火速离开进贤县,东进督师。
豫章平原上,大战后的收尾工作,还在继续。
清军五万人马入赣,一场大战下来,烟消云散。除去不少骑兵逃脱之外,大部分绿营兵,都被围歼,但其中也有例外。
骑兵来去如风,胜则挥师掩杀,败则瞬息遁走百里,确实比较难缠。
八旗兵只顾着自己逃命,绿营兵的命运便凄惨起来,大部分被赶入鄱阳湖,但少部分也成功向东逃窜,只是八旗大爷骑马就跑,他们却跑不过追击的明军。
这些绿营兵见明军追至,便只能纷纷遁入城池,据城而守。
饶州府境内,这些清兵残兵,据守三四座县城,或是村镇,意图负隅顽抗,可随着李元胤用枪挑着满达海的人头,在城下溜了一圈,清兵便大多出城投降。
这是继勒克德浑被王彦烹杀后,明军斩获的第二颗贝子的人头,那被长枪挑起的人头,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欢呼不休。
金声桓督促近十万人马,将饶州府境内,清军残兵的据点一一拔除,一路高歌猛进,行至浮梁县时,清苏松巡抚土国宝领着两千多残兵,却据城不降。
要说这老小子也是能跑,居然跑到浮梁才被骑兵遇上,他慌忙遁入城中,明军骑兵喊话,让他投降,他却不降。
李元胤挑着满达海的人头,在城外转了一圈,屡试不爽的一招居然也不奏效。
土国宝是清廷苏松巡抚,与太湖义军交手颇多,吴胜兆据松江府反清时,土国宝下令搜捕参与人士,一日要杀俘百余人,半月方止,此后又参与围攻太湖水寨,大肆屠杀义军,铁杆汉奸一枚。
在天地会发布的暗杀榜上,洪承畴排第一,他也是江南地区的前十名。可能是感到自身罪孽深重,也为了他在江南的家人安全,他决定跟着清廷走到黑了。
金声桓大军进至浮梁,同骑兵会合后,知道土国宝顽抗不降,顿时大怒,立刻发兵攻打,但老小子居然守了下来。
这时李元胤再次请命出手,领着一群矿工在城上刨了个洞,填上炸药,然后封好,“轰隆”一声响,就把浮梁县的老城墙炸出了一个大缺口。
王彦炸过漳州,但技术不行,成效不大,但李部这几个月的矿工生涯,却学到了这么个新技能。
浮梁一座小县城,墙老城薄,比炸矿还要简单些。
明军从缺口一拥而入,两千绿营兵一个不留,全被杀绝,土国宝被人从粪坑里搜出来,金声桓恼他不降,触了他势如破竹,望风而降的彩头。下令让人找来一个大陶罐,砍了四肢,装在罐里,只漏出个人头。
(感谢壕的999打赏,感谢来给爷笑一下的打赏。)
第581章兵不刃血下安庆(贺盟主)
明朝火器发展迅速,各种有用没用,稀奇古怪的兵器发明了不少,思想十分超前,用火药炸城并不是稀罕事儿,但操作这么精准,就很少见了。
不说李元胤割了满达海的人头,就说这炸城的手段,就令金声桓十分感兴趣。
如果有这么一支善于破坏城池的队,那遇见攻不下的坚城,轰开一道口子,大军岂不所向披靡。
当下他私下找来李元胤谈了谈,发现确实是个人才,更是喜欢的不行。
正好万元吉追上了大军,金声桓遂即亲自找上去,要求把李元胤划入他的麾下。
金声桓打了这么大一个胜仗,万元吉不好不给他面子,他也没弄清楚李元胤的来历,便点头答应,而且干脆让李元胤带上本部,再从矿工中挑选千把人,凑足三千之数,卖给金声桓一个人情。
有了督师允许,金声桓将李元胤收入麾下,他不仅得了一员大将,而且做为上级,斩杀满达海的功劳,他也得分去一半。
金声桓心情大好,当即催促大军浩浩荡荡的跨出江西,进入池州地界。
早一步逃过去的清军骑兵,已经给沿途各州府带来了前线大败的消息。
清廷委任的官员得知在溃兵后面就是追杀而来的明军,纷纷感到极度震惊,不等明军杀到,就带着细软仓皇逃命。
满达海死后,入赣清军的主心骨,成了固山额真金砺,他逃入池州,也没想着防守,而且就算想守,他也守不住。
在后背有十万明军追来的情况下,他压根不敢停留,直接往江宁逃去。
明军这边,只要挑着满达海的人头,在城下一转,沿途城池便全部投降,十万明军三天之内,连陷建德、东流、吉阳,兵抵黄石矶与安庆隔江相望。
清军三路入寇楚赣,北路的粮草物资,由河南等地提供,屯在新野,中路和南路都是江南出兵出粮,安庆便是物资粮草的中转地之一。
负责两路大军后勤的清巡抚萧起元,正在安庆,他听说满达海被杀,又见对岸近十万人马,旌旗蔽天,随时可能渡江,他顾不得许多,没与人商议,就仓皇逃往庐州,并打算一路不停,直接逃回江宁。
明军在黄石矶停歇几日,找到船只便分批渡江。安庆城内的清兵,居然不敢建立江防,不过他们想建也没法子建,城中只有三千人马,排排站也没个几里地,建哪门子的江防。
七月二十日,金声恒领战将百员,大兵十万,兵临安庆城下。
当初左部东叛,号称百万,也就是在这儿便被黄得功拦住、击败。
金声桓作为左部的一员,时隔三年后,在来到这座城下,心中有些感慨。
那时左部是进退失据,往前进不了南京,往后回不了湖广,两面为难,现在他又回到安庆,旧时经历仍旧历历在目,而且同样有两个抉择,放在他的面前。
东望金陵,还是西解武昌之围?
虽然万元吉已经做了决定,大军西进,包抄多铎,先解武昌之围,而他也认可这个决定,但南都在望的诱惑,又让他多少有些不甘心,这让金声桓十分厌恶安庆。
一旁的孙守法没有注意金声桓的情绪,他正看着远处的城墙,凌厉的目光远眺城上的守军,问道:“督镇,怎么打?”
金声桓听了,说道:“改改规矩,依然先射书招降,但期限改成一天,期限一过,大军破城,鸡犬不留。”
孙守法有点疑惑,但并没有多问,明朝大军也没少屠城,他抿了抿嘴,“那末将让人把阵势摆开,好让守军看看咱们的军容气势,自个儿掂量掂量。”
金声桓听了点点头,可这时王得仁却忽然一声大喊,“咦?这群撮鸟还敢开城门,不惧死么?”
众人闻声望去,果然见城门缓缓打开,金声桓见此,一声冷哼,当即一挥手,身后徐启仁立刻会意,夹着战马冲出,身后两千骑兵也紧跟着奔出,想要看看城里的三瓜两枣,怎么和他们城外浪战。
骑兵们列好阵行,城门已经大开,吊桥放下,却只有一骑奔了出来,那人一不着甲,二不拿刀,头顶的辫子也剪了,穿着道服,戴着网巾径直出来。
这哪里是来浪战,显然是来投降,徐启仁连忙让人把来人带到金声桓面前,来人便道:“罪人扬坤,特来献城,请万督师、金督镇进城。”
武昌城下,炮火连天,战事进行了大半个月,逐渐到了最激烈的时候。
连日的轰击,这时已经初见成效,经过傅上瑞指点的老城墙,在每天数百炮弹的轰击下,终于裂开了一个大口子,最后彻底坍塌出了一个三丈宽的缺口。
清军从这个缺口蜂拥而入,幸运的是明军在早知城墙迟早会坍塌的情况下,知州游友伦已经组织民夫在老城墙后面,修了一段矮墙。
可是矮墙毕竟不是城墙,清兵猛攻下,明军难免抵挡不住,守将陈友龙急调兵增员,却因为调兵要先通报总督府,而显些使得清兵突入城中。
陈部一翻死战,虽然等来了援兵,将清兵赶出了城外,但也使得陈友龙对何腾蛟极为不满。
这个时候,总督如果要揽权,那就得站在城上看着,哪里需要支援方可以立即支援,但何腾蛟即揽权又不敢上城,将领临机应变作出调动,等人跑到总督府禀报,来回一趟,黄花菜都凉了。
城中诸将对于何腾蛟不放权,将权力集于一身后,又不担起责任的行为,深恶痛绝。
城墙坍塌对城内士气打击极大,再加上守城将领与督师之间产生了矛盾,城内军心已经不稳。
这几日,城内先后有近数百人逃出城外投降,更有一个百户成建制投敌,就更使得城中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