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21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西风夜渡寒山雨,家国依稀残梦里。

  思君不见倍思君,别离难忍忍别离。

  狼烟烽火何时休,成王败寇尽东流。

  蜡炬已残泪难干,江山未老红颜旧。

  忍别离,不忍却又别离,托鸿雁南去,不知此心何寄。

  红颜旧,任凭斗转星移,唯不变此情悠悠。

  ~~~~~~

  听着许嫣嫣凄美悲伤的歌声,王彦心中满是离别之痛,他不禁又停下脚步,在媚香楼外驻足。一旁的刘顺见此,心里不由得一叹,他已经知道许嫣嫣的身份,自然也是一行人中唯一能理解王彦的人。“公子走吧!”

  王彦看着注视他的一行人,情不自禁的又回望了媚香楼一眼,一咬牙便在许嫣嫣的歌声中,奔城门处而去!

第32章自成来,左部东下

  城门处,左懋第早已差人打点,王彦等人得以顺利出城,在与陈子龙告别后,他们便直奔江边,当夜就过了长江。

  泗州与南京相距两百余里,王彦三人一路快马加鞭,三日间便已经赶到泗州城外。

  王彦离开泗州也就十日时间,但返回泗州城内时,泗州却已经发生了变化。

  泗州位于徐州之南,淮安、扬州之东,本不直接面对清军,但随着河南落入清庭之手,泗州的西面门户顿时大开,便成为了抵抗清军的第一线。

  原本泗州城内只有他一个守备,现在却调来了一个泗州总兵,城中兵力也从忠义营的两千人马,增加到八千余人。

  王彦回到泗州后便连忙拜会新任的上司,而后便一边练兵,一边想法筹钱,一边等候南京的消息传来。

  时间一晃,就到了三月底,他没等来左懋第的消息,却等来了一纸调令。

  三月间李自成引兵东进,被大明寄以厚望的武昌宁南候左良玉不战而逃,还借着南京城内假太子案、童妃案闹得满城风雨之机,谎称奉先帝太子密诏,前往南京救护。

  左良玉将武昌屠杀一空,而后全军乘船,顺江东下,使得弘光朝为之震动,皇帝与马辅深感恐惧。

  左良玉打的旗号是“清君侧,救太子”,但北来太子纯属假冒,何须他救,他又至弘光帝于何地。

  皇帝登基近一年,合法性不容置疑,左良玉明为除掉首辅马士英、兵部尚书阮大铖一党,实则是欲推翻弘光帝,重组朝廷。

  南京城内的皇帝与马辅一党,自然不能让左良玉兵临南京,江北四镇因为定策之功,而得高位,自然也要站在皇帝一边。

  面对汹汹而来的左良玉大军,皇帝随命兵部尚书阮大铖会同靖南侯黄得功、广昌伯刘良佐、池口总兵方国安,再从泗州、淮安抽调一小部兵马,共同剿灭反叛的左军。

  朝廷的军令传到徐州,高杰部的老将们都有自己的地盘,谁也不愿意去和左良玉作战,兴平世子高元照同邢夫人一商议,只有泗州的王彦合适,便传下军令调他南下助战。

  王彦从总兵处接到军令,心中顿时布满阴霾,大明朝本就风雨飘摇,唯一的五镇兵马中最强的武昌镇又发动叛乱,难道真是天要亡我大明。

  在南京时,王彦与陈子龙等人交谈,还想着凭借左良玉部八十万众,抵挡李自成东进,为大明朝守住长江上游,不想转眼间左良玉就反戈相向,成了大明的敌人。

  王彦担心还不止于此,江北四镇本就对清庭的防御不足,面对着河南与山东方向清军,已经显得有些不支,如今又抽调两镇兵马去与左良玉作战,万一清兵这个时候南下,那大明岂不面临崩盘的危险。

  王彦一路魂不守舍的回到军营,如今也就只能祈祷,清兵能多给大明一些时间,让大明能先打败左良玉,再与其决一死战。

  突然发生这样的事,王彦马上就要去前线作战,筹钱为许嫣嫣赎身之事,他就只能暂时放在一旁。

  这时他匆匆给许嫣嫣写了一封信,托人带到南京,便急忙去集结营中诸将,准备南下同左良玉作战。

  打仗是个苦差事,徐州镇诸将都不愿意去,为了给朝廷一个交代,邢夫人便只得让没有根基的王彦去。

  可是王彦毕竟是为她夫君报仇的恩人,将玩命的活计交给他,让邢夫人心中有些过意不去,因而播下了五万两白银的开拔费,以及大量的粮草器械,来补偿王彦。

  王彦给许嫣嫣写完信,他帐中已经聚集了不少人,都是忠义营的主要军官。

  “子允,汝带一百兄弟,先去府库将这些东西领回来。”王彦放下手中毛笔,从怀中掏出一份手令交给钱一枫道:“去的时候多带车辆,今天一定要全部运回来。”

  “喏!末将领命。”钱一枫行礼后接过手令,便先行退去。

  这次南下作战,是徐州诸将都不愿意去,才落在忠义营头上,所以营中肯定会颇有怨言,特别是李泰祯手下的一千人马,多是泗州本地人,让其离开家乡作战,定然满腹怨言。

  王彦又不能要求每一士卒都能像他一样忠君爱国,为了大明可以上刀山下火海,所以只能借助一些手段。

  王彦想的很清楚,一只军队要有强大的战力,必须要上下一心,若是内部出了龌龊,那将比面对强大百倍的敌人还要危险。

  “诸位想必已经听说,忠义营将要南下作战之事。”王彦环顾帐中诸人道:“吾知道,不少人肯定对此存在着异议,毕竟故土难离,吾心中也颇为理解。因此谁若不愿随吾去,吾也不会勉强,尽可告知于吾,但若明日出发之后,再有动摇吾军心者,那就休怪军法无情,都明白吗?”

  “吾等愿随将军征战!”王彦说完后,诸人连忙行礼,但其中却又不一样,跟随王彦从山东一路杀过来的军官,自然真心实意,但泗州本地之人,脸色却不那么自然。

  王彦见此也不多说,挥手便让他们全都退了出去。

  下午时,钱一枫带着人将银两和粮草物资全部运了回来,王彦便下令全军在校场上集合。

  忠义营的士卒跟随着各自的千总在操场上站成两片,泾渭分明。

  王彦当上泗州守备还不到一个月,李泰祯手下人马归于他麾下的时间就更短,王彦根本没有时间掌握他手下的一千人马。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王彦还去了一趟南京,军中事务交给王威处理,但王威与李泰祯都是千总,而且李泰祯在高杰军中的资历比众人都老,所以王威更加控制不了他手下的人马。

  对于这样的人,若是以前,王彦肯定选择拉拢安抚之策,但自从南京之行后,王彦心中掌握自己的武装的心思就越发强烈,所以虽说李泰祯自从归于他麾下以来,并没什么太过出格的表现,但王彦还是绝顶动手,将他手下的人马控制起来。

  同为忠义营人马,跟随王彦从山东杀出来的老营自然更为精锐,他们是几十万山东义军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精华,之后又随着王彦在清军复地转战千里,睢州一战更是击破了数倍于己的许军,可谓百战精锐。因此他们站姿英武,散发着精锐该有的肃杀和朝气。

  李泰祯身后的士卒则不然,除了极少数的高杰老卒,他们大多是泗州本地失地的百姓,或是乡勇改编,并未受到多少正规的训练,因此只能勉强站成队形而已。

  王彦站在众军之前,看着由如两支军队的忠义营人马,心里一阵不快,更加坚定了他要掌握军权的决心。

  “将士们,想必你们也知道,忠义营将奉命南下,剿灭左贼叛乱。”王彦环视众军大声说道:“本将知道,打仗就是玩命,得先让兄弟们没有后顾之忧。”

  “抬上来!”王彦回头让钱一枫将刚领回来的银子,抬到众军之前,就地打开,那十两一块的银锭,整齐的堆满了整整五个大箱子。

  如此多的白银,给人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

  士卒们见此顿时一阵惊呼,直勾勾的看着眼前的银子。

  “这次愿意随本将出征的兄弟,兵士先发白银十两,小旗二十两,总旗三十两,百户五十两,千户一百两。”王彦指着装满银子的大箱,大声说道:“出征之后,斩杀敌军者,本将还有封赏。”

  士卒的开拔费,按惯例是给三月之饷,他们每月军饷不过九钱,王彦几乎一次就多发一年的军饷,士卒们顿时满脸兴奋。

  “这次出征,汝等得到的不只是银子,还可以为朝廷精忠,最重要的是有功名可以挣,能够光宗耀祖!”王彦继续煽动道。

  王彦的话语让军士一阵激动,不提什么精忠报国,不提什么功名利禄,光是那白花花的银子,就值得他们为之效死,校场上顿时便发出阵阵欢呼:“吾等愿随将军出战,平定左贼叛乱!”

  王彦听着士卒的呼声,看着众军的表现,心中十分满意,一挥手让众军安静下来,而后大声说道:“不过本将事先要说清楚,拿了本将的银子,就得听本将号令,如若有所违背,定然军法处置!”

  王彦的提醒,并没有将军士的热情浇灭下去,他接着说道:“此次出征,异乡作战,远离故土,如有不愿意跟随本将之人,也尽可站出来,本将也不会勉强诸位,只是着开拔费,却不能给了。”

  “现在诸位将士们,便做个决定吧!愿随本将者,直接前来领银。”王彦一挥手,指着一边空地:“不愿随本将者,可先立于一边,本将觉不为难。”

  自古以来,当兵吃粮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士卒们参军,并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的理想,也并非为了报效哪个皇帝,他们都目的很简单,就是吃粮,就是拿钱。

  王彦虽然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就是如此,大多数人根本不知何为家国情怀,在没有更好的方法之前,他只能用这样的方法,将这些军士拴在身边。

第33章 将远行,众军心思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普通的百姓,看老天的脸色于土里抛食,一生都活在村庄周围十几里的地方之内,能进几趟县城的都是少数。

  中国自古皇权不下县,老百姓对于皇帝的认知,远没有族中长老,来的亲切。

  这样的环境,使得众多人都处于蒙昧的状态,不知天下之势,不知自身之责,坐看风云变幻,家国沦丧。

  正是因为这样,各地乡绅一出面,便能很快招集大量乡勇团练,保卫家乡和族人,但若是朝廷招他们跋涉千里远赴他乡作战,就需要高额的银钱了。

  王彦想改变这种状态,让百姓明白忠君爱国,夷夏大防,但短时间内却根本没有这种可能,就算是最初跟随王彦的一千多兄弟,他们也并非忠于皇帝,而是与建奴的血海深仇,才让他们聚集在一起。

  家园难回,他们只能跟随王彦,这个带头大哥四处闯荡。

  听闻王彦一言,老营的兄弟自然不会留在泗州,这里并非他们的家乡,山东已经回不去,所以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银子。

  一旁的钱一枫早已准备好了名册,王彦亲手将银两发到老营士卒手中,他则负责记下每一个名字。

  无论是军饷还是开拔费,按惯例都是先发到军官手中,再由军官发给手下士卒,至于士卒们能够得到多少,那就得看军官的心黑是不黑了。

  李泰祯手下的士卒见一枚枚银锭直接交于老营士卒之手,实打实的落入口袋中,心里顿时欣喜。

  当兵本就是为了吃粮,虽说这次要远离故土,但这次的开拔费也着实诱人,众多士卒犹豫一番后,还是都选择了银钱。

  李泰祯手下的一众军官见此,脸色一阵不快,这么多开拔银,他们只要吃上一成,也足够家中老小开销一段时间。

  现在王彦不经过他们之手,便等于断了他们财路。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李泰祯手下诸多军官本就不与王彦亲近,心里顿时便生出许多怨言,但此时众多士卒都已领银,他们不好翻脸,只得先将自己的那份银两领在手中,再做打算。

  忠义营两千多人,最终只是九人未曾领银,王彦问之,或言老母在堂,或言家中无丁,王彦便每人发了一个月军饷,将其遣散。

  至此,五万两白银,用去两万七千两,一下便花去一多半,但剩下的白银,对于每个士卒来说,依然是山一般都存在。

  “看见没有,这也是汝等的!”发完银子,王彦指着剩下的白银,对着众军说道:“本将有点是银子,只等汝等,拿敌人首级来换!”

  “愿随将军征战,愿随将军建功立业。”

  吃兵血,这并非个别将领所为,而是整个大明的军队都是一样,几乎已成惯例。李泰祯手下的众多兵卒,对此早已********,现在突然出现一个不吃兵血,军饷实发,杀敌了还有赏银的将军,众军心中情不自禁的激动起来。

  “好了!既然得了粮饷,今日本将就放汝等出营,与亲人告别。”王彦一挥手止住士卒的欢呼,而后严肃的道:“但众军须尊军令,明日午时赶回大营,逾期不至者,军法从事!”

  “吾等谨遵将军之令!”众士卒齐声应道。

  见此王彦一挥手,众军便各自散去。

  李振泰麾下的士卒急于回家,将银两交于家人之手,与家人告别,而老营的弟兄们,虽然没有亲人,但也各有各自的去处。

  是夜,泗州城的酒馆、青楼,纷纷爆满,那藏于街角巷尾的暗娼也是一夜不得停歇。

  泗州城西,李泰祯家里,一众手下军官也摆上了一大桌,好酒好菜管够。

  “千户,有些话末将憋在心里好久了。”酒过三巡,一众军官的话匣子随之打开,这时李泰祯手下的亲卫百户胡茂财,借着酒劲道:“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胡茂财不怕得罪人,必须说道说道。”

  “既然都憋那么久了,那你今天也给老子憋着。”李泰祯明白他手下这些兄弟的想法,他们不回家,而是集体蹿到他家来和他喝酒,无非就是为了今天之事。

  “别啊!”胡茂财见李泰祯的态度,连忙急道:“千户,末将是为您鸣不平啊!王彦是什么东西,来咱们军中才多久,凭什么当这个泗州守备。千户可是一路跟随兴平伯从陕西过来的老人,夫人和世子这样安排,末将不服!”

  “对啊,这次出兵南下,怎么也得千户做主,哪里轮得到他王彦啊!”一众军官跟着跟着附和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2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1/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