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188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何腾蛟又找来,颇有英气,能开弓拉箭的俊朗少年,但她又嫌弃人家没有文采,一心想找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丈夫。

  她这样拖着,转眼就拖到了十八岁,而随着何腾蛟地位的上升,能够算得上门当户对的就更少了。

  何腾蛟为她联系湖南王氏,要将她嫁于王彦之时,她对王彦已经十分了解,不及而立,就已经成为一方诸侯,被朝廷封为楚国公,率领十余万兵马抗清,可谓当世英雄,而他虽然征战杀场,却不是一个粗鲁之人,而是举人出身,文人统兵,再加上早年间流传出来的“一生一代一双人”,凄美的《梁祝》,说王彦成为天下女人瞩目的对象,也不为过。

  凉亭内,何枝枝靠着亭子坐着,清凉的晚风,吹拂着她的发梢,她脑海中浮现出今天与王彦的两次相遇,内心阵阵悸动,终于有了点怀春少女的样子。

  不过她心里却又有些伤感,她来了广京之后,早就打听清楚了王彦所有的事情,自然也知道王彦以有了位红颜知己,那“一生一代一双人”,怕就是为那许娘子所写的吧。

  “枝儿~”就在这时,何腾蛟匆匆寻来,“你怎么坐在这里,当心着凉。”

  见是何腾蛟,何枝枝收起了伤感,笑脸问道:“爹爹,楚国公走了么?”

  何腾蛟点点头,“回去了,你过来,为父有事要与你说。”

  白天何枝枝与王彦相遇,让他看见了自身的刁蛮劲儿,她也觉得不好,心里十分担心,但天将黑时,王彦却主动来何府,她却又高兴起来。

  这时何枝枝见何腾蛟似有心事,心中一沉,走过来,担心道,“爹爹有何事说给女儿听?”

  “婚事已经定下,但你夫婿催为父尽早回楚,说是担心清兵伐蜀,为父原本准备将你的婚事大办,现在只能一切从速,尽快将枝儿嫁入王氏了。”古代婚礼,礼节极其复杂,拖长点,来回能弄个一年半载,现在虽说要从速,但该有的礼节却不能少,估计最少也得一个月的时间。何枝枝心中蓦地一松,有些扭捏的道:“女儿还没想那么早嫁了,而且据说他已经有了一房小妾,还是共患难的知己,女儿过去,未必能讨他欢心。”

  何腾蛟笑道:“这可不像为父的枝儿,你是正室,又有为父撑腰,娘家有这么大的背景,还怕一个小妾么?”

  何枝枝脸上一羞,“那女儿就听从爹爹安排。”

  “好了,为父会吩咐你母亲,为你准备好嫁妆,在为父回楚之前,将你的事情办了,你自己也去准备准备吧~”

  何腾蛟是隆武帝的南阳旧人,备受恩宠,掌握了隆武朝廷三成的兵力,十余万人马,千里之地,王彦如果得道他的支持,那整个隆武朝廷,基本就没有与之抗衡的存在。

  联姻之事,远的来说,有利于他推行改革,近的来说,可以把隆武朝廷内部,两大抗清主力结合在一起,使内部更加稳定、团结,所以王彦对于尽快举行大婚,完全没有意见。

  王彦与何腾蛟谈了许久,回到府邸,又忙于调兵,等各种事物,半夜才回到后院歇息,他以为许嫣嫣已经睡下,却不想房里的蜡烛依然亮着。

  王彦想着今天的事儿,进了房间,许嫣嫣见他进来,立刻将手里的刺绣收了起来,她嫣然一笑,“夫君先去洗把脸。”

  一旁打盹的小婢,闻声连忙揉了揉眼睛,出去打来热水,王彦跟随她向外书房走去,来到外书房,小婢替他脱去外裳,先洗脸在泡脚,王彦遂即低声问道:“何家的娘子来广京了,嫣嫣知道吗?”

  王彦新年之后,一直奔波于外,对家中琐事基本不太关心,所以对王何联姻的进展也不是很了解。

  许嫣嫣是许直之女,许直临死之前,将它托付给了王彦,古人重诺,王彦既然应下,加上他本身与许嫣嫣的感情,本该好好爱惜,但最后还是妥协,只能纳她为妾,在这一点上,王彦比之六旬老翁钱谦益,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妾的身份,在古时后是十分低下的,之前因为没有正室,妾不妾的也没有什么区别,现在何家娘子即将过门,虽说许嫣嫣之前说过不在意,但王彦还是有点在意她的想法。

  “回禀国公,十五之后,何府派人拜见过老太君,何家小姐的事情,侧夫人知道的。”小婢边说边给他擦干,为他披上外袍。

  王彦点点头,快步走回内屋坐下,许嫣嫣过来给他轻轻的揉着肩膀,王彦舒服的闭上眼睛,“今天我去了一趟鄂国公府。”

  “嗯~”许嫣嫣轻轻点头,低着头,柔声说道:“夫君见到何家姐姐了么?”

  “按礼节,要到大婚之日才会看见,不过她应该是瞧见我了。”

  王彦抓住许嫣嫣的小手,把她拉到怀里坐下,许嫣嫣抿嘴笑道:“看样子,夫君是觉得可惜喽,要不要嫣嫣去给夫君看看,何家的姐姐俊不俊俏?”

  王彦一脸无奈道:“我去锷国公府,主要是寻何督师商议大事,联姻之事,一直是大伯和父亲在操作,我也是今天才知道这么快就已经定下来了。”

  许嫣嫣见王彦板着脸解释,心里十分高兴,她撒娇地楼着王彦的脖子,伸出细白的手指在王彦的鼻子上画了画,娇道:“嫣嫣只是妾,夫君能想着嫣嫣,嫣嫣已经很开心了。夫君位高权重,天下之事,已经十分操劳,家事就不用担心了,嫣嫣会与何家姐姐好好相处,夫君主外,到时姐姐主内,定让夫君没有后顾之忧。”

  王彦大为欢喜,站起身来将她抱起,“嫣嫣这么知书达理,我该怎么报答你呢?”

  (感谢梦毁,悦冻窝芯的,感谢前o明o余o孽的)

  ???

第441章试炮

  清晨天还未亮,王彦在许嫣嫣的服侍下,匆匆喝了碗稀粥,就急忙出门。

  早朝制度,古已有之,只是每个朝代有所不同,明太祖是个看不得人闲的人,所以官员休息的时间很少,除了重要节日,或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早朝可以取消之外,其他时候都要早朝,官员擅自不朝,或者撒谎不朝,一经发现都要按大不敬论处。

  虽说早朝是制度,但皇帝上不上朝,那又是另一回事了,而在京的官员,也不是都要上朝。

  朝廷一般每日一小朝,十天一大朝,小朝也就是大学士和六部尚书、侍郎,都御史,十几个人而已,大朝时人才多些,六部给事中,御史也能上朝。

  隆武是位勤政的皇帝,王彦鸡鸣起床,打理仪容,吃早点,然后出门,大臣们有的走路,有的坐轿。

  天色麻麻亮时,开始排队,行礼,上朝。

  王彦将昨日写好的奏章呈上,他在上朝之前,已经与几位阁部通了通气,所以无人对攻打漳州提出异议,隆武皇帝也觉得朝廷迁入广南之后,应该与清廷打上一场,遂即准奏。

  下朝之后,一部分大臣就直接去各部办公,另一些还可以回家睡个“回笼觉”,王彦则直接前往广京城内的铸炮坊。

  漳州被李成栋、佟养甲,经营了数月之久,城墙肯定十分坚固,要打下这样的坚城,就必须要有重炮。

  王彦昨天听说铸炮坊新铸之炮,已经脱模去沙,他今日便决定前往观察试炮。

  自从在广京安顿下来以后,王彦主要是埋心经营内政,补充新卒,至于研发铸造器械之事,他则全权交给了宋氏兄弟。

  几个月来,王彦虽然没有过问铸炮坊的事务,但投入的银子,可一分也没有减少,现在火炮终于造了出来,他心里还是十分兴奋的。

  在之前的作战之中,王彦出粤时一万七千余人,火器配置高达六七成,但等从楚赣转上一圈,基本就变成冷兵器部队。

  王彦击败耿仲明,击败勒克德浑,大都是依靠火器,所以他深知火器的作用,但火器的损坏高,射程近,甚至炸膛的问题,也让他大为不满。

  王彦之前给宋应星提过几个要求,就是要解决官铸火器与西夷火器相比,寿命短,射程近,标准不统一,甚至是火铳炸膛的问题。

  火炮容易炸膛,第一是因为铁质量不高,第二是工匠制作的炮管太薄,再者就是操炮手装填火药没有标准,多少没有定数,一旦火药装得过多,不炸膛才怪。

  这几点中,铁的冶炼技术,不是一两天能提高的,但装药量要定出个标准,铸的炮的规格要一样,下点狠功夫,应该能够解决。

  铸炮坊里,王彦边走边看,身后跟着一大批工部的官员,宋应星边走边为王彦介绍道:“阁部,按着您之前的要求,下官与匠人们,重新画了图纸,规定了每种火炮的大小尺寸,使得每门火炮,规制基本统一,解决了许多问题,性能基本可以与西夷火炮持平。”

  “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溜溜。”王彦笑道:“今天本阁要试试你们造的大炮,如果真的有那么好,本阁必定有赏。”

  “下官这就将火炮运出城去,安排试炮。”

  片刻后,一队士卒开始搬运大炮,王彦见一门红夷大炮,长一丈,炮口三寸有余,炮身黑的发亮,上面一行小字,“镇虏大将军,明隆武三年元月铸”,旁边还有一行更小的字,则是“匠人吴易镐,督监宋应星”。

  王彦微微惊讶,说道:“每门炮都将匠人姓名刻上吗?”

  “每门火炮,耗费银两数百计,为了使匠人用心,所以著名,凡炸膛,或者规制不一,都要接受惩罚。”

  王彦点点头道:“此法甚好,但不能只罚不赏,长庚可写个奖罚的折子上来,将各种规矩,规范起来,形成定制。”

  “奖罚之事,职下心中早以思索多日,等试炮完成,职下就将折子送过来,只是恐怕又要阁部多拨些银两了。”

  “银子不是问题,只要能把炮造好,该奖励的银钱,本阁不会吝啬。”王彦摆摆手道:“这次一共造了多少门火炮?”

  “回禀阁部,这次红夷大炮造了四门,小佛朗机有二十门,此外就是三百支鸟铳,鲁密铳五十支,掣电铳、讯雷铳各一支。”

  王彦停下脚步,眉头一皱,“这么少?”

  宋应星连忙解释道:“主要是匠人不够,而且器械制作负杂,向掣电铳射速最快,但工序繁杂无比,一名匠人一个月也很难造出一支,而火炮则是因为干模太耗费时间。”

  王彦摇摇头,“本阁不想听这些,可有的解决的办法?”

  “秦汉以来就有用铁模铸造农具,职下准备尝试一下用来铸炮,或许会节省许多时间。”

  王彦一行边走边说,最后来到广州城的西南郊外,红夷大炮的声响,惊天动地,若弄在城里试炮,只怕会惊了满城军民。

  来到试炮的场地,王彦只见远方,早有一队士卒在列队等候,新铸的火炮就在队列之前,只是距离有些远,看不清楚。等王彦走过去,士卒们昂首挺胸,目不斜视,一个个站得比直,炮队指挥陈余阶出来执礼道:“职下奉命试炮,请阁部训示。”

  今天要是试的主要就是四门红夷大炮,按着西夷的说法,就是十八磅炮,王彦点点头,炮身有铁环加固,从炮口到药室,前细后粗,尤其是火药燃烧的药室那一部分,尤其粗壮。

  “模样还行,是好是坏,放一炮才知道,来吧。”王彦挥手道。军令一下,陈余阶立刻指挥,几名砲手蜂拥而上,装填火药,放上引线,加以密封,再装上铁弹,一切准备就绪。

  这时小旗一挥,炮手们把手中火炬往引线上一放,一团团硝烟立时窜了起来,所有人都捂住耳朵,眼看着那火星嗖嗖往火门里钻。

  “轰隆”接连四声巨响,王彦只觉得地皮一颤,就看到那炮身突然猛烈抖动,铁弹从炮口呼啸而出,眨眼之间,远处扬起一团尘土。“好!”王彦见四枚炮弹,落地的距离几乎一样,顿时带头一声喝彩。

  (求推荐,求订阅,求。)

第442章要钱

  几门火炮,同时开火,能让炮弹落在相同的范围之内,对明军炮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初北京保卫,大将满贵与建奴激战,城上京营的炮队弟兄,开炮助威,结果炮弹全落在满贵军中,吓得满贵浑身冷汗,赶紧撤了回来。

  五忠军的炮队,有陈余阶训练,自然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但明军火炮规制不一,同一门炮还好说,几门炮放在一起,装填同样的火药,还真不一定相差多远。

  王彦看了这一轮炮击,大体就知道,四门炮规制基本统一,说明宋应星还是真解决了不少问题。

  这时陈余阶小旗一挥,一名骑兵夹着几杆旌旗立刻从火炮的安置处,催马奔出,他马速十分平稳,心中默数着时间,估计到了一里,就插下一面旌旗,然后接着走,接着插,当他奔驰到炮弹砸出来的小坑之处时,已经插下了七面旌旗。

  一众工匠、士卒见此,顿时满脸兴奋,忍不住发出一阵欢呼,因为大家都在跟着数,一共是七面旗。

  当然这是仰射,并非有效射程,以英夷在同时期进行的火炮改革,将火炮的种类进行规范,十八磅的长炮,仰射能达到十二里,有效射程在四里以上。

  王彦笑了:“射七里开外,那三里之内,应该能砸碎砖石。好,这回诸位干得不错,都要记上一功。”

  红夷大炮只能发射实心弹,作用主要在直瞄轰城,三里内能击碎砖石,这就是有效射程。

  相传宁远之战时,明军红夷炮的有效射程能达到四里以上,但其实大多数明铸红夷炮,有效射程普遍二、三里以内,王彦没想过能一下达到西夷的水平,能够保持规制统一,增加火炮寿命,就已经进步不小了。

  “谢阁部。”宋应星当即领着一众铸炮坊的官员,工匠齐声说道。

  王彦走到几名匠人面前,遂即吩咐道:“从现在开始,你们要用心铸炮,看看还存在些什么问题,试炮还要继续进行,通过增减药量观察射程的变化,找出最好的额度来。本阁不催你们,干得细致些,一旦定出标准来,就是大功一件,对于首功之人,本阁提其为从九品工部从事,明白么?”

  士农工商,工匠排在第三,但实际地位其实比商人还要差一些,因为商人最起码有钱,日子过的滋润,而且明代商品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奢靡,加上商人与官绅勾结,所以工才是实至名归的吊车尾。

  明代工匠做官很难,做吏却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也有例外,明人徐杲,就是木工出身,但得明世宗赏识,官至工部尚书,做到了明代工匠的极致。

  几名匠人,闻语顿时齐声应道:“诺。”

  王彦看了一阵,陈余阶又调整角度,放了几轮,火炮的性能还算稳定,遂即又开始试统。

  鸟嘴铳、鲁密铳、掣电铳、讯雷铳全部试了一遍,其中讯雷铳虽然看似凶猛,号称连发五统,但填装耗时,射程有限,基本不适用于实战;配六个子铳的掣电铳,性能最优,但工序复杂,朝廷没有能力生产;鸟铳表现一般,最后王彦将目光定在了鲁密铳身上,《武备志》中也说:“鸟铳,唯鲁密铳最远最毒。”不过,鲁密铳也有问题,就是造价远高于鸟铳,关键部位由铜来造,工序也比较复杂,但比掣电铳却简单得多,只是也需要大把的银子。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朝廷就是没有银子,所以王彦只得吩咐宋应星接着造鸟铳,他看的心痒,但也是无奈,五万新卒是招齐了,可还没家伙使了。

  其实现在火器有进展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士卒的衣甲也该加强,五忠军遇见披双甲的清兵,基本很难下手,特别是被重甲骑兵贯穿大阵,基本每一次都死伤惨重。

  此时虽然明清双方,都使用大量火器,但火器毕竟没有到独当一面的地步,虽然要重视,但不能迷信,毕竟当清骑冲到跟前之时,还是要让士卒,用身体去抗,用长矛、战刀这样的冷兵器去战斗,火砲火枪还远远不到完全取代弓弩刀斧的地步。

  对抗骑兵的冲击,最好是能有一只重甲步兵,这样无论是面对清骑,还是近身肉搏,都会是王彦手中的杀手锏,但关键问题,还是没钱。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18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88/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