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176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第411章汉中之战

  汉中一地,地势险要,夹在关中与川蜀之间,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汉末张鲁得此地,得以割据称雄近三十年。

  汉中之地,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无论北方政权想打巴蜀,还是巴蜀政权想出蜀北伐,都要先下汉中。

  蜀汉昭烈皇帝入蜀之后,第一件要事,就是出兵北上与曹瞒争夺汉中,此后蜀汉丞相诸葛亮,大将军姜维,皆以此地为根基,数次兴兵北上,讨伐魏晋。

  对于入蜀已有三载时间的大西政权来说,无论是出蜀争天下,还是偏安蜀中,汉中之地都是必得之地。

  大西军从贺珍、孙守法手中接过汉中之后,与清军大战已经持续五月之久,兵马钱粮损失惨重,而已汉中一地,显然无法养的起十多万大军,许多物资都需要从蜀地走栈道运送过来。

  中原王朝打仗,有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就预示着打仗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是一件成本极高的事情,而北方民族,牵着马儿,带上弓箭,就直接来了,对他们而言,几乎不须要战争成本,一路上随便抢点,就能赚的盆满钵满,汉人的布匹,粮食,铁锅,金银,对他们来说都是宝贝,他们打仗只要不死,几乎就是稳赚不赔。

  反观汉人,即便击败了北方游牧,也几乎无利可图,茫茫草原和大漠上,人家说走就走,说回就回,游牧的东西汉人也看不上,汉人最看重的东西是土地,是能种出粮食的土地,但是一条长城已经将能种粮食的土地圈了进来。

  长城不仅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袭扰的屏障,也是一条农耕与畜牧的分界线。

  中原王朝战斗成本高,游牧战斗成本低,游牧的战斗欲望自然也更加强烈,这也是中原王朝始终要面对北方边患的原因。

  唐诗有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一点也不夸张,大西军从蜀中运出粮食,将一斗米运到汉中,运送的人要吃掉四斗,时间一长,自然吃力起来。

  豪格兵分三路,主力走陈仓道,两路偏师,一出斜谷,一出子午谷,与大西军激战,大西军虽然利用险要,抗住了清兵的攻击,但是却无法击败清兵。

  大西官制,继承明朝,但设左右丞相,有点不伦不类,这主要是大西军打击士绅的政策,得不到士人支持的原因。

  张献忠的左丞相汪兆龄,是大西政权的二把手,张献忠在四川施行的许多过激政策,多出于此人之手。

  士为四民之首,威望散布乡野,应该是朝廷拉拢之人,但汪兆龄却建议张献忠以科举诓骗,将士人诱入城中软禁,寻机杀害,使大西走了大顺的后路,始终得不到士绅支持。

  汉中之战打了几个月,耗费无数钱粮,汪兆龄觉得无利可图,便来劝说张献忠。陈仓道的西军大营,扎在两山之间,扼住清兵南下的要道,大帐里张献忠负手而立,帐外亲兵禀报道:“陛下,左丞相求见。”

  张献忠微微皱眉,“让他进来~”

  汪兆龄得到允许,挑起帐帘,快步走进营帐,在张献忠背后拜道:“微臣参见万岁!”张献忠转过身来,摆摆手让他起身,然后自己在坐下,才问道:“卿来寻朕有什么要事,是不是蜀中的粮草到呢?”

  汪兆龄躬身一礼,说道:“万岁,臣实有一事相谏也!”

  “哦?”张献忠背靠在座椅上,挑眉道:“有什么事,你大可直说。”

  “万岁,这次进入汉中,我们之前并没有什么准备,眼下大军在汉中苦战数月,粮草匮乏,却始终无法击退清兵,这样下去只能徒耗蜀中实力。”汪兆龄上前一步道:“臣以为,不如暂避清军锋芒,先弃了汉中,退回蜀地休整。以川蜀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其地可以耕,其人可以战。万岁只需再养锐二、三年,再以百万带甲出川,何难并驱中原耶?”

  张献忠沉呤半响,摇头道:“陕西系朕家乡,古来建都,多在长安。俗云秦强蜀富,朕欲得天下,汉中之地,乃必争之地也!况而今北虏占据北京,天下大势,以经得了一大半了。南明那边,王相公是个人物,但他根基太浅,崛起才两三年时间,短时间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现在这天下,除了朕能与北虏争一争,还有谁是他的对手?朕如果只在四川坐着,叫北虏占了汉中,又击败南明,朕在四川一洼之地,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到最后恐怕连刘玄德也做不成。”

  张献忠顿了顿,肃声说道:“汉中之地,朕势在必得,只有得了汉中,朕才能进取关中。到时候,以秦兵之强,以巴蜀之富,向西可以从陇右西域抢来好马,训练精骑,向东则可以兵出潼关,东征天下。”

  汪兆龄听了张献忠的话语,知道他决心已定,沉默片刻后,躬身道:“万岁之志,微臣拜服。然而现在这样与清兵对持也不是办法,而且就算万岁击败清兵,受地形限制,也无法取得大胜。臣有一策,或许可以助陛下大胜清兵。”

  张献忠微微一愣,他与清兵大战数月,也没有破敌的办法,汪兆龄居然敢说,有计策能大败清兵,张献忠嘴角一笑,但想到汪兆龄平日里点子极多,遂即说道:“你试言之~”

  “万岁,臣以为眼下分兵驻守,外围防御之策,虽然将清兵挡在了汉中之外,但此策只能御敌却不能获胜,不如让清兵进入汉中,我们则坚壁清野,囤积粮食,收缩兵力驻守险要关口,清兵进入汉中,攻关不能取胜,野外又不能获得粮食,就只能翻越秦岭运粮,粮道被大大拉长,到时候万岁只要派人进行骚扰,时间一长,清兵粮少兵疲,必然从汉中撤军,此时万岁再命各个据点一起发兵追赶,必然杀得清军大败亏输,万岁甚至能够趁胜进取关中。”

  张献忠听完,不禁猛拍大腿,“此计甚善~”

  (感谢书友5288的五百书币,感谢九原的三百书币,感谢悦冻窝芯的,感谢雨辰8875179,abcde4869的。这个星期工作有点忙,每天只能坚持两更。)

第412章清兵入汉中

  张献忠听从汪兆龄之计,欲诱敌深入,遂即命大军大掠汉中,尽夺百姓之粮,坚壁清野,然后命平东王张可望,安西王张定国,于武都山筑寨,抚南王张文秀退往洋县,定北王张能齐退往青石关,扼守米仓道,张献忠则亲领主力驻军定军山,在南郑设下口袋,只等清兵来钻。

  张可望与张定国本在大散关拒敌,张献忠的命令传来,让主将张可望不由得一愣。

  冬季的大散关,与周围的山林一样,裹上了一层银装,张可望的营帐内升着几个火盆,将牛匹大帐内,烘的十分温暖,张可望负手在他的地图前来回踱步,不停回头喝问:“安西王怎么还没有来?再派人去催!”

  亲兵得令,连忙匆匆茫茫的跑出去,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亲卫在门口禀报:“殿下,安西王来了!”张可望连忙道:“快请他进来!”片刻后,帐帘被掀起,一阵冷嗖嗖的寒风灌入大帐,吹的张可望打了一个寒颤,安西王张定国大步走进了帐来,身上的雪花被火盆一烤,立刻融化,他拱手行礼,“大哥唤我何事?”

  古代的开国帝王多喜欢收义子,如唐末的李克用收了十三个义子,被称为“十三太保”,元末的明太祖也收了十几个义子,其中朱文正、沐英、李文忠等人还成了开国功臣。

  张献忠有王霸之心,有样学样,他仿效前代帝王,也收了四个义子,也就是现在的大西四王。

  张可望是张献忠的义子之首,乃陕西米脂人,于崇祯三年跟随张献忠起兵,为人勇敢,能识文断字,被张献忠赏识,张定国排行第二,然后是张文秀,张能奇,四人都是大西内部能征惯战之将。

  “万岁让我们退往武都山筑寨,放清兵进入大散关。”张可望边说,边将一份军令递给张定国让他观看。

  张定国只有二十五六,但十岁时就跟着张献忠四处征战,能力十分出众,足以独当一面,他相貌不凡,身高七尺,剑眉星目,脸上英气逼人,他听到要放开大散关,便眉头一皱,等把接过的命令看完,便立马大步走到地图之前。

  张可望也看着地图,问道:“定国你怎么看?”

  张定国目光在地图上迅速扫了几眼,沉默一阵,半响后道:“万岁这是想诱敌深入,但我心里有些担心,兄长怎么看呢?”

  “三国之时,魏延守汉中,用的乃是分兵驻守,扼守险要,御敌与汉中之外,此后王平接替魏延,也是用的这套策略,二人因此数次击退曹魏的进攻。我们现在的策略,分兵驻守从陕西进入汉中的三条通道,也是魏延、王平之策,无疑最为稳妥。”张可望顿了顿,继续说道:“眼下万岁之策,却与蜀汉大将军姜维镇守汉中的策略相同,认为分兵驻守,只能御敌不能获胜,所以主动放敌入境,待敌疲粮尽,可一网成擒,只是历史上姜维的这套策略,并没收到功效,所以我心里有点担心。”

  张定国点点头,“如今大雪封山,大军在城关上驻守,尚且不易,万岁让我们在武都山上筑寨,恐怕更加艰难。本来我等只需要谨守关口,清兵再攻些时日,不能破关,肯定回去过年,如此我们就能一边恢复汉中的生产,一边囤积军粮,来年就可以北上关中。这样无疑最为稳妥,也不知道是谁为万岁献了现在这条策略,使万岁急于求胜,冒险行事。兄长,我心里着实有些不安,要不我们劝劝万岁。”

  张可望冷笑一声,“献此策者,必是汪兆龄也!此贼全不做好事,一味杀人取宠,川蜀百姓、士绅,皆恨他入骨,但偏偏陛下对他信任有加,凌驾于你我兄弟之上。”

  张可望拍了拍张定国的肩膀,继续说道:“万岁的脾气,你也知道,决定的事情,我们基本无法改变。这样,你先带一万人马去武都山筑寨,我写信劝劝万岁,如果万岁不听劝,那我们也不至于耽搁筑寨的时间,使万岁震怒。定国以为如何?”

  “就按照兄长的意思去办。”张定国点点头,抱拳道:“那我这就领兵去武都山,查看地形,选址下寨。”

  张定国说完,遂即一摆披风,转身离开大帐,帐帘又被掀起,雪花随着寒风灌入大帐,落在地上,又立马化掉。

  不久之后,一只万人兵马,穿着臃肿的衣物,在满天大雪中,离开了大散关,往五都山进发。

  此时随着张献中的命令被传达出去,汉中大地上,数支大军同时调动起来,张文秀领步骑二万进驻南郑东面的洋县,张能奇摔领二万人退守南郑南面的青石关,张献忠领五万众进入南郑西面的定军山下寨,在加上南郑西北方向的五都山,大西军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豪格来钻。

  几日之后,大西军各部准备就绪,各自从陕西进入汉中的通道上撤军,豪格得到消息之后,心里一阵疑惑。

  其实激战几月时间,大西军消耗甚多,豪格的损失也不小,他已经准备率军回京过年,但现在汉中门户大开,他却犹豫起来。

  满清内部的斗争也比较激烈,豪格如果连个汉中都打不下,实在无法向清廷交代。

  军帐内,豪格一阵思索,最终决定还是要拼一拼,他并非冲动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

  眼下大西军忽然撤兵,无非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双方接战数月,张贼首先顶不住了,想要退回蜀中,那他自然要追。第二就是,张逆设下埋伏,等着他去钻。这一点,豪格同样不怕,清兵所惧者,就是张逆据守险要不与他交战,现在豪格能杀入汉中,进入群山夹着的汉中盆地,那八旗的骑兵优势就能发挥出来,他正好于张逆一战。

  在大西军撤军不久,豪格便领军杀入汉中,五万人马分三路而来,会师于南郑城下,而南郑城内不仅百姓为之一空,连房屋也被统统焚毁。

  (感谢花满楼66,悦冻窝芯的,感谢衣冠如雪的。)

第413章定国斩任珍

  冬季的秦岭山脉,天上的月光与地上的积雪交相辉映,将夜晚照的如同白昼一般。

  这时夜幕刚刚降临,一支两千多人的绿营兵押解着一千多辆大车悄然出了大散关,往汉中平原进发。

  南郑是汉中府城,古时曹瞒与玄德争夺汉中,争的就是南郑,可以说谁拿下南郑,谁就占据了整个汉中。

  豪格兴致冲冲的杀到南郑,城是被占了,但得到的却是一座空城,这让他完全没有控制汉中的感觉。

  虽然豪格早有心里准备,但心里还是有些悸悸,他首先派出兵马四处打粮,但结果返回的骑兵却收获甚微,只言汉民不是被大西军迁走,就是被夺去口粮,清军在汉中基本无法获得粮草。

  这个情况让豪格为之一惊,清廷虽然从渔猎向农耕王朝转化,但打起仗来,兵粮的获得还是向北方民族一样,保持着四下打粮的习性,后勤补给只是备用的手段。

  这下他遇上中原王朝内部,同样保持着,擅长抢夺粮食,手段凶狠等流寇特征的大西军,却有些不适应了。

  眼下豪格从汉中无法获得粮草,就只能老老实实的从陕西运粮,这从大散关出来的一千多辆大车内,就是装着清廷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为豪格准备的粮草。

  负责押送粮草的是孟乔芳麾下副将任珍,原是大明副将,后来投降清廷,贺珍与孙守法纠集七万义军攻打西安时,他为清兵守城,立下了不少功绩,被孟乔芳赏识。

  在另一段历史中,任珍名列清廷所立《贰臣传》,算是个历史留名的汉奸。这时任珍穿着一身银色山纹甲,骑在一匹白色的高头骏马之上,看上去十分显眼,也十分风骚,他回头最后看了一眼夜幕下的大散关,便在数十名亲卫骑兵的簇拥下,奔驰到队伍之前,然后放缓马速,徐徐南进。

  就在车队出关不久,远处山顶上,白雪下却忽然爬起一个身影,他踩着一尺后的积雪,连滚带爬的划到山的背面,在山脚的一顶帐篷内,几名西军斥候听到动静立马挑开帐帘,操刀出来。

  那划下山来的斥候,连忙哈着白气道:“赵头儿,一千多辆大车,两千人马护送,刚出关不久,肯定是往南郑送粮。”

  几名斥候见是山顶探查敌情的自己人,于是将刀收起,一人急忙拿出一条被子,将那探子裹起来,那为首的斥候脸上露出喜色道:“牛三,你抄小路,立刻回去禀告殿下。李二,你替换小五,继续上山监视~”

  “晓得了~”

  “头儿放心。”

  被点名的两名斥候,各自抱拳,然后一人便往山顶爬去,另一人则从帐篷边上,牵走一匹打着响鼻的战马,匆匆走上弯曲的小道。

  任珍的军队押解的大车浩浩荡荡沿着古道前进,除了任珍和五十名亲卫骑着战马之外,两千绿营只能跟随在大车旁步行,加上道路上集满了大雪,使得队伍的行军速度很慢,绿营兵都十分沉默,没有人说话,只听见踩着雪地,沙沙的脚步声和大车轱辘声。

  这两千绿营兵,是任珍的本部人马,跟随任珍多年,他能从明朝副将,变成大顺的副将,然后又成为清廷的副将,全靠这支人马,所以任珍给与他们的待遇远远比一般士卒好。

  任珍手下有五千兵马,他都是将另外三千人的待遇减半,来供养这两千精兵,使他们粮饷充足,装备精良,而这支兵马对任珍也十分忠心。

  这次往南郑押送粮草,事关重大,所以任珍便带着这支可靠之兵压送,但大冷天在野外运送粮草,这毕竟是个苦差事,两千绿营兵虽然没有抱怨,但气氛也是一阵沉默,士气也变得有些低迷。

  任珍从大散关出发,目标是数百里开外的南郑,道路曲折难行,恐怕要走上几日时间,他听说豪格虽然占据了南郑,但西贼并没有退回蜀中,所以任珍十分警惕,沿途不断向道路两旁的高山张望。

  出关之后,队伍第一天走了四十多里,并没有发生什么意外,任珍心里稍微安定,第二天又走了三十里,可就在他人马困乏之际,两侧高山上,却忽然想起一声号炮。

  雪白的山腰之间,顿时出现无数兵马,箭矢与石头圆木,如冰雹般落下,巨大的山石从山腰上往下滚,声响如闷雷,大地都在颤抖,绿营兵们抬头望去,每个人都吓得魂不附体,只见山石和雪球滚落下来,瞬间就切断了他们的退路。

  这时箭矢和山石已经杀伤了大批绿营和民夫,无数士兵被大石砸中,死相凄惨,绿营兵纷纷惊慌失措的借着大车躲避。

  “咚咚咚~”的战鼓擂起,山腰间西军旗帜一阵挥动,这是进攻的信号,无数西军顿时一阵欢呼,“杀虏啊~冲啊~”,士卒纷纷跃起,操着战刀、长矛便从山上冲下,声势如洪,声震霄汉。绿营兵在山道上走了三十里,本来就十分疲乏,现在又被西军埋伏,哪里能够不乱。

  任珍脸色一阵惨白,他抽出战刀,颤抖着声音令道:“给我顶住!顶住!”这时,大地一阵震动,任珍的亲兵见此顿时惊恐的大喊:“将军,前面也来了!”

  眼下后退之路被山石堵死,两边山上则有西军杀下来,任珍抬头往前一看,前方又有百名骑兵迎面杀来,几乎吓得跌下战马。

  这支骑兵气势如奔雷,骑兵们挥舞着雪亮的战刀和锋利长矛,强大的杀气席卷而来,为首一将,剑眉星目,身着金盔金甲淡黄袍,胸前护心镜反射出阵阵金光,胯下战马疾驰如风,手中一杆锐利的马槊,瞬间就将身前的绿营兵洞穿,尸体在地上拖行三丈之远。

  绿营顿时更加慌乱,任珍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他忽然一抽战马,便向前奔逃,数十名骑兵亲卫立刻紧紧跟随,但道路狭窄,他的举动立马引起了张定国的注意,他将马槊从尸体上抽出来,然后一夹马腹,就直接迎上。

  两马交错,任珍只觉得胸口一痛,然后整个个人就离开了战马,被一杆马槊贯穿了胸膛。

  张定国大吼一声,便用马槊将任珍的尸体高高挑起,大西军见此顿时发出一声声怒吼,“殿下,万胜~”绿营兵见任珍被张定国一槊刺死,顿时也绝望了,他也纷纷拔腿奔逃,但道路基本被西军堵住,一些聪明的就和民夫们一起投降,而剩下的则多被西军砍成肉酱。

  战斗结束,张定国跳下战马,大步走到大车前,然后抽出战刀插入麻袋之中,夹着黄色麦壳的白面顺着刀口流出来,张定国与身后西军将校视之,顿时哈哈大笑。

  (感谢悦冻窝芯的,感谢vimpire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17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76/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