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12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刘顺本是一泼皮,却爱憎分明,他能因为王彦救他一命,而誓死相随,自然也能因为詹霸投降清庭,而深恶痛绝。

  一刀划去,一气呵成,刘顺泼皮的狠辣本色显现出来,詹霸的大腿顿时便被划破,鲜血瞬间染红他的裤子。

  “啊~”疼痛使得詹霸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一股液体顿时与鲜血混合在一起,发出一股骚味。

  王彦对于刘顺的动作并没有阻止,一旁的左懋第却微微皱眉,见刘顺要提刀继续去砍不断后爬的詹霸,怕他将詹霸砍死,于是连忙出来阻止道:“刘壮士且慢!吾有事需要问问他。”

  刘顺闻言停下动作,回头向王彦看来,见他点了点头,才退到一旁。

  “吾问尔,多尔衮既然放吾使团南归,为何又派尔前来拘吾,却又独放陈洪范南归,清庭到底意欲何为?”左懋第看着惊恐的詹霸,质问道。

  詹霸逃过一劫,见他还有些用处,心里顿时暗暗兴喜,他一边忍着腿上传来的疼痛,一边思考着如何保命。

  “左大人,吾可将吾所知,尽数告知。然而左大人能保吾不死否?”詹霸尽量镇定道。

  义军现在是王彦做主,左懋第只得像王彦看来。

  “尔且说之,若能让左大人满意,吾可饶尔一命。”王彦点头道。

  对于王彦的模棱之言,詹霸显然不满意,这老货十分明白,这是他现在唯一的价值,如果失去了,就再也没有任何价值。

  “嘿~你个老东西!”见詹霸不语,刘顺却怒了,提刀上前就要砍他。“吾家公子给你机会,你还长脸了是吧!”

  “啊~且慢~啊~壮士,吾这就尽数说之。”詹霸见此顿时脸色煞白,连忙求饶,但还是被刘顺在另一条腿上划开了一条口子。

  詹霸是读书人,还真没见过刘顺这种野路子,两刀下去,顿时便没了别的心思,不待左懋第再次问话,便主动交代起来。

  “摄政王~不~是虏首多尔衮派吾前来拘回左大人,是因为陈洪范密奏愿意降清。”詹霸看着刘顺手中明晃晃的战刀,他是真怕了这位凶悍的义军小校。“陈洪范说愿意帮助清庭说服南方诸将来降,多尔衮大喜,便按照陈洪范的奏请,决定扣下左大人。”

  听完詹霸的诉说,左懋第心里不由得一沉,果然如他所料,陈洪范那老贼真的降清了。

  刘顺见詹霸说完,便向王彦看来,那眼神不言而喻,正是询问王彦是否将这老货杀之。

  王彦听完觉得这詹霸今后可能会有用处,便用眼神制止了他。“詹霸,吾可以饶尔一命,但尔必须听吾之命,按吾的安排去行事,尔明白吗?”

  听到能保留一条性命,那詹霸哪里会不愿意,就是让他****,他也会毫不犹豫的吃个干尽,擦完嘴后,再称赞一番好香。

  王彦留下詹霸性命也是临时起意,在他想来,清庭既然能用陈洪范为奸,那他为什么不能为大明在清庭内部安上一刻钉子呢。

  当下王彦便让詹霸将陈洪范降清之事和他出卖陈洪范之事写下来,而后一一画押,然后让军士将他弄上战马,又告知他,若清庭问起,只说义军往山东而去,便放其归去。

  有供词和效忠书信在手,王彦也不怕他出卖,待其远去,王彦便将那份言明陈洪范降清的供词交予左懋第,另一份则自己收好,然后便让士卒赶紧清理战场。

  “士衡,陈洪范投清,吾担心南方诸公为其所骗,疏于防备之下,让清庭有机可乘。”左懋第与王彦站在路边,忧心忡忡的道。“吾欲火速南归,揭穿陈贼面目,不知道士衡可能助吾!”

  “晚生等人也欲南归,可山东和托排查甚严,无法通行,只能绕道河南,此去千里恐非大人能独自穿行,不如就同大军同行,何如?”王彦沉思道。

  左懋第微微皱眉,但细思之下也没有其他办法,只得点头同意,不提速归之事。

  这时他看着清理战场的士卒颇具章法,显然不是第一次袭击清军,当下便起了招安这一千多大军的心思。

  北使前,弘光朝害怕招降山东义军会与清庭撕破脸皮,可如今何谈已经失败,左懋第自然没有了顾忌。“不知士衡今后可有什么打算,吾有兵部右侍郎之职,有招抚之权,士衡可愿接受吾之招安。”

  “大善!”王彦闻言微微一愣,而后欣喜道:“晚生等人无所归依,抗清本就是为保大明,左大人能招抚吾等,吾等自然愿意!”

  “那士衡所部便编为忠义营,士衡为六品营千总,受昭武将军衔。”王毫不犹豫的应下招安之事,可见忠义之心,让左懋第刮目相看,当下直接许下高位。“待吾回京,便让兵部补发文书、钱粮、器械,士衡觉得可行否?”

  “善!末将一切都听大人安排!”

  这时战场清理完毕,王彦便直接将义军进行整编,王威为副千户,钱一枫、刘顺等人为百总,登名造册交予左懋第,而后便领兵南下。

  ~~~

  多尔衮对陈洪范归顺之事,十分上心,令学士詹霸追回北使团时,就面授机宜,见陈洪范时可以许之“成功之日,以世爵酎之。”

  北使团被詹霸拘押后,陈洪范便满怀喜悦的快马南行,很快就过了山东,进入两淮地界。

  为了将来在清庭能有一个好的位置,也为了向新主子证明他的能力,陈洪范并没有直接返回南京,而是故意绕行,进入高杰营中,欲行策反之事。

  高杰者,字英吾,陕西米脂人,原来是李自成部将,后来因为与李自成的邢夫人暗生情愫,给李自成带了顶大帽子,未保性命他便带着邢夫人一起出逃闯营,投降了大明。

  高杰部处在徐州一线,以经是抗击清军的最前线,他闻北使团陈洪范到了大营,自然想知道与清庭谈判的结果。

  当下他便让人摆下宴席,为陈洪范接风洗尘。两人一番客气,气氛也到是融洽,待酒过三巡,人以微醉后,陈洪范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开主动将话题往清庭方面引。

  “伯爷可知清将叶臣部已经攻克太原,河北之地尽为清庭所有。”陈洪范放下酒杯,故意夸张清庭声势。“吾在北京,听闻刘泽清、刘良左已经献表降清,清兵不日就会发兵南下,伯爷可有打算啊!”

  高杰此时已经有些醉了,没有细想陈洪范之言,但听说清兵欲取淮南,当下怒道:“彼欲得大河之南,须以北京与吾易之。”

  陈洪范见言语不和,知道招降高杰不易,已经没有在待下去的意思,而他又担心刚才之言引起高杰猜忌,于是故意将手中酒杯掉在地上,装作中风状。“吾旧疾复发矣!”

  高杰一看顿时大惊,怕陈洪范死在他营中,连忙让人将他扶下去。

  是夜,陈洪范便逃出高杰营地,星夜南下。

  到达南京后,陈洪范又大肆宣传和平信息,而后又密奏弘光诬陷黄得功、高杰降清,一时间南京城内暗流涌动。

第19章 高杰死,睢州惊变

  詹霸被王彦放回,一路奔回沧州,立马写下奏报,向多尔衮请罪,言明被义军袭击,劫走北使团之事。

  他害怕清军真的追上王彦,获得他的降书,便按照王彦之言,只说义军往山东遁去。

  多尔衮闻得奏报,顿时大怒,急忙快马传讯山东,令和托尽快追剿,抓捕北使团回京。

  正当清军在山东挖地三尺寻找王彦的义军时,忠义营却已经进向河南转进。

  此时清军正与大顺开战,物资绵绵不绝的从北直隶、豫北运往前线,王彦他们一路上不时扮做马贼袭杀小股清军,获得补给,抢夺驿站马匹,尽然也做到人人有马,从马步军,变成了一只千人骑兵。

  一路南下,直到他们在黄河边上,抢船渡河,清军才知道,袭击詹霸的那支义军已经到了河南,可这时再想追剿,已经没有可能了。

  早在十月底清庭在攻取山西后,便随即发动两路大军同时灭顺,一路由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借到蒙古围攻陕北的李过、高一功,一路由多铎领军攻潼关,双方激战,清军自然没有多余的力量追剿已经过了黄河的王彦。

  时间到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初十,王彦他们历经千里,终于来到由明军控制的睢州,进入了安全地带。

  适逢高杰领兵北上,正住睢州城外,王彦便随左懋第一起前去拜访。

  左懋第急于南行揭穿陈贼面目,好叫朝中诸公早做防备清朝的准备,但忠义营却需要他找个地方安顿下来,于是他就有了让王彦占归高杰麾下之心。

  王彦不过是一千总,自然不可能得到高杰多少礼遇,但其听闻王彦手下有一千骑兵,还是十分高兴,他当着左懋第之面,便播下粮草,以及一千多件鸳鸯战袍。

  王彦让手下人随高杰部下领了物资,便带着人马去送急于南去的左懋第,他骑马随行十里,遇一长亭,便停下来与使团众人告别。

  “大人此去,不知何时能见!”王彦从刘顺手中接过酒水,为左懋第践行,心中不由得有些伤感。

  左懋第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与王彦相处日久,早已成忘年之交,同时深知他的才华。“士衡且安心待在兴平伯军中,待吾回朝后,必然向陛下举荐,招士衡入朝,以士衡才华,日后定能成为朝中栋梁。”

  左懋第与王彦同行千里,途中两人交谈甚多,王彦对于局势的分析,使他深以为然,两人都认为抗清是第一要务,反贼则可徐徐图之。

  “南京诸公热衷于联虏之策,大人欲改弦更张,必遇诸多艰难,为了大明社稷,汉家河山,左大人请受彦一拜。”王彦行礼道。

  “士衡放心,吾此去必然说服陛下,整顿兵马,收拾旧河山。”左懋第扶住王彦之手,深情的说道。“此去经年,就此别过。”

  当下王彦作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行人,为王彦歌声所动,左懋第等人随与他挥泪而别,而他则目视着使团众人南行,直到最后消失在天地之间。

  送别众人,王彦随返回营地,训练忠义营。

  高杰部北上,并非北伐,而是因为史可法热衷联虏破贼之策。

  清庭在十月二十四日,檄谕河南、南京、浙江、江西、湖广等处大明官员和百姓,曰:“尔南方诸臣当明国崇祯皇帝遭流贼之难,陵阙焚毁,国破家亡,不遣一兵,不发一矢,如鼠藏穴,其罪一也。及我兵进剿,流贼西奔,尔东南尚未知京师确信,无有遗诏,擅立福王,其罪二也。流贼为尔大仇,不思征讨,而诸将各自拥众,扰害良民,自生反策,以启兵端,其罪三也。”

  清庭所发檄文显然包藏祸心,意图否定弘光朝的正统地位,开战之心不言而喻,然而史可法却一厢情愿,认为只要发兵讨贼,让清庭失去指责弘光朝的借口,则和平相处大有可能。

  因此史可法亲自安排高杰部进兵河南,欲与清军会师剿贼,以分道入秦夹攻大顺军,来表面弘光朝并非如同清庭指责的那样“不出一兵一卒”,以便在幻想的和谈中多一点筹码。

  此时清军主力正同闯军主力激战陕西,河北、山东之地兵历空虚,若明军突然北伐,清军两面被击,则光复北京指日可待,可惜如此绝佳时机,被庸臣浪费,惜哉!痛哉!

  这一年来,王彦的经历,使他慢慢成长,在亲眼目睹山东大好局势毁于一旦,南方诸臣的毫不作为后,对那些声名赫赫名臣,已经不再如当初一般盲目信服了。

  王彦所部,自归高杰摸下,高杰并未再次召见,他便一心整顿忠义营,令人制作旗帜,又让整个忠义营换上统一的鸳鸯战袍,带上飞碟盔,面貌顿时一新,颇有一番强军的模样。

  高杰没有军令下来,王彦也乐得自在,整日带着忠义营在外练习骑战,一晃就过去两日。

  正月十二日,王彦向之前一样演练兵马后回到大营,却发现营中气氛不对,似乎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一般。

  王彦疑惑的带着人马回到营内,正想着让刘顺去打探一番,却已经见他匆匆走进帐来。“公子,高杰被许定国所杀,李成栋将军招您前去议事,欲兴兵报复。”

  王彦现在是忠义营主将,士卒们多称他将军或是千户,只有刘顺不曾改口,一直唤作公子。

  王彦听他之言,顿时大惊,他才从清军控制之地进入河南,消息不通,也不清楚河南局势,因此怎么也想不通,高杰会突然被许定国所杀。

  王彦阴沉着脸出了营帐,便一边往帅帐走去,一边思考着高杰的死,对抗清大局的影响。

  高杰部是江北四镇中实力最强的一镇,当年他还跟随李闯时便极为能战,如今身死,两淮防务必定将受很大影响。

  这时的高杰军必定人心动荡,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大人物来稳定军心,可会有这样一个人吗?

  王彦心里十分忧心,想为天下进一份力,可是他如今只是一个小千总,根本左右不了时局。

  不觉间,或许王彦自己也没有察觉到,他心里已经开始渴望实力,渴望一支他能掌握的力量。

  王彦心情沉重的走在前往帅帐的途中,不少其它营内的千户也正往那边走去,他这才才从他人口中得知,高杰被杀的原因。

  原来镇守睢州的河南总兵许定国早就暗中勾结清庭,还主动将儿子许尔安、许尔吉送入黄河北岸的清军大营充当人质。

  高杰知道这件事后,担心许定国率领部下将睢州地区献给清庭,便带大军进抵睢州,意图凭借优势兵力,胁迫许定国极其部众,随他西征。

  许定国知道自己兵少,打不过高杰,内心恐惧,急向清庭救援,可豪格又根本没有兵力可发,于是他便横下心来,欲铤而走险。

  他一面出城拜会高杰,表面上十分恭敬,实际上却是一面思考应对的办法,很开他便以为高杰、赵其杰、陈潜夫接风洗尘的名义,在睢州城内大摆宴席,诱高杰入城。

  河南巡抚赵其杰,巡按陈潜夫,劝告高杰不要轻易入城,以防生变,可是高杰武将出身,自持兵多势重,许定国不敢轻举妄动,只带三百名亲兵,便进城赴宴。

  席间许定国让妓女劝酒,将高杰灌得酩酊大醉,半夜时伏兵猝发,把高杰和其亲兵尽数诛杀,只有赵其杰、陈潜夫因为留了个心眼,才于今天逃出睢州。

  帅帐里,李本深、胡茂祯、李成栋等高杰部下,正一脸阴沉的听着赵其杰、陈潜夫声泪俱下的大骂许定国,众人皆愤恨不已。

  “吾欲发大兵攻破睢州,取许定国狗头,为伯爷报仇,汝等可愿随吾。”李成栋抽出宝刀,满脸愤恨,他追随高杰多年,早已视其为兄父,今高杰被害,他如何能不愤怒。

  此时营中群龙无首,高杰外甥李本深又不善兵士,便占时让李城栋做主。

  高杰对待士卒不薄,不然当初部下也不可能跟他从陕西经过山西、河南怀庆,一直逃到山东,最后进驻徐州。

  这样的行军,可比王彦他们还要厉害数倍不止。

  营中将校,感于高杰爱戴,听李成栋之言,顿时群情激奋,纷纷附和,欲发兵讨伐许贼!

  当下李成栋、李本深便分派军令,让大军立即攻城,可正在这时,却突然有人来报,“巡抚大人,诸位将军,那许定国已经弃城而逃,欲北渡黄河,率部投清去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1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