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106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时鲁王所封的右佥都御史张煌言欲求见鲁王,见夏完淳于宫门外大骂,心声疑惑,随相问之,得夏完淳之词,顿时大惊失色,连忙呵斥阻拦不报的宫人,带着夏完淳来到宫中求见鲁王。

  待鲁王出,于大宝上座定,夏完淳行礼拜见,才将多铎起大兵扫荡浙东之事尽数告之。

  鲁王闻言,立马脸色一阵大白,连忙招越国公方国安、兴国公王之仁,大学士张国维,兵部尚书余煌,国舅张国俊等人觐见商议对策。

  鲁王头戴乌沙翼善冠,身着圆领四团赤龙袍,腰间跨玉带,角上皂皮靴,端坐在宝座上,神色慌张道:“诸卿,太湖义军得到消息,多铎起兵二十万,来攻浙东,诸卿可有对策御敌耶?”

  殿上诸臣除了已经提前得知消息的张煌言之外,脸上皆漏出慌张之色,一时间议论纷纷。

  鲁王座在殿上,见群臣只顾议论,并不回答,心里焦急,只得身子向前倾了倾,再次问道:“诸卿可有御敌之策耶?”

  群臣闻言你看我,我看你,并无一策。

  夏完淳见此,眉头一皱,他一挥衣袖,走到大殿中央,向鲁王行了一礼,道:“殿下,如今之计,唯有坚壁清野,固守坚城,而后派人向天子请援也。如此一来,殿下坚守绍兴,太湖义军袭扰清军之后,再有朝廷援兵入浙,多铎见无利可图,其必退也!”

  鲁王闻语,心里一动,道:“卿家之策,真可行乎?可保浙东乎?”

  夏完淳方欲言,却见一赤袍大员,一挥衣袖愤然出列,愤怒的指着夏完淳骂道:“孺子安敢以胡言惑吾君王!”

  那大员正是国舅张国俊,他骂完夏完淳,便向鲁王行礼道:“殿下,今大统尚未定论,若求救于闽,则气势为闽人所趁也。乃况吾浙东有钱塘之险,有水师之利,何惧清兵耶?”

第233章浙东君臣拒求援

  在鲁监国政权中,国舅张国俊是最坚定的夺位派,毕竟鲁王登基为天子,他才能成为真正的国舅爷,而鲁王如果不能登上大位,那他只是个普通王爷的老丈人而已。

  大明自开国以来,历经二百七十余载,老朱家又特别能生,亲王郡王不知封了多少,连王爷都不值钱,何况是王爷的丈人呼?

  张国俊自然不能容忍,他的地位一落千丈,相去十万八千里。

  鲁王殿下听了国舅反对之言,一下不知该如何判别,脸上尽是犹豫之色,他只得向他的心腹大臣询问,于是点名问道:“方爱卿主持江防之事,可有挡住多铎之雄心呼?”

  上次攻杭之战,方国安溜得最快,所以损失最小,兵马已经超过兴国公王之仁一倍,浙东军事大权几乎已经尽入其手。

  这时方国安听了鲁王问话,只得出列对奏道:“殿下,多铎之军是否来攻,尚未确实,即便真的杀来,我浙省之兵,一战未打,就向福京求援,难免使闽人小窥于我,且臣于钱塘江沿岸部署了六万兵马,驻守险要,当无忧也。”

  张国俊见方国安支持他,脸上对夏完淳轻蔑一笑,便自得的退到一侧。

  鲁王听了总领各军的方国安之语,心里顿时安定不少,但夏完淳闻语,却大惊失色,连忙急道:“殿下,越国公,自去岁入冬以来,浙东便少有降水,臣自余杭渡钱塘之时,曾跳入江中,发现江水不及臣腰,清兵战马可腹水而渡矣,殿下、越国公万不可轻敌大意啊~”

  方国安刚说江防可靠,就听夏完淳之语,顿感脸上无光,面色不禁阴沉起来。

  自去岁攻杭失败以来,鲁王政权已经失去了进取的决心,而清兵忙于平定江南各地的叛乱,也没有跨江而击之,使得浙东与清兵之间保持了小半年的和平。

  方国安在撤回钱塘江南岸后,最初几个月还时常巡视江防,可后来见清兵始终没有进攻,便回到了绍兴城中,做起舒舒服服的国公爷,至今已有两个多月没有巡视过江防矣。

  鲁王虽然不通军事,但并不是傻子,自然知道江水不过腰腹意味着千里长的江防上,任何一点,清兵都可以轻易过江。

  这时鲁王不禁面色一沉,温怒道:“方卿,夏卿之言,可是实情?”

  方国安心里一惊,他并不了解江防实情,但即便真如夏完淳之言,他也不能承认,否则大将军的职位,就得让给王之仁了。

  这时方国安只得硬着头皮道:“殿下,江防之事,臣以安排可靠将领把守巡视,诸将皆未禀报江水枯竭之事。臣以为,江防经营已有半载,耗费钱粮无数,轻易放弃,纯属无稽之谈。或许只是陈舍人所过之处,刚好河床较高而已。清兵不识地形,不明水纹,未必会发现此处,只要臣在此处多放些兵马,必然保住江防不失,殿下不必太过担心。”

  鲁王闻语,觉得方国安之言,将江防之事,寄托在清兵不要发现水浅之处上,实在不太可靠,让他心中不安,于是皱眉问诸人道:“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二十万清兵,可不是什么土鸡瓦狗,而是清军中的精锐,特别是领军的还是清廷的豫亲王多铎。

  这样的对手足以让任何一个理智的大臣,如履薄冰,提起十分精神,来全力应对。

  张煌言在鲁监国政权之中,并不算核心大臣,现在鲁王相问,他立马借机出列谏言道:“殿下,多铎乃满清名将,战功无数,万万小窥不得。臣以为还是向福建求援,才是万全之策也。”

  夏完淳亦道:“殿下,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不可不查。清兵如狼似虎之辈,殿下切莫怀侥幸之心呀~”

  浙东如今最需要的就是准备的时间,钱塘江江水枯竭是不争的事实,但若等到鲁王派人前去查看,再返回绍兴,多铎可能早就到了江边,那夏完淳前来提醒的意义,便完全没有了。

  “哼~”张国俊却冷哼一声,指着张、夏二人道:“此未战先怯之言,夺吾军之气也。”

  这时他又转身面向鲁王,行礼道:“殿下与闽中争位,岂可尚未交战,便求救于唐藩。如此浙东之气,尽为闽地所夺,殿下难免要南拜正朔,若清兵为越国公所阻,退回南直,那将使我君臣追悔莫及矣。且臣闻,太湖陈子龙与唐藩重臣王士衡、左懋第有旧,其受封于唐藩,而未奉殿下为主也。今夏舍人至此,臣以为其所言之情,未必全真也!”

  自鲁王杀了隆武朝廷的都御史陆清源,而隆武朝廷亦斩杀了鲁监国的使者总兵陈谦,唐鲁之争,就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忠于鲁王的官员,将自身的政治前途,甚至性命都压在了鲁王能够夺取大位之上,与隆武朝廷彻底交恶,已经没有退路,同样座在监国之宝上的鲁王朱以海,也不可能回头。

  中国历代,争夺皇位失败的结果,都是无比凄惨,既然走上了夺位之路,就只有一往无前。

  国舅张国俊见鲁王脸色一阵变化,知道他的话语,起了作用,于是再次加把劲,跪拜于地道:“殿下,今日再有以和闽为言者,臣请立剑斩之。”

  张煌言、夏完淳两人闻其语,脸色顿时沉重起来,看来门户之见,必使鲁王殿下不会听从他们的谏言。

  殿内一些觉得应该求援的大臣,听了张国俊的话,也不敢出言支持张煌言,纷纷低头不言。

  这时方国安亦拜道:“殿下,浙兵近二十余万,未尝不可一战。。”

  内阁大学士方逢年、谢三宾、宋之普等人也附和道:“殿下,可一战,胜则浙东无忧,亦可再进杭城,败则退守绍兴,再行它策不迟也!”

  鲁王听了众臣之言,也觉得一战不打,就像闽中求援,岂不是要承认他这个监国毫无能力,那以后还和隆武争什么帝位呢?

  “那就依国舅和越国公之言,暂且不向闽中求援,不过江防之事,越国公还需立马完善,一定要将清兵挡在钱塘北岸。”鲁王端坐大宝上,终于点了点头,做出了决定。

  夏完淳闻其言,顿时如丧考妣。

第234章方国安投降清廷

  隆武二年三月二日,陈子龙聚集大小舟船一千多艘,义军一万五千人,扑向苏州,清廷驻守苏州的江宁巡抚土国宝,总兵杨承祖,立马大惊失色。

  三月三日,太湖义军前部先锋游击于世忠,杀至苏州城下,杨承祖见漫山遍野都是穿着布衣,头包红巾的义军,不敢出战,火速派人马四处求援。

  多铎刚发令,命七路大军,扫荡浙东,陈子龙便打苏州,实在令他烦不甚烦。

  太湖义军,一直是插在多铎胸口的一颗利刺,他发大兵围剿,太湖义军便躲着不出来,他大军一撤退,太湖义军又开始四处袭扰清军控制的州县,他派兵解围,太湖义军又重新遁入了茫茫太湖之中,使他清兵疲于应付。

  义军攻打苏州不是一两次了,要是以往,多铎可以不救,但这次苏州城内,却有清廷准备运往湖广的五十万石粮食。

  苏州城丢了,清兵可以打回来,但粮食没有了,他却一时凑不出这么多军粮来。

  清廷统治下的北方,流寇祸害多年,加上清兵入关,又是一次祸害,民生早以凋敝,种出来的粮食,还不够北方消耗。

  江南之地,本来富庶,鱼米之乡,但自去岁四月间清兵南下以来,战火一直不断,去岁的收成基本玩完。

  今年的种子才刚准备播下,想要收获粮食,最早也得坚持到夏秋,所以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之内,清兵已经很难获得大量的米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苏州城内的粮草,对于清廷在湖广的战局异常重要,所以多铎绝不能看着粮草落入义军之手,但多铎也不愿意改变他扫荡浙东的计划。

  军帐里,多铎来回走动,心里一阵权衡,片刻后才将一名心腹叫进帐来,“速传令吴淞提督吴胜兆,命他援救苏州,本王不要求他能击败陈子龙,只要他能牵制贼军,不要攻破苏州便可。”

  吴胜兆手中有一万多清兵,再加上杨承祖部,以及苏州原本的守兵,清军的兵力接近两万人,与太湖义军的的兵力相当,但清军的装备却胜于义军,并且还是防守的一方,多铎觉得拖住义军的可能相当之大。

  而且就算苏州被义军攻破,夺走他的米粮,只有他能扫荡浙东,随便屠几个城池,也能获得不少米粮,于是他便微微放心下来,领着兵马准备过江。

  七路大军各自启程,多铎则从六和塔、富阳、严州一线渡江。

  这时多铎原本还准备搜集舟船,但他很快便发现,看似还有近十仗宽的江面,其实已经接近枯竭,清军在江中试探,发现江水居然不过马腹,顿时令清军士气大振。

  钱塘江乃是浙省第一大江,历年来水量充沛,今年却接近枯竭,清营之中立马流传出来,清代明,此上承天意也。

  这些谣言,自然是多铎让人传出,但效果确实十分明显,让清军士气再次提升一倍不止。

  就在多铎大军进抵六和塔时,方国安也领着兵马来到钱塘江南岸,他沿着江岸而行,越走心就越沉。

  这时他已经看见了在江中洗澡,以及洗刷战马的清兵,这顿时让他的心情跌入谷底,夏完淳所言句句属实,清兵真的可以扑水而渡矣。

  一时间,方国安心乱如麻,没有了钱塘天险,这江防该如何防守呢?

  这时他唤来江防守将,顿时怒吼道:“江水枯竭至此,为何不报?”

  江防总兵陈学贯唯唯诺诺的解释道:“大将军息怒,末将看已经进入春雨时节,以为不日就会下雨,再者末将没有想到清兵会突然杀来,末将~~”

  “军国大事,你以为?”方国安勃然大怒,一把抽出腰刀,便直接捅入陈学贯的腹部,气急败坏的道:“你坏了本将的大事,死不足惜也。”

  方国安杀了江防总兵官后,连忙又从绍兴抽掉两万人马,去守岌岌可危的江防。

  这时夏完淳在绍兴城中与天地会取得联系,随知多铎分七路大军,扫荡浙东,而方国安却要调绍兴兵马,去守那根本就守不住的江防,他心里顿时一阵叹息。

  在鲁王宫中,夏完淳再次谏言,“殿下,多铎分七路而来,千里江防,一处被破,全线立溃。

  此时守江,实为不智也!臣以为与其抗其七路,不如将江防之兵集结起来,围其一路。俗语云,伤其五指,不如断其一指。只要殿下坚守绍兴,而后让越国公与兴国公,率兵于外,以优势兵力个个击破,浙东时局,未必不能逆转也!”

  国舅张国俊闻言,却再次出言呵斥道:“孺子,安敢妄言兵事耶?两军对垒,岂有放敌入境道理。殿下,江防不可弃,一旦弃了江防,清兵就可长驱直入,抵达绍兴城下,孺子这是要置殿下于险得地,其心可诛也。”

  鲁王听了张国俊的话,他自然不敢让清兵把他围在城中,随不纳夏完淳之言。

  三月七日,多铎指挥兵马,大举过江,严州方向,贝勒博洛首先突破,不久之后,方国安部署在钱塘江南岸的防线顿时纷纷瓦解,清兵七路大军全部渡过钱塘江,各部明军损兵折将,纷纷逃窜。

  浙东有近二十万兵马,但这些兵马的质量,与清兵相比,却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去岁攻杭战败之后,鲁王政权十万人马,只有四万余人撤回南岸,兵败后巨大的危机感,使得鲁王政权拼命扩军十多万,使兵马达到二十万,但并不是只要拿起武器,穿上战袍就能称之为军队。

  浙东的明军,绝大多数,都只能算是拿起武器的农夫而已。

  江防的溃败,在夏完淳的眼里,是必然。

  这时前线的败兵陆续回到绍兴,城中兵马增加到三万人,夏完淳随劝鲁王蹬城鼓舞士气,而后快马向福京请援,但鲁王听说多铎逼近绍兴,当夜便在守将张名振的护卫下离开了绍兴。

  次日多铎得到消息,亲自指挥兵马追击。

  越国公方国安战败之后,领着七千兵马退回绍兴,走到半途,听说鲁王已经弃城而逃,立马就投降了清廷。

  (谢谢大家的支持,这几天有点水,明天好好码字,那个余佑汉的角色,容我想想,安排在哪儿)

第335章海内如今传战斗

  “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

  这是崇祯十二年,柳如是惊闻,皇太极十万众攻济南,山东巡抚宋学朱,济南参政邓谦,历城县令韩承宣,苦守十余日,最后城破殉国的消息后,所作的诗句。

  如今时隔多年,王彦与清兵战于湖广,陈子龙与清兵战于苏州,万元吉、李永茂、杨廷麟与清兵战于赣南,荆王朱常巢与清兵战于鄂北,贺珍、孙守法与清兵战于陕南,鲁王与清兵战于浙东,此外沐天波与沙定洲战于云南,曾英据守重庆谨防张献忠袭扰西南。

  华夏大地,已是处处烽火,正是“海内如今传战斗”,大明正统以堪忧。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10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06/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