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末工程师_分节阅读_第243节
小说作者:米酿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13 MB   上传时间:2025-06-07 11:01:54

  李植点了点头,说道:“好,我们去见见这些文官们。”

  李植也不换衣服,带着钟峰走进了津国公府大堂。一百多地方官看见李植的仪仗,知道这是正主来了,呼啦啦全跪在了地上。李植一甩披风,从匍匐在地的地方官中间走到了主位上,一转身坐了下去。

  看见李植坐下,钟峰才喊道:“起来!都起来吧!”

  众官这才敢爬起来,用眼睛偷偷看李植。

  正堂内椅子有限,六个知府还有位置坐,一百多知州和知县就只能站着了。在李植的国公爵位面前,这些知州知县也就是个芝麻官,没位置坐他们也不敢抱怨。

  李植看了一眼堂中的文官,淡淡说道:“今日召集诸位来济南,是商量如何让各地衙门节约经费,支持法庭的事情。”

  听到李植的话,地方官们对视了一眼,知道今天是没有好事了。山东的无冕之王李植开始找地方官要钱了。

  李植打败了王永吉后,天子从香河撤兵,然后给了一封圣旨给李植。圣旨上没提到法庭的事情,而是严词禁止李植在山东开商税和田赋。显然,天子是给李植划了一条红线:李植控制山东的司法可以,想进一步控制山东的税赋不行。

  李植知道这条红线自己暂时是不能跨过的。天子已经到了屯兵香河的地步,自己如果再进一步收税,恐怕天子就真的会发兵攻来。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李植斩了两个巡抚后威震山东,自然要利用这威势搞点银子出来。天子既然默认了法庭的存在,李植就不准备自掏腰包支持法庭了。法庭是山东的公共事业,造福的是山东的整个社会,当然该由地方财政支持。

  山东法庭系统近万人,一年消耗银子四、五十万两银子,这笔费用李植准备摊派给各地衙门。

  济南府知府拱手站了起来,缓缓说道:“津国公明鉴,如今年景不好灾荒遍地,各地的财政都十分紧张。不但要转运支撑营兵、卫所,还要上缴国家,更要支付衙役吏员的月俸,实在是没有钱供给津国公法庭了!”

  下面的文官听到这话纷纷附和,说道:

  “是呀,我等实在是没钱。”

  “穷,真是穷衙门!”

  “津国公明鉴,我们刮地三尺,也搞不出银子。”

  见文官们嘈杂议论,坐在李植旁边的钟峰一拍桌子,大声说道:“有让你们说话吗?”

  文官们都听说过钟峰这杀人魔王的名声,猜测这个武将大概就是钟峰了。他们被钟峰一句喝问吓得脑袋一缩,一个个噤若寒蝉。

  李植笑道:“我也知道各个衙门都缺钱,诸位不需要担心,我已经为诸位想好了省钱的办法!”

  李植点头说道:“如今法庭已经开设,各衙门的刑房人员就没用了,全部裁撤。节省下来的经费,就可以支持本公的法庭了。”

  明代的地方官衙门一般有六房,对应朝廷的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其中刑房人员就是专管民事、刑事案件的,和李植的法庭功能重合。

  明末地方衙门效率低下,衙门中人员臃肿,一个县往往有几百名刑房人员,队伍十分庞大。如果把这些人全部裁撤,节省下来的银子足以支持李植的法庭。

  众人听到李植这赤裸裸的抢钱言论,一个个愁眉苦脸,却又不敢出声反对。

  临清州知州胆子比较壮,拱手出列,缓缓说道:“津国公明鉴,衙门中的吏员都是些几十年的老吏,身无长物。若是一下子全辞退了,这些人恐怕要失去生路...”

  李植点头说道:“这话也不错,我建议诸位辞退吏员时候给每人发银子十两。这些人拿着银子可以去学些本事,无论是改行做账房先生还是做其他谋生,十两银子支撑五、六个月,也都能找到生路了。”

  临清州知州犹豫了一会,说道:“津国公所言虽然仁义,但这又是一笔银子,衙门如何拿得出?”

  李植听到这话,脸上一沉。

  钟峰看到李植的脸色,愤怒地一拍桌子,大声喝道:“临清知州你不要在本官面前装穷,你一年通过刑房的诉讼贪墨的银子就有几千两。要不是津国公不想大开杀戒,早一刀斩了了你。你再装一句穷,你这头就不用要了!”

  听到钟峰这杀神的怒喝,临清知州吓得双腿打颤,噗通一声就跪在了地上。他匍匐在地说道:“津国公放心,就是不吃不喝我也把银子省出来,支持津国公的法庭事业。”

  李植点了点头,说道:“临清知州这话说得不错。还有哪位有意见的?”

  地方官们看了看李植,又看了看钟峰,再没一个敢站出来反对。

  钟峰大声喝道:“那就说好了,各府州县的衙门每个月支付一次法庭的开支。若是到期不付的,就不要怪虎贲师拆了你们的衙门。”

第五百二十二章 铁甲舰

  十一月初十,李植正在天津城东的荒野上教授儿子李欢骑马。

  从天津卫城往东五十里就是大片的荒地。这些土地多是盐碱地,不适宜农业耕作,长满了野草。不过荒地上倒是有不少野兔等草食性小动物,李兴经常和人来这里打猎。

  李欢如今已经六岁了,以后是要继承李植的事业的,李植希望他是一个出色的统帅。李植找来一匹温顺的小马驹给李欢练习骑术。

  李欢听说有马骑,过来的路上在马车里是很开心的,吹牛说他若上了马要如何如何。

  但真的到了荒野上要上马了,李欢又畏畏缩缩不敢上去,李植好说歹说才把他哄上马。李欢开始时候还有些僵硬,但骑上去一会就胆子大了起来,在马驹背上哈哈欢笑,绕着李植骑得十分欢乐。

  李植正在那里看儿子,却看到远处有十几骑朝这边行了过来。近了一看,李植发现是自己的舰队司令吕虎。吕虎的舰队每个月都要跑一次台湾,把新竹需要的大量物资运过去。李植也只有在他回天津大沽港的几天时间里才看得到他。

  吕虎来到李植面前作揖行礼,说道:“国公爷,吕虎有要事禀报。”

  李植让一个亲卫去看住李欢,朝吕虎说道:“你说。”

  吕虎拱手说道:“国公爷,福建郑家有异动。”

  “哦?”

  “这两趟我跑台湾,在新竹的海岸边发现不少伪装成渔船的小船,在监视我们的进出。那些小船一看到我们的舰队就跟上来,在几百步外窥探。还有船跟着我们的船队开,似乎是在记录我们的进出港日期。”

  “大沽的码头上这些天也有一些鬼鬼祟祟的外来人,操福建口音,到处东张西望。”

  “在新竹附近的台湾岛上,也多了不少郑家的暗哨。郑晖说他的人在当地生番的营地里看到汉人出入,显然是去和生番买情报的。”

  听了吕虎的话,李植沉吟不语,他想起五月份时候在朝堂上看到郑芝龙的情景。那时候这个海盗头子上来就要分润李植在新竹的利润,还拿郑家的战船来威胁李植。

  这年头敢威胁李植的人,实在不多。

  不过郑家的海上势力确实庞大,实际控制着东南沿海一带的海洋。福建和广东的海船出海,每一条船每年要给郑家二千两银子做买路钱。如果不交这笔银子,在海上遇到郑家的船队就会被击沉。

  李植的船不经过福建,倒是不曾给郑家买路钱。但是如今新竹事业越来越大,郑芝龙就眼红了。新竹土地肥沃,李植在那里开垦了一万多顷田地,一年的地租收入刨去各种开支还有二、三百万两银子,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郑芝龙垂涎三尺。

  从吕虎反映的情况看,郑家是盯住新竹不放了。估计要不了一年半载,郑芝龙就要对新竹动手。

  如今新竹的地租已经成为李植最大的一笔收入,是不容有失的。

  李植沉吟片刻,和吕虎说道:“叫上高立功,我们到造船工地去看看。”

  李植继续教李欢骑马,等来了高立功,然后便一起往王家湾,去王老大的造船厂里看看。

  经过三年半的发展,如今李植已经有排水量四百多吨的尖头大船四十三艘。这些大船装备二十门十八磅重炮,战斗力可观。而且李植在登州和天津还有两个造船点在造新船,每年都有新船下水。

  这些船对付一般的海贼海盗,是绰绰有余了。不过如果对上郑家,李植却还是有些底气不足。

  去船厂的路上,高立功说道:“国公爷,郑家的海贼人数十分巨大。动辄几万人。这些海贼都是海浪里寻食的,操船技术很高。他们虽然也造了一百多条大船,装备大炮,但更多的还是两桅的小船。”

  “郑芝龙的大船就不说了,有的船有八、九门重炮,有的船只装四、五门小炮,总体火力比不上我们的舰队。不过郑芝龙最大的实力,还是他数量众多的小船。”

  “当初郑芝龙还是一个海上游击的时候,就有百余条这种小船。如今整个福建的水师都听郑芝龙调遣,郑芝龙少说能出动五、六百条这种小船。”

  “郑芝龙海盗出身,没有技术大量造炮,这些小船上面都没有火炮,打起海仗来这些小船就充为火船。船上的水手既不放炮也不肉搏,就驾驶小船冲到敌船边上,然后点火把自己的船和敌人的船一起点燃烧起来。”

  “这火船上面装满了干草、火药等易燃物,船头装有尖锐的钩子。到了战场上,火船的水手快速划动火船朝敌船冲刺,把钩子狠狠扎进敌船船身,然后点燃火船把敌人的大船焚毁。”

  “当初在料罗湾,荷兰人的大船就是被郑芝龙的火船一艘一艘烧沉的。无论多大的船,也顶不住这样的火船几十艘围上来烧。”

  “烧毁一艘大船,郑芝龙就给火船上的海贼几百两的赏银,从不拖欠。所以火船上海贼一个个十分踊跃,悍不畏死。”

  “这种战术十分歹毒,一旦被火船包围,无论多大的船只都跑不掉。”

  李植听着高立功的话,微微点头,一路没有说话。

  众人打着国公仪仗,骑到了王家湾。

  这些年李植不断给王家湾下造船订单,王家湾着实富裕起来了。虽然王老大口头上说他造船不赚什么钱,但实际的利润显然还是很可观的。李植看到王家湾附近盖起了好多雅致的院子,原先造船匠的土屋子全部拆掉了。造船匠的家人出入院子,身上穿的衣服都十分体面。

  李植笑了笑,叫人把王老大找来。

  “王老大,你现在造的船什么时候可以造好。”

  王老大跪在地上磕头行礼,才毕恭毕敬地站了起来,拱手答道:“国公爷,按照吕参将的订单,我们这次造的是更大的尖头大船,足足有五千料,有二十四个炮位。”

  李植点头问道:“如果我要在船舶外面装备铁甲呢?”

  王老大愣了愣,好半天才说道:“国公爷,这木船上面,怎么能装备铁甲呢?”

第五百二十三章 技术

  李植要造铁甲舰。

  在原先的历史上,铁甲舰活跃于十九世纪下半叶,是西方殖民者极盛时代的主力战船。这种战船出现后立即就改变了海洋上的战争方式。

  西方第一次投入实战的铁甲舰是一八五五年法俄战争中法军使用的,当时法军在第聂伯河的入口处将三艘名为“浮动炮台”的铁甲舰投入战斗。这些铁甲舰外部覆盖着四厘米厚的钢板,俄军的火炮无法造成有效杀伤法军军舰,最终法军获得大胜。

  铁甲舰的辉煌战绩很快引起了英国的仿效,其后英国立即投入建造了勇士级铁甲舰,于一八六零年建成。英国从此也拥有了自己的铁甲舰,有力地阻止了法国挑战英国海洋霸权的企图。

  此后几年,美国、俄国等西方列强纷纷开建铁甲舰。

  原先的木质战船在铁甲舰面前都是纸糊一般脆弱。问世不过几十年,铁甲舰就完全统治了当时的海洋。直到冶金技术继续发展,全钢铁船壳的战舰出现,铁甲舰才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当然,铁甲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前面。据记载,宋朝中国就出现过用铁皮加固船壳的木船。而在实战中被证明的铁甲船,则有十六世纪日本大军阀织田信长的铁甲船。

  当时在日本的统一战争中,织田信长为了帮助舰队防火,制造了七艘铁甲船。这种船只长三十二米,宽十一米,铁甲厚三厘米,在当时的日本算得上是钢铁巨舰,最后帮助织田信长在木津川口海战中打败了人数更多的敌人。

  但是,织田信长的铁甲船算不上真正的铁甲舰,很快就被废弃。这种铁甲船最大的问题在于笨重,过于沉重无法远航。所以织田信长的铁甲舰打了一仗后就销声匿迹,即便是在大明也无人知晓。

  但是大明和日本不同,大明有悠久的海贸传统,造船技术远胜于日本。大明造出的海船更结实轻便,比如李植的尖头大船载货量就远超过两百吨。即便装上两百吨的铁甲后依旧能远航深海。

  更为关键的是李植有蒸汽机。蒸汽机澎湃的动力让铁甲舰不再笨重,能够追上使用风帆的木船。有了蒸汽机,李植就能造出真正的铁甲舰。

  李植朝王老大点了点头,说道:“王老大,我们要做的就是铁甲舰。木船壳外面包铁甲不但可行,而且十分实用。这种新式船舶就在你的五千料大船基础上改造,在木壳外面包裹三厘米的铁板。”

  听到李植的话,吕虎和高立功都是眼睛一亮。虽然众人从没有听说过外面包铁甲的船舶,但是李植的手下都是聪明人,完全可以想象铁甲舰的样子。

  如果五千料的大型尖头船外面包了一层铁甲,就完全不怕郑芝龙的火船了。三厘米厚的铁甲,郑芝龙小船的钩子没法撞穿,也就没法勾住大船燃烧。就算那些火船想别的办法在铁甲舰旁边烧船,铁甲舰有三厘米厚的铁甲保护,火船也无法轻易烧着船壳。

  而且有铁甲的保护,郑芝龙大船上的火炮也无法击穿船壳。这样的铁甲舰,毫无疑问是十分强大的。

  李植麾下的官员们眼睛发亮,看向李植的目光又多了几分敬畏——津国公肚子里的点子还真是多,每一个都十分实用。

  吕虎想了想,说道:“国公爷,这铁甲好是好,以我们的技术完全可以造出来。就是这一艘船要耗多少铁?这造价要多少?”

  李植算了算,说道:“如果船底不包钢甲的话,恐怕一艘五千料的大船需要四十多万斤钢。按天津一分三厘一斤的铁价,这就是五千多两银子。”

  顿了顿,李植说道:“虽然五千多两银子不是个小数字。但是我们造一艘船要二万多两银子,增加五千两成本的装甲成本还是可以接受的。”

  其实李植是想用钢来制作铁甲舰的装甲的。如果使用钢材,甚至用李植产的高质量坩埚钢来制作装甲,那样一来,郑芝龙的红夷大炮恐怕是完全打不穿李植的船舶装甲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58页  当前第24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3/55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末工程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