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朝好地主_分节阅读_第932节
小说作者:木子蓝色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37 MB   上传时间:2025-06-01 10:54:09

  宰相大臣们今天团结一致,成功的把秦王拦下了,没让他进京城。

  这是一场胜利,是朝廷百官们意志的胜利,他们成功的阻止了皇帝的又一次肆意任为。

  秦王李泰随太子去祭拜先皇后,百官们也就散去了。

  ……

  薛礼把今天发生的这些,如实的禀告柯庆。

  这次汉京之行,柯庆是团队的指挥。

  “一切如赵王所预料的一样,皇帝就算再如何专制,但也不是无法遏制。宰相百官的大义,能让皇帝也无可奈何。”

  薛礼惊叹,“老师真是厉害。”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小子,够你学的了。”

  “教头,咱们下一步该做什么?”

  柯庆喝着茶水,起身。

  “汉京之事已了,我们也该离开了。”

  ……

  日暮黄昏。

  京郊。

  李泰有些失魂落魄,他站在那里,向太子苦求。

  “殿下,让我入宫见父皇一面可好?”

  “不行。”承乾冷冷的拒绝。

  “就一面!”

  “你敢回头踏进汉京的城门,我就敢打断你的狗腿。”承乾毫不客气的对自己的兄弟道,“青雀,还记得我曾经跟你说过的那句话吗?我给你的,你才能拿。我不给你的,你别想着从我这偷或抢。”

  李泰咬着牙。

  承乾站在兄弟面前,他比李泰要高一些,但李泰起码是他两个的重量。

  他拍了拍李泰的肩膀,“孤知道你书读的多,学问也不错。但孤虽书读的没你多,可你别忘记了,孤可是跟随赵王读的书,赵王是天下文坛领袖,你的那点花花肠子就别想用在孤身上。以后有空,记得多运动运动减减肥,瞧你这样子,长的跟头猪一样。就你这个样子,也想当太子?”

  他摇了摇头,转身走了。

  根本不再管那个已经脸皮都胀紫了的兄弟,那番话很恶毒,可说出来后却很舒畅。这段时间以来,压抑在心头的那股着气,也散了不少。

  夕阳下。

  胖胖的李泰坐到了地上,他抱着自己的肩膀哭了。

  他来的时候无比的激动、兴奋,以为自己将要成为大唐帝国的皇太子。可现在,梦破裂了,还被兄长如此无情的嘲讽。

  其实他也才十六岁。

  十四岁就被大哥赶去了西域,那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封地。他甚至都没来的及见上母亲临死前的最后一面,他妒忌承乾,就因为是嫡长子,于是打小就比他强。他出生没多久,甚至被父母过继到了叔父的名下。

  而承乾却是世子。

  再后来,五岁的承乾就当了大唐太子。

  他妒忌承乾有李超这样的老师和丈人,他也曾拜李超为老师,可就因为自己不是太子,所以李超不把女儿嫁给他,也不曾真正的帮助教导他。

  他甚至羡慕李恪和李佑,起码他们还有母亲。

  他恨自己的父亲,也恨自己的大哥,也恨李超,恨朝中百官。

  哭了许久,擦干净泪水,胖胖的李泰走向路边的车队。

  他黑着脸上了马车,然后冷冰冰的出声,“走,回伊丽!”

  中原虽大,却没有他的容身之地,汉京虽好,却不再是他的家。他的家,在遥远的西域,在天山北的伊丽河谷,伊丽城,才是他的家。

  车马辚辚,一路向西。

  汉京,皇宫。

  承乾接召来拜见皇帝,向皇帝奏禀了今天他与秦王见面,以及祭拜先皇后的情况。

  父子俩坐在那进而,却很生份。

  李世民叹声气,“承乾,朕接青雀回来,并没有说要废你立他之意。”

  “儿臣明白。”承乾很生硬的回答。

  李世民还想再说点什么,可却一时不知道要说什么,最后只是化为一声长叹,“唉,你今天也累了,早点回去休息吧。”

  “儿臣多谢父皇关心,儿臣告退!”

  空荡荡的殿里,李世民心中郁结无比。

  “朕是个真正的孤家寡人!”

第1201章 广积粮

  秋高气爽,黄叶纷飞。

  柿子红了,大豆也熟了,灞上李家的农奴和长工们把田里的大豆收割回家,一把把的晒起。

  到处都是丰收后的喜悦。

  老爹手抓起一把打落的豆子,满意的道,“这黄豆好,大颗、饱满。”

  李超和几个把头在估计今年的大豆收成,这些都是夏天收获水稻后的稻田种下的大豆,眼下收获,产量喜人。还是靠水好,下半年鲸鱼沟水库水量减少,但有水车还是给大豆在关键时候浇了水,因此大豆颗颗饱满大粒。

  “估计得有两石呢。”一位把头笑道,种了一辈子庄稼,估算起来眼光较准。“以往我们自己家大豆,一亩只有几斗。能出一石的,都是不得了,还是休养过肥力的土地。而我们这地,上半年还种了水稻。”

  “我们的地一来肥力足,每年施那么多肥,底肥、追肥都足。而且水也没缺过,产量自然高点,何况我们这豆种,也是特别培育过的。”

  李家的地跟别人家不一样,李家种地那是种出花来。有见过每年花大把的钱去培育种子的吗,而且估计也没有哪一家,对用肥有李家这么清楚,每年施加的肥都不知道多少。

  人工和本钱都是下的很足的。

  “上半年种水稻,下半年种大豆,到了冬季还能种一季萝卜,咱们家的地一年收三次,好些人家的地是种一年休耕一年,一年也只种一季。可了不得啊。”

  “是啊,难得年年还有好产出。”

  要是一般的地这样种,早就减产甚至无收了。

  “说到底,还是得施服保证地力。如果不施肥,这地是吃不消的。我们每年往地里施多少肥啊,一担一担的往地里挑,还不断的追肥。”一位把头笑道。

  “其实关键还是换种。”李超告诉几位把头,“如果我们连着种水稻或粟麦,就容易得病。因此我们要种一季稻种一季豆再种一季萝卜。而且,种大豆还有一个好处,种大豆其实能增肥。”

  “这是什么道理?”

  也有人道,“我发现好像也确实是这样。”

  大豆的根部有豆瘤根菌,能够帮助土地增肥。

  “再过半个月,油坊可以开始榨油了。”

  李家这几年的油坊也是遍布全国,每到收获季节,大量收购大豆、菜籽、茶籽、芝麻,以前百姓普遍是煮菜炖菜,但这些年,钢铁产量的大增,铁锅的价格下降,千家万户也用起了铁锅,习惯了炒菜,这油的需求也跟着大了起来。

  煮菜可以用动物油,但炒菜却需要菜油,用羊油猪油炒菜,并不合适。

  需求量的大增,也使得油产业也越来越大,榨油下来的油渣能够做香皂、肥皂,豆饼可以做饲料,也可以做肥田的肥料,规模大,许多榨油剩下的不值钱的东西,便也有了用处。

  “陇右河套等地,可以多推广一下油菜,我们可以跟当地的百姓先签定购合同,定好收购价,先预定好。也可以先付一点定金,这样我们的菜籽量就能保证了。关中和河北等地,要多种点大豆。”

  这些年,百姓们的生活变好了不少,油盐酱醋糖等这些也变的需求量大增。李家做的油产业,如今也有不少竞争者,对手规模小,但数量多,为了争夺菜籽等原料,李家也只能用定购这种方式了。

  “三郎,今年家里的粮食不卖吗?”一位管事问。

  “不卖!”

  李家算是大地主,拥有大量的边疆封地同时,在中原也有许多的田产。每年李家产出的粮食数量很大,以往,都是卖了。

  李家自己也是大粮商,但并不怎么囤积粮食。

  不过李超今年不打算再卖掉粮食。

  “我们自己建粮仓,粮食储藏起来。”

  “三郎,这两年粮食价格很平稳,根本上不去。眼下这个粮价,还是靠朝廷不停的收购粮食,才把价格稳住了。囤积粮食没有必要吧?”一名管事问。

  连续几年丰收,加上朝廷拓殖的大量土地,朝廷的耕地数量是连年大增,加上新的农耕技术、水利技术,还有牲畜的数量提高,新式农具、优育的种子等等,让如今大唐不但耕地面积大增,粮食亩产和总产量也是节节上升。

  粮食大丰收,对种地的百姓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这意味着粮食处于买方市场,供大于需,粮食必然大降价。

  好在朝廷有储粮计划,粮食有一个保护价。一旦市场上粮价跌到这根线,朝廷就会以保护价大量收购粮食,然后存储在一个个粮仓之中。

  如今朝廷在东西两大运河以及长江、黄河、淮河以及沿海等这些重要的交通线上,建立了大大小小无数的粮仓,而如汉京、长安、太原、江陵、广州、登州、杭州、交州这些超过十万以上人口的大城,更是从没有停止过粮食的囤积。

  这些都是官方行为,为的就是手里有粮心中不荒。就算遇大灾,朝廷也能有粮可拔,并且能保护第一时间在最近的地方有粮可调。

  同时,在朝廷的主导下,地方上的社仓和义仓,每年也在增加储粮。

  按朝廷的要求,是希望各地的粮仓存粮达到一个可观数字。

  什么样的可观数字?

  官方存粮需够九年之用。

  这也算是如今朝廷粮仓里粮食保存的最长时间了,要保存的更久,只能挖地下粮窖储藏。

  反正朝廷有钱,有钱不用留着干吗?

  把那些国库里收上来的税赋纸钞,换成一仓仓的粮食,当然值得。

  现在做粮食生意,确实没有什么利润可图,再大的粮商,也大不过朝廷。朝廷现在才是最大的粮商,他们手里有的是钱钞。

  粮仓遍地,不管哪里需要粮食,他们都能迅速调粮平抑市场。

  现在很多百姓都聪明的开始种大豆种油菜种棉花,甚至是种菜,就因为收益更高。

  “正因现在粮价平稳,卖不好好价,所以我们的粮食不卖了,自己存着。”李超随口说道。

  从田里回来。

  老爹问李超,“你积粮做什么?”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97页  当前第93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32/129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朝好地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