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朝好地主_分节阅读_第841节
小说作者:木子蓝色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37 MB   上传时间:2025-06-01 10:54:09

  今天这里是汉京商会成立的仪式,汉京四百八十行行会,以及一些著名的商号一起组建汉京商会,而全国各地也将陆续组建地方商会,全国的商会,又将隶属于全国工商总会。

  商会将按全国、道、州设立三级。

  大唐工商总会,既是各道和汉京府的商会联合,同时天下最有名的那些商号也直接入选。

  加入商会的目的何在,有什么好处?

  加入商会的各家行会、商号将选出代表,成为商会代表。而成为商会代表,拥有见官免跪,有向官府上书的权力。甚至总商会的代表,还可以参加每年一度的工商总会代表大会,会上一起商议全国的工商形势,甚至朝廷会派官员列席会议。代表们能够向朝廷上书建议,甚至,总商会的代表,享受一些保护,如果这些商会代表违法犯罪,地方官府无权拘捕审理处置,须上报大理寺,由大理寺审理他们的案子。

  仅这一条,就等于给那些商会代表们披了一层保护衣了。地方官和地方豪强,是不能随意的压榨欺负他们的。

  拥有直接向皇帝和朝廷进言的机会,更加难得,这可是上达天听啊。

  李超给商人们如此大的权力,也是费了好大一番功夫的。为了给商会造势,李超今天甚至把太子承乾给拉了过来。

  他现在还是大唐工商总会的名誉会长,亲王当商会会长,当初李世民都震惊了。

第1086章 太子的野心

  贞观四年,正月初八。

  京师,汉京城。

  时近中午,上西城区的十字大街口的五层楼,已经里里外外全是人。来自汉京四百八十行行会的行首、行老们,来自京师京郊数千家商铺、工坊中著名商铺商行的掌柜们。还有来自朝廷户部、工部、太府寺、少府寺、汉京府衙等诸部衙的官吏。

  当然也有李超这样的勋戚贵族代表。

  还有皇家代表太子承乾。

  对于工商界来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盛事。

  大唐汉京商会今天正式成立,大唐工商总会也正式宣告成立。

  “请殿下与汉王等诸位贵宾剪彩!”

  被选出来的汉京商会会长,正是李洪,李记钱庄的总经理。李记钱庄的规模庞大,名声也好,作为李记钱庄的大掌柜,他被推选为会长。

  商会的组织模式算是商人自治,汉京商会先是由汉京各行会的行首自动成功商会代表,然后这些代表们,再将汉京最有名的诸家商号吸纳为商会会员,行会和商号,成为商会的会员。各家会员再选出一位代表,成为商会代表。

  商会代表们共同推选出商会的理事会,理由会推选出会长。

  身后有灞上李家,李洪得到多数人的推举,成为了会长。

  如今大唐的商业氛围很好,开业往往都会弄个隆重的开业仪式,请人剪彩,甚至请人表演,还要搞开业酬宾活动等。

  一条长长的红绸,上面一朵朵红绸花,商会的会长和理事们一人托着一个盘子来到李超等贵宾面前,盘子上是一把金剪子。

  剪完彩,这把金剪子就送给贵宾了。

  拿起剪刀,李超对着承乾笑笑,一起剪了下去。

  长绸条上的大绸花被一朵朵剪了下来,一阵阵喝彩声响起。

  最后又请承乾和李超两人一起为商会揭牌,匾额上的红布被揭了下来,露出上面由皇帝亲笔题写的汉京商会四个金色大字。

  汉京商会五层的在楼还是非常气派了得的,这栋大楼就是商会的办公地了,也是由商会会员们一起集资修建的。

  各各行各业的行会,加上那些有影响力的商号,整合到一起,组建商会,这算是前所未有的。

  这样一个商人组织,却是由李超一手推动的,更让许多人惊讶。而李超不仅是把他们组合到一起,还给了商会许多权益。商会代表们能够直接与官府对话,甚至商会代表还不受地方的拘捕审讯处置,他们得由大理寺负责。

  每年的商会代表大会,甚至官府派人列席参加,工商总会的代表,能够直接向朝廷上书建言。

  这些,让商人终于上了台面。

  一楼的大会议室里,汉京商会第一次大会正在举行,李超和承乾各自上去讲了几句话,然后师徒两个坐在二楼的窗台边聊天。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承乾,你明白这几句话的意思吗?”

  “农业是保障,没有农业,人民的生活就没有了基本保障,社会就要动荡无法稳定,毕竟民以食为天。国家若无三年之粮储,就不安全。百姓若无三年之储,就无抗灾能力。而若没有工业,社会就没有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无法提高。没有商业活动,社会资源就得不到交流,人民的生活难以持续。”承乾说道。

  “说的好,看来我以前跟你讲的那些,你确实有听进去。确实,农业是基础,是保障,过去讲一农不耕,则如何如何,一女不织,又如何如何。那话也对,但也不全对。毕竟如今与先秦时代甚至是秦汉,魏晋等都有了许多不同。”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生产力也不断提高。如今大唐,不说疆域广阔,田地众多。单只论南方的开发,两熟技术的推广,高产占城稻的培育种植,还有精耕细作、施肥、水利技术的提高,加上新式农具、铁制农具、牲畜的数量等都在全面提高,这就使得我们现在并不需要所有人都束缚在土地上。”

  “一部份的人种地就足够了,他们也能把田种完,我们有了剩余劳动力。”

  剩余劳动力,就代表着生产力的提升,可以去做其它的事情。可以发展工业、商业,让大唐更繁荣富裕。

  过去是古典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时代,因此农是基础,地位也较高。士农工商,管理层的士以下,就是农了,工和商,排在后面,甚至工商还不是良籍。

  但如今不同了,要想发展工商,就必须打破这个束缚,要让农村里剩余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开束缚,让他们进出来,走到城镇里来。让他们加入到工商业中,而要发展工商业,就还得打破工商的束缚枷锁,让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提高,要不然谈何发展。

  不过李超推动工商权益提升,也有着更深远的打算。

  “老师做的事情总是那么超人一步。”承乾道,全面改革科举,原来的科举,说是取士其实录取不了几人,更多的是靠名声靠出身。但李超现在却要让科举真正成为朝廷的取士之源。

  配上此前改革的官吏制度,可以说国家的士阶层已经在全面变化。现在李超又在让农、工、商发生巨大改变,处处充满着变革。

  “一潭死水,就会腐败。而保持流动,则成为活水不腐。阶层的固化,并没有什么好处。不论农民还是工商,都能通过科举入仕,成为官吏。也能够通过努力赚钱,提升生活品质。还可以从军训练征战杀敌立功,成为军官。总之,就是得给大家上升的通道。”

  “读书人就算考不上科举,还可以考吏员,当上吏员,如果做的好,也一样能升为官。甚至朝廷的国子监等学校,里面培养的学生出来也可以为官为吏,国家的取士制度也变的多样化,选出来的人才也不再是单一的。”

  承乾问李超,“那朝廷的分封制度好吗?会不会有损朝廷集权?会不会将来中央与四边封臣们起冲突,形成诸侯与中央对抗?甚至如汉晋时的诸侯之乱?”

  “当然不会。”李超笑道。“大唐的分封与汉晋时的分封完全不同。一来,大唐的封臣远没有汉晋时诸侯的权大,二来,大唐的封地都在边疆之上,远离中原。在大唐的分封制度下,封臣代代推恩,封地会越来越小,难以形成与朝廷对抗的实力。同时呢,这些勋戚贵族们封地在边疆,必然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封地,要守护好自己的封地,他们就会全力的经营领地,甚至是开拓边疆,这就能为朝廷屏藩,甚至为朝廷开拓周边,同化那些蛮夷。”

  “所以说,我们大唐的分封制度有百利而无一害,封地发展越好,边疆越安全,而且朝廷还能增收许多税赋。”

  “老师,如今父皇在京,我也不再监国,但却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我想做些事情,可不知道要做什么。老师能够指点一二吗?”承乾问。

  当过几次监国之后,承乾也挺喜欢朝政。虽然多数时间里,他只是听政,并不真正处置,但他喜欢这种感觉。可如今皇帝重新临朝,不再称病不视事了。

  李超看着还显得稚嫩的承乾,这是个有上进心的孩子。

  “殿下上次提出的粮食统购以及仓储条略就很不错,民以食为天,粮食不仅是种商品,还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朝廷必须得保证粮食安全。因此粮食不能以普通商品对待,朝廷当对粮食有更全面更宏观的调控。”

  “比如说?”承乾很有兴致的追问。

  “比如说,根据粮食生产的能力,和粮食的需求,以及运输问题,我们可以把全国划分为几个粮区。比如说关中、朔方、绥远、陇右、河西、西域这六个地区,其中陇右的河湟河谷是产粮区,关中的平原是产粮区,朔方的西套平原是产粮区,绥远的前后套也是重要产粮区。”

  “但如果殿下仔细的统筹一下,就会发现,潼关以西地区对朝廷很重要,那里驻扎着许多兵马,人口也不少。但是总体的粮食产量支是偏低的,因此正常情况下,他们自给都才勉强。过去京师在关中长安时,甚至长安还得从关东地区输入几百万石粮食,运输耗费巨大。”

  “所以针对这个实情,那么朝廷就可以做一个宏观调控,宣布关中等六个地区的粮食,不得贩运到关东来,也不得贩运到境内草原去。这六个地区统筹为一个粮区,他们产的粮食,六个地区内调节,供应本身。”

  “六区内的驻军,也由他们供应,丰年之时有剩余粮食,则以保护价购入存储于各仓储之中。朝廷至少要保证官仓里起码有三年之积,这样一旦有灾,或者有战事,也能马上有粮可用。”

第1087章 汉京

  关陇等地,总的来说还是土地较少,粮食产量较低,且灾害相对来说较多。如果不做个宏观调控,那么如关中平原的粮食贩卖到关东来,甚至贩卖到草原去,而那些土地少粮食产出少的地区,则会一直粮食储备不足,也就大大降低了抗灾能力。

  甚至朝廷的驻守边军,需要的边粮,也得从中原运去,大大增加了运输耗费。

  让关内六个地区的粮食统筹为一个粮区,内部消化,禁止粮食出境,会好许多。

  “同样的道理,对那些粮食产量较低的地区,朝廷要设立粮食禁止出境政策。而对粮食产区,则也要给予一些保护政策,比如他们的粮食出售,享有免关卡税费等,这样有助于粮食流通。”

  “还有呢?”承乾已经不知什么时候拿出了一支笔,开始兴奋的在随身小本本上记录了下来。

  “还有一个就是设立粮食保护价,产粮区的百姓怕的是什么,怕的是谷贱伤农。因为粮食产量多,就容易被粮商压价,导致越是丰收,粮食越卖不到钱。因此,朝廷当根据实情,设立一个粮食收购保护价,就是制订一个最低价格,同时,朝廷也以这个价格向百姓收购粮食。”

  “我们还可以设立一个粮食收购任务,每年先预计收购多少粮食,对粮农们下定一个任务,规定他们每年的粮食产出,必须将多少份额出售给朝廷,当然,这个朝廷按市价收购,且不得低于保护价,要保证农民的利益。”

  李超看承乾记的认真,又提醒道。“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统购是为了保证朝廷的粮食需求,满足朝廷每年的公粮需求外,还要保证粮食储备量,但是,向农民统购的数量得控制好,一般来说,得给农民留足口粮,然后统购不得超过五成。”

  “当然,如果朝廷统购完后,农民依然愿意卖粮给朝廷,当然可以收。”

  “遇到粮食歉收的年份,朝廷的常平仓得切时的平价售粮给百姓,保证百姓需求,避免粮价哄抬,伤害百姓。”

  承乾把这些全都记录了下来。

  他充满惊叹的道,“想不到就一个粮食,老师居然已经能说出这么多条条道道,每一条都是金玉良言,学生佩服万分。”

  李超只是轻笑而已。

  国家宏观调控,这是必需的。这需要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高屋建瓴的提出政策,来宏观把控。

  粮食这东西,不仅仅是商品,尤其是在这个运输比较艰难的时代,且多灾多难,难以抵抗,因此对粮食的调控越发的重要。

  许多时候,灾后出现饥荒,无法控制,并不是因为朝廷真的无粮可调,而主要还是朝廷的粮食策略出了问题。

  比如,藏粮于民这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不能完全被粮商们控制着囤积着。官府得有自己的大粮仓,也得有自己的常平仓,粮食不仅存在京师,也得存在地方。

  再有一个,地方百姓自己的义仓、社仓里也得有粮食,有粮食才能有抗灾能力。

  其次,很多时候,灾害发现,因为运输原因,粮食却不能马上运入灾区,于是导致灾情扩大。因此朝廷就有必要,藏粮于地方。

  各地都得有仓储粮,在一些重要的交通要道运输线上,也得多存粮。这样才能一旦地方有灾情,朝廷能够最快的调拔运输粮食过去。

  “朝廷还应当对外来的粮食免税,比如从新罗、百济、南蛮等地方运来的粮食,就应当免关税进口。”

  承乾又加上了这一条,“老师,看来这个宏观调控真的很有必要,让各个地方都储存足够的粮食,能大大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朝廷把京师从长安迁到汉京来,也大大缓解了粮食压力。毕竟以前汉中无法供给长安需求,而到了汉京后,这里本身也是一个平原,兼之南面的江汉平原,江南的平原,东面的江淮,江南等大量粮食产区,使得汉京粮食无忧,尤其是汉京所处的位置,交通运输上比较便利,有粮也不怕运不进来,不像以前的长安,运粮入长安太难。

  说到交通运输问题,李超对承乾道,“你若真想自己做点事情,我可以给你两个提议。第一,在襄阳附近的汉江上修个堰坝,就如同蜀中的都江堰一样。”

  “汉江修坝?为何?”

  李超对太子道,“汉江修坝,好处还是很多的。首先,襄邓地区,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为汉京平原的这片地区,虽是平原地区,田野平阔,土地肥沃,但却一直比较缺水。没有水,种植当然大受影响。以这里的气候,其实完全可以实行两熟栽培,如果有水种植水稻,再加上精耕细作,施以肥料,那么仅是汉京平原,一年就能让现有粮食产量翻翻。”

  “汉京可是京畿之地,汉京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如果汉京自产的粮食多,那么就免于从外地辛苦的运粮入京,仅是这节省的耗费就不知道多少了。”

  “再有一个,就是交通。”

  承乾有些惊讶,修坝跟交通有什么关系?

  “我们在汉江上修个坝,拦截汉江山,然后再在汉京西北的丹江上修个坝,拦水蓄个水库。”

  “然后呢?”承乾问。

  李超笑着道,“在襄阳附近拦截汉江水,蓄水后,襄阳上游的汉江水位会提升,那么过去汉江上游河道滩多船难行的问题,将大大解决不少。以往从襄阳到汉中,这段河道可不好走,顺江而下还好,若是逆江而上,则随船必带纤夫。那段长长的河道,有许多的险滩急流,尤其是在枯水季节,大船更难行,得经常靠纤夫拉船,这使得运输极其不方便。”

  “如果汉江拦坝蓄水,则可以让汉江上游水位提高,让通航能力大大提升。虽然很多地方依然得拉纤,但起码能让襄阳上游的一段,解决不少问题。”

  “除此外,我们在襄阳附近拦截汉江,还可以把汉江水通过唐河、白河等几条河流,让汉江水浇灌汉京平原,甚至能让唐河、白河的河道通航能力提升。这对于京师的运输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97页  当前第84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41/129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朝好地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