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朝好地主_分节阅读_第516节
小说作者:木子蓝色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37 MB   上传时间:2025-06-01 10:54:09

  “襄阳的各家粮铺粮仓,现在都有官兵在外站岗呢。没有官府的条子,一粒粮都出不了门。”

  “什么?”郑籍大惊。这李阎王怎么敢这样,他怎么敢?这不是明抢吗,我自己的粮,凭什么不让我卖。

  “郎君,还是算了,民不与官斗啊。李相正四处调兵呢,现在山南各地的军府,都召集了不少府兵。每个军府,都有了一半的府兵在府。天天操练呢,襄樊两城外的军府,还在天搞什么拉练,每天都要跑到城外绕城呢,又喊又叫的,弄的怪吓人的。”

  郑籍不出声了。

  李超一句话就能把他们抓了扔监牢三天。

  李超真要怒了,调兵把他们再抓起来,也是很有可能的。这李阎王可是宰相,身边还跟着个太子。他只要借太子之名,调兵不过是再简单的事情。

  “唉!”

  郑籍长叹,觉得有些无力,这命里是犯李阎王了。

  “先去粮铺看看!”

  “不先回府吗?”

  “先去铺里看看吧!”

  襄阳城里,也还是里坊规划布局,城中一个个坊有坊墙隔开,市场也专门单独设立。襄阳的市都在一个市里,就是北市。郑家的粮店,与其它粮店都在粮行那条长街上。

  车到了粮街,在郑家粮铺前停下。

  郑籍下车,一眼就看到了门前站着四个汉子,一个衙役带着三百帮闲。

  那人郑籍认识,上前道,“王老班头,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你不是已经在家颐养天年了吗?”

  须发半白的王老班头坐在粮铺门边,见郑籍来了,起身一拱手,“原来是郑官人来了,恭喜出狱啊。我啊,本来确实早回家了,这不,如今李相国下令,说是衙门人手不够,让我这老不死的再出来做事,便就来了。恰巧,分到你家铺子这当差呢。”

  看着王老班头带着三个汉子把自家铺子大门都给挡着了,郑籍心头不爽。

  “敢问王老班头,你这是在干嘛呢?”

  “奉李相公的差遣,来这当差的。”

  说是差遣,其实任务也很简单,粮铺里的粮食,只能以粮要粮票购买,百姓购粮后,都还要经他们确认的。

  粮店确实还是郑家的,粮店里的粮食也还是郑家的,可这粮铺还不能关门,有人拿粮本粮票来了,就得换。而且没有粮本粮票,还不准换。这几个门神,一直监视着,要检查的。

  郑籍气的脸色发青。

  心里暗骂李超强盗,可是却又没办法。

  王老班头笑着对郑籍道,“郑官人今日来了,我正好通知你一声,李相的命令,自明日起,所有百姓来购粮,凭粮本粮票购粮,但粮食必须三分之一是粮,三分之二给救灾粮。”

  “你铺里的粮食,衙门会按存粮数目,把三分之二换成救灾粮。”

  “这不太好吧?”郑籍问。

  “时局艰难,李相要求我们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啊。大家都出一份力,朝廷不会忘记你们的。”

  郑籍进了店铺中,发现店里还坐着一个衙门的书吏,俨然好像是他铺里的账房一样。铺里有人在买粮,那书吏就在一边看着,每个人还得向他出示一遍粮本粮票,然后他在上面盖个章。

  交易完后,他还要在自己的账本上记一笔。

  看的郑籍冒火,可又无可奈何。

  转了一圈,他就气呼呼的甩袖走了。

  “回家!”

  一路上,郑籍是越想越气。

  这粮铺哪里还是自己的,那粮食也不是自己的了,根本就是成了官府的了。价格定不了,卖不卖不能自主,现在还要拿三分之二粮去换成救灾粮,门口有四个衙门的人守着,铺里还有个人看着。

  这算什么事啊。

  李超太过份了!

  “郎君,莫生气,也不是咱们一家,如今整个襄樊都是如此,这李相一来,没有人敢做对啊。想想看,丰大官人,现在还在牢里呢。丰家也算是大族了,可他家里求这个拜那个,钱没少花,可人现在还在牢里呢。莫要把李相惹怒了,到时杀几个人,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破财能免灾,就算了吧!”

  郑籍恨声道,“可我咽不下这口气!”

  “嗯不下这口气又能如何?在这山南,谁还能翻起什么浪花来?李超手里有兵,咱们有什么?除了有点钱,什么都没啊。”

  郑籍不说话,实在是恼火。

  管家也是见过世面的,在郑家多少年了,忠心耿耿,小声劝道。

  “时也,势也,没有时势,是做不了事的。若是大灾之后,饥荒起,天下乱,那个时候还会有些机会,可现在我看这李相国杀伐果断,手段狠厉,这灾害虽依然,可若说饥民四起天下乱,却不太可能了。”

  郑籍望着年老的管家,“李阎王有那样的本事?难道靠抢我们的粮食,就能化解这样的大饥荒?”

  “只要管理得当,控制得法,并不是没有可能的。郎君你这几天在牢里是不知道,李相国接连又颁布了多少法令,我看着,都挺管用的。”

  郑籍皱眉沉思。

  郑家是襄阳大户,这些大户可不仅是地主和粮商这么简单,他们还是一地望族,有声望有人脉有势力。

  在地方说句呼风唤雨也不过份,尤其是地方上的大族很多都是相互联姻的。李超一来,各种规定,那都是在触犯这些地方豪强的利益。

  没有人甘心自己的利益被侵夺,若是借着灾荒起,局势动乱之机,这些人也不介意煽风点火,搞点事情。

  可现在听老管家的话,却似乎乱来不得。

  “李超真有那么厉害?”

  “兵都已经调起来了,谁敢乱来,下场一定会很惨。我劝郎君还是破财消灾吧,至于别人怎么想,别跟风!”

第649章 观音婢

  长安。

  李世民最近很头疼。

  关中的旱情也越来越严重,大片大片的庄稼已经枯死了,李世民最近天天去祈雨,可这老天一点面子都不给。李世民在祈雨台上晒的脱皮,可连块乌云都看不到。

  久旱不雨,求雨又不至,李世民无奈之下,只得停止了祈求,然后向天下下了一道罪已诏。

  雨不下,京中的粮价却又开始涨价了。

  涨价虽然是在意料之中,但涨幅太快了。

  斗米二百钱,这已经算是大唐开国六年以来的最高价,这个价格,却还在不断的上涨之中。据报,市场上粮铺现在每天的粮价牌子都要换上好几次,而且每天到了午后,就关门停止售粮了。

  常平仓也早就停止放粮了。

  不敢放粮。

  仓中粮食太少,要是粮食放完了,更加没办法了。

  头疼的事情越来越多,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

  这个时候,却还有人在瞎胡闹。

  李世民一招手,内侍抬来几口大箱子,摆在了御史大夫杜淹和御史中丞孙伏伽的面前。

  “你们自己看看吧,这些奏折全都是弹劾文远的。如今时局艰难,朕日夜忧心,宵衣旰食,却还要看这么多这样的奏折。你们知道朕看到这些奏章之后最想说什么嘛?”

  “朕想骂娘!”

  “这些御史言官,不知道为君王解忧,为国出策。这个时候了,却还在攻击那些认真为朝廷办事的人。文远出任地方,辛苦办事,费尽心思,只为能为朝廷分忧解困,可就因为动了那些地方豪强们的粮袋子,结果这些人就群起而攻。朕知道,朕的这些言官中,就有不少是来自山南的。都这个时候了,还想着这些,太让朕失望了。”

  “朕对你们两个也很失望,朕把御史台交给你们二人,可你们怎么管理御史台的,就是让他们攻击朕的宰相吗?”

  杜淹和孙伏伽把头垂的很低。

  对于这次御史们弹劾李超,其实杜淹和孙伏伽在御史台有过争论。孙伏伽觉得应当拦截,而杜淹觉得李超在山南做的事情有些过了,让言官们弹一弹,也能让皇帝知道。

  杜淹是御史台长官,有他的支持,最终弹劾的奏章就如雪片一样。

  只是皇帝现在对李超的信任,是远超过杜淹预料的。

  作为皇帝,当然不会无条件的信任大臣,尤其是李超这样级别的大臣。但对李世民来说,他当皇帝还不过半年多点,李超对于他的帮助,对于他的忠诚,这些都还让李世民深信不疑的。

  最关键的是,眼下的局势,李世民迫切的需要的是李超这样肯干实事,能办实事的人。这个时候,也不是考虑其它事情的时候,现在若是斥责李超,哪怕是最轻的口吻询问,都会让风向大变。

  说不定李超最后就得被迫回京。

  山南现在离不开李超,李世民把萧瑀和陈叔达派去了河南和河北,这个时候都已经是用尽办法了,哪可能把李超调回。

  至于李超在山南东做的一切,李世民都知道。

  李超在山南和买粮食干的很漂亮,一个山南东道十六州,短短时间内就凑起了五百多万石的粮食。现在又弄出了这个粮本粮票,配合救灾饼,李世民觉得办法不错。

  李超的办法,确实有点强硬。

  和买是用强,统一粮价是用强,凭粮本粮票购粮也是用强,这些确实大大侵犯了那些地方豪强们的利益。

  若是平时,李世民也不能坐视这种事情发生。地方豪强的力量也是很强大的,皇帝也不敢把他们都得罪了。

  可现在是什么时候?

  得罪豪强,损害他们利益,确实会有后患。可如果不这样做,到时中原数以百万的百姓成了饥民,饥民流动起来,成为流民,那可就更加的可怕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

  李世民也只能在这其中,做出无奈的选择。

  他都在考虑,是不是要在关中、河南、河北等地也推行李超的这些强硬政策了。

  统一粮价、粮食计划定量配给、将粮食加工成救灾饼,以增加粮食的数量……

  都是狠招,这些招数一出,必然大损朝廷的威望,可李世民也没多少选择。

  两害相权取其轻!

  越是灾荒之年,如果朝廷不出一些强力手段,越难控制局势。粮价会涨的越发的离谱,富人们越发的会囤积粮食。

  就跟李超所说的一样,一边是无粮的饥民,易子而食。一边是家中粮仓满满的富人地主们,却一粒粮都不给拿出来。

  饥荒过后,饿死数以百万计的百姓,那些宝贵的粮食,却可能在富人仓中发霉腐烂。

  让杜淹和孙伏伽退下后,李世民看着李超在山南做的那些事情,陷入沉思之中。

  关中要不要也学李超的办法,接管粮商们的粮食?要不要也来个统一粮价,要不要实行粮本粮票制度?

  李世民还有些犹豫。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97页  当前第51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16/129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朝好地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