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朝好地主_分节阅读_第511节
小说作者:木子蓝色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37 MB   上传时间:2025-06-01 10:54:09

  “那这个定量怎么算?”

  有人见李超态度坚决,便转而问起了定量标准的问题。

  弄粮本,搞粮食计划限量供应,总得有个标准吧。

  “是不是按身份等级来分?”

  不管什么时候,阶级观念总是深深留在大家的心中。

  士农工商,士里又有贵族官僚读书人,这粮食借量不是因此多定些?

  阶层、品级、身份、职业,这些都能划分出一个三六九等来。

  就如后世中国那些年月发行的粮票,北京市民就按照不同的年龄、职业,分成了一百多个等级。

  而上海定量标准则按工种分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大中学生和一般居民中类七等二十七级。到后来,工种更是从一千三百零七个,增至七千二百九十九个。

  李超打算不搞那么复杂。

  “只按年龄、性别来分,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划为男女两等五级。”

  至于定量,这个比较难定。

  以军队士兵为例,秦军规定,早饭半斗小米,晚饭三分之一斗小米,而如站岗这样的任务,早晚各三分之一斗小米。

  而汉军规定,从事重体力活动的士兵,一个月二石九斗三升粮,食盐三升。

  到了唐代,则规定一名士兵一天发二升粮食为口粮。

  宋代禁军士兵月粮二点五石,厢军两石,到后期,禁军也只有八九斗月粮,继而糙米充好米,小斗换大斗。

  虽然各个朝代的计量单位不一,唐军的军粮多以粟为单位,而粟的容重较少,约有六百到六百五,一立方米约为六百五十千克左右。

  一立方米为一千升,一升粟实为六百来克。

  而唐朝的一升,实际上只有现在的零点六升,因此唐朝的一升粟米,其实并不多,大约为三百八九十克的样子,不到四百克。

  一个战士,一天发放两升粮食,也才八百克左右。

  而且还要考虑到古人的粮食较糙,一个战士,也就是一个青壮,还是从事当兵这样体力活动较重的青壮力,一天也才八百克到的粮食。

  一顿饭只有三百来克粮。

  在缺少副食油少的年代,从事的又是比较高强度的职业,还又年青饭量大,一天三百来克真的不多。

  要知道在后世粮票时代,一个婴儿一般都定量每月六斤干,一般成人都定时三十斤左右。

  李超知道,以前的人活动量大,而且又缺少副食和油水,一般饭量都比现在大的多。李超自己小的时候,都经常能吃两三碗饭,还是那种比较大的碗,而成年后,反而饭量越来越小,一顿有一碗半就行了,还是小碗。

  “成年男丁每月五斗、中男四斗、老人三斗、小儿二斗,婴孩一斗。女子,则比男子少半斗。”

  考虑了一会,最后李超定了一个不算高,但也不算太低的标准。五斗,也不到二十千克粮。

  成丁一月五斗,一天也就一升七合不到,不足士兵的一天二升标准。本来这个标准,在灾年还是有些高的,但李超也不能一来就定的太低,以后视情况可能要减,但不能马上就直接订个太低的量。

  “那价格呢?”

  粮食不但要定量,还得定价。

  各粮店以后要实行统一售价,而且还得要用粮票。

  现在的粮食市价节节攀升,谁都知道旱灾过后,粮食需求大。

  市价如今大米又达到了斗米一百五,粟米都斗米百钱了。而且这个价格实际上还是有价无市,要买粮,价格还更高。

  只是之前李超和买粮食,一直是用的这个价格。

  “就以大米一斗一百五十钱,小米一斗一百钱这个价格吧。”

  这个价格,依然还是极高的。

  但李超也不能再降了,再降,粮商们不会同意。

  “百姓有钱买到供给的足额粮票吧?”有人提出问题。

  李超虽然给大家定了每月粮食额度,可定了量也不是白给的,得先拿钱换粮票。可现在粮价这么高,百姓有这么多钱来换粮票?

  面对这个疑问,李超也没法回答。

  他只能说,一步步来,能先把他今天说的这些先做到,都已经万分不容易了。如果能做到这些,起码粮食能控制的住,粮价也会控制的住。

  至于说连李超想办法控制住的这个价格,百姓都还买不起定量额度内的粮,那李超也没更好办法能解决。

  这是另外一个问题,那就得涉及到官府救济那一部份了。

  自己买不起粮的百姓,到时就得由官府施粥赈济,或者以工代赈,来给他们解决吃饭的问题。

  “去吧,把这些抄写多份,然后张榜公布,宣传告之!”

第641章 众怒

  一百文一斗小米,一百五十文一斗大米,小米一斗还不到四千克,大米一斗不到五千克。一个成丁一个月起码需要五斗粮,哪怕就是吃小米,也得五百文钱。而一家如果五六口,得需要两三千钱。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是难以负担的。

  天色昏暗,虽还未全黑,可襄阳城里已经响起了净街鼓。

  李相国到了襄阳,除了一来就公布了三条震惊整个襄阳的新规之后,接着就是下令山南东道各城晚上实行宵禁。

  天一暗,就开始关闭城门,各商铺也禁止晚间营业。

  白天在街上跑了一天,四处敲锣打鼓宣告衙门新规的宋安业总算也下值回到家,一推开门,便对屋里道,“有没有吃的,弄点来,饿死我了。”

  他的妻子从里屋迎出来,帮他换下外面的长袍。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啊,没在衙门吃饭么,我去给你做饭,再给你热壶酒。”

  “下碗不托就好了,酒不要了。”

  “怎么了,你平时不都爱喝两杯吗?”妻子奇怪的问。

  “不能喝了。”宋安业长叹一声,“今天太子和李相国到襄阳了,都说李相国厉害,以往没见识过,今天可算见识了。一来就是三条新规,一条比一条狠,头条就是禁酒。不但禁酿还卖酒和喝酒。我的个天,还真没有听过这样的事情,酿酒卖酒不许,喝酒也不许了。”

  “还有这样的事啊?”

  “何止啊。以后上饭店吃饱,得多付两成的饭菜钱,而且吃不完了浪费的话还要罚款。”宋安业在襄州衙门里也算是个小班头,平时没少上饭店吃饭,反正也不用他掏钱,都是些商户百姓之类的请客,喝点小酒点桌子菜,有时还会叫个歌女弹琴唱曲,挺逍遥的。

  但今天新官上任,却对所有衙门的公职人员下了令,禁止到酒楼饭店吃喝,不得接受商户百姓的请吃请喝,衙门以后会派人在各地巡查,一经发现有官吏敢到衙门吃喝,立即就地免职。

  “不是说李相国是个很不错的宰相吗?”

  “不错?”宋安业摇摇头,“不错个什么啊,一到山南就杀了十三人,破了十三家,人称李阎王,现在看来,一点不差。这以后的日子难过了!”

  妻子安慰,“估计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等这阵火头过去也就没事了。不让在外面吃,那就在家里吃就是了。”

  “家里吃?家里以后也不好吃了。”宋安业告诉妻子,明天就得去衙门办粮本,然后交钱换粮票,以后买粮,都得拿粮票去买。一个男丁一月还只有五斗粮定粮,简直要命。

  “还有,我们家的那几个奴仆,也得给他们到衙门登记,上户贴,要不然就办不下粮本,换不到粮票了。没有粮本粮票,都没地方买粮去。”

  “有钱粮店也不卖粮了?”

  “对,不卖了,只收粮票。而且以后办下粮本了,每家每户还都划定了指定买粮的粮店,只能凭粮本到那个店买粮,其余的地方有粮本粮票也不得跨区买粮。”

  “这……”宋妻也觉得匪夷所思。

  “这样弄能行吗?”

  “现在就看这李相国的本事了,这么一搞,这襄阳城接下来估计有的是热闹了。”

  “还好我们家里有些存粮呢。”宋安业在襄州衙门做事,家里父亲兄弟在郊区耕种,家里也有二百来亩地,也算是个小地主,平时宋安业衙门里领份粮,一家人都还有多。凭着宋安业的关系,宋家还在襄阳城里开了家小粮店。

  想到自家粮店先前已经把一半粮食和买给官府了,现在这粮店又等于是被官府抢了,宋安业也是心头不畅,本想喝壶酒,可想到官府禁酒令,又不太敢以身犯法,万一被查到了,丢掉公差不值啊。

  “咱家这粮店岂不成官府的了?卖不卖得官府规定,卖什么价也得官府规定,这还不如直接把粮交给官府好了,让他们卖不就更好,省得还收什么粮票然后再去换钱。”

  宋安业冷笑一声,“都把粮扔给官府了,官府哪有这么多人手来售粮?李相国那是打的极好主意,我们粮店都按他的意思做,实际上就是在给官府办事了,还不费官府的人手。”

  “这李相爷还真是精。”

  “精,只怕精过头了,这是要犯众怒的。”

  宋安业感觉十天疲惫,这李超才来一天,已经让他万般不自在了。一想到,以后李超就常在襄阳,他就头疼。这日子,以后还怎么过啊。

  “这李相国怎么下这么多奇怪的规定呢?总有些原因吧?”

  “原因自然是有的,我也是听上面人说的,据说今年秋旱还只算是小灾,明年还会有大旱灾和大蝗灾,所以朝廷现在才急急忙忙的四处弄粮,李相到襄阳后又弄出这么多苛刻的规定,都是为明年做打算呢。”

  “原来是这样啊,明年真有大灾?那我们也应当多存点粮啊。”

  “存什么存啊,有这李相国在,我们存多少粮都保不住。你看,你刚出来的时候,是说给我们留了定额,然后超额的才和买一半。可是这才多久,他一到,马上又把各家粮铺算是收编了,粮价由官府定,还不能直接卖,得凭粮本定区凭粮票定量卖,卖粮收粮票然后到衙门去换钱,可我估计,到时衙门多半是没那么多钱兑换的,又得打白条,说白了,就是抢粮了。”

  他妻子道,“你也别这么烦心了,反正我们家的粮铺也没多少粮食,亏也亏不了多少。这李相国来头那么大,我们还是不要去触犯他的霉头的好。好了,你坐会,我去给你做饭。”

  门砰砰的响起。

  宋安业不满的起身开门。

  是衙门里的小王,小王他爹以前是宋安业的老上司了,还算是他师傅,后来人老了退下去了,宋安业顶了老王的位置,再后来,老王让小王也进了衙门,老宋便成了小王的师傅了。

  “师傅,不好了,出事了,李相国让衙门里的人都回去听差呢。”

  “出什么事了?”宋安业皱眉问。

  小王气喘吁吁的道,“好像是城里好些粮商在和丰楼聚会,似对李相国的新规不满,准备联合反对什么的,现在李相国要去抓人,让衙门里的人都回衙待命呢。”

  宋安业吸了口凉气,这还真是预料不及啊。

  李超的命令苛刻强硬,而粮商们的反弹更是迅速,白天李超刚到,马上发布了三条新规,这晚上商人们就不顾宵夜禁令,在和丰楼商议反对,可李超更狠,直接就要抓人了。

  “走吧!”宋安业心头也有些复杂,但他知道,今天晚上的襄阳城会很热闹了。

第642章 法不责众

  宋班头也算是地头蛇了,哪里不知道襄阳城里的那些粮商身份,说白了,就是襄阳的大户豪强们啊。毕竟襄阳城都筑城八百余年了,这个南北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扼守长江中游,每年往长安输送的粮食,有一半以上都是自这里经过的。

  不论是自育水向北往洛阳,还是经丹江往商州灞上,这里都是必经之地。

  独物的地理位置,就使得襄阳成了一个重要的水陆码头,还是全国有名的粮食转运仓储地。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97页  当前第51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11/129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朝好地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