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朝好地主_分节阅读_第477节
小说作者:木子蓝色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37 MB   上传时间:2025-06-01 10:54:09

  李超不由的认真的打量着承乾,这熊孩子怎么好像一夜之间成熟长大了一样,难不成昨天承乾被吓死了,这具身体内已经藏了一个穿越者的灵魂?

  七岁的太子,居然能讲出这样的话来了,真是有点成熟过头了。以前他希望太子早点成熟,可现在,又觉得这孩子过头了。

  昨天那一下,好像有点过了。

  “太子殿下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李超郑重地回道。

  承乾露出缺了一个牙齿的嘴,有点漏风的道,“那我们就一言为定!”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对了,太子,你的门牙什么时候掉了一颗?”

  承乾伸手捂住嘴,“昨天回来后掉了的。”

  “哦。”李超拖长着音,呵呵笑着。

  承乾立时低下头,一手捂着嘴不肯松开,刚才的那点气势立时全无了。

第584章 新米节

  太阳还未升起,但天早就亮了。

  长安城的早上,是天亮就敲鼓开门,因此每天早上开门的时间并不一样,冬日里就晚些,而夏日里就早些。

  夏季的时候,一早一晚总是最舒适的时候。

  尤其是早上,一夜安眠之后,神清气爽。

  出了长安城门,天地越发的广阔。

  “师父,我们来赛马吧!”承乾道。

  “官道之上,行人众多,你要是撞到人怎么办?就算没撞到人,万一践踏了百姓的庄稼怎么办?要跑马,你得去专门的地方跑,这大道上可不是跑马的地方。”

  “哦!”承乾有些无趣的点头。

  李超带着承乾不急不缓的往灞上骑去,身前东宫护卫开道,身后是赵国公亲卫相随,虽没有打起仪仗,可这场面也还是不小。

  道路两边,大家看着这支队伍,都知道是太子和赵国公出行。

  “太子跟赵国公关系真好啊。”

  “那可不是,赵国公既是太子的老师,还是太子的丈人呢。”

  “灞上李家,真的崛起了啊。”

  “嗯,这是肯定的,待将来太子御极,李家就更不得了了。”

  “说到底,那也还是赵国公有本事。”

  “听说赵国公那是天神下凡。”

  “哦,哪个神下凡啊?”

  “文曲星,要不你们说赵国公文采哪能那么好,写的出资治通鉴这样的大气史书,还能编出武德字典这样的好书,更别说三字经与李氏家训这样的好文章了。”

  “是啊,我听我隔壁邻居说,这资治通鉴可是能与史记并论的好书,读史不读资治通鉴,那都不能说读过史。我邻居,那可是国子监里的学生,他对李相国,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些话,有人不同意了。

  “其实赵国公那是天上的武曲星下凡,赵国公最大的本事是打仗,没见皇上都钦封赵国公为军神嘛。赵国公往那边疆一走,边疆胡人立马就得退避三舍。吐谷浑、突厥,哪个不是这样,复陇西,收朔方,赵国公的武功,那是赫赫有名啊!”

  “厉害啊!”

  “赵国公今年才二十出头吧?”

  “好像是二十三,比陛下还少两岁呢。”

  “真正的天上星宿下凡啊,要不一般人哪有这么的厉害。”

  “听说赵国公好像打小是个孤儿?被一位隐世高僧收养长大的?”

  “嗯,没错,就是这样的。我估计啊,赵国公定是天上下凡,然后让那位高僧遇到收养。”

  “后来赵国公不是又被李铁枪收继,还被齐国公收为义子吗?”

  “是啊,那两位也不得了啊,铁枪将那也是一员猛将,齐国公秦琼,那更是天下皆知的好汉啊,我想啊,肯定是天上安排,让那隐世高僧,还有铁枪将和齐国公他们在下面接应的。”

  ……

  李超骑着马回灞上,并不知道如今长安的百姓们会如此的传说着他。

  灞上的稻子已经彻底的黄了,远远看去,沟两边金黄一片,如同是铺了一片黄金一样灿烂。

  进了李镇。

  白鹿书院也变的安静了,书院已经放了暑假,为期两个月时间。上学期结束,学生们回家休假,其实也是回家农忙。

  书院里,只剩下了几个门子还在看着大门,偶尔有些想要转学来的家长,过来参观一下书院。

  “相爷回来了。”

  徐恩站在门口高喊了一声,于是院里不少人出来,管家在前,后面都是李家的庄稼把头。

  “相爷,他们说接下来好几天都会是好天气,可以开镰了,特意来找相商请示一下,准备先弄一个开镰仪式。”管家说道。

  这个时代的百姓总是比较纯朴的,面对着上天,他们敬畏。

  每年都要举办许多仪式,以祈求风和雨顺。春耕前,要举行春耕仪式,插秧前,要举行开秧门仪式。等到了收割前,又要举行一个仪式。

  各地仪式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仪式一定得有的,主要还是祈求上天保佑,感谢上天的赐予收获等等。

  春耕主要是祭祀土地神,而收割则主要是祭祀谷神。

  按习俗,开镰前,举办仪式祭祀谷神,上香,还要跳傩舞,然后用新收获下来的稻米,做成新米饭,然后举办一场新米酒,邀请亲戚朋友前来品偿。

  有些地方的新米酒,还会有一种奇特的习俗,那就是除了邀请的朋友外,其它人也能过来吃,不认识也行。

  甚至他们会非常欢迎来吃新米酒的陌生人,以谁家吃新米酒的人越多,那么这家接下来的日子就会越发的顺利如意。因此,这天,为了能够吸引更多人来自家吃新米酒,便总要把酒菜弄的尽量丰盛一些。

  下马,回到院里。

  葡萄藤架下。

  李镇已经有了不少的庙,城隍庙、土地庙,还有龙王庙、灶神庙、关帝庙等等,当然也还有掌农物生长的稷神庙。

  稷神,也就是这次举办仪式要祭祀的谷神。

  当然,这些神虽然都住庙里,但他们却不是佛教的神,而是道教的地方保护神。

  除了上面那些神以外,还有山神、井神、门神,另外还有财神、风伯、雨师等等神,都住庙里。

  连孔圣人都住在孔庙里面。

  庙,最初的本意,是指用来供奉祖先、神佛的地方,比如太庙、家庙、孔庙、关帝庙、土地庙等等。

  就连寺,一开始也不是指佛寺。寺一开始指的是国家机关中的寺,如大理寺、鸿胪寺等。后来在西汉末,佛教传入中国,到了汉明帝时,从印度来的佛教徒,自称是印度的国师,汉明帝觉得对方既然是国师级别的,那么他们在汉朝也应当受到同等的待遇。

  于是,特意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就叫白马寺。功能就是传播佛法,翻译佛经,组织佛教活动等,于是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了中国第一个佛寺。后来建立的佛寺,都取白马寺中的寺这个字,来表明佛教身份,逐渐,寺这个字,也就从国家机关,慢慢的添加了一个佛教活动场所的意思。

  李镇边上,这两年修建了许多的寺庙。

  既有佛寺,也有道教各种神仙的庙。都是百姓一起出钱修建的,当然,大头主要还是李家出的。

  特别是那些个神庙,其实就是一个活动的场所,一般只有个把年老的人,担任一个庙祝,负责看护一下。里面会有一个泥胎木像,大家初一十五会去烧个香,遇到重要的日子,比如这个神的生日什么的,会搞个活动。

第585章 庙会

  这不单纯的是信仰了,更是一个热闹的日子,比如每次哪个神的生日,那个神庙前就会有一场庙会,形成一次热闹的集会,大家甚至还会出点钱,请点杂耍班子过来表演。有钱的人家,还要出点钱,然后买些米面等,送去附近的孤寡老人家里等。

  这对于乡村上来说,这其实是很重要的。

  李超也向来比较支持这种乡村文化发展,他觉得这也是地方上百姓凝聚团结的一种方式,甚至在庙会上,往往还会成为一些宗族、家族、家庭纠纷的解决会议,由乡里名望人物,出面调解、仲裁纠纷。

  因此,每次的这种活动,其实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作用,而是会成为一次比较综合的热闹活动。

  “稷神庙这次要照例修补一下,刷墙补瓦,稷神像也要重新刷漆涂色。香炉也要添一个,原来那个裂开了,还有先前的庙祝身体不行了,不能再担任了,得重新选一下。”

  李镇的镇长,其实也就是白鹿乡的一个里正。原来的里正柯大叔去了洮州移民,如今的里正也是先前张家沟村里的人。

  他跟一群人坐在李超的对面,一条条的汇报请示着。

  “这些事情,里正叔你负责处理就好,用钱的地方,照例还是从咱们村里的那个基金里拿,用多少就记多少,反正只要账目清楚就好,到时把账做好,贴出来公示一下就好。”

  李超说的这个基金,就是一个李镇村民自己募集的资金,主要就是用来举办这些活动的,钱的主要来源是大家自动的捐款,不强求,捐钱随意。

  但捐的每一笔钱,都会记账,而且会公示出来。李家每次都是捐的最多的,这也是基金的主要来源。

  除此外,就还有商铺商人们的捐献,这也不是强求的。捐了钱,会有一个名字记录和公示,还会送上平安符。

  此外,各个神庙里收到的香油钱,最终也是会记录基金里面的。

  基金里的钱,除了用来做活动,还会请一些年纪稍大些,或者残疾没依靠的人做庙祝,这也算是变相的帮扶困难村民。此外,每逢节假日、庙会等,也会从基金里拿些钱出来,买些粮油布匹等,送去给镇里的孤寡老人孩童等等。

  这个基金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基金管理理事会,相当公开公正透明的一个会,担任理事的人,多是些镇上比较有名望名声好的人,比如李超,就是理事会的理事长。

  这个完全是由李超一手推动起来的基金,两年来,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理事会不但是义务管理基金,甚至还成了乡村的纠纷仲裁,每逢庙会等活动时,理事会也会顺应民意,公开帮大家当众仲裁纠纷。

  大家对理事会的仲裁一般都很服气,很多时候都来找理事会,而不是找衙门。

  “相爷,我们打算这次庙会上对摊位好好规划一下,让秩序更齐整一些,省的到时拥堵不堪,另外,我们打算对每个进入庙会的商家收一点入市钱,然后摆摊再收一个摊位钱。这个钱,我们用以维持秩序,打扫卫生等外,剩下的都交给基金会。”

  李镇的庙会现在也很有名气了,李镇本来就热闹,这里庙又多,一年庙会得有二三十次,每次开庙会,都能吸引许多人来,连长安城的人都来赶这里的庙会。

  每次庙会,李镇都会变的拥堵,甚至是垃圾遍地,有时还会出现斗殴吵架等情况。镇里的人,也希望今年能对庙会更好的管理,避免打架斗殴,以及偷窃、非礼妇人等情况的发生,另外也不需要办一次庙会,就弄的脏乱差无比。

  对前来的商家收点钱,然后用这钱雇些人,加强下庙会的管理与清扫,并拿出些钱来,多请点戏班、杂耍班子等,也算是能让庙会更热闹。

  “这个可以,不过收取费用方面多商议一下,不要收的过多,别让商家抱怨。另外,收了商家钱,我们就得让商家感觉是划算的。比如说,我们要给他们分区规划下摊位,比如把各种饮食小吃等,都分在一边,把各种日用等商品摊位,安排在另一边,这样也能让市场更有序。”

  “再一个,我们可以给这些摊位做一些桌子,以及搭一些棚子,这样也方便他们,也方便前来逛庙会的百姓,你们说呢?而且这些东西做好了后,也不是一次性的,我们每年这里也要办不少次庙会,下次也能继续用嘛。”

  里正笑着道,“还是相爷想的周到。”

  李超又道,“我们今年的开镰仪式上,有祭祀稷神的驱傩仪式,我们可以搞的更热闹一些。面具、衣服订做,弄的好看点,这个舞也好好排一排。”

  李超的意思是把每次的庙会仪式,扩展一下,不仅是个仪式,还要弄成一个表演。这样把仪式和表演结合,能让庙会成为一个热闹的商业集市,这对于李镇来说当然是有好处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97页  当前第47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77/129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朝好地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