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朝好地主_分节阅读_第359节
小说作者:木子蓝色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37 MB   上传时间:2025-06-01 10:54:09

  “其实呢,肥料厂现在口碑已经打起来了,几千贯的红利确实不少,但也不算多。我们这个产业,前景无限好。朝廷已经打算明年努力推广肥料肥田,以提高耕地粮食产量。这是我们的大好机会,我打算今年就不分红了,咱们把红利再投入到生产规模的扩大上去,多招人,多收肥,多加工肥,也把销售区域扩张更大,把肥料卖的更多更好。”

  灞上张家沟去年梯田的丰收,可是着实震惊了关中的百姓,连朝廷的官员都惊动了。没半分,这年头,你们一亩地多收个一两斗,都足以得到官府重视,甚至是批红挂彩的奖励,让你去推广传播经验了,何况还在灞上种出了水稻,还产量如此之高。

  简直是颠覆他们的认知。

  就算今年李世民不上台,李渊也一样会让朝廷全面推广肥料。

  “哥,我们都听你的,要不咱们把醉仙楼的红利也拿来投入肥料厂。”

  去年,李超刚弄肥料厂的时候,这几个家伙可是嫌弃的很。根本不信这东西能有什么前景钱途。

  但现在,事实说话。

  “你们舍得投钱是好事,不过我打算建一个种子厂。”

  “啥种子厂?”

  “就是专门优先种子,麦种、稻种、粟种、豆种啊这些。精选出最上等的种子,然后卖给种地的百姓。”

  “这个种子不都是大家自己种粮食成熟后留个种就是吗?”

  “种子可也是门大学问的,种子好,自然就粮食长的好,产量高。”

  后世的农民种地,可是很少自己留种的,多是购买种子公司的种。不说别的,就一个杂交水稻,就是相当的了得。一亩地种上一两千斤稻子,自己留种,可是种不出这样的杂交高产水稻的。

  李超就打算也涉足这行,慢慢来,一点点来。

  可以建一个育种基地,培养出更优良的种子,精选出上好的种子,然后出售给农民,让这庄稼,一开始就更好。

  不过这得是个长期项目,得慢慢来。估计钱得投不少,见效不会那么快。但李超相信,一旦做出来了,那也肯定会非常了得的。

  “哥,我们也不懂这些,但我们都听你们的。要多少钱,直接说,我们都投。”程处默相当豪气的道。

  这几小子,如今一个个也是身家不菲了。跟着李超,也投了不少项目,钱真没少赚。

  “回去问你们老子,还有没有闲钱,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做糖买卖。”

  李超对几人道。

  “做糖买卖?那不是你原来卖给张尹两家的买卖吗?”

  “他们把这买卖还给我了。”

  “哦,这样啊,算他们识趣。不过既然这买卖都给你们了,那以后自然你们家的,我们怎么也掺一脚分你的利呢。”李感笑着道。

  “放心吧,糖买卖很大的,再多些人一起做,也不会对李家有影响,相反,还会更加的赚钱。”

  李超的想法也很好,糖产业很大,李超控制关键的部份就好了。比如,大家都来建甘蔗园,都来种甘蔗,甚至李超可以交给他们榨取蔗糖的技术。

  他们做甘蔗,甚至把甘蔗粗加工提炼出蔗糖后,李超再直接收购,然后精炼加工成白糖红糖冰糖。

  各家是最上游的部份,李家掌握的是中间最有技术的部份,自然也是最赚钱的部份。然后他还能和各家一起做糖的贸易,内销外贸。

  这生意,人越多越好,加入的人越多,甘蔗园就越多,甘蔗糖就越多,李家能加工的原材料就越多,就能加工出越多的产品。

  真的让李家跟张尹两家一样把这产业垄断了,握在手里,慢慢的经营,别人固然无法分润利益,可这产业也就做不大。

  李超选择做大规模,多拉朋友,一起分享利益。

  其实除了做糖生意,马上还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意,就是盐。

  上次李超已经向李世民提供了一个增加收入的办法,就是加征盐税,让朝廷重新控制盐业。

  民产、官收、商运、商销,这就是他给李世民提供的未来盐业模式,百姓生产盐,官方收取,然后出售给商人,商人运输和销售,朝廷控制盐的生产,把产出的盐握在手里,商人只能在朝廷手里买盐,每斤盐都要加上盐税。

  这等于朝廷向天下百姓加征了人头税,但并不直接向百姓征收,而是直接向盐商们征收。最终盐商们把这税,再转嫁到吃盐的百姓头上,朝廷收了税,但收税成本更低。

  盐生意向来是极赚钱的,未来盐肯定会成为大唐商人们争夺的焦点。

  不过卖盐不要什么技术,主要还是靠官与商的结合,李超觉得还是不急着去淌那淌浑水。

  做糖生意,并不比盐生意差,何况李超还有着技术优势呢,这可是别人没有的。

第446章 参奏李超

  杜淹随手打开一本折子,里面全是弹劾京兆尹李超的文字。罪名还罗列的挺全,足足三十几条。嗯,比刚才那本少点,刚才那本足足列出了七十多条罪状,还有一份更加耸人听闻,足有一百多条。

  若只是看这些折子,谁都以为李超是个罪大恶极的人了。

  不过杜淹既然能当上大唐的新御史大夫,统领着御史台,靠的可不仅仅是他被皇帝抓走时咬紧牙关一字未吐。历仕隋朝、王世充和李唐,杜淹的任职履历可是极为丰富的。

  在杨广手下时,杜淹就已经官至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佐贰。在王世充的朝廷里,也官居吏部尚书。到了李唐,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翰林学士。再到如今,秦王成为太子,他也进入御史台,成为御史大夫,还爵封安吉郡公。

  杜淹在原来秦王府可是干脏活的,现在来御史台,也是专门负责搞弹劾的。但他更清楚,太子让他来东宫,不仅是信任他,也是要他来管好御史台的这群御史言官。而绝不是要被这群人牵着鼻子走,甚至要弹劾太子最信任的李文远的。

  自己要是听了他们的话,把这些奏折送进东宫,甚至也跟着上折子弹劾李超,那才是有鬼了。

  “我们御史台是朝廷的监察机构,诸位御史们也有风闻奏事的权力。但是,莫要把朝廷赋予给大家的这个奏事之权,肆意妄为,过度行使。你们的这些折子,你们自己信吗?”

  杜淹把折子扔到一边,桌案上,已经堆满了。

  御史中丞孙伏伽坐在一边,也脸色不好看。他是御史台的副长官,之前因为弹劾李瑗之事被免职,后来投行状给李超,参加科举,中了进士,然后成了李超的幕僚。因为他本就是秦王府的旧人,这次便也算是官复原职,重新出任御史中丞。

  孙伏伽对于李超很了解,同时对于这御史台里的御史们更加了解。

  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主官,御史中丞为副,下面有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一大群御史。

  御史台仅仅有风闻奏事之权,却没有司法之权。

  御史有风闻奏事之权,可现在这些御史全都弹劾李超,而且还罗列了这么多的罪名,这却已经不是御史本份了。

  他知道御史有时为了让所奏之事引起关注,会夸张一些。

  可夸张也没有这么个夸张法。

  不就是找长安的粮商们借了点粮食吗?在这些御史的笔下,差不多都成了谋逆叛乱了。这样的折子他们如何通过?更不会附署。

  “你们要是觉得自己写的东西自己能信,那么你们自己把折子送上去,我们不会署名,更不会同意的。”

  杜淹坐在那里,也是一脸鄙视的看着御史们。

  他很清楚,自己进入御史台,甚至直接成了御史大夫,这些御史很不满,也有人不服。有些人弹劾李超,弄这么多大的阵仗,未必就完全是冲着李超去的,有的人肯定也是想冲着他来的。

  他堂堂御史大夫,若是控制不住御史们,那他还当什么御史大夫。在太子心里,他岂不是无能,他这位子还能坐久吗?

  有人弹劾李超,杜淹其实无所谓。

  反正他心里也有点妒忌李三,别人想弹劾就让他弹劾。但这得有个前提,这些人弹劾,得是在自己的许可下,得是在太子的意图下。

  “朝廷给大家的奏事之权,不是让你们这样用的,看看你们写的都是些什么狗屎,你们就是这样当御史的,就是这样使用朝廷所授与的监察之权的?把这些垃圾全都拿回去,滚回去好好反省一下,再写出这样的折子,某不但不会署名,还要第一个弹劾你们渎职!”

  杜淹一通怒火,把一群御史喷的体无完肤,唾沫星子都喷了他们一脸,还没有人敢吭一声。

  杜淹是新贵啊,还是顶头上司。

  李超虽然官职更高,但毕竟跟他们不是一个系统的,但杜淹却是上司,得罪了这个顶头上司,日子以后肯定难过。

  一群御史退下。

  杜淹哼了一声,对孙伏伽道,“这群混蛋,把御史台当成什么地方了?”

  孙伏伽笑笑,“有人故意煽风点火,想撑浑水。”

  “我知道,这些人对于我们两个不服气,尤其是对于我当御史大夫不服气。”

  孙伏伽拿出一个折子。

  “我也写了道奏折。”

  “你不会也要弹劾李文远吧?”杜淹笑问。

  “当然不会,不过跟他有关,我要弹劾李瑗、李崇高父子,这里详细列有他们的罪状,不知道院长是否愿意一起署名合奏?”

  “又弹劾李瑗?”

  “你就不怕别人说你公报私仇?”

  孙伏伽笑笑,他本就是要公报私仇,谁让李瑗又落他手里了呢。这次要不搞死搞残李瑗父子,别说读书人就多好,人都有私欲。孙伏伽上次被李瑗搞的很惨,这次有机会当然有搞回来。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既然有机会报当然也不会放过。

  李超在算账。

  看过京兆府里的档案资料后,李超心情有些沉重。

  长安的黑户人口比他想象中要多的多,仅仅是僧道数量就极为惊人。据京兆府的记载,长安有佛寺81所,尼寺28所,共一百零九所。长安附近以及秦岭山上还有许多佛寺,大概长安以及附近的佛寺至少在一百五十所以上,就算以一寺二百人计算,则京畿的僧尼就有起码三万人。

  而长安城内有道观三十所,一观五十人计,则有道士女冠五千人左右。

  当然,这还只是僧道数量,他们还占有大量的土地,以及拥有许多隐户佃民,寄在寺观名下的这些黑户人口,起码是十倍于僧道。这意味着京畿二十三县,就有三十五万的黑户人口。

  另外,长安城人口将近三十万,其中依赖朝廷供给粮食的人口就有一半多,达到十五六万。包括皇室以及宫廷人员、京官京吏还有常备禁军,以及到京师参加选官和科举的人口等。

  如果按月需一石半算,一年就是十八石,十几万吃官粮的,就需粮二百多万石。

  这二百多万石,就全得靠朝廷支付的,也就是税粮。

  关中当然不止产出二百多万石粮食,但关中也还有百多万人口,还得供应关中百姓商人们。只有关中百姓上缴的田租,这才是朝廷能拿到供给京师那十几万吃官粮的粮食。

  耕地和纳粮户口,这才是大唐收税的基础。

  与长安庞大的消费人口增加相反的是,关中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民田不足、水田减少,劳动力也在减少。

  大唐的制度,并不是所有田都收租的,就跟不是所有的百姓都纳课一样。

  大唐户籍上一千五百万人口,课丁全二百三十余万。

  京畿人口早就过了百万,但纳课的人也很少,能征税的民田更少。大量的田地,都被宗室、官僚们占据了,还有许多田是府兵的,这些田都是不纳课不缴税的。

  剩下的田里,还有许多被那些佛寺道观给占去了,这也一样不纳课税。

  关中平原现在是地少人多,而且土地也不那么肥沃,甚至水利也不充足。

  王侯之家大增,这些人要么是实封贵族要么就是大量买进田地,导致民田减少,私门有余,公家不足。其次,唐初京畿有大量的公廨田、职分田、赐田等,这些田当然也是不纳租税的。

  尤其是大量的王侯之家拥有田地后,开始修坝建碾,使得关中的水利设施灌溉面积大大减少,秦汉时郑白渠灌溉面积达4万余顷。唐朝权势之家多在泾河渠道两岸设置水磨牟利,使水量减少,灌溉面积减少。往日郑白渠溉田四万余顷,今为富僧大贾竞造碾磑,止溉一万许顷。水利灌溉面积减少,粮食产量自然也就大减。

  还有一点,京畿劳动人口在减小。

  本来战乱之后,人口就减小了。

  加之大量的隐户逃丁,托庇于权贵和寺观之下,更让朝廷的课丁大减。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97页  当前第35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59/129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朝好地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