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朝好地主_分节阅读_第216节
小说作者:木子蓝色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37 MB   上传时间:2025-06-01 10:54:09

  尤其是现在好多地方还有叛乱未平,边疆之地更是不稳,军事上的压力很大。因此如今各地存在着许多总管府,一些刺史加总管号,并加使持节名,可以总领军政。

  有的总管管数州甚至十余州,也有总管管一两州的,总之就是负有军事重任。

  张超觉得,完全可以上奏朝廷,整理一下这些总管啊都督等,统一一下。

  “十五监察道的设立不错,但只是监察,现在地方几百州,朝廷中央根本管不过来了,尤其是许多边疆之地还不太平,而许多腹心内地也是新附不久,因此我以为,朝廷有必要在监察道观察使之外,再设一武将,以统管兵马。”

  张超意思很简单,朝廷嫌行台权力太大,撤了。可又对地方州县两级制管不过来了,加了一个十五道监察道,监察方面虽然加强了。可地方上的军事方面却还是散着的,没有了行台的总领,就显得太散了。

  因此张超建议,朝廷再设十五个大都督,京畿和都畿的可以是亲王遥领,其余十三道则派出大将镇守。大都督府下,还可按需要,设立一些都督府分领。

  “观察使是文,大都督是武,州县之上十三道有这一文一武统领,可解需求。”

  四大行台,改成十五道大都督府和监察道,文武分领道内州县民政和军事。

  房玄龄听到张超的这个说法,有些眼前一亮。

  汉魏时就有都督府,后来还兼领刺史,总领军政。到了周隋,改称总管。

  隋朝时,更有五大总管府,几乎是把大隋江山分领,各统数十州,权柄极大。

  唐朝此时也有总管府,但又设置了一些都督府,反正有些混乱,但没有如隋朝时的那种大总管府出现。

  张超也没想过弄大总管府,要不然,那就是大行台变大总管府,换汤不换药,朝廷也不会答应。

  他提出这个十五道大都督府,其实也是为李世民考虑的。李世民当不了大行台尚书令,也出不了京了,那就让他的手下去争些大都督、都督的位置,这些可都是能统兵的职位。

  只要手下忠心,撒出去了既能统兵,还有地盘,这实际上也依然是保存李世民实力的一个办法。

  十五道大都督,只管军事,且不兼刺史,不管州事,那么大都督加使唤持节,也只是一个派驻将领,对朝廷来了说,既能满足军事需要,又不用担心地方将领实力过强,拥兵过重。

  毕竟只统兵不管民政,他们还是限制比较多的,再在这些大都督下,多设些都督,同时取消大都督、都督们的自置幕僚的权力,兵将改为轮换,就不用太担心了。

  “十五个大都督府下,再设四十五个都督府,天下分设六十都督府,这样就兵权就比较分散,都督府非战时接受朝廷诏令,听从大都督府调遣,平时并不受大都督府节制。”

  张超的这个大都督府和都督府并不是完全的上下级关系,比如河北道,可能辖有二三十州,而河北道大都督府,只辖幽、定等数州之地,而河北道魏州都督府,则辖、贝两三州,却并不在河北道大都督府的直辖之中,只是在战时,会归属河北道大都督府的管辖,平时,大都督府对本道的其它都督府,只有监督权,并有直接管辖权。这样的设置,也是防止大都督府权力过大,一道之内,一大三小四个都督府能互相制约。

  毕竟要推出这个制度,总得让朝廷放心。

  要是不考虑这些,就很难通过。不可能朝廷刚撤了四行台,又设权柄极大的十三道大都督府。

  这样的都督府制度,比起原来了的总管府制度,看起来权力要小了,但张超认为有利于安置秦王府的将领,让他们分掌兵权。对李世民来了说,掌握一些兵权是最重要的,其余的可以暂时不考虑。

  “秦王府的将领都外调,如此一来秦王府空虚啊!”

  “秦王在京城,有千余护卫足矣,太子的地位,不可能主动在京城动兵。真要到那份上,秦王府多一群将领,也没有什么用。”

  “我总是觉得很危险。”

  “危险肯定是有的,但若是秦王把护军府交出去,把府中将领调出去,也能暂时的麻痹东宫,为殿下再争取更多准备时机。”

  “准备?难道最后要?”房玄龄惊问。

  “当然是得做两手准备,如果能够让陛下换储,这是最好的。可万一不行,最后总也得有另外的准备啊,房公,你说是吧?”

  房玄龄真没有想到要到那一步,他们现在一直做的准备,都是如杨广当年夺嫡那样的准备,想办法让皇帝废掉建成,另立秦王为储。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凡事总要做好最坏的打算的。若真到了那一天,秦王只要有实力,那么退可离京,在外登高一呼,四方云集,强取啊!”

  房玄龄擦汗,这个张三,年纪轻轻,可说到起兵造反这样的大事,居然如此淡定从容。

  “嗯,我回头会跟秦王转达你的话的。”

  房玄龄脚步有些踉跄的离开,他受到的冲击有点大。

  大内。

  宫殿炉火正旺,李渊和裴寂、萧瑀、陈叔达、杨恭仁一众宰辅们在谈话。

  “秦王上奏,称眼下天下刚统一,边疆未靖,一下子撤掉行台之后,地方上诸总管府有些混乱,这不利于朝廷对地方及边疆的控制。因此奏请整理天下总管府,于十五道设立大都督府,并每道再置三都督府,加号使持节,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禀,总判府事,但不再加刺史,文武分领,诸卿怎么看此事?”

  “陛下,这是好事,臣赞同秦王之议。撤掉行台之后,地方上确实有些散。现在设立十五道,派观察使监察各道州县,又设大都督府和都督府以掌边要之地镇戍,这是良策。”

  “臣附议,都督府还是多设一些的好,一道内设一大三小都督府,这是老成谋国的想法。”萧瑀等也都赞同。

  李渊点了点头,“那就收诸王府兵马,然后分调这些将领赴各道任都督吧!”

  对于秦王没有反对撤消行台,还交出所统护军府兵马,并提出这样于国有利的良策,李渊很满意,看来自己之前过于担心了。

第283章 座师

  在张超的眼里,李承宗只是个可怜的孩子。玄武门李建成失败后,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没被放过,不过李承宗却连那个时候都没活到,他早夭了。

  崇文馆,张超难得的空出些时间,来了履行自己这个傅的职责。

  “把这个笔画名称表好好记牢。”

  不过张超的教育也很粗糙,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大唐第一套小学教材已经编好了,正在交给张家书坊努力刻印中。

  李渊已经亲自看过这套教材,对此十分满意,发话要刊印发行。天下诸州县官学,都要发给,以为开蒙课本。对此张超很高兴,因为朝廷的第一批订单,就是三万套,每州最低一百套。以后看情况,可能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

  虽然张超给了朝廷最优惠的印刷价格,但顶不住量大,依然很赚钱。尤其是,这些教材书可都写着张超主编,那才是真正扬名天下的好事。教材发到天下数百州和下面的千余县,那时就真的天下何人不识君了。

  崇文馆小学的学生们提前领到了新课本,这些都是由学士们亲自抄写的,弥足珍贵。

  李承宗是一年级学生,他的语文课是从笔画名称学起的,本来张超原来了是打算让学生们从拼音学起,最终想想还是先识字后写字再学拼音,毕竟这样比较符名正常的学习过程。

  识字就是学三字经、千字文,还有一些简单的诗词歌谣。

  学笔画,同时还能跟书法课一起学,一边学笔画,一边练笔画。

  李承宗很努力的握着笔写着横竖撇捺,这孩子虽然年轻,却很有股子刻苦劲,虽然才六岁,可写出来了的笔画,比张超的毛笔字还好的多。

  张超拿过他写好的,仔细看了几遍,都挑不出毛病。

  “很好,今天老师再教你一首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你先把他背熟,然后老师给你讲解其中的意思,到时你把再这里面不认识的字好好抄写记熟。

  张超把自己抄写的这首悯农诗交给李承宗,就算是布置了家庭作业,然后很不客气的就宣布下课了,让他回家。

  李承宗很有礼物的给张超行礼拜别。

  收拾好几本书,张超站起来了伸了个懒腰,拍了拍屁股。

  哎,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都又到旬末,明天终于又可以旬休一天了。自到崇文馆上班以来,张超最盼的就是旬休了,一月才三休,实在是太少了些。想他在白鹿书院,那可是制定了学五天休两天的,一月都能休八九天。

  不过这段时间,张超连旬休都没能完整休过。

  前两次旬休,都得去翰林院里编书。

  朝廷已经立了好几个项目,比如编写九经正义,比如编写南史北史等数朝官修史书,另外还要编武德字典,同时武德词典的项目也正式确立了。

  张超庆幸自己没有跟皇帝漏嘴说过四库全书什么的,要不然真要编一套四库全书,或者编一套武德大典,那真正要命。

  就算如此,张超也是忙的要命,旬末要编书,晚上也要加班编字典,连个加班费都没有。他还得自己抽空写资治通鉴。

  此外,他如今隔三岔五的收到许多学者儒士们送来了的书稿,想要印书。一本本看,十分头疼,有时张超自己水平也有限,根本看不出好坏。

  还好,他找到了两个助手,马周和岑文本。马周虽是崇文馆学士,沾了张超的光,也当上了翰林学士。

  张超很不客气的把这两个崇文馆的手下,调到自己手下,做了自己的馆主助理和秘书。不但崇文馆里的许多事务,都要这两人协助处理,就是编书,他也经常找这两人帮忙。如今许多人投来了的书稿,张超也直接交给他们两人先看,他们觉得好的,张超再看一遍。

  其实也就是随意的看看,大多数都是他们说好,就也说好。

  不过因为钦点了大唐首届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之一,因此最近张超不但每天收到不少儒士们的书稿,还收到许多生徒和乡贡的行卷。

  大唐第一次科举考试的制度,多还是采用的隋朝科举制度。

  这些制度十分简单,让张超这个对明清时科举更加熟悉的人,十分的鄙视。

  比如唐朝的科举一年就考一次,而且也不是多级考试制度。没有什么府试乡试会试殿试,统统只有一个礼部试。

  而且秀才居然是隋唐科举里面最难考的一个,还有一个专门的秀才科,一科只录一两个,比进士科含金量居然更高。

  除了秀才科外,还有明经、进士等五十多个科目,简直是吓人。字写的好,能来了参加明字科,算术学的好能来了参加明算科,律法学的好还能参加明法科。

  若是对经典熟悉,参加明经。若对诗词歌赋时策掌握的好,那对参加进士。

  甚至还有一个童子科,张超仔细了解了一下,简直是吓一跳,完全就是大唐版的中科大少年班。

  朝廷规定,凡十岁以下,是以下,不是以上。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和论语的,就可以参加童子科考试。能背诵十卷的就可以授官,能背诵七卷的就可以授予出身。

  这你敢信?

  这意味着十岁以下的孩子,你只要能背熟三本书,考试的时候能背诵个七卷十卷的,就能得到出身,甚至能当官。

  会背书就能当官啊,十岁以下就能当官啊。张超想问,这当的是什么官啊?

  他的几个亲传弟子,来恒来济都有这本事,只是过了十岁年纪了。

  李承宗也有这本事啊,才六岁呢。

  总感觉大唐的科举有点乱来的感觉,甚至就因为李家把老子当成了祖先,于是科举里还特别加了一科,道举试。道举试不是考道路工程的,考的是道家思想,考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是为了扶持道教的。

  还有医举试,专门为医学人才准备的。

  零零总总,一共五十多科。

  这里面,最重要的当属四科,秀才、俊士、进士、明经。秀才和俊士都是那种千里挑一型的,因此每年都只录取一两个。

  进士和明经,算是后世科举中的两个雏形吧,一个专考经,一个主考诗赋策问。其是进士科是百录一,明经是十录一。

  而考明经的又多以士族子弟为主,因为他们家里书多,打小有机会学习,家里也有人传授讲经。普通寒门子弟没这机会,学经一般也学不全,因此他们考进士科,做诗词歌赋,做时务策问。

  但因为进士录取少,因此往往又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岁考上进士,还说年轻有为。三十岁考上明经,都称太老了。

  这也是一种对士族的倾斜。

  张超有时也不得不说,唐朝的政策还挺倾斜性的。

  那些勋戚官僚子弟,一般都是不用参加科举的,他们可以门荫入仕,入仕的起点高,还容易。

  地主士族子弟要入仕,一般就要难些,多数是直接有名被征辟,或者参加科举,考明经是个量身定制似的出仕路途。

  只有那些普通的寒门子弟,想当官最难。

  哪怕参加科举,都完全不点优势。他们没有良好的家学,对经义的研究大不如士族子弟,因此多只能参加进士科,可进士科的录取比例却是百比一,只有明经科的十分之一。

  最最要命的还有一点,唐朝的科举考试是不糊名的,甚至是不完全看成绩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97页  当前第21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16/129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朝好地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