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朝好地主_分节阅读_第166节
小说作者:木子蓝色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37 MB   上传时间:2025-06-01 10:54:09

  张超今时不比往日了,往日里的张超谁知道,那不过是秦王麾下一武将义子。义子这东西不值钱,许多武将都收上百义子,每个都给面子,给的过来嘛。

  但如今的张超不一样了,不说他娶了五姓女,光是张超头上顶着的太子洗马就很不得了。更何况,如今的张三郎还是写出了三字经,作出了张氏家规的男人。

  一本三字经,一篇张氏家规,都引发长安纸贵了。

  整个长安现在都在传着这两篇文,都在抄写这两篇文,在有心没有的炒作吹捧下,张三郎真的成了一颗冉冉升起的名士新星啊。

  你现在出门遇到熟人,要是不说提几句三字经张氏家规,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也是长安人。

  现在连国子监祭酒,都把这两篇文当成了国子监几千学生们的必读文章,听说那位老祭酒还让学生每人抄写十遍。

  长安不少名门士族,虽然也有自己的家规家训,可现在都也让子弟抄写张氏家规,让他们认真学习。

  张家沟今日热闹无比。

  一大群豪门、士族、勋贵,都结伴相约着坐车骑马来到张家沟。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难得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来这里围观下新名士,还能顺便郊游一下,一举两得。

  一开始,那些只是来看热闹的百姓们,看到这一群群的勋贵士族豪门人物前来,还战战兢兢的有些害怕,看人家鲜衣怒马,名车骏马的。

  可后来发现这一个个的都是来捧张三郎场子的,没人在意他们这些人以后。他们倒也开始适应了这场面,特别是当发现居然不少人还带着女眷、侍女前来的时候,他们发现其实光是看他们也挺好看的。

  于是乎,正戏还没开始呢,那些乡人就一群群的蹲在路边,看着那些官员贵族,少年勋贵子弟,名门女眷,漂亮侍女们不亦乐乎了。有些人甚至口水都流出来了,哎哟,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天仙般的人儿呀。

  乡民们也都向往着那种上流社会,其实在他们眼里,上流社会也就是奢华的马车、雄骏的坐骑,还有漂亮的鞍子,以及美丽的丫环,加之他们身上的华服,气派的排场……

  看着别人的名车骏马,华服美婢,他们就蹲在那里代入自己,幻想着自己是那个人人吹捧的公子哥,这种事情,越想越有滋味啊。

  张超对于这些来捧场的人,还是很客气的。他很清楚的明白,所谓名士也就是个名人,而名人自然得有名气,名气哪来的?

  光有本事是不够的,有才气有本事的人多了去了,但不一定就能成为名士。名士得有本事还得有名气。名气得靠炒得靠捧。

  张超对这些来给自己增加名气的长安风流人物们,客气非常,别人捧他一句,他立即要捧回三句五句,张超那张嘴,可是在洺州城劝降敌军大将倒戈的,两片嘴皮子一碰,那是好话不断。

  那些官员啊公子哥啊什么名门子弟啊,被张超这位新名士一吹捧,也不由的飘飘然,原来我如此受张大名士尊重啊。

  觉得心满意足的他们,自然也越发卖力的吹捧起张超来。

  到了午后,本来就热闹的开院仪式,便越发的热闹且隆重起来了。

  今天前来的捧场的国公郡公县公都有上百,张超原来还真不知道大唐居然有这么多的国公,今天来的还只是这些公爵中的一部份,可都有上百人了。

  原来张超还为自己这个子爵挺得意的,现在一比,娘的,给人家捧脚都不够,要不是他现在有个太子洗马的官职加上新晋名士的身份,谁来睬他啊。

  想想也是,有的一家兄弟四五个,结果不是国公就是郡公县公的,这样的滥封,也算是北朝以来的传统了,反正爵多是虚封。而且除了那些顶级功勋臣子,一般都是降等袭封,几代之后就爵除了。

  只有那些大功臣,才会给些真实封,并给特旨让其子弟不降等袭爵。

  一想到自己拼命赚下来的这个武安县子爵位,等到自己儿子继承时,就只能继承个武安县男,等到自己孙子时,又成平头百姓了,张超总觉得很不服气啊。

  这辈子怎么也得赚上一个国公吧,那样好歹有机会多传几代。

  在这些长安豪门勋贵们的捧场下,白鹿书院的开院仪式办的很热闹,也很圆满。裴世矩、郑善果等几个国公郡公高官代表们依次上场讲话,然后又是歌伎唱歌,又是舞姬跳舞,还有乐班吹拉弹奏,后面更有杂耍班子耍杂戏,真的是热闹无比,引发无数的围观百姓叫好。

  最后张超又让二百个新学生依次上场,张超和马周以及四个老师,给他们发新院服,发书包,发纸墨笔砚,发课本。

  这个环节,引的不少长安来的贵人们又很感兴趣。

  等过了一会,这些学生换上了新院服,背着新书包,在台下空地上,勉强的排出了几个方阵的时候,引来了一阵阵的啧啧惊叹之声。

  两百个六岁的小孩子,穿上统一整齐的新校服,虽然队排的并不很齐整,可在他们看来,已经非常了得了。

  开学仪式的高潮是王珪和魏征代表太子向白鹿书院赏赐了十两黄金,作为办院经费。

  王珪自己捐赚一千钱,魏征也捐了一千。

  郑善果上台来捐了三千,他没带这么多现钱,但没关系,手书一纸,回头补上。没有人会怀疑堂堂民部尚书大理寺卿和太子左庶子会赖这三千钱。

  裴世矩也捐了三千。

  然后,现场就变成了捐赠大会了,一群长安来的贵人们,也都上来捐赚。

  张超立即安排马周拿账本开始记录,并直接宣布,会请人来立一块大石碑到书院门口,将所有捐赠者和其捐赠的钱粮数量都一一铭刻在上。

  本来有些人打算随便捐个一二十钱的,可一听这话,要立碑记名。哎,这可不能捐太少了,要不然刻在上面也不好看啊。

  于是乎,最低也是一百钱。

  张管家扯着嗓子站在马周旁边,马周每登记下一笔捐赠,管家就高声唱喝。然后下面还有大牛二牛柱子栓子等张家仆佣团,就会用十倍的声音重复。

  “这每一笔捐赠最后都会记录下来,铭刻感恩碑上。并且,我向大家保证,这每一笔捐赠,我们都会用于白鹿书院办学之上,不会挪用半分。这些捐赚的钱款,我会专门做一个账簿,以后每一个月,都会公示一次钱款的开支花销情况,并公布结余状况,每年年底,还会做一次总账公示。”

  那边贵宾席上,裴士矩笑着对郑善果道,“这张三郎办事,果然有理有条,不愧是能写出医院护理章程的人。”

  “这小子确实向来如此。”郑善果有些自豪的道。

  张超还站在台上卖力地喊道,“对于今日向书院捐赠的各位,书院决定,将授予各位捐赠者一个白鹿书院荣誉院士称号,给予各位一份荣耀院士的证书!”

  给个荣誉院士的称呼,反正又不花钱。发一份证书,其实也就是一张纸写行字再盖个章而已,费而不惠,但却能让这些捐赠者,感受到一份特别。

  从栓子手里接过一杯蜂蜜水,张超润了润嗓子,然后凑到马周旁边,小声的问,“一共收了多少捐赠了?”

  “不算太子的那二十两黄金,到现在已经突破三百贯了,不过大多数都是白条,现钱只有不到一半。”

  听到三百贯这个数字,张超暗暗高兴,这是意外收获啊。三百贯,加上太子那二十两黄金,就是近五百贯。

  现在学校才二百个学生四个老师,五百贯可是五十万啊。原来张超还打算每年自己贴补一些钱进来办学,想不到现在书院已经完全可以自足了。

  看来以后自己每年要来这么一两次,也搞一个募捐会。弄热闹点,最后找这些有钱人化点缘,一年的开支就都有了。

  “收白条不怕,回头我让人拿着条子挨家挨户到长安城上门去收,他们总不可能为了一二百文钱耍赖的。”张超呵呵的笑着说道。

第217章 开天辟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腊冬的清晨,刚过卯时三刻,村子还笼罩在一片白雾之中,地上还结着一层霜冻。但村东头的白鹿书院里,却已经传来了一片朗朗的读书之声。

  白鹿书院二百学生分成了四个班,每班五十学生,正好由四个先生一个带一班。在先生的带读之下,这群六岁的稚嫩童子,也都跟着摇头晃脑的诵读起来。

  四个先生的授课方式都一样,也不一句句的讲解文意,而是直接教他们诵读,一句一句的读。在这些孩子把三字经、千字文和白鹿书院院训全都背的滚瓜烂熟之前,他们是不会去分讲文意的,什么时候他们能背熟,随便挑一句都能接出下句了,那个时候才会正式开始来讲课,在此之前,学生不用知道课文的意思,只要背熟就好了。

  读书不求甚解,讲的就是这群蒙童。

  二百多个孩子的读书声很响亮,差不多半个村子都能听到。为了严格管理,张超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在书院寄宿,每隔五天休息两天,休息日可回家。其余时间不得回家,学院搞封闭式教学。

  学生吃在张家工坊的食堂,住在张家工坊的宿舍。

  昨天募捐到了五百多贯钱,张超已经做了书院一期扩建计划,会把围墙拆了,在新建几个校舍和一排师生宿舍,以及食堂、厕所等,然后重新建围墙围起来。到时学生就只能呆在学校里,不到放假不能出校门了。

  六岁的孩子离了家,要独自在书院生活学习,十分辛苦,但他们多是穷人家的孩子,倒也懂事的很早,穿衣洗脸这些都能自理,至于洗衣服床单等,张超也专门请了人。

  张超给这些孩子制止了比较严格的作息表。

  早上卯时两刻,书院敲起床钟,孩子们有十五分钟时间穿衣洗漱。然后卯时三刻,也就是五点四十五,就要到求教室点名,然后开始早上的晨读。迟到的要罚站,还得打手心。

  晨读分为两节课,每节课两刻时,中间有一刻钟休息。

  晨读到辰时,也就是早上七点下课吃早饭。早饭是由书院免费供给,早餐逢单日吃面,逢双日喝粥,另外会提供一面蛋花汤。

  早饭时候有半个时辰吃饭休息,然后就开始上午课,上午四节课,每节课两刻钟,课间休息一刻钟。

  中午饭后,休息时间较长些,有一个时辰休息。然后下午又是四节课,直到傍晚下课。

  晚饭后不上课,由学生自己领了先生布置的课业任务,自习。

  一天的时间安排的比较紧凑,一天十节课,加起来是两个半时辰的课时。

  “三郎,起床了。”

  崔莺莺在外面忙活了一圈,回到卧室叫张超起床。

  “你的学生们都已经读了半天的书了,你这个山长却还在这里呼呼大睡,给学生们定那么严的作息时间,你自己却都做不到。”

  崔莺莺把冰凉的手放进张超的脖子里,张超一下子给冰醒了。

  这种叫起床的方式,真的是好刺激啊。

  揉了揉眼睛,张超一边打着哈欠一边道,“我昨晚可是想事想到半夜啊,一直在考虑给学生们增加一门历史课,正为课本之事思虑呢。”

  崔莺莺轻笑的看着张超,昨晚上明明是拉着她折腾到半夜三更,弄的人死去活来的,现在倒说自己是在考虑课本,真是瞎话随口就来。

  张超忙认真道,“虽然昨晚咱们亲热到挺晚的,可这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跟你亲热的时候,我的脑子会转的特别快,思路更开阔,灵感更强烈。你要不信,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昨晚上你立大功了,后来你睡过去后,我还特别精神呢,想了大半夜,我现在都已经有些门路了。”

  “真的?”崔莺莺半信半疑,还没听说过有这么独特思考方式的。丈夫昨晚上有没有灵感爆发她不知道,但昨晚上终于从那两胡姬房里回到正房来睡的他,却是着实要了自己三回,弄的她最后都瘫软了。

  要不是自己昨晚上终于承受不住,把红线那丫头叫着帮忙承受,估计她昨晚都得再昏死好几回。红线那丫头一直在边上看着眼馋,后来她来服侍三郎,最后也是丢盔弃甲的。

  “真的,我都已经想好了,要编一本书,名字就叫华夏上下三千年。第一讲,就讲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然后再讲三皇五帝,大禹治水家天下,夏商周,春秋战国……”

  崔莺莺眼睛发亮,声音都温柔了几分。

  “三郎又要著书?”

  “不算是著书,就是把我华夏历史编个通俗简易的蒙生历史入门读物,让他们对于我们华夏炎黄子孙的历史有一个了解。”张超觉得人家家长把孩子交到自己手里了,开院仪式还搞的这么热闹了。

  可总不能自己就整天只让他们背三字经和千字文吧。

  这种教学方式有点太单一了,张超觉得还是得适当的教点历史啊美术、音乐什么的,一开始先教点简单入门的,以后一年级一年级再循序渐进。

  自己的白院书院不能教一群只会之乎者也然后什么都不会的人,他们不光会识字,还得算术吧,绘画音乐这些也得懂一点点。

  “上下三千年,这书一听名字就好了不起。三郎,这肯定是本和三字经一样了得的书吧?”红线自己读过书,家里请过女西席教过她,对于三字经千字文,她是能读的出好坏的。现在听说丈夫又要写书,崔莺莺一脸崇拜的望着丈夫。

  郎君真是太有本事了,床上床下,都厉害。

  “上下三千年只算是历史普及课本,和三字经还是有点差距的。”

  “对了三郎,朝廷是禁止私人修史的,你写这个不会有事吧?”

  张超笑笑,“当然不会有事了,上下三千年,我也打算只写到本朝陛下建立李唐,开创国基就结束了。再说,我这是给蒙生孩童们看的,不会写的太过详细。我要真的事无巨细的写,三千年啊,这得写三千万字不止啊。因此我是打算暂时编一百章,把这三千年一气写完。”

  正确来说,张超的这本上下三千年,是打算借鉴中国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但内容会做点增删。写满一百章,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写,不打算写成本史书名著,而只是做个历史入门通俗简易版。

  其实先秦时代的历史,本就没多少信史,因此张超的先秦部份,其实是打算弄成神话篇和传说篇的。

  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这些明明就是神话传说。但张超不打算推翻否定这些,去说什么天地其实不是如棋盘而是一个大圆球,也不会去说进化论。

  神话就神话,传说就传说,这是每个民族对于起源的一种神话。

  甚至关于秦以后的历史,张超也不会采用编年法传记法之类的来写,他只打算截取一些历史重大事件,然后每个时期重点写这么几件事情。毕竟蒙生们嘛,对历史有个初步的了解就好,不指望他们真的能够按着编年把上千年的历史都了如指掌。

  “三郎快写,我让人去长安请些抄书人回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97页  当前第16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6/129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朝好地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