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朝好地主_分节阅读_第1123节
小说作者:木子蓝色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4.37 MB   上传时间:2025-06-01 10:54:09

  如今的新党,他们的政治理念,已经是不满于朕即国家,君权神授这一套了。在马周等这些新党里,一个新的政治理念,已经慢慢的在张超的引领下形成共识。

  这个理念,即国家大于皇帝,甚至是民族高于国家。

  他们已经不能接受朕即国家这个理念了。

  皇帝和国家谁大?国家的利益应当高于皇帝的利益,国家不等于皇帝。而在新党里,甚至还有些人更认为,民族的利益当高于国家利益。或者说,朝廷不等于国家,民族才是国家。

  现如今的新党,正是团结在这个共同理念之下的,虽然也有些人并没有什么政治信仰之类的。

  但新党们的这个理念,却实际上为如今最大的几个阶层,贵族封臣阶层、工商资本阶层甚至是官僚士大夫阶层、地主阶层们提供更大的利益和保护。

  新党就差就谁当皇帝都无所谓,国家高于皇帝高于朝廷这种话了。

  相比起长孙无忌他们这些保皇党,可以说两边的理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长孙无忌他们还是坚决的认为皇帝认为朝廷的利益最高,皇权不容触犯。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这也是新党的一个共识,天下不仅是皇帝的,也是那些贵族、官僚、资本家们的天下。

  当然,现在还没有谁去提天下是那些平民百姓们的天下。

  不论是长孙无忌还是马周,左右党都还是奉行自古以来的精英政治的,普通百姓只是被领导者,哪能参与进来呢。

  朕即国家。

  天下人是天下人的天下。

  思想的碰撞已经是如此剧烈,想让新党的这些人,还对皇权敬畏,这已经是不可能的。

  皇帝想要再执掌大权也几乎不可能了,皇帝天天找麻烦什么的,新党会容忍,但也是有底限的。

  一旦超过这条线,或者说皇帝做的事情已经严重危协到了眼下的政治态势,那么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大唐再来一个太上皇已经没有什么不可能了。

  房玄龄这些年也读过不少西方的历史和书,也知道在西方,有过除帝制外的许多国家制度,比如罗马共和,甚至如古希腊城邦,不同的城邦还出现了不同的制度,有的是民主制,有的是贵族制,有的是君主制。

  古希腊和古罗马,从城邦到共和,而罗马从共和最后又到了帝国。

  罗马的元老院等制度,确实让他对君权神授这种学说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可是,房玄龄还是难以接受大唐的这种改变。

  他认为现在的大唐,正在分裂。

  今天议会有了左派和右派,这算是一个正式的分裂党争的标志了。

  大唐帝国如此疆域广阔,富裕而又强大,数千万人口,几十万的精锐军队。这样庞大的帝国,一旦分裂,总有一天,会内讧战争。

  “房相,某和文远曾经探讨过当下和未来的局势发展。我们并没有打算说废除帝制,这天下还是需要一个皇帝的。只不过,皇帝不能是再无所限制。朝廷,当由内阁、翰林和议会辅佐君王共治,由诸侯屏藩朝廷。”

  “傀儡皇帝么?”只有两个私聊,房玄龄也就没忌讳的直言。

  “不,各司所职吧。”

  其实张超已经与马周、褚遂良等不少人探讨过立宪的事情。只不过,他没有选择英法等国的君主立宪体制,而是计划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推行德国的君主立宪体制。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被人称为虚假的君主立宪,也被称为是封建性质的君主立宪。

  有一个很大的背景,是因为当时德国从分裂到统一,容克贵族势力强大,也没有什么资产阶层民主的环境。

  相比于英国国王的统而不治的虚君,德意志皇帝却拥有内政外交法律军事各方面的实际大权。

  英国内阁只对议会负责,但德国内阁却是对皇帝负责。

  英国的议会,上院议员是由国王任命,而下院议员是普选产生,他们的下院权力更大。而德国相反,联邦君主任命的联邦议会拥有实权,普选产生的帝国议会也就是下院权力较小。

  英国宪政,君主虚位,议会至上。而德国宪政,是立宪是虚,专制是实。

  德国宪政的特点就是容克贵族主导,资产阶级次之,是封建专制。

  在大唐想一步到位,实行虚君宪政是不太可能的,思想观念上一下子很难转过弯来。

  所以张超和马周他们探讨的结果是,未来大唐应当实行的是宪政,但是皇帝依然拥有很大的权力,不过朝廷里由内阁和议会辅佐皇帝,再加上封建拱卫,形成一个有着大唐特色的宪政体系。

  皇帝是通过内阁和议会治国,而实质上是分封贵族、官僚士大夫、资本家共治天下。

  “立宪?”

  “以设立成文宪法,来确定大唐的政治制度,明确权力划分。这就如周礼设立制度,此后千百年来一直为各王朝所推行一样。”

  “宪法能限制皇权吗?”房玄龄表示有些怀疑。

  “立宪是为了让内阁和议会拥有治国的法理依据。”

  说到底,其实有没有成文宪法都不重要,哪怕是口头上的不成文宪法,只要大家都能维护,那也是一样的。

  就如现在,大多数人有了共识,认为内阁宰相们领导朝廷,比皇帝直接管理朝廷要更好。

  “内阁和翰林院辅佐皇帝治国,可如果内阁宰相和翰林院学士都要由皇帝任命,那么一切不就都还是空中楼阁吗?”

  “文远的意思是以后宰相和学士的任期为五年一任,可连任两届,但每届要改选三分之一的宰相和学士。新宰相和学士的人选,由内阁和翰林院提名推荐,皇帝选用。”

  张超和马周也早意思到宰相和学士的重要性,如果任由皇帝掌握任命宰相和学士的大权,那所谓的大唐特色宪政不就是空谈吗。

  所以,这个权力其实并不会直接交给皇帝。

  九位宰相九位学士,每隔五年各换掉三个。每次宰相和学士们向皇帝举荐候选宰相和学士名单,各推荐六人。

  最后皇帝从中各选三人。

  皇帝选择的余地较小,侯选人是宰相和学士们提出的,他并不能在这些候选人之名提名。

  “以后三品以上官员的荐举权在内阁和翰林院,由他们举荐候选人,皇帝选择任命。”

  人事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权力,握住人事权,才可能握住权力。

  三品以上高官职位,也一样由宰相和学士们举荐,皇帝还是二选一。三品到五品官员任命权,则直接则于内阁。五品以下文官任命权直接在吏部,五品以下武官任命权在兵部。

  而立宪,就是要把这些写成成文宪法,以使内阁和翰林院能够抓住这些权力不再交出。

  “我感觉我真的老了,已经跟不上你们的脚步了。也许你们是对的,但我希望每步迈出的时候能够更稳重些!”房玄龄叹道。

第1394章 何不代唐

  开元三年。

  五月。

  一条大帆船自汉江驶入御河,船帆上那巨大的红色九头鸟纹章,是那么的显眼。

  张超站在船头,抚着船舷感叹,他还是回来了。

  一个月前,他接到家中急报,老铁枪重病。

  张越兄弟几个,将老铁枪从燕北送回了汉京医治。

  可就连汉京最好的御医也宣布束手无策,爪哇郡王已经七十多岁了。早年间征战不休,身上留下太多创伤,虽然后来保养不错,可此时也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老铁枪倒是很洒脱,用他的话说,本来他早死在河北了。是张超千里迢迢赶到河北用神药治好了他,让他又续命快二十年。

  这辈子对他来说,足够了。

  什么福都享过了,了无遗憾。

  接到信后,张超立即交待好吕宋的事务,然后乘船回京。

  一路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终于回到了汉京。

  这几年,张超和老铁枪相处的时间比较少,老铁枪大多数时间都在经营着他在辽西青龙的领地。

  “御河沿岸,越发繁荣了啊。”张超感叹着。

  从汉江到汉京的这二百余里,那条河已经疏浚的越发的宽阔和深了,白帆点点。沿岸也到处都是一个个的村子、乡集、城镇。

  遍布码头。

  这段河流,被称为御河,称的上是最繁华的一段水路。

  汉京以及周边的大量商镇,使得这块平原上人口众多,有数百万之巨。这么多的人口,必然消费极大。

  而在这个时代,由于交通运输的问题,使得许多商品都是本地生产加工。

  甚至别的不说,蔬菜瓜果和肉禽蛋等,就主要是在京畿生产的。

  尤其是紧邻着御河的这一线,交通运输方便,使得这周边的田,现在基本上都是种菜种瓜果的,养殖业更是大兴。

  据说这一线有数百家养猪场、养鸡厂、养鸭、养鹅场,为京畿提供着充足的猪肉、禽蛋。

  没有冷冻技术,想从更远的地方运猪肉进京,这是不现实的。而运活猪,同样艰难,成本高。因此在紧邻京畿,靠近运河的地方搞养殖,是最划算的。

  而因为这些养殖业的大兴,京畿周边的土地除了种菜以外,种的最多的就是土豆、玉米、红薯、大豆,因为种植这些可以喂猪。

  规模化的养猪场,不同于家庭养殖,还能随便哪扯点猪草就能养猪。规模化的养猪场,必须得有饲料,而大豆红薯这些养猪,是成本较便宜,又比较能让猪有营养快速出栏的。

  一个并不算大的京畿地区,每天消耗掉的粮食还能从远些的地方运来,可新鲜的蔬菜瓜果,以及猪羊肉、禽蛋等却得就近供应。

  工坊林立、商镇遍地,沿河到处都是码头,河上船来船往,岸边都是蔬菜瓜果种植还有那遍地的养殖场。

  过去没什么人愿意吃猪肉,如今京畿的猪肉消费却远超过羊肉。

  “都是市场规律,有需求就会有供应。京畿百姓发现种菜比种粮划算,于是就都种菜。不靠河的地方,卖菜不方便那就种土豆红薯卖给养猪场。河里船多,于是码头也就多了起来,大小的商镇也多起来。许多商人,都直接在京畿附近建立工坊,生产各种商品供应京师,节省运输费用,同时这边的需求也更大,甚至可能材料更充足,生产成本也低。”

  很多东西,并不需要太大的干涉,他们有自身的规律。

  听说有御史曾经上奏,说京畿肥沃的平原,现在却没有几亩地种粮食,说大家都追逐商利云云,还说要禁止京畿的土地去种植太多的水果蔬菜,禁止养太多猪羊鸡鸭等。

  结果他的奏章,被许多官员喷的体无完肤。

  朝廷现在粮食是充足的,加上东西运河以及长江、黄河还有许多新开通的陆上道路,许多粮食运输要方便的多,到处都是粮仓,朝廷还得经常把吃不完的旧粮拿出来平售,卖给商人酿酒,甚至是喂牛马喂猪喂鸡鸭呢。

  京畿地区的工商大兴,市场繁荣,朝廷一年都不知道要从这里面收多少税。甚至正因为有了这些大量的工坊以及养殖场等,汉京这么大的都城里,生活的成本才没有太高。

  汉京百姓的菜篮子很丰富,每天都有充足的果蔬肉蛋供应,价格还不便宜,各种其它的生活用品也很充足不贵,汉京百姓的生活幸福度可是很高的,而这些低生活成本,正利益于京畿的这个庞大的供应链。

  “最近朝堂上不是很太平。”

  柯庆在一边道。

  他比张超先回来,对汉京的局势有更清楚的了解。

  “什么时候朝堂又会太平,这是权力的中心,自然永远不会停止斗争。”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97页  当前第112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23/129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朝好地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