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长孙皇后果断将思绪转到了武媚身上,相较于男子们更加在意武媚残忍手段,她是根本不放在心上。
她早已经明白“君明臣贤”的道理,那么这放在后宫同样适用。
就好像昏君身旁总是会出现连绵不绝的奸臣,真的是那时的奸臣比明君在位时的数量多吗?不过是因为君王喜欢投自己所好的奸臣,臣子们为了升迁竞相模仿罢了。
而后宫妃嫔也大概率如此,“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虽说的是外表,但内在的品格不就这样吗?
皇帝若是不喜欢妃嫔的残忍、喜好奢华、善妒等等性格,哪怕某些妃嫔生性品行低劣,一旦敢表现出来便会不得皇帝喜欢,久而久之他们也只能收敛自身。
如今后宫风平浪静,长孙皇后并不觉得全是自己的功劳,而是因为陛下雄心勃勃,想要干出一番大事,那后宫的女子自然无人敢找事去叨扰陛下。
不过这时的武媚虽明显是在投李治的喜好,配合李治,但已经显示出了她的心机、魄力还有决断。
而且她的野心显然也不仅局限于后宫,五郎虽然没有特意提,但显然武媚已经收拢了许多寒门大臣,拥有了自己的势力。
未来的她也会也如同吕后那般临朝称制吗?
可是到如今太后临朝的例子也不再少数,远达不到五郎曾经提到过的“踏出了所有人不敢踏出的那一步”。
这一刻长孙皇后心跳加速,迫切地想要武媚会到达什么地位。
这并不代表她想要效仿,毕竟她有着一个英明、强势的丈夫,从某种意义上也由不得她想要强势,但她却想看看属于女子的未来更广阔的世界。
不过,长孙皇后又叹了口气。
她了解自己的丈夫,有了今天的预告,他不至于将武氏女直接杀了以绝后患,但是武氏女想要进宫怕是不可能了。
况且朝堂上的朝臣可能不敢对还未出生的新帝说三道四,但却不会放过一个如今依旧无权无势的女子。
而如今的女子想要上进唯有进宫一途,若武媚无法进宫,这般才绝惊艳的女子这一世怕是很难有如同历史那般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了。
她不由得朝着一旁的丈夫看去,咬了咬唇,丈夫一向耳根子软且十分情绪化。
到时候她想想办法,再哭一哭,说不准还有转机。
事情也的确如同长孙皇后猜测那般,护短且不愿苛责自家儿子的偏心眼老父亲李世民最终气急败坏地决定将气撒在“武媚娘”身上。
李世民向来直来直往,喜欢什么就直接去争取,从不喜用阴谋手段。
所以他很是不理解长孙无逸猜测中的李治,都是皇帝了,又何须用这样阴损的手段!
在他看来李治想要从长孙无忌手中夺权,就自己去拉拢朝臣,做出一番政绩,怎么能去拉着一个女子给自己当枪。
还有那个武媚也是,她既然成了治儿的妃嫔,难道不该规劝帝王德行,让他行好事行正事吗?怎么净给治儿出各种各样的馊主意!
妖妃!真是妖妃!
李世民越想越气,最后决定这一次绝不能让武士彟的任何一个女儿进宫!
不,这还不够,李世民决定朝会之后就让人去武士彟家将那个女子带出来,并且聘请最守妇德的女子教导她,绝不让她成为历史上的妖妃。
李世民甚至觉得这样的女子自己不直接杀了她已经是仁慈,毕竟他都说了不会去为还未发生之事定罪。
只是同时又有个声音在李世民的心底响起,如果一切都是他的“好儿子”在背后指使的话,那武家女不进宫也会有别的女人愿意配合他。
天下女子又是哪里杀得完,教化得完?
想到这李世民叹了口气,不禁生出怀疑,他为了保全两个儿子选择李治真的选对了吗?
不过当好一个皇帝、撑起江山其实与个人的善恶影响不大,汉文帝也有杀亲子的嫌疑,但是这并不影响他是如今最受推崇的圣君。
若是李治能对百姓好,能当好一个皇帝,那历史中的自己也算是选对了。
只是……李世民心中总有着一抹阴影,他总觉得听起来李治差了些什么,但他却是想不起来。
罢了,还是继续听下去吧,说不准就有了答案。
长孙无逸不知道自己狠狠扎了一位老父亲的心,这时将话题转回了最初的起点——玄奘。
【毕竟是政治斗争,长孙无忌等人有这样的结局也算是正常。但玄奘的结局,李治就实在是有些虚伪和薄情了。】
【其实相较于李世民,李治因为从小体弱多病的缘故更加信任佛教,在李世民死后他继续支助玄奘的翻译经书的事业,甚至还让自己和武后的三儿子李显拜了玄奘为师。】
【但同时因为玄奘当时算得上是名望最高的大和尚,又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有着旧同窗之谊,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儒道之争,僧侣特权问题,李治十分忌惮玄奘,生怕玄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搞事。】
【但李治自然不会直说,他只说自己需要玄奘给自己讲经,长期将玄奘召至宫中,看似重视,实际上却是监视加软禁。】
【玄奘本人应当是不想卷入政治斗争的,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在长孙无忌等人失势之后,他本人也离开大慈恩寺前往破败的玉华寺译经,本质是远离京师避祸。】
【这时玄奘因为长期的焦虑痛苦,本人的身体也已经接近油尽灯枯,最终在玉华寺去世。】
【玄奘死后,史书上夸张描述有百万人送行,李治也表示悲痛不已,罢朝一天,以表哀悼。】
【玄奘尸骨初葬于白鹿原,然而李治这个老六表示自己每次远眺遗骨所在方向时深感悲痛,于是在玄奘去世五年后下令将遗骨迁至更远的少陵原并修建寺院。】
【这尼玛究竟是心虚呢,还是心虚呢?这看到就悲痛,咋不把他爹娘的昭陵迁走?】
打坐的玄奘在听见自己的结局时,却只是叹了口气。
虽然自己的结局不算完美,但已经比他预想的要好得多的了。
毕竟他真的做到了年轻时发下的宏愿,也尽自己所能翻译了尽可能多的经书。
只是政治……年轻的玄奘只能想到未来的自己一定要远离政治,绝不结交任何朝臣!
李世民叹了口气,这玄奘也是无辜,看来是真不愿牵扯政治,自己之前的构想恐怕要改改了。
罢了,既然玄奘一心念佛,只要他当好自己的探子,自己就让他纯粹的翻译经书吧。
李世民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小儿子的确有些不厚道,他能理解李治忌惮佛教,但也不至于那么严密监视一个老僧人,甚至在人家去世五年后还把坟墓给迁走了。
当然老父亲依旧不忘为好大儿找借口,这也只能算是帝王的一点小瑕疵,治儿至始至终也没对玄奘喊打喊杀,大面也还算过得去。
他在对待“玄奘”之事上都能做到如此周全,治国之事上应该也不会差,毕竟顾忌名声的帝王不可能穷凶极欲。
而这时长孙无逸也不负李世民所望,开始谈论起了李治治国来。
【互联网上总喜欢给历史人物翻案,特别是某些网友十分爱磕cp,磕上了cp就难以避免给人附魅。于是李治也喜提一通吹牛,都快吹到天上了,说他手段如何高明等等。】
【当然我也认为因为宋朝史官夹带私货的缘故,所以《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将李治贬低得有些过了,他的执政水平还算不错。】
【不少人认为有李世民这样的父亲留下的底子,继任者轻轻松松,但杨广的例子还在前面呢,杨坚给他留的底子也不弱啊,还不是二世而亡!】
【李治在国内遵循李世民的国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稳定了大唐国力。】
【在军事上,他也继续重用太宗留下的班底,按照李世民曾经定下的国策和战略进行,成功灭了西突厥和高句丽,完成了李二的遗愿,也造就了大唐乃至所有汉人王朝的最大版图,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抵越南顺化,北括贝加尔湖及西伯利亚南部,共计1237万平方公里。】
【妈的,这版图别说现在就连后世都不少人眼馋,若是大唐还能将西藏收入囊中那就比大清的秋叶海棠地图还要完美了。】
李世民的心情瞬间阴转晴,虽然长孙无逸说的地名与现在的地名并不一致,所以让李世民没法立刻对应,但他知道西突厥和高句丽在哪啊!
有了这些认知,李世民便已经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大唐极盛时的版图。
一个女人算得了什么,手段没那么光明磊落又算得了什么,领土才是实打实的!
而且能打下这么大的版图足以证明大唐的国力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离世而衰弱,甚至更强。
重朝臣们也是兴奋不已,武将们甚至开始摩拳擦掌,心中猜测着灭那些个国家有没有自己的份。
要是原本没有自己的份,未来的他们也可以去争取嘛!
不少将领则是偷偷看向不远处的李绩,长孙五郎说过李绩未来是军方头把手,那其中大半肯定有他的份。
这油滑的老小子不仅在新帝与长孙无忌的斗争中明哲保身,站对了队,结果还能有这么多的功绩,真是令人嫉妒。
李绩面对众人羡慕嫉妒恨的目光却是一点不怵,呵,军功自然要靠自己的本事,还要活得长,这哪里是别人羡慕得来的?
就在众人兴奋不已时,长孙无逸的冷水却又是狠狠泼了下来。
【不过呢这个版图只维持了短短3年,李治就开始丢失领土了。】
【大唐版图实在是太大,所以战线也自然十分长,于是唐军往往在这边打了仗就得被派到其他地方】
【因为人口持续增多,田地逐渐不够分,均田制根基被动摇自然也连带着府兵制根基被动摇,唐军军力大减。】
【李治并不懂如何打仗,所以也难以再像曾经的李世民那般发掘军事能力出众的新将领。所以在李世民留下来的军事人才逐渐老去后,高宗朝开始面临将星凋零,无人可用的局面。】
【在高宗年间,大唐就很少有唐初时以少胜多的战役了,基本上都是靠着比拼国力消耗打赢了周边国家。】
李世民自然一眼看出了本质,除了随着时间发展导致的客观问题外,最大的问题还是李治不懂军事,没有真正上过战场打过仗。
可是自己的经历实属特殊,他不可能让储君上战场像从前的自己那般九死一生啊!
而且这军事能力也不是上战场就能练出来的,如他这般的是少数中的少数,大多数人上了战场只会沦为炮灰。
李治能信任并用好自己留下来的将领已经算十分合格的皇帝了!长孙五郎怎么能对治儿那么苛刻!
李世民再次在心中为儿子开脱,然而下一秒就被打脸。
【作为一个有理有据的“黑子”,我不会将这些全怪在李治身上。毕竟李世民的高超战略手段真不是一般人能学会的。需要帝王本身具备高强的战争能力、着眼整个东亚、西亚的眼光以及平衡各方利益的能力。李二是在年轻时无数次征战中学到的,李治自始至终长在宫廷又怎么能学会?】
【不过呢李治本身就没锅,比如突厥第一次叛乱就是因为李治死抠门承诺了突厥将领封赏,结果打完仗不给封赏,直接导致突厥将领离心起兵反唐。】
【李治恐怕做梦也想不到不给封赏的后果会那么大,毕竟在他看来战士和百姓就应该无条件受他这位天皇陛下驱使。长在深宫的皇帝并不知道民间疾苦,不知道一次缺失的封赏很可能导致突厥底层民众家破人亡。】
【这也就罢了,毕竟历史真正在意底层百姓的皇帝也没几个。个人觉得李治最大的问题还是作为皇帝他使用了太多的阴谋诡计,为了自己的好名声总是拿别人当枪藏在别人身后,他这么对待朝臣,朝臣自然也会这么对待他,长此以往贞观时奋发向上的气象再不复存在,有的只是臣子各怀鬼心。】
【许敬宗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他在贞观朝时踏踏实实当着贤臣,在高宗朝时便成了曲意逢迎的奸臣。】
【当然彼时的李治估计还是心中得意的,反正骂名也是骂不到他的身上,然而夜路走多了总会碰到鬼,臣下们也会去自动效忠愿意担责的主子。】
【就在长孙无忌被逼自杀的第二年,年轻的李治竟便风疾发作,因为无数前车之鉴,他不信任朝臣,也不信任自己的儿子,于是他看来看去决定将朝政交给自己的妻子,“二圣临朝”自此开始。】
-----------------------
作者有话说:说实话,我觉得李世民的儿子们的确都一般……而且最近吹李治真是吹得太疯了。
写完突然发现漏了玄奘的结局,加了一段。
第65章
李世民先是在心中将李治给臭骂了一顿, 这臭小子是将自己的教诲抛在了脑后吗?
是的,哪怕孩子都没出生,李世民也坚信自己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教导太子为君之道, 治理江山的本事。
而想要治理好江山, 朝堂风气便是重中之重, 只有朝堂风气好了大臣们才敢说真话,匡扶帝王的得失, 治理好大唐。
若是朝堂风气坏了, 原本贤良的臣子不敢说真话,自然满是奸臣。
所以他刚一登基便主动要求臣子们说真话, 勇于进谏。
当然李世民也知道能做到的这一点的皇帝极少、极少,就连他自己在面对诸如魏征等人疾言厉色的进谏时还是忍不住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