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能听见天音的朝臣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 这是他们能听的吗?这可是宫中秘闻啊!
虽然北方的胡人有收继婚的习俗,朝廷上不管是皇帝还是朝臣都有胡人血脉。
但他们已经进入中原多年,受到了中原礼仪的教导, 自然不可能认可这样的行为, 更何况还是应当为天下表率的皇室。
但也因为是皇室干出的“丑事”, 他们想要说上一二也得慎之又慎,毕竟哪怕不到性命攸关, 但也着实是事关前途。
况且这件事毕竟还没发生, 甚至当事人都还没出生。聪明人自然不会惹火上身,纷纷低下了头避免让帝王看见他们克制不住的表情。
而此时身为“被绿”的当事人李世民大脑轰隆隆地作响, 甚至差点惊呼出声,用了极大的力气才克制住。
他并不是在意自己的妃嫔与其他男子私通,毕竟只是一个才人罢了, 想来自己也不可能多么在意她。
甚至他不是接受不了自己的儿子看上了一个他后宫的小妃嫔,他接受不了的是他的儿子在他死前不知尽孝,竟然瞒着他玩女人!
李治若真是看上了自己那些不受宠的低位妃嫔,他要是向自己坦诚一些,自己也不是小气之人, 说不准直接将那女子赏给他了!
他的那个小儿子对自己有几分孝顺?难道跟曾经的隋炀帝一般都是装出来的?自己还能放心把天下交给他吗?
可是长孙五郎又说李治是他所有儿子中最适合当皇帝的, 这意思是其他儿子比之李治还不如?
真是如此,他的儿子们该是有多废物。
长孙无忌则先是松了口气,这李治做出这样的事, 陛下会不会彻底剥夺他的继承权?甚至直接不让他出生了?
若是如此的话, 那自己的未来岂不是又有了希望?
长孙无忌刚生出这个念头,但很快却又否定了这个想法,因为他想到了自己另外两个侄儿,李承乾和李泰。
虽然他们年纪还小, 但已经能看出绝不是什么仁弱之辈,更何况还有长孙五郎将的未来之事,都是些权力欲旺盛疯狂争权夺利之辈。
更何况李承乾和李泰比李治大了八九岁,如果李世民按照原本的历史去世,这两人也都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李世民也大概率不会设置什么辅政大臣了。
想到这长孙无忌叹了口气,不管这三谁继承皇位,于他而言或早或晚都要挨上那么一刀。
算了,他还是听弟弟妹妹的话,躺平好了。
至于未来的三子相争、儿子偷父亲的妾等等之类的事,就让他们老李家自己去操心吧。
相较而言,最为淡定的还要数长孙皇后,毕竟李家的男人嘛……
相较于还没影的李治,如今的她最操心的还是听见夺嫡之争具体过程的李承乾和李泰。
之前她和李世民知道夺嫡之事不可能瞒住两个孩子,索性便由他们主动告诉了两个孩子。
只是他们的讲述自然有许多美化,李承乾和李泰两人如今还是小孩,对江山、皇位也并没有太多的想法。
所以在听完他们讲述的故事后,两个皇子纷纷执手保证未来的他们一定相亲相爱,绝不会为那个皇位骨肉相残。
李世民听了两个儿子的保证后,更是感动得哭出了声,还对着两个孩子诉说了一番自己的慈父之情。
最后他还对着两个儿子保证自己对他们两绝无偏私,只是因为承乾要继承皇位所以比较严格,而青雀不能继承皇位所以在其他地方补偿他。
总之,最后三父子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然而看着这一幕的长孙皇后心中的阴影却是依旧挥散不去,毕竟两个孩子还小,谁知道未来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呢?
于是这一刻长孙皇后忐忑地朝着身旁的孩子们望去,生怕他们脸上出现任何难过、痛苦的表情。
然而出乎她意料的是,李承乾和李泰两人神采奕奕地听着长孙无逸的讲述,显然觉得十分有趣,反倒是她的小女儿正拧着眉在思考着什么。
一向聪慧的长孙皇后也有些摸不着头脑,好在这时李承乾和李泰发现自家母亲的不解,低声开口解释。
李泰在自家母亲面前一向放肆惯了,第一个开口。
“阿娘,你放心吧,我早就知道我不是当皇帝的料了,没什么不能接受的,而且我现在也已经找到了我更喜欢的事,阿耶说了会全力支持我发展我自己的爱好,只要他到时候不变卦就成。”
李承乾则要沉稳许多,“阿娘,太子之位应当有能者居之,历史里的儿子丢掉太子之位也怪不得弟弟们,是儿子自己失了当储君的德行才丢了太子之位。如今儿子会更加努力,不让阿耶阿娘和天下人失望。”
长孙皇后见了,心中点头。
两个孩子都比她预想的还要懂事,看来原本的历史里还是李世民这个爹当得不合格,没能与两个孩子沟通清楚。
这一世有她看着,让他们父子之间定然不会重蹈覆辙。
就在长孙皇后放下大半心时,一旁的拧着眉思考的李丽质这时却又开了口。
“小舅舅说还没有出生的九弟是阿耶儿子里最适合当皇帝的,可是我怎么他描述中的九弟多行阴谋诡计,不怎么光明磊落,他想要当太子不应该向阿耶展现出自己的才能吗?一味示弱然后等待渔翁得利这样真的能当好皇帝吗?”
李丽质的问题可谓是一针见血,甚至是长孙皇后也难以回答。
于是她只叹了口气道,“丽质,你能想到这些问题很好,但是每个皇帝执政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哦,我们先继续听下去吧。”
李丽质还是有些想不通,毕竟在她看来一个好皇帝是他阿耶这样的,能力出众,功绩出众,压得住臣子,也能信任臣子,自然能够开创盛世。
不过她也认同阿娘的话,于是点了点头,没再继续问下去,只安静地继续听长孙无逸的讲述。
她想,听完后或许她能够找到答案。
【当然因为李弘出生年月没有被具体记载,后世史学家猜测感业寺期间两人就已经又勾搭上了,王皇后只是顺水推舟罢了。】
【但怎么说呢,要不是王皇后点头武媚娘肯定不会那么顺利被李治接回宫封为昭仪。而且男人嘛一向喜新厌旧,武媚娘不在李治身边,很难说帝王的情分会持续多久。哪怕萧淑妃不成,李治也说不准会去选个新人继续对打王皇后。】
【但一切阴差阳错间历史选择了武媚娘,也成就了她,让她踏出了无数人不敢踏出的那一步。】
这一刻,能听见天音的人皆是悚然一惊。
将先帝妃嫔接回宫封为封为妃嫔其实已经是耸人听闻了,那武氏女还能做出更加别人不敢做的事?
李世民则是忽然想起少年之前在吐槽北宋史官时提到的刘娥,没记错的话他曾说过刘娥最大的错是没有学那位武后直接登基。
该不会就是这位吧?
但很快李世民便下意识否认了自己的这个想法,不可能,绝不可能!
他们大唐可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呢,李治登基后他们大唐也不过三十多年,远不到被人篡位的时候。
毕竟皇位被人篡了,那大唐不就亡了吗?哪里还来的两百多年的国运呢?
那登基的武后说不准是那位武才人的同族后代,祖上出了一个能耐的妃嫔倒是能够庇护后几代都有女子进入宫中。
【武媚的身世也是完美符合李治的需求,她的父亲是武士彟,本是一介商人,大唐开国之时通过成功押宝李渊,捐献军费,被封为了应国公。李渊又怜惜他中年丧妻,便将本一心向佛的四十多岁都没有嫁人的杨氏女许配给了他,婚后生下了三个女儿,武媚便是其中第二女。】
【然而武家也如同曾经的长孙家一般,武士彟早早去世,原配妻子留下的儿子不满继母以及继母所生的妹妹们,所以将其赶出了家门,无奈下杨氏只能带着女儿们重新回娘家。】
【但显然武媚还要更加不幸,长孙家好歹还有男丁,高士廉也是个好哥哥。但杨家对杨氏母女很是一般,毕竟武媚得势后并未特意提拔过杨家人。】
【总之,武媚也算出生贵族,但并不算世家大族,而且因为小时候被家里赶了出来,导致她跟武家人的关系极差,所以李治不用担心武媚像萧淑妃那般为了家族倒戈长孙无忌等人。】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武媚本人实在是有能力,武媚13岁时大概率因为不想再过寄人篱下的日子,选择进宫搏上一把。只可惜她并不是李二的菜,刚进宫时是个小才人,十数年后李二驾崩时还是个小才人。】
【但苦难往往磨炼人的心性,造就人才,十多年里她应该读了许多的书,再加上感业寺的经历更是让武媚心机手段成长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且更加重视机会。】
【在重新回到宫中后,她先是抓紧机会怀孕诞下皇子站稳脚跟,而后更是一眼看出了彼时李治的政治诉求,并且甘愿作为李治手上的那把刀。】
李世民并不擅长宫斗,比如在跟大哥建成争夺太子之位时,他就不会讨好李渊宠爱的妃嫔,数次因为枕头风吃亏。
若不是妻子在后宫斡旋,他的处境说不定还要更艰难。
但李世民是个聪明人,再加上长孙无逸已经将武媚的背景介绍个清清楚楚,他自是瞬间理解了李治的选择。
武媚的确是把好刀,唯一的瑕疵就是她曾经是自己的妃嫔,她与李治伦理上实在是有些说不通。
不对,等等,李治是想通过废了王皇后打压在背后支持王皇后的长孙无忌等人。
而他要立的“刀”越锋利,越引人注目是不是能更快达到目的?
所以那武媚的身份似乎不一定是缺陷,说不定还助力了李治达到目的。
-----------------------
作者有话说:没有说李治不喜欢武皇只有利益的意思哈,只是这里主要侧重政治斗争~
第63章
长孙无忌此时也是冷汗直冒, 他都能预想未来的自己会如何的坚决反对了。
他是个注重规矩之人,哪怕王皇后不是他所支持的,他都决计不可能同意李治改立那么一个女人, 定然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
这一来二去, 李治定然会更恨自己, 哪怕从前没仇也会变得有仇了。
长孙皇后则是在心中叹了口气,相似的童年经历让她越发能体会那女子的不容易。
之前的她对武媚的印象并不好, 毕竟在她看来武媚也算是“祸害”了她的家人。
然而如今冷静下来, 她也比任何人都清楚那女子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形势所迫。
更何况在如今的男女之事上,定然是男子占据了主导地位, 她又怎么能去责怪一个女子呢?
没有武媚,也有别的杨媚、刘媚……等等。
当然相较于自己,长孙皇后也能明显感受到武媚更加的野心勃勃, 渴望权力。
可那也不能称之为坏事,毕竟这满朝文武谁不是野心勃勃之辈。
武媚只是因为是女子之身才会被那多人反对,要是她是男子,支持新帝只会被赞赏是忠君爱国。
这时长孙皇后又想起了长孙无逸的那句形容——踏出了无数人不敢踏出的那一步。
所以这武媚究竟会做到何种程度,她真是有些好奇呢。
……
【李治很快发现武媚是远比萧淑妃更适合自己刀, 在李弘出生后, 他便生出了“废王立武”的念头。】
【王皇后估计做梦也没想到,她接回来的武媚的确斗倒了萧淑妃,但紧接着便要威胁自己的地位。然而世界上从没有后悔药吃, 李治武媚两口子很快便行动了起来。】
【李治心知武媚的身份本就敏感, 哪怕只是作为嫔妃也有一堆人不满,更何况是被封为皇后?】
【考虑到长孙无忌方势力大,还是曾经支持自己上位的舅舅,李治也不想撕破脸, 于是和彼时的武昭仪联袂前往长孙府邸,不仅将长孙无忌的几个儿子封了朝散大夫,还赠送十车金银珠宝,试图软化其立场。】
【酒席之间,李治借口“皇后无子”向长孙无忌暗示废后意图,然而长孙无忌礼物是收了却以“太子乃国家根本”为由拒绝了李治。】
【李治颇为恼火,但武媚本人本着为帝王分忧,也为自己上位多次差遣许敬忠等人向长孙无忌说情,然而长孙无忌可谓是油盐不进,严词拒绝,完全没有任何松动。】
【到了这一步,软的自然是走不通了,李治可谓是与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彻底决裂,转而决定寻找寒门势力推动废后。】
此时的长孙无忌已经是忍不住以手捂面,深觉彼时的自己真是蠢得无可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