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上到下斗守规矩的社会,百姓的生活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发展啊!
李世民更是疑惑,这怎么就不好了?
在他所受到的教育中,只会担心天下大乱,造反的人太多,可从不会担心天下人太听话。
当然这对于百姓可能的确不太好,特别是碰上隋炀帝这样的昏君,要还那般听话那就只能死路一条了。
当然如今的帝王是他自己,他虽自诩仁君,会尽可能的对百姓好,但前提是他能坐稳江山。
鼓励百姓有反叛精神威胁大唐江山的稳固,他倒是还没有高尚到这个程度。
但很快李世民的疑惑便被解答,整个人再无法淡定。
【这样的思想大行其道,所有人便会只学一种学说,也就是儒学除儒学之外墨家研究的那些工匠技艺、治病救人的医家、甚至与粮食息息相关的农家等等都被儒家认为是奇淫巧技,上不得大雅之堂,因此学习研究这些学科的有才之士大大减少,也就得不到发展,更加被边缘化。】
【儒家还十分崇古贬今,认为后人不如前人,一切崇古那今人便不会创新,整个社会的创新力被大大抑制,多种因素叠加下导致华夏千年来科学技术进步的极其缓慢,渐渐输给了西方。】
李世民脸色一变,输给西方是什么意思?西方是指天音曾经提到的土耳其还是更遥远的西方?
科学技术又是什么意思?是墨家曾经研究的那些机械吗?被少年特意提起那些东西竟然那么重要吗?
孔颖达等人则是依旧十分不屑,并不当回事。
呵,那些奇淫巧技又不是治国之道,有什么用?定然又是是天音污蔑他们儒家!
然而下一秒他们便无法继续不屑。
【三纲五常构也束缚了人的血性,让人不敢说真话,不敢提出上级的不对,形成中庸之道。长久以来,便会慢慢侵蚀汉人的血性,让汉人失去从前的尚武精神。】
【满清在草原推行佛教让游牧民族变得温良无害,儒学在中原大行其道难道不是同样的道理吗?而且这还是汉人自己主动阉割自己,简直是大聪明中的大聪明。】
这一刻,李世民的手不禁一抖,后果竟然这般严重?
他自然还记得光屏对满清控制草原的描述,也知道精神被阉割后会有多严重的后果。
他行伍打天下出身,更加明白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性。
若是军队没有战斗力,天下何以统一?又何以威服周边四夷?
李世民一想到大唐会像大汉那般对胡人俯首称臣,就浑身难受。
但他又想到儒学毕竟跟佛教不一样,又没有不让人杀生,只是让人听上级的话罢了,士兵难道不就需要这样的品格吗?
然而这时李世民却是又想到从前带兵之时,战斗力最为凶悍的士兵从来不是特别听话的顺民。
就连他自己也从来不是儒学宣扬的好人,他要是真信了儒家父父子子的那一套,现在估计早就身首异处了。
不过从汉代至今,也过了好几百年了,中原军队的战斗力似乎也没被削弱啊?少年会不会夸张了?
可天音说过思想的影响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看出来的,长期以往不会真的如少年说的那般吧?
此时李世民的思绪可谓是反复横跳,纠结万分。
这一刻孔颖达等人也不再敢像之前那般强硬,心虚了起来。
此时才刚经历过乱世,他们虽然是文臣也知道军队的战斗力有多么的重要。
要是军队战斗力被削弱,他们真是难辞其咎!
不会的,不会的,从汉武帝到现在也几百年了,也没见对军队有什么影响,几人都在心中安慰自己。
但很快,他们的自我安慰便被少年打碎。
【当然如今大唐的军队战斗力很不错,对周边的胡人可谓是碾压,但是那是因为经过几百年的乱世中原军队武器技术对周边碾压,而且被胡人尚武的风气影响极大,儒家虽已经被君王奉为主流,但也还没成为官员升官的唯一决定因素,武将也还能通过战争上升。】
【然而等到再过几百年,世家消亡,儒家主导的科举制成为士人最大甚至是唯一的上升通道。】
李世民眼皮一跳,瞬间抓住了重点。
又是科举制!这应当是隋文帝创立的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只是因为考试规模并不大,参加考试的人本就需要朝臣推荐,而考中之人能够获得的官职并不高,所以科举至今并不受人重视。
当然他知道这是个好制度,并且决定扩大规模选取人才,他相信假以时日科举制将发现无数人才为他所用。
但他没想到的是,少年竟然会说未来科举会成为士人最大甚至唯一的上升通道,这怎么可能?世家难道不存在了吗?
依他对世家的了解,如今的世家对科举可是十分看不起的,他们是被逼无奈加入了吗?
想到这,李世民心中涌出一阵喜悦,如果是这样那倒还不错,毕竟他早就看不惯那些世家无能的子弟仅靠着投了个好胎便能获得官职,让他们跟着一起来考试自然是好事。
此时的李世民任他如何千古一帝、雄才大略都不会料到曾经不可一世的世家会在唐末被屠杀殆尽,大唐数代帝王头疼不已的世家门阀通通被瓦解。
但很快李世民心中那点欣喜便没了。
【又因为唐末的缘故,大宋对武将的忌惮极深,开启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儒家文臣们彻底把控了朝政后,一切就都变了。】
李世民一惊,后来的朝廷竟然忌惮武将,重文轻武?他们是疯了吗!
军队才是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他们这样自废武功岂不是会被周边胡人任意欺凌?
不过能取代大唐的皇帝也应当不是什么蠢蛋啊,他会做出这样的决策必然不可能完全没有理由。
难道是唐末发什么事,让后朝的开国皇帝宁愿自废武功也要打压武将?
相较于李世民的焦虑担忧,文臣们心中可谓是欣喜非常,哪怕他们知道少年对他们满是批判。
但他们却觉得少年就完全是对的吗?哪怕他被仙人选中。
后个朝代的皇帝们必然也不是傻子,会打压武将让文臣当政定然有道理,他们的陛下也不是没有判断力的,定然不会对那妖言惑众的少年听之任之。
然而他们刚这么安慰自己没多久,而便在少年的描述中意识到他们完蛋了。
他们的陛下不一定会完全听信少年的言语,但听完后却也决不会放任他们做大。
【客观来讲,儒家将忠义、民本、礼治等等思想赋予给了军队,使得华夏军人的道德素质增加了许多,华夏军人爱国的思想大大增加,增加了军队的凝聚力。儒家讲究师出有名、慎战,避免了许多战争,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
【但儒家太过讲求道义、正义性,甚至常常寄希望于用仁义道德去感化敌国,使得华夏军事理论僵化,毕竟战场之上敌人可不会跟你讲究仁义礼智信,打仗往往靠的是兵不厌诈。】
【而又因为慎战,华夏的军事由曾经的开拓进取转变为防御保守,再也没有之前开疆扩土的进取精神。】
【儒家对“奇淫巧技”的看不起,也导致他们重视道义轻视武器装备的发展,也导致华夏军事技术止步不前,难以发展。】
【除此之外,文臣们还往往自作聪明,觉得自己很能算战争的经济账。在他们看来抵御周边入侵的战争所需的军费比割地赔款所需的钱还多,所以与其打仗不如直接割地赔款。结果就是宋这个自诩汉人正统的王朝被周边几个胡人国家一步步逼到了长江以南,直至最终被新一轮的胡人灭了国也没能收回故土。】
【可以说儒家的大行其道直接让汉人变得保守无比,从此不仅不能开疆扩土,甚至连长久以来的汉地都难以保住。】
李世民的脸彻底黑成了锅底,他没想到取代大唐的竟然是这么一个荒唐的王朝。
哪怕知道“宋”并不是他的王朝,但一想到宋的子民也曾是他的子民的后代,他便觉得心痛难耐。
不管唐末发生了什么事,会做出这个决定的皇帝都是昏君。
至于那些个儒家文臣,决不能让他们占据朝堂的主导地位,不然国家就危了!
孔颖达等人也再没了侥幸,别的帝王还可能因为心动老百姓能成为顺民饶过他们,他们的陛下绝不可能。
至少不会放任他们做大,影响军队。
毕竟他们比谁都清楚李世民对开疆扩土,威震四夷的执着。
而后他们心中也生出了些委屈,后世的儒家怎么能这么蠢?
如今的他们决计不会做出这么蠢的事,为什么他们要替他们背锅啊!
陛下您不是向来明辨是非,请明鉴啊!
这般想着几人便都用无辜求饶的眼神望向李世民,试图唤醒李世民对他们的同情。
然而少年却不止于此,竟又从根子上批判起了儒家学说。
【而且儒家一直号称自己是治国的学说,看不起别的学派,但真的是这样吗?】
-----------------------
作者有话说:其实是有多种原因的,不只是儒家的问题,这里主要是主角想要发泄。
第30章
所有能听到天音的人都心情震荡, 儒学不是治国之策,这怎么可能?
要知道从汉武帝时期起,儒学已经成为治国之策数百年, 现在少年却将其彻底否定了!
这是他们听错了?还是少年口误了?
众人心中疑惑时, 少年又已经自顾自地骂了起来。
【儒学提出了天下为公、以民为本的思想, 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皇权的德行。】
【又因儒家重视教育,讲求有教无类, 为下层人士提供了上升通道, 又因为其实在是身段柔软,长久以来吸收了许多别家有用的学说, 可以说儒家算得上是整个社会的弥合剂。】
【然而细细探究儒学便会发现儒学提出的都是一些形而上学的东西,几乎没有实操的建议。】
【它提出人要“修身正己”,但却没有提出具体的限制惩罚措施, 仅提留在道德约束。但人都是有私心的,从来不是如今占据儒家主流的“性善论”,仅靠道德约束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孔颖达等人顿时在心中骂骂咧咧,那些人不愿受教化关他们儒家什么事?这纯属是将所有的锅都让他们给背了!
更何况不还有法律吗?犯罪之人依法处置不就行了。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有几个敏锐的臣子便发现了其中的不妥。
“法”是法家提出的, 完蛋, 他们真要用这来辩驳,少年又要骂他们身段灵活、骨头软了。
然而这还不算完,少年还有更多的问题等着他们。
【更重要的是想要真正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的是能够落地, 干实事的政策, 天天讲道德是没有用的。】
【管经济的大臣需要了解社会经济运行规律,需要学好算数会算账。管工部的大臣需要了解建筑以及各种工程的构造,管理农业的大臣需要知道如何种地,如何让作物高产……】
【而这些从来都不是像儒家那般写写锦绣文章, 念叨一下个人修养就能做好的。毕竟粮食不会从土地里冒出来,建筑不会自己建好,甚至与管理官员人事变迁的吏部官员更应该研究的是人事管理学以及官员心理……】
【可以说儒家宣扬的那些理论在正经做官时基本上没什么用处,远不如他们曾经看不上的奇淫巧技。】
刚才还愤愤不平的儒臣们更是严肃了面容,少年又在捧其他家踩他们儒家!
他们想张嘴反驳,却又无从下口,不得不承认少年说的的确是实话。
特别是本就担任实干官职的官员更是明白少年话的含金量,他们至今都还记得刚上任时的焦头烂额,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才能理清手上的工作。
若是想要变得熟稔,那所需要的时间便要更久了。
当然还有诸如孔颖达一般一直担任文学馆学士、国子博士等虚位官职的官员继续不服输,在心中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