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宫廷,再加上可能是长孙无忌已经提前打过招呼,所以长孙无逸很快便跟人换了班,回到班房补起觉来。
而也是他补觉的这个时间,李世民以及一众朝臣已经效率极高地完成了关于蝗灾、旱灾、洪灾的提前部署大致框架。
虽然如今还抽不出太多的人力物力去大规模兴修水利,但是却可以先提前储备粮食,鼓励农民改种蝗虫不喜欢的作物,甚至还可以小规模维护已经有的水利工程。
当长孙无逸睡醒后又当了几个时辰的值,终于下班时,李世民便已经部署了向草原传教事宜。
虽然依旧搞不懂那藏传佛教是什么,但是他们可以让现在的佛教去草原传教嘛。
反正都是“因果轮回”那一套,若是能让那些牧民相信,也能削弱一些他们的杀性,减弱他们的战斗力。
还有那些个和尚们不是号称要度化全天下人,要苦修磨炼心智吗?那草原于他们可谓是最好的修行场所,想必得道高僧们必然不会拒绝。
至于为牧民定居后探索出一条生计什么的,李世民也只能无奈地表示之后再说,如今的他也是一筹莫展,无能为力。
当长孙无逸到家之时,李世民也回到了后宫,与长孙氏、三个儿女一起用晚餐。
一进殿,长孙氏便满脸满脸笑意地迎了上去,替李世民更换更加宽松轻便的衣服。
长孙氏是个温婉的美人,长期身处高位,让她身上也自带了一股气势。
不过在面对丈夫时,她并不像对外人时那般高雅端庄,而是依旧有着小女儿情态。
当然柔情似水,善解人意也是她刻在骨子里的,对着李世民温柔道,“二郎,今天还能回来用膳,看来事情差不多处理妥当了?”
李世民政事上从不瞒着妻子,妻子不仅是他的贤内助,帮他打理后宅,更是对政事也有不俗的见解,某种意义上也算得上是他的军师。
所以哪怕是这一次的天降异象,他当夜便告诉了妻子。
长孙氏心中自然是担心的,但更知道若是自己表现出来慌张只会让丈夫更加烦心,便只宽慰丈夫,为丈夫鼓劲。
如今见到神色轻松便知道事情进展顺利,她心头的巨石也落了地。
夫妻说话间,他们的三个孩子也都被宫女领了上来。
李承乾是个身材修长看起来十分稳重的小少年,李泰的身材则颇有些圆润,已经能看出来日后大胖子的雏形,至于李丽质则是个穿着嫩黄色衣裙的粉雕玉琢的小姑娘。
玄武门之变以及之后的巨变对三个小孩自是有不小的惊吓,但在长孙氏这两个月的细心陪伴之下,三个孩子便渐渐恢复成了从前活泼可爱的模样。
此时他们纷纷小跑着投到李世民的怀中,嘴上还甜甜地喊,“阿耶,我们好想你!”
见到温柔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孩子,李世民自然心情大好,更是一把抱起小女儿李丽质,开始关心他们最近的状况。
毕竟这段时间,他着实是事务繁忙,没空跟孩子相处。
只是聊着聊着,李世民便犯上了全天下父母都会犯的错,他开始询问起了三个孩子的功课。
然后李承乾和李泰纷纷后退,“阿耶,马上要用膳了,我们洗手!”
可恶,他们一点不想一来就问功课的阿耶!
至于被阿耶抱在怀中跑不了的妹妹,只能死道友不死贫道了,更何况妹妹是个女子,阿耶对她的功课应当不会太过严格。
然而被李世民抱在怀中的李丽质却是十分不解,阿耶不就是问问功课,这有什么好怕的?
而且最近阿耶还给她请了新老师,她觉得新老师教的可比从前那些《女戒》、绣花什么的好玩多了。
于是她当即搂着李世民的脖子道,“阿耶,你给我找的新老师教得可好了,要是能再给我找个武师父就好了。”
李世民小时候也是爱斗鸡遛狗的,哪里看不出两个儿子怕的是什么?
罢了,他小时候也不爱听父母念叨,现在孩子还小,他也没必要太过苛刻。
索性怀中还有乖巧听话的女儿,他当即笑着道,“给你找个武师父也行,但前提是不能受伤。”
李家本身就有骑射的传统,更何况还有平阳昭公主这个先例在,因此李世民对自家女儿学习武艺骑射也自然不反对。
更何况他还记得天音里提及的李家的遗传病,让女儿多运动运动也是好的。
父女说话间,晚膳也已经上齐,一家人坐得整整齐齐开始享用晚膳,边吃边聊天。
虽然已经有十足的把握能够逼退东突厥,但李世民还是要做好最后的准备。
更何况这于他而言,本身也是迫不及待之事。
“观音婢,朕决定尽快为你举行封后大典,册封承乾为太子,最好在几天之内。”
皇后的册封并不与皇帝登基一起,往往会晚上一段时间,几个月都属于正常时间。
当然虽然长孙氏还未曾被册封为后,但不管朝臣还是宫人都已经默认她就是未来的皇后,毕竟不管是正妻的名分、帝王心中的地位还是外戚势力都无人可以撼动。
长孙氏对于封后之事自然也不着急,她相信丈夫,更何况如今他刚登基政务繁多,还出了这么大的意外,长孙氏更是不觉得丈夫如今有心情操心后宫封赏之事。
她当即皱眉问道,“二郎,怎么这么着急?现在朝中政事那般多,后宫的事不着急的,再怎么也等到东突厥之事过了再说。”
然而李世民却是摇了摇头,“就是因为东突厥之事,朕才要尽快定下你的皇后之位和承乾的太子之位。万一朕现了意外,你和承乾才能以皇后和太子之身主持朝政!”
长孙氏哪里不懂丈夫的意思?只是还是下意识道,“二郎,何至于此?不是一切都安排好了吗?”
李世民也知道妻子的担忧,拉住她的手道,“朕只是以防万一罢了!你知道的朕喜欢做好完全准备。更何况朕也想尽快让你成为无可指摘的皇后,就是时间紧急,典礼简陋,怕是要委屈你了。”
长孙氏听见丈夫的解释,也不再反驳,只温柔道,“陛下能在这时还记挂臣妾和承乾,哪里会委屈?妾只愿陛下能一切安好。”
对于妻子对自己向来无条件的支持,李世民心中自是感动,当即搂过长孙氏轻声安慰,“放心吧,朕都准备好了,定然没事的。”
夫妻两人含情脉脉,直到一旁的三个孩子露出了响动,这时夫妻两人才发现几个孩子都在挤眉弄眼。
长孙氏见状,忙从丈夫怀中挣扎了出来。
李世民则在心中暗骂了一句,孩子也不是什么好事,都不好跟妻子亲近了。
最终他只能摸了摸鼻子道,“既然是封后大典,那到时候宗室、长孙家一起聚在一起聚一聚,办上一场家宴。”
“对了,也正好见见你刚回长安的弟弟无逸,这大半个月事情太多,朕作为姐夫都还没来得及召见他,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见见他。”
*
侍卫岗是轮值,长孙无逸数着指头盼望着轮休,那一天他要在家睡上一整天,睡他个天昏地暗!
然而他等来的比轮休更早的皇帝的圣旨——召他们一家进宫参加封后大典以及宫宴旨,长孙无逸一算赫然便是他轮休的那天!
长孙无逸:可恶!假期泡汤了!
他身旁的高氏自是十分开心,“本来以为陛下还要过些时日才会正式册封观音婢为后,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了,足以见得观音婢在陛下心中的地位。”
长孙无逸虽然有些不耐烦自己的假期泡汤,但是对于自己这位长姐十分佩服。
纵使后世有些人攻击她是男权社会里的标准贤妻,但在长孙无逸看来长孙皇后已经算得上十分优秀的女性。
她温和善良,对待宫人极好,从未有过苛待下人之举,对于妃嫔的
同时她虽然言语上不愿过多参与政治,但该参政的时候也没有含糊,不仅爱护贤才,更是多次匡扶帝王得失。
那些认为她不够“女权”的后世人说到底还是将后世的思想强加给了她,人家从来没有接受过后世教育,又怎么去做到根本未曾想过的事呢?
她已经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做到了最好了,于私她在时家庭和谐,娘家也被优待,于公更是对社稷有益。
去审判真不真爱,宠不宠的实在是没有必要。
当然如今长孙皇后成了他的姐姐,他自是更加盼着她长命百岁,才能保长孙家长久的富贵。
算了,长孙无逸安慰自己,姐姐地位稳固对他的躺平日子至关重要,区区一个假期罢了。
因为事出紧急,皇后的册封仪式并不盛大,而且大抵涉及到了后宫,所以参与典礼的并不多,长孙无逸也只需要参见晚上的宫宴即可。
对此长孙无逸自然有些遗憾,毕竟没能看到难得一次的封后大典。
但他又有些庆幸,呜呜呜,总算白天可以睡懒觉了。
到了那一天,长孙无逸睡了个饱觉后又才精神满满地进了宫。
毕竟他记得之前看书说过贞观一朝各个都是party爱好者,不知道那群精力旺盛的人宴会要开到什么时候,他可熬不了太久。
对于长孙无逸这样的宅男来讲,让他刷手机熬通宵都是可以的,但要他熬夜泡吧那是万万不行的。
而这唐朝的宫宴在他看来跟后世的酒吧估计也查不了多少。
不过有高氏在,母亲年纪大了熬不了多久,到时候他应该可以跟着高氏一起回家吧?长孙无逸在心中安慰自己。
长孙无逸向来不会提前太早到场,哪怕在这种时候。
于是他进到举办宴会的大殿时,便发现座位上已经坐上了不少人。
人他自然是不认识的,但是他身旁有高氏,高氏当即为他介绍了一遍,还让他一一行礼打招呼。
长孙无逸:怎么有一种回到小时候父母还在时被逼着将家中亲戚都喊了一遍之感!
不过高氏毕竟是一番好意,更何况这些个“亲戚”各个都是真金大腿,于是长孙无逸便十分人机朝着众人问了一圈好。
然后收获了“无逸都长这么大了”、“也是一表人才、青年才俊”、“可曾定亲?得相看了吧。”……一系列评价。
被评论的长孙无逸脸上的笑容越发地僵硬,心中不断吐槽,这真是越发像小时候的记忆了,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逃不了这样的场景。
当然一通认人招呼下来,长孙无逸也有些收获的。
比如这一场宫宴本质上是家宴,来得大多数都是宗室以及后宫的妃嫔们,还有少量的外戚,也就是长孙家和高家的人。
朝中重臣也就房谋杜断被获准破例前来,至于魏征如今显然还不是李世民的心尖宠臣,自是没有机会来的。
而这时也终于到了宫宴开始的时辰,众人均是快速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只听宦官一声大喊,“皇帝和皇后到——”
一对身穿着明黄色龙纹华服的年轻男女牵着手相携着一起走进了殿中,一直走到大殿正中央处后方才落座。
长孙无逸属于最亲近的外戚,再加上他的位置被安排在了高氏旁边,自是离帝后的位置极近。
所以他也终于看清了两位历史名人的面容,顿时在心中感叹。
【呜呜呜,来了这这么久终于看清了二凤和长孙皇后的脸了。长孙皇后一看就是温柔漂亮小姐姐,李二嘛也长得还不错,也算配得上皇后。就是一看就年轻的时候仗打多了,皮肤好糙!而且古人为什么那么爱留胡子啊,看起来更糙了。】
刚落座的李世民先是一愣,少年究竟是在夸他,还是贬他?
不过等等,少年为什么会在这?
这场宴会可是家宴,来的几个外臣也是他心腹中的心腹,所以那少年是宗室或者外戚?
李世民心中惊奇,克制不住地环顾四周,想要发现可疑之人。
只是他发现这虽然只是一场小型家宴,但是人却依旧不少,哪怕是能同时上朝和参加宴会的也有几十号人。
更何况他是所有人瞩目的焦点,不想打草惊蛇的话他自然也不能太过明显得到处探查,于是只能先行作罢。
而后他着众人招手,“这是家宴,大家也都是亲戚,不必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