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土地比草原更加荒芜,几乎都是冻土,他们是如何活下来的?
更重要的是沙俄能够阻断骁勇善战的骑兵们的退路,必然实力十分强大。
李世民和朝臣一瞬间都有些背脊发凉,卧榻之地岂容他人安睡!
这么一个强大的邻居虽然能克制北方的胡人,对华夏也是个巨大威胁。
当然这样的感觉只是一瞬间,毕竟这已经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后的事了,他们现在操心也没用。
李世民向来务实,很快思考起其中大唐可以参考的经验。
未来大唐想彻底平定突厥,也得先彻底掌控住西域,不然那些个突厥人全跑了。
只是那更北方的领土,现在怕是人都没几个,他们大唐人过去怕是活不了,定然无人愿意去啊……
罢了,索性还有时间,也不急在这一时,还是继续听天音吧。
[对外堵住蒙古撤退路径后,便是内部的军事控制,满清选取了14座城镇作为驻军基地驻扎了大量的满清八旗军队,并且三年一轮换。]
[同时满清还征调蒙古兵补充驻防力量,形成“以蒙制蒙”策略。虽然依旧没能深入到草原最基层,但也基本上控制住草原人几百年不敢生变。]
本就是顶级将领的李世民在心中点头,学起来,都学起来!
若想真正控制一个区域还是要自己驻军的,从前的他还是太天真,太过信任异族了。
特别是满清这以胡人为辅助治胡人也不错,不至于让胡人完全自治,但也能替中原朝廷节约不少军费开支。
[不过呢,军事手段只是保证了蒙古不敢生变,要想让草原归心还是得攻心,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下满清真正的逆天操作。]
逆天操作?是很厉害的意思吗?还能有比军队控制更厉害的手段?
贞观君臣一时间兴趣盎然,精神更是集中。
[首先满清常年给蒙古贵族们洗脑一家亲,双方也的确常年互相联姻。]
[清初满清还未定鼎天下时,皇太极,顺治的皇后均出自蒙古。等到满清入关,成为天下新主人后,他们虽然认为蒙古人不再配为皇后,但也依旧让公主联姻抚蒙。对了,他们的公主可是真的公主,而不是像汉唐时封宗室女甚至是宫女为公主去和亲。]
[所以终清朝两百多年,清廷嫁了四百多个公主、格格到草原。正因如此,清朝公主的平均死亡年龄只有二十多岁,除了清朝奇葩的养育孩子的制度导致公主本身体弱之外,也因为早已经习惯中原环境的公主已经受不了草原上那严酷的环境了。]
[皇帝虽然不再立蒙古贵女为后,但是入后宫为妃的蒙古贵女依旧不计其数,同时王爷、宗室也常娶蒙古贵女为妻。]
[总之这一通通婚下来,清廷成功让蒙古最上层贵族相信满蒙一家、利益一致。而且清廷对于蒙古贵族也从来不吝封赏,封侯拜相不计其数,如此一来蒙古上层贵族自然没有动力反抗。]
[其次之前已经提到过旗主是可以世袭的,这一举动便又大大拉拢了蒙古中层贵族。]
听到这,贞观君臣不由得倒吸了口气。
如今的唐人谈不上完全抵制和亲政策,但也不会将其视作寻常,更不可能视作荣耀。
明知公主受不了当地环境会早逝,嫁了四百多个公主去蒙古,他们也真是能干得出来!
至于满清皇帝的皇后、妃子都是蒙古人,他们也真是不怕污染皇家血脉。
哦,忘了那满清本就是胡人,想来没那么重视血统。
但哪怕他们不像汉人那般重视血统,他们能做到这个程度也真是够狠的!
真不知道该“称赞”他们一句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还是该骂他们对自己的女儿都如此狠厉!
然而光幕接下来的讲述让贞观君臣意识到没有最狠,只有更狠。
[当然清廷最狠的还是对付底层牧民。大家要知道游牧民族千年以来游牧为生,并不是他们愿意到处迁徙,而是这是客观现实决定的,因为牧草生长相对较慢,牧民放牧吃完一处的草地后便得去寻找新鲜草场。如果他们不再被允许迁徙,不说全部都饿死,但能够养殖的牲畜定会大大减少。]
[那时的牧民也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知道草场需要休息恢复,只会竭泽而渔。过度放牧导致大量牧场得不到休息而退化成了沙漠,更是加剧了草原的生态危机。养不了那么多牲畜,吃的东西少了,自然会反应到蒙古人口上。]
[同时满清还严禁蒙古人与汉人联系,避免他们从汉人处学习到先进的农耕技术,只能如同先辈那般继续放牧。]
[然而这依旧不算完,毕竟粮食还可以靠钱买嘛,所以蒙古的经济他们也要控制在手上。他们规定只有由清廷颁发的“部票”才能在特定的关口与蒙古人做生意。而后期的晋商由于跟清廷的密切关系获得了特权,垄断了90%以上跟蒙古的生意。]
[垄断意味着什么?自然意味着暴利。商人低价收购蒙古牲畜、皮毛、药材等产物,但高价售卖中原物品茶叶、布匹等,可谓是将蒙古平民本就不多的积蓄敲诈了一干二净。]
[同时他们还向王公贵族和平民放贷,王公们喜好奢华和排场,钱不够就向商人借贷,清廷默许他们征税抵债,导致基层赋税暴涨。而牧民借贷后往往还不起高额贷款,更是只能沦为商人的佃户。]
[人口离不开粮食和经济,蒙古人口的未来可想而知。]
不需要明说,贞观君臣已经明白了后果。
他们心中只剩下震撼,他们中不少人从隋末而来,造反出身,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光风霁月的好人。
譬如在对战突厥时,他们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忍自己的士兵们去抢些财物。
然而听着后世满清的这一通操作,他们只觉他们仿佛个新兵蛋子,简直是纯洁无比。
杀人不过头点地,更何况那些下令屠城的将领往往会被后世唾弃。
而那大清只是通过政治经济手段,便在不知不觉间废了一个民族,真真是兵不血刃的好手段!
那蒙古人也真是惨,竟然碰上了这么狡猾的对手!
而且那满清也是出身游牧,跟蒙古并不像他们汉人那般有着深仇大恨,结果下手竟然这般狠。
胡人果然是胡人,就不能指望他们有一点仁义礼智信!
当然他们对蒙古的同情也不过只有一瞬,那些人毕竟是生在几百年后的胡人,而如今的贞观君臣还没有被儒家完全洗脑,自是没有多少同情心。
很快,他们便开始思考这些手段有多少能够用在突厥人身上。
若是他们能将突厥人也控制成这样,那北方草原于大唐将再不是威胁!
他们聪慧的大脑快速运转,很快便发现,虽然相隔百年,突厥与那蒙古有许多的不同,但又似乎许多都未曾改变。
同是游牧为生,不擅长农耕和手工业,各部落各自为政……
很好,看来大部分政策他们都能使用。
至于突厥人会有什么下场,他们表示突厥人犯他们大唐边境的时候,有顾忌过他们大唐百姓的死活吗?
当然他们自觉自己还是要比后世的胡人有道义许多的,只要那些胡人愿意真心归附大唐,他们也会给他们一条生路。
此刻的李世民和朝臣们很是满足,军事、经济、内政的办法都已经有了!
他们相信未来大唐参考了这些政策他们未来便不只是打败突厥,而是将其彻底收复,再不会有反叛之心。
贞观君臣们都做好准备等待进入下一个话题,然而光幕上的画面却是一点结束的意思都没有,严肃的女声也依旧还在继续。
[然而满清依旧觉得不够,毕竟草原依旧没能完全归心。而要说最能洗脑的自然还得是宗教,满清自然不会放过。]
[于是清廷开始在草原上大力推行藏传佛教。]
贞观君臣再次一惊,佛教?可为何要加个藏传?那个藏又是哪?
作者有话说:
----------------------
第21章
李世民还是朝臣们从来不敢轻视宗教神佛的作用。
毕竟不管是道教还是佛教在历史上都曾搞过许多事,如今他们相对比较老实也是因为过去几百年里已经被数次限制、打压过。
譬如佛教,就在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时被大规模清缴过。
至于被灭的原因嘛自然是因为僧人特权太多,野心太大。
免税,不用服兵役、徭役……种种特权让寺院吸纳了大量的壮年人口。
而且佛寺还大肆敛财,兼并土地,放高利贷盘剥底层百姓,导致朝廷的税收大量减少,无人可用。
甚至还有野心大的僧侣,妄图通过权贵捐赠影响朝政,更是一直奉行“不拜君亲”,冲击君权。
这种情况下,有野心的皇帝自是不能忍。
虽不像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那般过激,但也会有诸多顾忌,对其加以限制。
道教相对温和,如今更被李唐奉为国教,但实际上最初的道教也是野心勃勃,试图干预朝政。
譬如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太平道张角发动的,靠着符水治病等手段吸引了十万数信众,为东汉的灭亡加了一把土。
如今道士们一副仙风道骨,与世无争的模样那也是因为南北朝时葛洪、寇谦之、陶弘景等人对道教教义进行了一番改革,植入了儒家的忠孝理论,便再无反叛之心。
当然哪怕是这样,君王又真的对这些教派放心了吗?顶天了便是表面上尊重着,但该限制的手段一个不少。
毕竟只要君王有脑子便明白,放任教派做大那不仅剥削底层百姓,也会削弱君王权力,最终使得国力衰微。
可若是反过来想要让一个国家衰弱的话……
想到这,李世民觉得自己已经预见了满清的手段。
然而听到光屏对满清手段的具体介绍后李世民才发现自己还是太年轻,太天真。
[清廷规定藏传佛教是蒙古唯一的合法宗教,大规模修建寺庙,并且赋予僧人免、兵役、徭役的特权,这些特权吸引了大量活不下去的平民。]
[以上都是自愿也就罢了,清廷还鼓励蒙古家庭“一子守灶,余子出家”,规定每个家庭至少一子出家为僧,不然便被会收取重税。]
[这一番操作下来更是让蒙古的壮年劳力大减,性别比例失衡,生育率雪上加霜。]
[再结合之前提到的盟旗制度,两个办法一结合蒙古人口大大降低,到清末时少了快九成!]
[要知道在那两百多年里因为高产作物的传入,华夏人口可是大大增长,从清初的七千万人口增长到了四万万人口。]
听着这几个数字,贞观君臣一时间都不知道该震惊蒙古人竟然被减少了那么多的人口,还是该震惊华夏人口竟然达到了四万万!
算了,满清的手段之狡猾,他们早有预料,还是华夏中原地区的人口比较重要。
若是他们大唐能有这么多的人口,他们哪里还用担心人口不够用,边疆地区没有足够的汉人移民?
所以那满清的高产作物是什么?又要如何获得?天音能不能多说些!
突然间,李世民想起了之前天音中提到过的亩产几千斤的土豆,所以会是土豆让人口增长这么迅速吗?
若是的话……
李世民只觉得顿时心痒难耐,可恶,那个少年到底是谁?能不能赶紧答应系统将土豆带到大唐啊!
有了土豆他可以直接给他封王,哪怕划一块地给他玩都成!
……
[除了人口控制,当然还有思想上的洗脑,他们大肆宣扬因果轮回,曾经骁勇善战的草原骑兵被洗脑的得再无从前的血性,战斗力大减。]
李世民的思绪很快被女声拉回,而后便是一阵心惊肉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