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长昀无意识捏了捏筷子,道:“什么?”
姜宁眼神这才跟他对上,“你觉得这豆腐果味道如何?”
卖小吃,自然是要卖好吃的。
先不管别人能不能做,好吃得放在第一位。
卫长昀看清他心里所想,便道:“好吃,而且内里豆腐软嫩,牙口不好之人也能吃。”
姜宁点头,收回视线,若有所思道:“推车一边用火,一边是案台,我想……”
“除了凉拌炸土豆之外,再卖炸豆腐果和包谷粑。”
原材简单,也便宜。
小吃生意就是走量不走价,主打一个买了还想买。
一份土豆五文,一份豆腐果十文,再加上一个包谷粑三文,算下来,也不少了。
推车若是能在十日内做好,那就能卖二十天,就算不卖满二十天,半个月是有的。
按照一日三百文左右的进账算,半月就有四贯了。
“……你看,这些是我算的小吃收入,再加上其他的,应该能凑够。”姜宁停下笔,咬着笔头。
卫长昀仔细看姜宁算的账,每一项都算得不是很高,加起来和之前他们卖辣椒和土豆片的收入差不多。
“算上石刻摹本,这账是不是会松一些?”
姜宁明白他的意思,点点头。
现在算下来,一个月十五两倒不是异想天开。
只是,这都是往好了去想,碰上个意外,或者卖不出去,那就真难说了。
况且这还没减去家里开支和成本,只是纯收入。
姜宁想起什么,抬眼看卫长昀,眼里盈着笑,“没关系,我们还有最后一张底牌。”
赌赢了,一个月赚十五两,不过是探囊取物。
卫长昀被他眼里的笑晃了晃神,目光落在他颊边的一抹墨色上。
等他再回神时,携着墨香的手指已经贴在姜宁颊边。
姜宁疑惑:“?”
卫长昀薄唇微抿,指腹蹭掉那点墨迹,“墨弄到你脸上了。”
说完,摊开手,手指上那点黑很明显。
姜宁“哦”了声,便没在意。
第48章
“王叔?这会儿忙吗?”
王木匠家的院子宽敞,搭起来专门放木材的棚子里,堆了不少木材,靠近了,能闻到很明显的木香。
听到声,他抬头看去,见姜宁和卫长昀站在外边,手里还拿着东西。
王木匠把别在耳后的炭笔拿下来,在木材上画了条线,然后拍拍裤腿上的刨花。
“进来吧。”
卫长昀推开院门,侧身扶着门,等姜宁进去了,他才轻轻关好门跟上。
“天热了,是得打个浴桶,方便些。你们要多大的?给我说说,要不了一天就能打好。”
王木匠衣摆掖在腰带上,挂了不少刨花,往棚子下边走,“挑挑木料?”
“……”
姜宁低咳了声,没说话。
村里是没人家打浴桶吗?他就让卫长昀问过一回,都俩月了,怎么还记得啊!
但比起去河里洗澡,肯定是在家里用大浴桶舒服啊!
卫长昀拿着手里的图纸上前,“这次来,是为了请叔帮忙打一辆推车。”
王木匠看眼姜宁,“哦”了声,探头去看卫长昀手里的图纸,“什么推车?你们要那玩意儿做什么?都没什么技术——”
“你们画的?”
卫长昀点头,“是嫂嫂想的,我代笔而已。”
王木匠眼里带了点惊讶,抬头,“姜家哥儿还会这个?推车多都是上面一块板下面一块,再支棱四根柱子,就行了,你这还分得细致。”
难是不难,但看得出用了心思。
姜宁不客气地接下了夸奖,“还行还行,主要是为了方便。”
其实摆摊推车都大差不差,都那个样,无非是他那会儿的车能用上火了,材料也变成铝合金。
他在推车下面那层空间里,稍稍加了点设计。
整个车分为了两个部分,一边台面挖了个孔,正好可以放下一个陶锅,底下分为了两层,上层可以放进去个小炭盆,炸过的东西能保温,下层是放炉子,可以随时生火加热。
另一边就是单纯储物空间,放食材跟佐料,原本就几块板子的事,但姜宁为了好拿放,设计了一个木卡槽,可以推拉。
“你们多久要?”王木匠翻着图纸,越看越精神,“七天差不多,能成吧?我这儿还有点其他家的活。”
姜宁一听七天,和卫长昀对视一眼,“能行,那这定金,您看看三成可以吗?”
王木匠也不纠结,卫长昀都是他看着长大的孩子,知道什么品行。
“成,我带你们挑挑木料。”
姜宁和卫长昀点头,跟着走到棚子下。
“别的地方都好说,就这放炭盆的地方得挑结实的,得用铁木,耐热、经造。”
“那就用这个,炭盆是陶的,不直接烧,就把烧过的炭块放里边,给上面放的东西保温。”
“那我按照你们这尺寸算,工钱加上木料钱,得小一两了。”
小一两,那差不多就八百多、九百多的样子。
姜宁不犹豫,但钱不是他一个人挣的,所以抬眼看向卫长昀。
卫长昀微微抬起眉,而后笑着轻点头,虽没有说话,却好似在说“好”。
姜宁收回视线,嘴角止不住往上扬。
“那我们按照三百文给您定钱,七天后我们来取推车。”姜宁从怀里拿出钱袋,按照一百文成串的习惯,拿了三串给王木匠。
“麻烦王叔了。”
卫长昀在一旁也点了点头,“有劳您了。”
推车的事儿有着落了,姜宁和卫长昀心里的事了了一桩,剩下的就得着手准备货。
姜宁伸了个懒腰,揉着胳膊,“你去镇上的事晚一天,明天我俩把玉米面磨了,后天我们一起去。”
卫长昀问道:“是要做那个包谷粑?”
姜宁不好意思地挠了下头,讪笑道:“不是,包谷粑做不成,那得要没晒干的玉米,磨成浆加上面粉和鸡蛋来做,这会儿玉米不是才种下去,只有老玉米。”
所以得换一个做的,就做玉米烙饼好了。
“家里上次磨的玉米面还有,是要再磨细一点?”卫长昀问完,又道:“还有,家里的豆子不够做豆腐,只能从外边买,是要去镇上买?”
“不用,就在村里买。先买一些试试,若能卖得成,再买多些。”
姜宁摸了摸下巴,“反正只是豆腐,心怀不轨的人就算要猜,也猜不到关键上。”
姜宁接受了十五两这个闷亏,不代表他真的好脾气。
王邦父子给姜大志通风报信,还知道了他们跟易安楼那边有来往,肯定不会安分,说不定还惦记上了他手里能赚钱的法子。
趁着这次买食材,顺手放个饵出去,看看鱼上不上钩。
卫长昀诧异地盯着姜宁看,反应了会儿才明白他的目的,“嫂嫂是想……”
姜宁冲他眨眼,“嗯。”
-
卫家那位嫁过来就守寡的夫郎,一向和村里往来不多,只跟赵家、王三、杨秀才走得近些。
见到其他人,也就点下头,喊个人。
村里其他人倒也不在意,毕竟日子是自己过,除非是谁家有了红白事,才会一块去搭把手帮忙。
人家一个寡夫郎,只要不跟人有染,别的事外人也管不上。
只是这两日,卫家从村里磨坊那儿买了一篮豆腐的事,一下传开了。
传着传着不止豆腐,还说起了之前买鸡崽的事,去镇上卖土豆和辣椒面。
说着小本生意,可卫家的日子眼看着是比从前好了。
卫家日子一直过得清苦,说是好了也是跟自己比,就那土房,跟村里有些家底的比,完全不够看。
“哟,这不是秋哥儿吗?怎么,从河边洗衣服回来啊?”
赵秋抱着一盆衣服,瞥眼靠在树上的王栓,哼了声没理他,快步往家里走。
“卫家那个小夫郎不是跟你关系好,发财的时候不带上你,倒是让你给他跑腿,占你便宜呢。”
有病。
赵秋在心里骂了一句,停下来冷眼瞅着他,“什么发财不发财?我只知道你这样的,这辈子都成不了才。”
王栓“嘿”了声,一把拿掉嘴里叼着的狗尾巴草,“你这小嘴真是牙尖,信不信我上你家提亲去,正好帮你挡了那个无赖。”
赵秋脸一白,咬着下唇瞪向王栓,将手里的皂角扔他身上,“无耻!”
丢下这话,飞快往家里走。
走到拐弯处时,不由回头看了眼还站在那儿的王栓,心里七上八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