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三国]明君养成计划_分节阅读_第221节
小说作者:醉酒花间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965 KB   上传时间:2025-07-12 12:46:42

  他在刚知道裴潜手里有份招揽名单的时候下意识觉得派裴潜去益州别有深意,但是让郭奉孝这么一解释又感觉是想多了。虽然他们家明光身上有很多不合常理的事情,但是偶尔也要讲求一下实际。

  荆州、益州皆有地利,没那么容易服软。裴文行在寿春的身份莫名其妙成了袁公路的心腹忠臣,也确实需要换个地方重新开始。

  郭嘉耸耸肩,对他们家小将军的信心空前膨胀,“看接下来刘焉和刘表会不会开战就知道了。”

  之前刘表上奏朝廷告刘焉的黑状,刘焉也不是什么宽容大度的人,俩人的关系本就不好,有裴文行过去火上浇油想打不起来都难。

  荀彧叹气,“不知为何,总有种不安心的感觉。”

  郭嘉眨眨眼睛,略有些心虚,“累的了?那我明天多干点儿?”

  荀彧:……

  荀彧看了他一眼,温润一笑,“明光要迁出山越百姓,山越部落不服管教,怕是整个冬天都闲不下来,奉孝若愿意多干些,去寿春帮忙如何?”

  郭鬼才立刻捂着心口倒下,虚弱的不能再虚弱,“嘉……咳咳……嘉……”

  荀彧小小的翻了个白眼,带上书信起身走人。

  他就多余和这家伙说话。

  ……

  缺月挂疏桐,冷露无声。

  自马腾不顾朝廷叱骂坚持屯兵池阳以来,京城的气氛就一天比一天沉重。

  不过开战这种大事和小皇帝没有关系,排兵布防是京中朝臣和关中将领的事情,他只负责盖章、盖章、还是盖章。

  这个盖章工具人也不知道干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小皇帝唉声叹气,闲下来后继续思考怎么为远在扬州的荀小将军排忧解难。

  他就说小将军出门征战最好带上他,他盖章可熟练了,带上他干什么都名正言顺。

  可是庐江陆太守铁铁骨铮铮忠于汉室,人家老爷子那么大年纪了还为朝廷征战平乱,他身为名义上的大汉天子也不能说人家有错。

  愁人,真愁人。

  难怪小将军大老远给他写信求助,这事儿的确不好办。

  小皇帝咬着笔杆子斟酌言辞,写了划划了写,桌上的小香炉里堆满了纸张的灰烬,写了半天也没写出满意的信。

  都说为臣者忠孝难两全,当皇帝也是一样,他这辈子忠孝仁义也很难周全。

  唉,不管了,他从北方百姓的视角落笔,让陆太守知道他们小将军和袁术那等苛政害民之人不一样。

  诸侯和诸侯也差远了,老爷子看看如今天下的情况,再想想前些年的情况,是不是感觉有荀小将军在的地方比朝廷治理下的还要好?

  政绩都是对比出来的,单单看小将军到九江后的所作所为也能看出来他是真的在乎百姓,而不是把百姓当做纳税服役的工具。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爷子当官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让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

  小皇帝转换思路后下笔如有神,夸他们家小将军的同时不忘把陆太守捧的高高的,写完之后放下笔欣赏,嗨呀,他简直是古往今来最会夸人的皇帝。

  上了年纪的人容易多愁善感,他这亲笔信送过去陆太守肯定感动的眼泪哗哗流。

  稳了,庐江稳了。

  负责送信的小黄门又一次肩负重任出发,这次要去的地方比临淄近点,但也没近多少。

  天冷赶路慢,他也没去过寿春,一千多里路光路上就要花七八天。

  希望能在下雪之前回到京城,不然以荀小将军的热情他很可能半推半就就留在寿春过年了。

  他从京城到寿春要七八天甚至更久,小将军麾下精锐快马加鞭送信回京可能两三天就能将回信送到陛下手里。

  憋住,不能笑。

  小皇帝目送他的信件走远,然后派另一个小黄门去打听京城的抄家进行到了哪一步。

  马腾借口粮草不足屯兵池阳,池阳的守军莫名其妙多了大几千强盗似的邻居肯定不干。

  什么粮草不足?想劫掠关中就直说。

  凉州乱军劫掠百姓时常有的事情,凉州系的将领也经常纵容部下大肆劫掠,就跟董卓当年一样,满朝文武齐上阵都挡不住他的兵当街烧杀抢掠。

  为了治下太平,池阳守军决定先下手为强。

  然后意料之中的吃了败仗。

  马腾敢带兵进入关中地界儿肯定不会一点准备都没有,池阳那点兵力够干什么?还不够人家塞牙缝呢。

  叹气气.jpg

  朝廷的军队吃了败仗很令人挫败,但是不幸中的万幸,有眼如盲的王司徒终于意识到京城出了内鬼,不再和之前一样跟无头苍蝇似的逮谁咬谁。

  真是可喜可贺。

  许是朝廷太没有存在感,也可能是王司徒太不得人心,内鬼勾结乱军时丝毫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甚至让邻居撞到了勾结来往的现场。

  消息私下里传了多远不清楚,反正王允应该是最后一批知道的。

  王司徒得到消息后怒不可遏,勾结马腾的左中郎将刘范和治书侍御史刘诞当即被下狱诛杀,与此同时,朱儁朱老将军配合关中皇甫嵩老将军用兵,罪名稍后再议,当务之急是把马腾赶出关中。

  尚书台官署在宫里,小黄门打听消息也方便,就是堂堂天子想知道什么还得特意去打听有点丢人。

  他能怎么办?也不能所有事情都指望王司徒主动上报。

  ……

  有天子的亲笔信在,荀小将军在扬州如鱼得水。他所到之处鸡犬不留的凶名早已传到扬州,有之前攒下来的凶名在,谁都不敢在他刚上任的时候和他叫板。

  与此同时,京城朝廷每况愈下。

  不是因为外敌,而是天灾。

  刘焉有四个儿子,原本大儿子、二儿子和幼子都留在京城,只有第三子跟在他身边。后来董卓入京,他借口生病让朝廷准许幼子入蜀探望,之后便直接将人留下不再返回京城。

  此次和马腾合作图谋关中不是没有风险,而是觉得有两个儿子在京城做内应成功的可能更大。

  即便不成,彻底和朝廷撕破脸之前也能让儿子逃出京城。

  万万没想到王允甚至连招呼都不打就直接将他的两个儿子诛杀。

  朝廷没本事攻打袁术没本事击退马腾,就盯着城里的人立威了是吧?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偏在此时他的府邸又发生火灾,那上千辆乘舆尽数被烧毁,火势蔓延连周围民房也没能幸免,损失大到不得不将治所从广汉绵竹迁到蜀郡成都。

  朝廷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马腾带兵进入关中也只是试探,在刘焉霉运当头无暇顾及其他、汉中张鲁也明显不会再出兵的情况下立刻撤回了西凉。

  好不容易击退马腾,满朝文武都以为能松口气儿,然而西凉兵马作乱却只是他们焦头烂额的开始。

  冬十月,关中大震,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地龙翻身威力巨大,关中地区城郭尽毁,官舍民居荡然无存,伤亡数以万计。王司徒不能引咎辞职,能为此负责的只有其他两位三公,但是另外两位即便卸了官职也得投入赈灾之中。

  关中的冬天冰天雪地,没有房屋御寒真的能冻死人。乱时粮价飞涨,没有军队镇压那些黑心商贾更能眼睁睁放着粮食发烂发臭也不愿意降价救命。

  大地震来的猝不及防,之前马腾作乱周边可以坐视不管,这等天灾处理不好就是哀鸿遍野,因此离得近的并州冀州兖州豫州都尽可能的出人出粮协助朝廷赈灾。

  以朝廷的能力已经处理不了这么糟糕的情况,一旦关中全面崩溃,灾民流向四面八方,凉州的乱军也会立刻卷土重来。

  震前带兵闯入关中的只有马腾一人,震后就说不准了,他们肯定不能坐视不管。

  然而好不容易熬过寒冬,朝中众臣都盼着开春了天气暖和了情况能好转,结果等来的却是京师连雨六十余日,河渠溢麦生芽。

  洛水暴涨,已然成灾。

第168章 爆辣牛肉丁

  *

  如果某年炎热干旱, 那么接下来就要防备出现地震,而大旱之后要防备旱涝急转,大旱之后往往会有蝗灾, 大旱之后通常伴有饥荒,大旱之后必定是饿殍遍野。

  水旱蝗疫很少只出现一个,要来都是结伴而来。

  朝廷有专门的官署总结天灾规律预测吉凶, 地震和干旱挨边出现的情况更多, 所以整个北方都在防备可能到来的大旱。

  去年青州大旱官署应对及时没有造成太大损失, 争取朝廷也能和青州那样让百姓安稳度过灾年。

  万万没想到年后没等来大旱先等来了连绵不断的大雨, 所有抗旱的准备全部白费, 连准备用于春耕的谷种也因为储存不当坏了近半。

  京师众臣原本因为成功熬过冬日而沾沾自喜, 现在对着连绵不断的阴雨连假笑都笑不出来。

  老天这是完全不给他们留活路吗?

  偏在此时,天狗食日。

  ——夫至尊莫过乎天,天之变莫大乎日蚀。

  地震是天谴,旱灾是天谴, 洪涝是天谴,蝗虫是天谴, 瘟疫是天谴, 所有的天谴都能让凡间生灵涂炭,但是对凡人而言,最严重的天谴不是那些能导致凡间生灵涂炭的大灾,而是绝大部分情况下都只有异象没有伤害的日蚀。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日就是天、日就是天子, 太阳被天狗吃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亡国!

  日蚀是象征亡国的凶兆, 此等大凶的天象太史令本该有预警, 但是没有,甚至日蚀之前太史令王立刚刚上奏说过天象没有任何变化。

  京城朝臣本就因为连日阴雨情绪无处发泄, 日蚀一出像是找到了发泄口,所有火力都朝着没能及时预测天象的太史令而去。

  小皇帝也很害怕,他知道他极有可能是亡国之君,但是天狗食日这种只在书里出现过的场面出现在现实之中真的很恐怖啊。

  老天啊,您这狗子是不是派出来的有点晚?但凡早个三五年呢?

  他只是个傀儡小皇帝,他真的没做过坏事呜呜呜呜呜呜。

  下雨也挡不住朝中大臣要求问罪太史令的奏章,小皇帝裹着被子瑟瑟发抖,害怕的同时也不忘把那些要求治罪太史令的奏章打回去。

  天狗食日罪在天子,和太史令有什么关系?天灾本就不是人力能预测的,太史令是人不是神仙,什么事儿都怪太史令以后谁还敢当这个官儿?

  他知道最近天气不好大家伙儿心里不好受,但是也不能拿无辜的官员来平衡他们的心情,不然太史令也太冤了。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大雨还没停,日蚀也过去了,眼下最重要的是修葺堤防疏通水道方便行洪,而不是追着太史令问责。

  这些明明是朝中权臣需要操心的事情,为什么还要他来处理?王司徒被刺激过头一病不起了吗?

  王允倒是想管,但是他现在自顾不暇,想管也不知道该怎么管。

  前两天还在发愁雨再不停他也得引咎辞职,现在可好,也不用发愁了,日蚀出现意味着天子本人也躲不过去,他这个司徒能不能继续干已经不重要了。

  更要命的是,年前才打退的西凉乱军很快就会卷土重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52页  当前第22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1/25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三国]明君养成计划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