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三国]明君养成计划_分节阅读_第216节
小说作者:醉酒花间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965 KB   上传时间:2025-07-12 12:46:42

  最后,颁奖结束,开始安排新任务。

  他们来徐州之前已经将青州托付给攸哥,之前那些天的讲解不是白费劲,这不就派上用场了?

  青州不用操心,需要操心的就是徐州。

  很不幸,徐州牧陶谦在袁术亲率大军进攻广陵的时候气急攻心一命呜呼,已经由他的两个儿子带回丹阳老家安葬,目前徐州军政诸事皆由青州牧荀晔代为处理。

  经过之前一年的努力,青州境内的屯田已经进入正轨,均田令的推行也进展喜人,最大的成果就是青州无家可归的流民不用再背井离乡跑去其他地方讨生活。

  百姓沦落为流民都有原因,官府不光负责分田,还负责调查这些流民为什么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如果不是因为单纯的天灾而是掺杂着人祸,接下来就是顺理成章的转到查案抄家部门。

  青州的战时管理体系已经完备,徐州也要再接再厉,所以他把刚从抗旱事宜中闲下来的贾校尉调到徐州指导工作来了。

  徐州的典农校尉陈登表示热烈欢迎。

  以为今冬能在临淄安心窝冬的贾诩:▼-▼

  荣升为徐州治中的贾诩:▼-▼

  从只管屯田到屯田、均田一把抓的贾诩:▼-▼

  荀小将军搓搓胳膊上的鸡皮疙瘩,经过这几年的相处,贾毒士的假笑已经吓不到他。

  他走哪儿把贾毒士带到哪儿,那么深厚的感情是说着玩的吗?

  总之就是,有贾校尉在下邳坐镇,徐州将会和青州一样成为他们开拓扬州的安稳大后方。

  他们贾毒士刚到青州的时候干劲儿满满,遇到看不惯的事情还能好心的先礼后兵,徐州就算了,看他的假笑程度就知道今年冬天完全没有以理服人的空间。

  祝福徐州。

  双手合十.jpg

  陈登等人不太理解荀小将军的眼神,贾大人看上去那么和气,应该很好相处吧?

  唔,怎么凉飕飕的?

  也是,马上就要入冬,该加衣裳了。

  徐州交给贾诩,接下来就是真正的重头戏——扬州。

  荀小将军拍拍手让大家伙儿打起精神,要跟他一起去扬州的都睁大眼睛,留在徐州也都得认真听。

  扬州生产力不足,他们随时可能派人过来要物资支援,徐州、青州、豫州乃至兖州都得随时准备着。

  哼,他手上有人。

  发出大反派的声音.jpg

  回归正题,来听听他的打算,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尽管提,只要合理他这里随时调整。

  荀晔拉出挂着舆图的架子,“徐州的一应事宜交给贾先生,我明日启程去九江,伯符去会稽,公瑾去吴郡,子脩去广陵。如无意外今冬不会对外开战,到任后以剿匪平乱为主。”

  九江是交通命脉,不管是以江东当大本营还是以徐州当大本营,只要有个能退的后路,他到九江后的处境就比袁术好的多。

  提起汉末三国,什么地方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兵家就没有不争的地方,但是兵家必争之地也分争的程度,九江这种交通要道还是有几分含量的。

  身为扬州唯二的能被朝廷任命的官员治理的郡,九江的耕种环境称得上是扬州之最,那儿有战国时楚国修建的芍陂水库,足以灌溉周边近四万顷的土地。

  他就说修建水库很有用。

  昔年芍陂水库成就了楚庄王的宏图霸业,如今的芍陂水库也能助力他X太祖的不世之功。

  嗯,寿春是战国末年的楚国国都,也是西汉时淮南王刘安的国都。

  刘安身为大名鼎鼎的豆腐的发明者,他的封国基础条件肯定不会差。

  淮南是位于长江黄河之间的平原,史上曹老板拿下这块地盘后立刻就开始推广屯田,也说明这儿非常适合农耕。

  时隔许久终于又能干回老本行,他对接下来的日子充满期待。

  至于九江之外的扬州其他几郡,他们需要干的不是屯田,而是尽可能的将山中百姓迁出来编入户口。

  毕竟这年头扬州能开战大规模屯田的地方不多,九江之外的其他地方在屯田之前得先疏通河道修渠引水。

  河网密布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引水方便,坏处是难规划,在灌溉用水规划完成之前更重要的是发展来足够的人口。

  已知:三国时期孙吴开发江南,带去先进农耕技术的北方流民立了大功。

  得:需要另外琢磨人口来源。

  史上孙吴开发东南也是这个策略,从黄巾之乱开始就有大量流民沿着淮河长江南逃,之后中原混战愈演愈烈,孙权上位后直接在长江沿岸设置招抚点对南下的流民来者不拒。

  只要来他们就收,不光收还分田免赋,承诺肯定让他们过上比老家更好的日子。

  招抚流民的法子就那么几个,北方各州现在招抚流民打出的旗号也是分田免赋,看他们现在能将流民都控制在北方就知道史上孙吴靠这个法子吸纳了多少劳动力。

  北方流民为扬州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同时也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技术他们可以带过去,但是如今流民基本上都在北方各州内部消化,劳动力只能靠扬州自己。

  但是吧,话又说回来,之前说什么来着,朝廷能控制的扬州郡县只有九江和豫章这两个,其他地方不是发展不起来,而是山里生活着数量庞大且不纳税不服役不把朝廷当回事儿的山越,连带着经常被山越袭扰的山外百姓也不怎么把朝廷当回事儿。

  划重点:山里生活着数量庞大的山越百姓。

  既然没法守株待兔等到北方的流民,那就只能找大山要人了。

  山越不纳税不服役不服朝廷管教,自然也不可能有户口,现成的劳动力说什么都不能放过。

  不过作业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抄,问大山要人的策略就得好好琢磨琢磨。

  史上的孙吴持续派兵进山围剿山越,强行将山中的山越部落和逃入山中的汉人百姓迁到山外定居,迁出来的百姓编入户籍,青壮年当兵,老弱妇孺耕种。

  强制性的迁出百姓会引来百姓的不满,但是战乱时期没那么多讲究,拳头大就是硬道理,迁出来的那些山越部落确实对开发东南起到了大作用。

  鉴于山越部落进山为民出山为寇的特性,他们接下来的手段也不会软和。

  进山讨伐逼山越部落下山可以参考,孙吴的世袭领兵制就算了,他还没沦落到必须让出兵权才能在扬州立足的地步。

  孙吴立国之前户籍上的人口有九百多万,但是在西晋灭吴之时,官府账面上的人口数量只剩下两百多万。

  按理说孙吴几代接收北方流民迁出山越部落百姓人口应该越来越多,事实上也是如此,人口越来越多,但是多出来的人口都不归官府,而是归属地方世家大族。

  他们家孙叔出身寒门,不像曹老板家大业大,更不像刘皇叔能借汉室正统,能闯出一片基业全靠自身本事。

  到孙权接收江东时,那些跟着他爹他哥出生入死的将士还有江东本地的世家大族都需要拉拢,孙家没有家底也不能借正统之名怎么办?只能大肆封赏。

  朝中统兵将领阵亡后其子或兄弟、部属等袭领其生前所辖的军队,甚至允许世家大族组建部曲私兵。

  进山清剿出来的人口能进自家口袋,练出来的兵是自家的兵,哪个世家哪个将领会不上心?

  结果就是孙吴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培养出了大量将才,吴地世家大族的权势也是空前的膨胀。

  吴地世族权势空前膨胀,之后不久就是衣冠南渡,世族门阀垄断仕途就是九品中正制和世袭领兵制综合而来的产物。

  五胡乱华要从根本上掐死,世族垄断也要从根本上掐死,什么世袭领兵制什么九品中正制,通通死啦死啦地。

  也就是说,他们迁出山越部落的难度会更高。

  没办法,给老板干活和给自己干活区别很大,他不是魅魔,没法让将士们全都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他的计划是:能说服的尽量说服,说服不了的就打服,只要没有人员伤亡,什么偏门的歪主意都能用。

  比如在山里青黄不接的时候偷偷抢收他们的稻谷,比如在山里想出门交换物资的时候把交易点迁的远远的,比如在大人出门劳作的时候上门抱起家里的孩子就跑。

  总之就是,只要别出人命,他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吴郡本地人孙策嘶了一声,非常耿直的回道,“主公,按照您说的这些歪门邪道,真的很难不出人命啊。”

第165章 理解曹老板

  *

  荀小将军在舆图前侃侃而谈, 向来为中原士人忽视轻蔑的扬州在他口中摇身变成极有潜力的膏腴沃壤鱼米之乡。

  所有人都在认真听他分析,并且一边听一边感慨荀小将军小小年纪便成为一州牧守不是没有原因。

  江南地广人稀,虽然跨州连郡疆域广大, 但是能发展出城池的地方寥寥无几。

  小将军能一针见血的指出扬州的弊端,还能在短时间内因地制宜列出发展策略,难怪颍川荀氏能人辈出却依旧让他一个少年郎出来扛大梁。

  他们族中若是有这般优秀的后辈他们也舍不得藏着掖着, 非得炫耀的天下人都知道这是他们族中子弟才好。

  直到他们听到那所谓的“无所不用其极”……

  这是谁?换人了吗?刚才那个从容不迫指点江山的荀小将军哪儿去了?哪个穷凶极恶的亡命之徒上了他们荀小将军的身?

  荀小将军很冤枉, 他给出的三个例子两个都有参考, 不能因为被他参考的人还没出生就觉得他在胡言乱语。

  抢在山越之前收割稻谷的不是别人, 正是他们诸葛子瑜的大儿子诸葛恪。

  丹阳郡地势险要民风彪悍, 扬州战斗力最强最出名的就是丹阳兵, 再加上丹阳有铁矿可供百姓铸造兵器盔甲,山越部落和汉人百姓都全民皆兵。

  遇到官府来征税就往山里躲,官府的人走了继续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

  山势险峻不易通行,调兵征讨还可能只能看到废弃的村寨见不到一个人, 官府也不乐意兴师动众却一无所获,所以从大汉开国直到现在快要亡国都拿那些狡猾的家伙束手无策。

  他们家子瑜的好大崽很对得起他们家的姓氏, 从小就聪明伶俐被称作神童, 弱冠之龄便被拜为骑都尉。

  年轻人意气风发敢想敢干,区区丹阳山越,只需三年他就能把山里的百姓全部迁出来。

  小伙子口气大的连他爹诸葛瑾都看不下去,但是孙至尊却很好说话的直接提拔他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 拨给他手执棨戟的骑兵三百人。

  诸葛恪到丹阳后恩威并施, 口头招抚和武力围困并行, 命周围各郡严守疆界禁止黑户出逃。已经归顺的山越百姓在山外设屯聚居,不归顺的也没关系, 他有他的骚操作。

  各路将领带兵据守险要峪口,也不和山里开战,就守着山里的庄稼抢。

  山里的山越部落察觉到大军进山就熟练的四散逃走,天王老子来了也别想抓他们壮丁,但是诸葛恪没打算直接抓壮丁,他收了粮食就撤,根本不管逃跑的人。

  四散逃走的山越百姓等到大军撤走回到部落,看到已经被收割完毕的农田除了无能狂怒还是无能狂怒。

  南方气候湿润日照充足,稻麦的产量比北方高,有些地方的庄稼甚至能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但是粮食产量再怎么高,接二连三收不到新粮也得饿死。

  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获庄稼失败后,山中部落存粮耗尽,不得不出山归降。

  不然能咋?再不出山就要饿死啦!

  于是乎,三年期满,诸葛恪迁出山民十余万,成功用漂亮的战绩挤进朝堂。

  这法子不好吗?这法子可太好了。

  粮草本就是重中之重,汉末三国打仗的时候经常出现抢收敌方稻谷的字眼儿,把重点放在粮草上肯定不会有错。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52页  当前第21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16/25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三国]明君养成计划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