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纯美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在三国争霸的日子[基建]_分节阅读_第42节
小说作者:木枝雪   小说类别:耽于纯美   内容大小:350 KB   上传时间:2025-06-14 11:08:29

  前任陈留太守张邈的死扩大了曹操和袁绍之间的裂痕,而袁绍为了拥立刘虞,张口污蔑皇帝的身世,更让曹操对袁绍的厌恶达到了一个高点。

  青州刺史田楷忌惮着北面的袁绍和韩馥,时常暗中挑拨两人关系。他听到平原相曹操和袁绍生出隔阂,便想趁机拉拢曹操,让公孙瓒派来援助的别部司马刘备进入平原县,却被曹操婉拒。

  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刘昀正在和父亲陈王下棋,棋盘上的黑白棋子纵横交错,一如分崩离析的大汉,局势缭乱。

  陈王丢下棋子,给自己倒了杯热茶:“这茶倒是不错,比你母亲煮的茶饼好喝。”

  “此乃毛尖,虽然清香可口,但也和酒一样,不宜多饮。”刘昀收拾好棋盘,将棋子物归原位,“阿父近日饮了好几杯,可不能再喝了。”

  “你这小小年纪,倒是比我这个半老的中年人还要讲究养生之道。”

  陈王无奈地放下瓷杯,说起驻扎在冀州的袁绍,“自袁氏嫡支被董卓屠戮,袁本初行事便越来越急功近利。”

  就算真的存在拥立新帝的野心,也不该在这个时候提出来。

  “他大约是为了与董卓别苗头。可即便董卓成功逼退关东义军,退守长安,但,本性难移,董卓常借各种名义劫掠财富,上至官绅富户,下至田夫野老,皆怨声载道。”刘昀结合长安传来的情报,与史书上的记载,觉得董卓已经死期将近,“无需多少时日,董卓定会自取灭亡。”

  事实也确实如此。

  这一年董卓巧立名目,给官员百姓定罪名,大肆劫掠他们的财产,将长安内城的每一个人都变成惊弓之鸟,所有人对董卓都充满了仇恨。

  所以,当董卓乱棍打死自己前任上峰张温,其他官员再也无法忍受,暗中联合,密谋除掉董卓。他们策反了董卓的部将吕布,趁着董卓入宫探望生病的皇帝,在夹道布了陷阱,誓要将董卓当场诛杀。

  结局不言而喻。

  当消息传到陈国,刘昀终于有了一种“尘埃落定”的平定感。

  可当他抬起眼,却见说出这个消息的陈王神色复杂,不见任何喜色。

  他小声询问:“阿父,怎么了?”

  董卓被杀,不管于公于私,都能谈得上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他的父亲露出这样凝重难言的表情,莫非还有什么他所不知道的变数?

  陈王刘宠没有直接回答刘昀的问题,而是将手中的秘信递给他。

  刘昀接过秘信,一眼就扫到“董卓被王允、士孙瑞等朝臣联合诛杀”的消息。

  视线再往下方看,刘昀蓦然一愣。

  ——董卓见大势已去,带着部将强行闯入宫中,犯上杀帝。

  最后四个字,犹如刺目的刃,直入眼底,让人无法将目光移开半寸。

  犯上……杀帝?

  董卓见大势已去,所以临死反扑,进攻刺杀皇帝刘协?

  带着无法置信的愕然,刘昀抬眸望了陈王一眼,继续将这封信读了下去。

  ——帝死,群臣惶然,密谋另立之。

  皇帝死了……大汉的最后一个皇帝,竟然死了?

  这个堪称惊雷的消息,远比张邈被黑山军杀死这一变故更让人无措。

  变量难定,带来的后果既有可能是好的一面,也有可能是坏的一面。

  当变数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乱世的走向已进入另一个陌生的轨迹,诞生了另一个未知的平行空间。

  未来汉献帝的意外身亡,在这条时间线的拐口折出一道标志性的皱痕。

  这个世界以后的轨迹……将不再是他熟知的三国。

  短暂的惘然萦绕内心,刘昀很快驱散纷乱的思绪,烧去密信。

  “密谋另立之——他们想要立何人?”

  被杀的幼帝今年只有十二岁,没有子嗣,前任少帝也已被董卓毒杀,两人既无其他兄弟,又无近亲,前面几任东汉的帝王也大多短命少嗣,长安城内,名正言顺、适合继位的宗室恐怕连半个都找不出来。

  “幼帝容易掌控,但年幼者容易夭折,徒生变故。按照如今的局势,群臣必定会迎藩王入京,奉诏登基。”

  朝廷没有太后,被杀的皇帝也还没立下皇后,这个“诏”,自然是由掌权的朝臣发出。

  至于召哪个藩王入京……

  “王司徒此人心思难辨,有霍光之志,所召之人,绝非昌邑王之流。”

  想到霍光与昌邑王,刘昀不免神色微妙。

  依照大众认知,霍光是名臣,昌邑王是贻笑大方的昏庸之君,只坐了短短二十几天皇位就被废黜。

  但实际上,昌邑王被霍光罗列的罪名有一千多条,也就是说,他登基的那段时间里,平均每天犯下的罪过就有40多条,按照一天24小时来算,就算昌邑王不吃不喝不睡,他一个小时也要犯下两条罪过,等同于马不停蹄地跑在犯错犯罪的路上,这简直比某柯里著名的时间管理大师还牛,天生就是做坏事的劳模。

  因此,关于昌邑王被废的真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猜测。

  而他父亲的这句话,其中提到的“霍光之志”,就颇有几分耐人寻味了。

  当初霍光在废掉昌邑王后,挑选的新帝是只有宗室身份,没有部众后台,甚至曾经沦入官狱的刘询——也就是著名的汉宣帝,某著名古装剧中的男主原型刘病已。

  后来霍氏势力被汉宣帝拔除,霍光因为拥立之功,死后并未收到牵连,反而被尊奉祭祀。

  若朝中众臣要效仿霍光之举,或许会拥立与刘询处境相仿的宗室。

  刘昀父子已经猜到王允等人不会拥立刘虞、刘表这样有名望有部众的宗室,可当新帝人选出炉的时候,他们还是被小小地惊了一下。

  ——即诏鲁王入京,登基为帝。

第40章

  如今的鲁王其实并非东汉第一任鲁王的后代, 而是由旁支宗室过继而来。

  要论血缘远近,身为东海王后代的刘虞都能排在鲁王前面,更不用说同为汉明帝这一支的陈、梁两家了。

  梁王知道这个消息, 又兴冲冲地跑到刘昀这边开小会。

  “阿弟, 你说这王司徒怪不怪,奉迎谁当天子不好,偏偏挑了鲁王那货色。”

  一回生二回熟,梁王这次过来,对刘昀的态度亲近了不少,还特地带了一些孤本当见面礼。他吃着陈国别具一格的点心,吐槽长安的小朝廷,仿佛真的把刘昀当成知心的兄弟。

  梁王这一支子嗣不丰, 传到这一代,只剩刘弥一人。若要往上追溯, 与梁王刘弥关系最近的堂亲,似乎就只有同为汉明帝后裔的刘昀一家。

  照这么看,梁王刘弥找他凑近乎,好似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

  至少明面上是这样。

  对于梁王的质疑,刘昀只是笑了笑:“鲁王能骑善射, 身体强壮,颇有先帝遗风。”

  他不认为自己和梁王的关系已经到掏心掏肺、随意说真话的程度,所以并没有依着梁王的话茬,和对方一起吐槽。但刘昀的用词其实颇有深意,什么“身体强壮”,“颇有先帝遗风” ,纵观汉灵帝的手段与风评,这样的评价很难说是褒奖还是贬损。

  对于刘昀滴水不漏的应答, 梁王只是笑了笑,吃完点心,喝完清酒,便回了梁国,仿佛过来这一趟,真的只是找刘昀叙叙旧,吐吐槽。

  另一边,身体不佳的沛王对这个消息倒是没什么大反应。哪怕他因为拒绝借道,得罪了鲁王,和鲁王开战打了一年,听到这个消息也没有什么真切的实感。

  即便鲁王真的坐上皇位,也没本事对付他,更别说这人还不一定有命坐上那个位置。

  郭嘉与荀彧也是这么想。

  “幼帝还未夭折,袁绍就敢拿他的身世作文章,妄图拥立刘虞。如今幼帝幼殇,这对于袁绍而言便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袁绍绝不会放任鲁王登上王位。”

  郭嘉遥遥看向远方,食指一下下敲在案前,发出清脆的叩击,“只怕鲁王行到半路,就会被袁绍派出的刺客所杀。”

  刘昀也认为鲁王没那么容易坐上这个皇位,但郭嘉如同乌鸦嘴的论断,还是让刘昀报以瞩目。

  郭乌鸦批命了,鲁王,自求多福。

  荀彧正襟而坐,垂眸遐思:“即便没有鲁王,群臣也会拥立他人。袁本初若要对鲁王下手,多半是为了拖延时间,他终究还是会立襄贲侯为帝。”

  襄贲侯,指的正是幽州牧刘虞。

  刘昀抱袖坐于上首,道:“以刘虞的脾性,绝不会任凭袁绍摆布。”

  刘虞只是仁爱,又不是脑子有坑。在这种谁出头谁先死的局势,他被袁绍硬抬着上火架,就算摔断腿也要跳下去——正史中的刘虞就被袁绍逼了两次,他干脆放话说自己宁愿跑去匈奴,也不愿犯上篡位。心意之坚决,可见一斑。

  后续发展也正如刘昀他们猜测的那样。

  幼帝身陨,本已放弃的袁绍又一次动了拥立刘虞的心思。他几次联合众人,意图推刘虞上位,组建一个以幽州、冀州为核心的新朝廷。

  刘虞再三拒绝,可袁绍的号召力太强,逼得刘虞放了大招——要是袁绍再逼他,他就剃度,跟着支娄迦谶皈依西域。

  至于这支娄迦谶是何人?

  支娄迦谶,正是汉灵帝时期,在中国传播大乘佛教的西域僧人。

  此时佛教思想已传入中原,逐渐被民众、士人接纳,但大部分人只是读一读佛教典籍,真正剃度出家的没几个。儒家素来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1]” ,刘虞这话远比流亡到匈奴地界更狠,把袁绍吓得不敢再做小动作。

  这要是真的把人逼急了,让刘虞真的剃度,跑去西域,他袁绍不得被人骂死,在史书上被人嘲笑几百年?

  袁绍向来重视脸面,并不想让自己以这种方式“名扬千古”。

  他不敢再逼迫刘虞,甚至向刘虞道了歉,一转头,悄悄派人前往河南郡,在林中设下埋伏。

  于是,接到朝中诏令,兴高采烈去登基的鲁王,在河南郡郊外的一处密林,被埋伏在那的刺客伏击,一命呜呼。

  司徒王允等人在朝中左等右等,始终没等到鲁王。

  派人出去打探,才知道鲁王死在半路,只留下一具尸首,被部曲们运回鲁国。

  王允以为这事是董卓余部干的,大怒,原本决定赦免这些董卓残党,现在也不肯赦了,决定将这些残党除个干净。

  侍中蔡邕跑到王允面前劝说,被暴怒的王允指责,将他收押治罪。

  前任相国长史刘艾见势不妙,连忙去找黄琬。

  从董卓不断作妖开始,黄琬就有了隐退之心。现在皇帝已死,王允独揽大权,董卓余部又在长安附近蠢蠢欲动,长安的朝廷早已名存实亡,继续留下没有意义。

  于是黄琬联络了被招安的董卓部将——徐荣,买通狱卒,悄悄救出蔡邕,在部曲的掩护下,悄悄离开长安。

  王允得知消息,立即派人出去追捕。

  刘昀早已派人在京兆郡接应,为黄琬等人拦下追兵。

  太尉马日磾原本想替蔡邕求情,听到蔡邕被救走的消息,当即收拾行李,一起跑路。

  皇帝死了,董卓旧部随时会攻袭长安,王允还在这忙着排除异己,此时不跑,更待何时?

  与黄琬、马日磾有着相似心思的不止一人。

  如果皇帝还活着,他们或许会坚守长安,忠君执义。

  皇帝没了……那不好意思,为皇帝效死和傻乎乎地等死是两个概念。

  在跑路的名单当中,荀攸占了其中一位。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4页  当前第4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2/8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在三国争霸的日子[基建]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