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江枕玉宽慰道:“银钱的事你不必挂怀,总归不是我们出钱。”
他从另一个行囊里拿出了积攒下来的盘缠,出了荒村到现在,交给江枕玉保管的都在这里了。
应青炀拎起一个掂了掂,金钱的重量实在让人安心。
而且他粗略一扫,钱袋的数量看着似乎比之前还多了些。
应青炀呆愣一瞬,“江兄,莫非你的钱袋会自己长大?”
这看着怎么像繁衍生息快要传上好几代了。
江枕玉:“……”这怎么可能?
他不过是在一路上接到了包括谢蕴在内的慷慨解囊罢了。
“脑子烧坏了?”江枕玉抬手放到应青炀额头上,怀疑方才的热度还没退干净。
“姜夫子的古籍卖了个好价钱,你忘了?”
应青炀这才恍然,心说太傅他老人家是不是都不知道这古籍值这么多钱,才放心交给他带走挥霍。
应青炀帮忙把行囊整理好,又嚷着让江枕玉披上了一件厚实的外袍,这才觉得满意。
袍子是在上一个城镇落脚时买下的,去岁寒冬留下的病根,江枕玉体温很容易迅速流失,看着虽然没什么问题,但应青炀总是忧心忡忡。
江枕玉被迫披了件带着一小圈狐狸毛的外袍,与他本人不太相称,有些无奈地问:“满意了吗?”
应青炀用力点头,“非常完美!”
江枕玉松了口气,他提议道:“刚刚看到酒楼中央马上要开始说书了,要去看看吗?据说这里的桃花烙也很有名。”
应青炀是个闲不住的,此刻恨不得举双手双脚赞成。
“要!”
许是因为提起了琼州,应青炀回忆往昔被江枕玉教着做学问的场景,再看现在主动带他游玩的男人,心里蓦然有了一种带坏好学生的快感。
“怎么办啊江兄,出村之前还答应得好好的要陪我求学,现在却已经被我带坏了。”
江枕玉给了一个绝对会让这个臭小子满意的答案:“那等回琼州之后,我再亲自去向夫子告罪。”
应青炀的确非常得意,走路的背影都带着几分不自觉的炫耀。
以至于在二楼雅间和谢蕴、阿墨汇合时,谢蕴开始怀疑这两人是不是做了什么奇怪的事。
应青炀那亢奋的状态自不必说,他家陛下那么个冬日里也常常穿着单薄的人,竟严严实实地裹了件外袍。
江枕玉仿佛一眼看穿了谢蕴的心思,张嘴就怼了一句:“少说话。”
谢蕴欲言又止,觉得自己最近被禁言的次数有点多,不知道他家陛下有没有什么头绪。
江枕玉没有,且拒绝交流。
四人在雅间落座,应青炀拉着阿墨坐在前方,两个没什么兴趣的青年人位置稍微靠后了些。
酒楼的说书人长衫折扇,看着年岁不大,踱步上台,惊堂木一起一落,嘴里开讲的便是前朝燕琼分州的历史。
这一段对燕琼两地的百姓来说已是陈词滥调没什么新意,但上巳节里能来往酒楼的,基本都是外乡人。
这段往事说起来就新鲜多了。
应青炀询问说书的剧目时,那跑堂的还解释过,说是上巳节这一整个时间段,基本说得都是和这段历史相关的事件。
应青炀凝神听了一会儿,开篇大致说得是一段不知从哪里听来的野史。
应十三帝时,外戚专权,贵妃之子也就是当时的三皇子,于及冠礼时得了北境的两块封地,也就是如今的燕州和琼州。
前朝历史上就没有过这般荒诞的分封,几乎割去了北境一半的土地,当时的朝野一片骂声。
一直到几年后,尚未及冠的裴期连中三元,进士及第,入仕翰林院,这人上的第一封折子,便是在三皇子即将被立为太子的前夕,请旨割去三皇子的半块封地。
奏折鞭辟入里,言辞恳切,硬是打动了当时已然昏庸的应十三帝,燕琼两地自此分家。
而燕州作为当时的太子封地,最终也没能等来他曾经的主人。
史书上讲得明白,一场宫变,太子谋反,应十四帝清君侧上位,先太子被囚于清澜行宫三年,终于死于旧都的那场大火。
同年,拿着从龙之功上位的裴期沦为阶下囚,裴氏满门尽诛。
台上的说书人唾沫横飞:“当年的裴相是何等光风霁月之人,为天下读书人之表率,少年入仕,为前朝安危殚精竭虑,悍不畏死……”
应青炀听着听着,便发觉这说书人图穷匕见,开始夸赞起了当今太上皇的生父裴相。
谢蕴就随意听了一耳朵,顿觉有趣,“这是拍陛下的马屁呢。杨……咳咳,燕州这位节度使也实在是个能人,这段词不会是他自己写的吧?”
应青炀在谢蕴这位内部人士的话中,闻到了一点八卦的味道。
他有些好奇地问:“这话怎么说?”
谢蕴掏了掏耳朵,觉得这也不算是个秘密,便随口解释道:“燕州的上巳节布置就是杨大人的政绩之一,他一个文人,节礼时需要沾些笔墨的东西都出自他手。”
“裴相的身份,以及他和太上皇陛下的关系,整个大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番吹捧打得什么主意,连我都看得出来。”
应青炀合掌一拍,隐约明白了,“杨大人明面上是在夸裴相,实际上是在夸陛下!”
只不过应青炀隐约觉得有些奇怪:“既然是夸赞,大梁立朝十年,丰功伟绩不少,何必要这般拐弯抹角,直抒胸臆岂不是更好?”
一句话给谢蕴难倒了。
他支支吾吾,最后抓了一个万能的答案试图搪塞:“啧,他们那些文官不都那样,有话从来不直说,吟诗作赋,一点都不大方。”
应青炀了然,“就是溜须拍马对吧?这能有用吗?”
谢蕴正要对此嗤之以鼻,为自家陛下讨个好名声。
还没开口,就听边上的江枕玉放下茶碗,施施然开口:“不一定,分人。”
谢蕴:“……”呵,他就知道。
男人的嘴脸。
第42章 狐媚惑主 谢蕴有时候真是觉得这个……
谢蕴有时候真是觉得这个世界荒诞极了。
这些天发生了太多打破他认知的事情,让他恍惚时都觉得前尘往事都是自己的一场梦,自己根本不是什么跟随开国皇帝打下江山的大将军,同行的那个姓江的,也和帝位毫无瓜葛。
这人怎么就能如此自然地说出标准的昏君言论。
谢蕴想不明白。
江枕玉自琼州起兵以来,便一直是任人唯贤的典范,从来没见过哪个人是真的靠沾亲带故上位的。
就连当初会立少帝,都是形势所迫,逼不得已。
当然,这句“分人”说出口之后,太上皇从前的满身清明都成了狗屁,通俗点来说。
江枕玉脏了。
罪魁祸首此刻还坐在正前方,被他瞪了眼还满脸茫然,丝毫不知道自己完成了什么样的壮举。
大梁立朝十年,试图把人送到江枕玉身边吹吹枕头风的,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如今可算是有人替他们走完了“狐媚惑主”的路。
谢蕴想着,朝天翻了个粗俗的白眼。
应青炀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说书人的动作,听完江枕玉的话,沉思半响,忽而压低声音询问:“不过杨大人久未升迁,就是说明陛下不是很看好这个人喽?”
“不知。”江枕玉摇摇头,解释道:“两种可能,杨大人这番政绩,还不足以让他升迁任做他职。”
平心而论,上巳节的这番作为不算稀奇,江枕玉看人的眼光极其毒辣,在人才辈出十年繁盛的大梁,杨崎的政绩仅能守成。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杨大人本就意不在此。”
应青炀闻言表情稍显诧异,连原本准备靠在椅子上眼不见心不烦的谢蕴都猛然坐直了身体,显然听出了江枕玉话里有话。
应青炀早就形成了条件反射,此刻优雅从容又迅速地给江枕玉倒了一杯茶。
“阿墨,放风。”他抬手指了指雅间门口,又站起身,屁颠屁颠地把椅子拖到了江枕玉边上,做出了洗耳恭听的姿态。
阿墨似乎也习惯了做这样的工作,起身走到门口,门神似的站岗。
谢蕴也跟着悄悄竖起了耳朵。
“这故事里歌功颂德的的确只有裴相,可事迹却偏偏选了最值得推敲的一段。”
许是应青炀那警惕得仿佛在交接什么机密的表情太显眼,江枕玉忍不住也跟着压低了声音,给他就着说书人的唱词,细细抽丝剥茧了一番。
当年的裴期不过是一届书生,刚刚入仕,怎么就能一封奏折,让昏庸了二十多年的应十三帝转了性子。
人的偏执向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三皇子受宠多年,外戚当道,想从那么一个庞然大物的笼罩下,试图撕下一块皮肉来,这绝非易事。
单靠裴期本人以及当时裴家的势力,成事的希望十分渺茫,其中显然还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秘辛。
而裴相所为的为国为民,也委实有待商榷。
毕竟当时裴家小姐已经嫁去琼州,燕琼一份为二之后,获封琼州参将的正是当时的北疆守将徐将军。
不管从过程还是结果来看,裴期所作所为,都并不值得称颂,甚至事情的发展还带着些荒诞色彩。
江枕玉的一番剖析,应青炀听得似懂非懂,总觉得有种一口瓜就在嘴边,但愣是吃不完全,只能急得抓耳挠腮的焦躁感。
谢蕴领会得更多些,但也只觉得一阵牙酸。
毕竟以他的看法,杨崎只不过恰好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毕竟每每有人提及裴相,江枕玉的态度都说不上热络,时常让人怀疑,两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早已名存实亡。
没想到这个举动在哪些聪明人眼里有其他的含义。
江枕玉目光看向那高台,说书人一直唾沫横飞,讲到动人之处手舞足蹈,仿若与故事里的人感同身受。
可文字之下藏着的悲哀,单用语言形容显然过于苍白。
江枕玉给出了一个有些出格的揣测:“故事里除了裴相,还有另一位主人公,便是大应当年的三皇子。”
“听书者固然会感慨裴相的丰功伟绩,但这位本应登基继位前途无忧的三皇子,也同样让人觉得悲哀。”
江枕玉说完,便听楼下的高台上,说书人沿着裴期那虚无缥缈宛如空中楼阁一般的生平纪事,终于一路吹嘘到了末尾。
“裴相忠君爱国,前朝虽腐败不堪,难当重任,但奉起为君便忠于职守,前朝末年,应哀帝本就是旁支继位,皇室血脉早已十分稀薄。若非拥兵自重绝无登基之可能。”
“推己及人,应哀帝欲要诛杀支脉的三代皇室宗亲,永绝后患,裴相为大应皇室求情,上奏陈情,劝谏应哀帝切莫背上千古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