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夫说着向两人做了个驱赶的动作。
两人暗通款曲的事没被孙大夫发现。
一直到出了孙大夫的小屋,应青炀才敢把藏在身后、拿着药包的手解放出来。
“呼……完美!”
“孙大夫要是发现了怎么办?”江枕玉侧头问他,视线在他手里的几个药包之间逡巡。
应青炀摊了摊手,解释道:“江兄你不了解他老人家,所有的药材他都不舍得扔,手边那个柜里基本都是前几年淘汰下来的,有时候夏天放在角落都发了霉也不扔。”
“村里人知道他有这个习惯,所以药都得自己抓,幸亏我手快,不然你什么时候被毒死都不知道。”
应青炀一只手掩唇,小声和他蛐蛐,话里却没有多少抱怨的意思。
江枕玉觉得不然。
孙大夫的确对村里除了应青炀之外的人都横眉冷对的,对江枕玉这个外来者尤甚。
他偶尔还会怀疑这两人是亲戚关系。
所以对方是一视同仁的貔貅行为还是单纯看江枕玉不顺眼,很难分辨。
不过江枕玉轻易拿捏了自己被严重针对的原因,他道:“我们从孙大夫那里拿了多少药材?之后总要悉数补上才是。”
应青炀眼神怀疑,“莫不是你打算现在修书一封,然后从不知名的地方冒出几个黑衣人,抬着几箱金银然后仍在我头上让我收了钱就滚蛋?”
“……你枕头下面的话本今晚不许看了。”江枕玉冷酷无情道。
应青炀抬手讨饶,“错了错了,我错了还不行吗?我就那么随口一说……”
少年郎的桃花眼滴溜溜地转,尽管已经道歉认错,看那样子犹带不忿,心里觉得自己的想象合情合理。
江枕玉忽然道:“之前说在外没有亲眷还是不够严谨。”
“其实……”
应青炀脚步慢了下来,呼吸几乎停摆,脑子里跟着补上后半句。
其实我早有家室是时候摊牌了?
其实我位高权重需要回去主持大局?
其实我是大梁流落在外的皇室子弟准备回去竞争皇位?
应青炀越想越心慌,眼眶都憋红了,他抬头和江枕玉对上视线。
只听对方说:“我犯了点事,在大梁律法里应该算是死罪。”
“我是被追杀,走投无路才跳崖。”
“这么说来。我也算是那位治下的可怜人。”
江枕玉一席话说得面不改色,俨然已经抓住了村里人的立场精髓,把自己塑造成了被姓裴的祸害的无辜人士。
应青炀深吸一口气,表情逐渐变得严肃起来。
他抓住江枕玉的胳膊,道:“别说了江兄,我懂。你肯定是无辜被冤,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对那位客观评判,实在是心胸宽广啊!”
“所以你肯定也觉得那位还算不错对吧?”
江枕玉眼神复杂地看他几眼,完全不知道对方是怎么把事情脑补成这样的。
不管这种类似的话他从应青炀口中听了多少次,他仍然觉得姓裴的在应青炀眼里的形象实在过于伟岸了。
他配吗?
偏生江枕玉还说不出一句反驳来,他道:“……是。”
应青炀志得意满,觉得自己实在是聪明绝顶,连这种事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他摸了摸下巴,也陷入沉思,“虽说给了银钱,但孙大夫果然还是更喜欢药材。”
“等雪退了些,就能进山了。”江枕玉向远处的琼山山脉眺望一眼。
应青炀连连点头,“总不能一直当孙大夫的眼中钉肉中刺。”
应小郎君陷入思索,觉得只要能补贴家用的都是好营生,忽的他灵光一闪,道:“听说江南一带有不少人鬻字为生……”
江枕玉觉得这个主意不错,道:“是,前朝有位大儒的字甚至可以做到一字千金呢。”
应青炀顿时眼冒金光,里面写满了对铜臭的渴望,他道:“真好啊……说不定我再练练也能成才呢!回去就练字!”
江枕玉:“……?”人有时候还是该对自己有点自知之明。
应青炀却越想越激动,仿佛觉得有一笔财富唾手可得,“是哪位大儒这么有名气?他现在肯定赚得盆满钵满了吧?”
“是……”江枕玉还没来得及答复,两人便迎面撞上了刚回村的沈朗。
沈裁缝包袱款款,似乎心事重重。
“沈叔!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应当还没到时辰?”应青炀讶异地询问。
沈朗这才看到两人,视线落在应青炀身上,勉强克制住了表情,他道:“听说了点事,讲学提前结束了,我正准备找你,夫子让你去他那里一趟。”
应青炀敏锐地从沈朗眼中捕捉到了几分复杂的情绪,他猝然停下脚步,“什么事啊?这么着急。”
“是个大消息,和朝堂有关的。”沈朗道。
江枕玉瞥了对面的沈裁缝一眼,大概能想到对方要说什么。
自他离开国都至今已有两月有余,算算时间,消息也该传出来了。
太上皇驾崩,少帝即位,此为国丧。对某些人来说应当是件天大的喜事。
江枕玉表情淡漠,视线低垂,手里仔细贴好那条轻纱,尾端那一点暗红色被他反复摩挲,仿佛这些事都与他毫无关系。
然而下一刻,他从沈朗嘴里听到了意想不到的话。
“太上皇失踪,少帝本该即位,但大梁军统领谢蕴当众质疑诏书真伪,据说已被下狱,罪名……谋反。”
江枕玉猛然抬头。
第24章 左膀右臂 大梁立朝十年,人尽……
大梁立朝十年,人尽皆知,当今太上皇有两位左膀右臂。
其中一位便是开国大将军谢蕴。
谢蕴本是乞儿,生来力大无穷,为了混口饭吃才进了军营,又被太上皇发掘他有为将之才。
太上皇当年亲自从琼州军营里提拔上来的,让谢蕴从一介小卒一步一步走到今日,太上皇于他有知遇之恩。
时至今日大梁还流传着谢将军从微末之地到如今建功立业的骁勇传奇。
大梁立国之初,人人都觉得谢蕴声名在外,功高震主,已然到了该狡兔死走狗烹的时候了,谢蕴却依然在大将军的位置上坐得稳稳当当。
谢蕴此人虽从未提过交出兵权之事,但任何诋毁太上皇的言语都是谢将军的雷区,曾经当众将少帝的一位拥护者当街打到半残,闹得满城风雨。
于是人尽皆知,手掌大梁军兵权的谢蕴便是太上皇宝座前的最后一道防线。
雪灾初现端倪时便有要求太上皇下诏罪己的声音出现,后来当事人都因为各种意外或自请外放,或突发恶疾,能留几个人到撞柱死谏的地步,实在不可思议。
而今朝堂之上风云骤变,以少帝为首的众多党羽早便不满于太上皇越来越激进的诸多国策,甚至有人妄言,太上皇有大应末代暴君之相。
少帝一党此前一直隐忍不发,到了雪灾席卷大梁之时,总算抓住了逼太上皇退位的把柄。
去岁年末,太上皇称病罢朝,半月后一纸禅位诏书横空出世,按诏书之命,本该是少帝登基。
然而金銮殿上,谢蕴当众质疑诏书为少帝党羽伪造,拒不承认帝位更迭,这位兵权在手,无人敢拦,原本准备安排少帝登基的礼部尚书差点在殿上人头落地。
关键时刻,当朝宰相沈听澜手持羽林卫虎符将谢大将军拿下,下了诏狱。
然而有大梁军在外掣肘,登基一事竟然便如此搁置下来。
*
国都诏狱。
“沈听澜,你这个背信弃义的小人,等老子出去肯定把你剁成三段!”
“你偷盗虎符,伪造禅位诏书,为了扶持小皇帝不择手段,狗东西不得好死!”
“当年我就和陛下说过,你个守城降将断不可留,陛下宅心仁厚留你一命,如今你果真和你那条臭蛇一个脾性!生来就是怪胎!不识好歹!”
一句句唾骂从诏狱最深处传来,在幽静的地牢里回音不断。
两个狱卒此刻缩在门口,恨不得将耳朵眼睛一并捂住,生怕听着这大牢里传来的狂妄之语,自己下一秒就会被突然出现的沈宰相一刀去了性命。
当朝宰相沈听澜,是太上皇手下另一得力助手,与谢蕴一文一武,在立少帝之后,因着少帝年岁尚小,沈听澜奉旨教导少帝治国理政。
两人看起来在仕途上并无冲突,本该相安无事。
但沈听澜出身不算太光彩,他曾是敌军的军师祭酒,背叛原本的主公,带着一整座城池向当年的边疆军投降。
论起计谋沈听澜是当世之最,论起人品,沈听澜绝对是最冷漠无情的那一个,传闻称他当年亲手斩下了前任主公的首级,作为给太上皇的投名状。
谢蕴此人最看重忠义,恰巧,沈听澜是他最厌恶的一类人,偏偏陛下选择重用他,谢将军只能捏着鼻子和沈听澜共事。
此刻谢将军因沈宰相被压在诏狱,嘴里的话直往人痛处戳。
两个狱卒听得面如菜色,对视一眼之后又不吐不快。
“谢将军这话说得也忒难听……万一沈大人过来听见了,肯定又要让动刑的,到时候你去动手!”
“凭什么让我送死!金銮殿上闹得那么难看,以后是什么光景谁说得准,可谁又知道沈大人会真的成了……”
——少帝党羽。
这话他没敢再继续说,两人霎时噤声,仿佛那是什么禁忌的话题。
只是骤然想起沈听澜笑着发落了反对少帝继位的一干昔日同僚,便忽觉胆寒,心说这真是个要命的差事!
然而两人没想到的是,诏狱深处有人更赞同这一点。
“谢将军”手脚缠着锁链,披头散发,满身用过刑之后的伤痕,短短几天便“形销骨立”,他正看着地下的几张宣纸,看着上面早就写好的谩骂尽心表演。
骂得口干舌燥之后,他哑着嗓子,换了一口清亮的嗓音,呲出一小颗虎牙,小声怒斥:“两个不是人的东西!老子都进来这么久了,这出戏什么时候演完,放老子出去吃烧鸡啊啊啊啊啊啊!!!!”
与此同时,国都郊外,十里长亭,谢蕴身着软甲,长发高高束起,冷硬的脸庞上半点伤口也无,一双眼里暗含着即将喷薄而出的怒火,他忽地将手里惯用的长戟刺入地面。
兵刃发出一声嗡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