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没说不回,只是难得来一趟,总不能颗粒无收地回去吧。”外袍脱下,江瞻云又解他中衣衽带,见一截胸膛露出,以面贴去,鬓发摩挲,惹薛壑一阵发痒,欲避未避。
“陛下谦虚了,您来这处一年,破除官豪勾结,亲视堤坝,西迁豪强,整个东四州都惧您天威,新政得以举国推行。若这般还是‘颗粒无收’,臣当真不知该如何上交年终计,只得乞骸骨!”
“谁和你扯这些,榆木脑袋!”江瞻云翻了个白眼,探入他衣中寻了一物握来暖手,感受慢慢升起的温度和在她掌心生长的速度。
如今时局稍安,庶务也理顺了些,她的心思便集中到了国祚传承上。今岁过去,她也要而立了,膝下却无所出。幸得御史台没来,待她回去,估计上谏卷宗得堆成山了。
薛壑的呼吸有些灼热,顺着她的一只手望下去,周身血液灼热起来,“我明岁三月才能抵京,若真有了,你一个人……”
“若真有了,你那会回来估摸六七个月大,刚刚好陪我待产!”天子多来凤眸熠熠,但这会含烟笼雾,活脱一只麋鹿过林,抬首一眼天光点眸,山水都明艳。
男人的影子在她眼中流转。
天子回銮的日子定在九月初二,这之前的五日,宣明殿的门都不曾开过。
*
长安十月迎来初雪,宣室殿早早烧起地龙,博望炉里龙涎香雾一样层层弥漫开来,随滴漏声响,殿门开启,司膳送来一盏姜枣汤。
这盏汤经太医署多年调方改良,已是一道胜过甜水羹汤的良药,天子很喜欢,平素也会用上一些。
但这两日,她望之生厌。
见姜只闻辛辣不觉散寒,望汤只觉甜腻不觉暖腹,枣在勺中滚动皮脱肉化在汤中令人繁琐不觉软烂。
耳畔声声,皆是前两日太医令的话。
“陛下当年落入泾河,后救治不及,多用寒药。近年来入秋冬则形寒肢冷、逢月事而小腹冷痛,已成寒症。体寒内侵,肾阳亏虚,致任冲二脉失养,气血运行滞涩。胞宫为孕育之府,喜温恶寒,寒邪盘踞则宫寒如冰,怕、怕难以摄精成胎。”
“虽说阳气不振,则生化无源,难成孕道。但非谓体寒必不孕,只是寒邪不除,气血不畅,孕育之路多艰。故疗此疾,当以温肾散寒、养血通经为要,令胞宫得暖,气血周流,则胎元自安。陛下无忧,臣等必竭尽全力调方配药,所谓心乃五脏之首,心宽则……”
判了她的病症,慰她两句宽心之语。
“陛下当年落入泾河,后救治不及……”
“落入泾河,救治不及……”
此一句来回萦绕耳际,忽闻“噗通”之声,山岳上升,骄阳西落,水浪冲天,泾河翻涌携山中重重阴气将她包裹。
她的血从胸口出,寒气从此入。
水花四溅,打落在她的脸,脖,胸,手……湿哒哒一片。
随“咣当”一声入耳,江瞻云愣了瞬回神,但见勺子从手中落,跌在碗盏中。手贱汤液,下颌也沾到些许,滴落在胸口衣襟,遇帛晕染,在她玄色衮服留下一点污渍。
玉勺击在盏壁,声脆柄裂,望之不祥。
这日御前侍奉的女官是从青州带回的曹蕴,她虽性子率真活泼,也侍奉过天子一段时日,但未央宫威仪肃穆,宫规重重森谨,女君谈笑间生杀予夺,多少让她畏惧。
伪朝元年,父亲曹渭被提拔入京为官,本打算在京中立足后,再接他们母子四人同往。但时局多变,却是经年后父亲惶惶而归。
然即便父亲仕途不如他期待的那般位列九卿,企及三公,但总算在分别七年后,一家人能够重聚,也算慰藉。
不想天子往青州走了一遭,提了父亲官职,让他做了仅次于州牧的一郡之守,管理平原郡。却将她与两位兄长都带回了京畿,留她在御前,任兄长们四百石京官。世人眼中曹氏一族得君盛宠,风光无限。
父亲却在临别前夕愧悔告诫,要他们兄妹三人举止谨慎,为君一心,不生他意。
天子名为恩宠,实为警告。
让他们父子分离,天伦难聚,原是父亲为官多年手脚不净的代价。
每每想至此,曹蕴总觉后背生寒;但转念想,父亲犯的那些过错若当真清算起来,怕是阖家难逃厄运。如今这般,已是天子仁德。
“陛下,婢子给您净手。”年轻的女官深吸了口气,躬身上前。
黄门是这个时候入殿传话的,“陛下,大司农封珩求见。”
前日前,江瞻云回銮翌日,原入大司农府看过他。但他已经陷入昏迷,太医令回话,也就这一两日的事。
如今竟还能来未央宫,想是回光返照了!
“传他偏殿等候。”江瞻云合了合眼,“给朕更衣。”
*
两刻钟后,天子换朱玄双色衮袍,梳高髻,佩黄金山题,簪白玉华胜,坐大案后,请臣子入殿。
封珩峨冠博带,捧卷执笏,拜君王万岁。
行动四平八稳,袍平珏静;出口声色朗朗,清音传声。
他跪在地上,稍顿,“臣斗胆,请陛下许臣与您密话,不传六耳。”
“殿内数十宫人环绕,皆为泥偶;门边三重禁军防卫,未生口舌;殿内殿外,确实只有你我君臣二人,没有六耳。”天子目光投下来,面上浮起一丝自嘲笑意,“当年朕还是储君时,以为便该如此。朕都许他们近身了,自为心腹。却未想人心隔肚皮,是朕天真了些。实乃一路走了许多年,方得今日局面。 ”
话语响在头顶,在深阔的殿宇中回荡,封珩缓了许久方才抬起头来。
久病之容顿现,回光返照的血色已经退去,只剩冷汗涔涔,对上天子一双无怒无喜的眼睛,听她道,“你有话但说无妨,左右朕提前回京了。”
后半句如灵药入肺腑,扼住黑白无常之脚步,延他人寿。
“臣本无颜面君,当年事也不敢求君宽宥。大限将至求君一面,亦是私心作祟,求陛下在臣去后,能容臣妻儿性命,让他们平安终老。他们原什么都不晓得,皆为臣一人所为。”
当年那桩事,于良心未泯屡受先帝提拔的人而言,根本不堪回想。封珩身子一贯硬朗,多骑射,注保养,少灾病,这两年病来如山倒,无非是心思深重,眼见温颐、三辅、许蕤一个个离去,心忧而至身残。
“你说说,朕要如何相信,你妻儿半点不知情,半点未受益。”天子接过女官奉上的一盏茶,同封珩说着话,目光却在她身上打量,与她微笑。
封珩喘息稍定,挺起背脊,“臣处伪朝五年,同在先帝时期无异,每一份上呈之卷宗,下达之庶务,都是为百姓谋利;不曾为明氏私献一计,谋一策,这些陛下都可让人去查,臣无惧。便也敢说一句,臣是叛了江魏皇朝,但未叛天下黎民。臣之错,乃当年被传召入未央宫时,见穆辽惨死刀下,申屠临撞墙折颈,生死之间一软弱,沉默助了伥鬼。但臣自认为这些年足矣弥补过错,最明显乃神爵元年,横陈在廷尉府门前数十箱笼钱谷,足一万斤金。其中九千乃明氏拢臣之脏款;剩一千是臣一生所攒,中有多年俸禄,先帝恩赐,祖上私产。陛下也可去查,臣无惧亦,如此可证臣之妻儿未曾受益。何论新政这么多年,臣都不许膝下儿孙入仕,一来不敢多染权力,二来也知不配再侍君前。故而死前遗愿,只想为家人求个平安。”
“朕记得当年廷尉府前数十箱笼钱谷,一万斤金解了朕燃眉之急。原说是司州各郡商贾献之。”
“陛下……”封珩匆忙欲辩,被江瞻云抬手止住。
“朕还记得,后来不久,温令君亦献来两千斤金,道是他学生所赠。难道不是你授他之命交出赃款,他亦随之上缴了部分?”
“不是,臣献钱谷之举,未曾同他们任何人说过。只试探过三辅和许蕤等人,便知不可行,便也不敢多言。”
“是了,若让他们知道你一个人提前上缴了银钱,估摸他们会把你生吞活剥了。”江瞻云笑道,“所以你缴银之后,朕便给温令君提示,让他交出一笔不多不少的钱谷,给你挡灾,分化他们的视线。以便让你在大司农位上,继续弥补过错。商贾捐献——难得你这般哄着朕。”
江瞻云手搭曹蕴腕间,起身转来震惊不已的臣子身边,“有些错朕是可以原谅的。当然你也该感谢自己,尚存德行,及时回头。如此朕便可设堤岸,免你湿身。”
封珩一瞬不瞬仰望君主,满目通红。连着曹蕴亦瞻仰君颜,想起千里之外的父亲。
“你都说了,你叛的是江魏皇朝,却保初心未叛苍生。朕若还计较,岂非只顾一家之姓,而不顾天下百姓。心胸还不如卿?”天子的手从女官处松开,伸来他面前,“可还有力气握笔书卷?”
封珩已然强如之末,喘息连连,“陛下放心,臣多年为官心得,已经落书成卷,以供良才参阅。”
话或,捧卷宗奉上。
江瞻云让曹蕴接了,却依旧伸着手,“你膝下三子二女,擅长甚,短处甚,持笔写来。国朝绵延,朕尚需人手。”
通红双目,老泪纵横。
封珩以头抢地跪谢天恩,持君手起身,坐一席落笔书卷。
日光偏转、黯去,殿中点起烛火,映书简字字沾泪染血,持笔人已阖目。
窗外大雪不绝,洗尽铅华。
神爵十月初八,大司农封珩薨。帝谴三千卫送尸身还本家,赐棺椁、敛衣、寿被,后由庐江长公主代君出席丧仪。
帝畏寒,不出殿宇。
丧仪之后,尚书令温松入宫面君。彼时江瞻云正在椒房殿歇晌,闻话只嗯了声,翻身又睡了。
直待一个多时辰后,方起身过来宣室殿。
这日雪停日照,化雪时比落雪日更冷。温松虽在偏殿候君,但他近古稀,风从未合的殿门扑入,还是吹散了他两袖熏香,吹得他袍沿生皱,背微微地颤,白须抖抖。
面君不可失仪,温松一辈子持礼守节,正欲着人送衣袍过来,然天子却道,“无妨,朕过甬道靴上染泥,袍沾污渍,换来换去甚麻烦,你我就这样罢。”
如此风雪天,拢炉披裘的女郎如何会步行而来,但观其衣冠面貌,虽未见靴袍不洁,确也当真发冠随意,不似待臣之相。
温松笑笑不语,随君入宣室殿。
“卿有何事?”江瞻云开门见山道。
“臣非公务,乃观大司农之丧仪,颇有感慨,闻陛下畏寒,正好府中存了些珍稀之药,奉君一用。”
江瞻云瞥过一个条形黄花梨木盒,笑道,“药材珍稀,宫中并不缺。自然,朕不嫌多,收下了。”
“陛下用得好,臣便着人再寻来。”
江瞻云轻笑,“朕自幼保养的身体,康健强壮,‘畏寒’二字实在讽刺,亦是拜你温门所赐。”
自她归来,六年整,君臣师徒间,终于打开天窗。
但即便知晓她早已清楚温颐种种,自身之种种,然这般长刀直入,戳骨剖心,温松还是经受不住,背脊一松,垂下头,强撑的一点精神气转瞬散去。
“令君守府不出,终老辞世便可。何必非要与朕一见?难不成去了封珩丧仪,也想来求一副棺椁,一身敛衣,一床寿被?”
“不,臣不敢求身后名,早无此心。”温松双目浑浊,望向座上女君,“臣来此面君,只想听陛下再唤一声‘老师’,求陛下原谅。”
江瞻云闻之久望,“噗嗤”笑出声来。
之前数年,她也唤过他“老师”,但彼此都知道亦非真心,只为颜面。
她合眼轻叹,“你既走这趟,朕便与你多说两句,当年朕落入泾河,第一个想到要去求救请求襄助的人不是薛壑。他尚且年少,在京根基尚浅,不是理想的人选。朕第一个想找的人是你,即便我已经怀疑了温颐,但我还是第一个想到您。于朕心里,你当是大义灭亲、舍家为国之人,因为你就是这般授业于朕的。可是朕得到的消息,却是您传天子遗召,立明烨为储。天子遗召,是你写的吧!后来,你又出城,诱薛壑入宫,彼时是伏了刀斧手要断他性命可对?”
“你以为你在伪朝时期避在人后不发一言,在朕归来之后全力配合,你就可以得到原谅,有脸去先帝了?这些年,你一直在弥补,可是你但凡睁眼看看朝中诸官贪污之丑相,听听边地民生之多艰,你就会知道,伪朝五年,毁国力有多重,拖国朝之步伐有多后,累我江氏几欲灭顶。而当年,但凡你禀一身清骨、不持笔矫召,山河都不至于如此破败,朕亦无需费如此心力才将社稷挽回三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矣。其中,‘传道’为首——然你中途叛道,何德何能承受‘师者’之名。”
“朕的老师,在你手持朱笔的一瞬,已经死了。”
江瞻云起身走过温松身侧,边走边道,“甚至朕至今未有子嗣,国祚难续,你温门难辞其咎。你与其来求朕的原谅,不若去地下问问先帝,他是否原谅你。”
宣室殿门打开,朔风扑得烛火明明灭灭,温松颤颤巍巍离去。
之后三月百日,尚书令缠绵病榻,再未入宫,亦不得君顾。
神爵七年元月初十,尚书令温松薨。
天子不至,使者不达,无有分毫天恩赐予。反而在丧仪翌日,少府来取回当年先帝赐予的一架三足铜雁灯台。
世人回想神爵年间温门种种,尤其是疑云笼罩的长孙温颐之死,多来猜出几分。故逐渐远温氏族人。又因温门人才早已凋零,后嗣难续,百年世家,就此落没。
一时间,尚书府、温氏府宅各处门可罗雀。
相比之下,御史府可谓门庭若市。
已是仲春三月,府中梅花还未凋谢,遂成一景。
天子亦来此赏梅,只抚过平坦小腹,神情多有落寞。
“陛下,青州牧薛大人回京了。”这日,掌事女官匆匆来禀,“如今人正在枳道亭。”